編輯推薦
1、“服務的細節”係列是“十三五”國傢重點齣版物齣版規劃項目,也是東方齣版社重點齣版項目之一。鑒於國內的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與堪稱服務大國的日本有著明顯的差距,且在以擴大內需為主要經濟導嚮的時代,越來越需要靠服務的品質來提升企業形象,提高利潤,所以,學習藉鑒日本的服務是國內企業的當務之急。為此,在經濟管理領域著名的齣版商東方齣版社實施瞭針對製造業和服務業的“雙百工程”戰略,本套“服務的細節”叢書正是此戰略之下的一套齣版叢書。我們的齣版願景是:“通過東方齣版社雙百工程的陸續齣版,哪怕我們學到日本經驗的一半,中國産業實力都會大大增強。”本套叢書計劃齣版100本,全部引進日本近幾年內齣版的服務領域的優質圖書。目前共分4個行業,包括餐飲業、商超百貨零售業、醫療服務業、服裝業。
“服務的細節”係列:
截至2017年6月12日,已齣版瞭57本圖書,涵蓋瞭零售業、餐飲業、醫療服務業、服裝業等多個領域,分彆為《完全餐飲店》《賣得好的陳列》《為何顧客會在店裏生氣》《完全商品陳列115例》《讓顧客愛上店鋪1———東急手創館》《如何讓顧客的不滿産生利潤》《三宅一生》《新川服務聖經》《摸著顧客的腳纔能賣對鞋》《繁榮店的問捲調查術》《菜鳥餐飲店30天繁榮記》《會切西紅柿,就能做餐飲》《7-11風服務和革新的條件》《店鋪防盜》《中小企業自媒體集客術》《敢挑選顧客的店鋪纔能賺錢》《餐飲店投訴應對術》《大數據時代的社區小店》《綫下體驗店》《醫患糾紛解決術》《迪士尼店長心法》《女裝經營聖經》《醫師接診藝術》《超人氣餐飲店促銷大全》《服務的初心》《帝國酒店恰到好處的服務》《餐飲店長如何帶隊伍》《漫畫餐飲店經營》《店鋪服務體驗師報告》《餐飲店超低風險運營策略》深受讀者喜愛。
內容簡介
醫生是非常需要被關注的群體。他們既要掌握精湛的技術還要接受患者、傢屬以及社會各方人士的“審視”。經曆過“3·11東日本大地震”的日本著名良醫培育師西野德之認為,目前的臨床實習課程有偏重經驗的傾嚮,忽視瞭對醫生精神的培養。
在醫療中,如果施診者的想法與受診者的內心不能産生共鳴的話,醫療就不成立。許多醫生都是做不到這點,對做醫生産生瞭迷茫,最終纔放棄瞭醫生這一救死扶傷的神聖職業的。《良醫有道:成為好醫生的100個指路牌》圍繞這個問題,采用第一人稱的場景敘述法,時而風趣幽默、時而略帶哀愁地嚮讀者展示瞭用滾滾熱情指導實習醫生的真實情況,同時,也介紹瞭100個從醫生涯會遇到的具有代錶性的經驗實例。
作者簡介
西野德之,醫生,1988年畢業於自治醫科大學,先後在旭川醫科大學第三內科、利尻島國保中央醫院等地方醫療機構就職。2000年10月開始擔任一般財團法人腦神經疾病研究所附屬綜閤南東北醫院(福島縣郡山市)消化器官中心主任。在醫生資源不足之地救死扶傷的同時,他還積極投身實習醫生的指導工作。現任日本消化器官學會指導醫生、日本消化器官內窺鏡學會指導醫生、日本膽道學會指導醫生、日本醫師會認定産業醫生。
目錄
前言
“全體集閤”(序)
蛇杖
1 不忘初心
2 何為醫療
3 Imprinting(印隨行為)
4 Initiation(決定方嚮)
診療
5 診療的方法
6 列舉鑒彆診斷
7 不排除所有的可能性
8 Feaching和Coaching的區彆
9 開放性提問
10 指導醫生的作用
11 Mentor(指導者)
12 恩情要成倍還
語言的力量
13 寒暄
14 日語是模糊暖昧的
15 語言是把雙刃劍
16 細微的差異
從醫者的心得
17 醫療是服務業嗎?
18 Customer satisfaction(顧客滿意)
19 One and only(獨一無二)
20 Translator(翻譯)
21 病情告知
22 謊言
醫生和患者之間的羈絆
23 所謂的主治醫生是誰
24 愛的鞭策
25 Motivation(動力)
26 標準
27 “速成醫生”的責任
28 臨死狀態
醫療行為
29 海姆立剋手法(窒息病人的解救方法)
30 溺水者的復蘇
31 腹部單純x光的讀片
32 第一次做內窺鏡
33 Oriented endoscopy(無痛內窺鏡檢查)
34 CT造影
35 ERCP
36 PET(正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
37“察覺”的醫療
38 Boys,be ambitious!(青年啊,要胸懷大誌)
39 以良醫為目標!
40 變思考為行動
41 磨煉Sense(感性)
42 眼睛會說話
43 Time is money(時間就是金錢)
44 一般社會素養和人格魅力
45 接觸藝術
46 LOHAS(樂活)
麵對死亡時醫生的目光
47 “哀傷”和“孤寂”的區彆
48 剖檢
49 情感注入
50 CPA(Cardiopulmonary Arrest:心肺功能停止)
51 Good Samal-itan law(善良的撒瑪利亞人法)
52 希望的力量
53 Fighting spirit(鬥誌)
54 因癌癥而死一事
55 迎接死亡到來的時刻
56 壽終正寢
57 老衰死
58 臨終看護
這也是學習
59 演講會
60 EBM(Evidence-based medicine,循證醫學)
6l 學會上的發錶
62 FISH!哲學
指導醫生的人生箴言
63 不後悔
64 不遇偉人則無法成長
65 做彆人兩倍的工作
66 倒算人生
67 履曆書
68 Excuse!(辯解)
69 感動不可能永存
70 成功的秘訣
71 一生所遇的人數
醫療中的慣例和常識
72 宿命
73 患者是教科書
74 醫生要五者一體
75 醫者不自醫
76 To err is human(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77 神之手
78 後診治者為名醫
指導醫生的背影
79 Calling(天職)
80 噦唆
81 無名英雄
82 腦內嗎啡
83 天綫
84 趕超時間
醫院
85 concierge(門房)
86 實習醫院的選擇方法
87 Magnet hospital(有吸引力的醫院)
醫療存在的問題點
88 大學教育中的不足之處
89 金太郎糖
90 三分鍾診療
91 女醫生和醫生不足
與其他業種的接觸
92 MR也是醫務工作者
93 商務禮儀
地方醫療的妙趣
94 General physician(普通內科醫生)
95 Primary care(初期診療·地方醫療)
96 Tough negotiator(談判強手)
學生時代的迴憶
97 指導醫生的話
98 自助者天助之
99 活體檢查
100 Empathy(共鳴)
師父(後記)
在你所在的地方生根開花
引用文獻/網站
前言/序言
平心而論,當一名醫生真的十分辛苦。因為工作對象是病人,而病人無法等待。醫生經常會在半夜或休息日被叫去加班。時間緊,任務重,責任大,這些都是其他工作無法相提並論的。當然,這也是醫生這份職業的宿命。
僅憑聰明的頭腦,僅憑高昂的鬥誌,是無法成為一名良醫的。醫學的發展可謂日新月異。學生時代所學的知識,一下子就落伍瞭。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必須每天堅持學習,磨煉精湛的醫術。
醫生在診斷的過程中,必須富於創造力和想象力,以極具變通性的仁厚之心來對待患者。這樣,當患者痊愈或露齣笑容時,醫生纔能夠體會到無盡的喜悅。就算沒有得到病人的感謝,這些成功的經驗也會化為成長的精神食糧,讓醫生變得更加自信。
為此,醫生在治病時必須時刻坦誠地對待患者。這句話聽起來容易,實踐起來卻齣乎意料地難。通過挑戰睏難,我們會發現自己在知識、技術等方麵的不足,能進一步認清自己應該努力的方嚮。
醫生的工作十分繁忙,有時會感到身心俱疲。不過,睏難重重也並不全是壞事,作為醫生成長的速度會因治愈患者的努力程度不同而各不相同。在接診時不讓患者覺察齣自己的疲憊,這正是作為醫生的專業精神所在。
迄今為止,作者在名為“醫道”的博客上,一直麵嚮實習醫生講述自己作為醫生的心路曆程,以期可以彌補現在實習醫生教育課程中的不足。
對於踏入摻雜著不安、焦躁和産生種種糾葛的醫療場所的年輕實習醫生們來說,一定會對如何當好“醫生”産生睏惑,進而陷入沉思。這不是一個能夠簡單得齣結論的問題,希望本書中的話語或詞匯能成為解開您心中疑惑的重要提示。
“培養作為一名醫生的醫德。作為醫學教育理念耳熟能詳的這句話,相信各位在大學的醫學教育中已經見到過瞭。但是,“培養”和“被培養”都並非易事。因為沒人能給齣具體的培養方法。本書想傳達的正是如何“培養”年輕醫生這件事。
筆者不僅想把自己從很多前輩或病人那裏學到的東西告訴與筆者直接相關的實習醫生,也想分享給諸多迷茫的年輕醫生。基於此種思量,筆者決定將自己的實踐經驗記錄下來,整理成這本《良醫有道——成為好醫生的100個指路牌》。為瞭將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實習醫生”培養成經驗豐富的“臨床醫生”,本書運用第一人稱,時而風趣幽默、時而略帶哀愁地嚮讀者展示瞭用滾滾熱情指導實習醫生的真實情況,同時,也介紹瞭100個具有代錶性的事例。
當然,這並非一本標準的教科書。將本書作為反麵教材也無妨。現實中最重要的事情就隱藏在平常日復一日的“普通”工作中。作為一名閤格的醫生不應該無所事事空虛度日,要放下腳步真誠麵對患者。現在的年輕人大都精通於世故,凡事喜歡息事寜人,追求一團和氣。筆者倒想鼓起勇氣,與各位推心置腹地交談一番。這不僅是為瞭患者,更是為瞭各位實習醫生。
《為醫之道:仁心仁術的職業進階指南》 在漫漫行醫路上,每個人都懷揣著懸壺濟世的理想。然而,醫術的精湛固然重要,但醫德的修為、與患者的溝通、對職業的理解,同樣是成就一名優秀醫生的基石。本書《為醫之道:仁心仁術的職業進階指南》並非一本枯燥的醫學教科書,也不是冷冰冰的案例分析集,它是一部深入探討如何成為一名真正意義上“好醫生”的心靈與實踐指南。本書將引領讀者穿越醫海,探尋那些被時間淘洗、被無數良醫實踐驗證過的智慧與原則,幫助每一位步入或已身處醫學殿堂的靈魂,找到屬於自己的“指路牌”。 第一篇:仁心為始,醫者初心之守護 步入醫學領域,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是守護那顆最初的仁心。這並非一句空泛的口號,而是貫穿從醫生涯始終的內在驅動力。 何謂“仁心”? 本篇將從源頭剖析“仁心”的內涵。它不僅僅是對生命的尊重,更是對個體痛苦的感同身受,對弱者的憐憫,對公平的追求,以及對自身職責的深刻認知。我們會探討,當麵對生死抉擇、麵對傢屬的悲痛、麵對資源的局限時,如何讓“仁心”的光芒不被陰霾遮蔽,如何在壓力與挑戰中堅定行醫的初心。 初心如何得以維係? 漫長而艱辛的從醫之路,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挫摺、疲憊甚至質疑。本書將提供多角度的視角,幫助讀者理解如何在這種環境下保持最初的熱情與使命感。這包括但不限於: 自我關懷的力量: 強調醫生作為個體,也需要關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和生理需求。有效的壓力管理、規律的作息、健康的飲食以及積極的心態調節,都是維係充沛精力的關鍵。我們會分享一些實用的自我關懷技巧,幫助醫生在救治他人的同時,也能夠“自救”。 同行的榜樣力量: 探索如何從那些在醫學領域默默耕耘、口碑載道的良醫身上汲取力量。這些榜樣不僅在技術上值得學習,更在於他們身上所體現齣的堅韌、正直和人文關懷,能夠給予我們前進的動力和方嚮。 迴歸醫學的本真: 引導讀者重新審視醫學的本質,理解其超越功利、服務於人的崇高價值。通過閱讀經典醫學著作、參與學術交流、甚至短暫的沉澱與反思,讓對醫學的熱愛重新燃起。 第二篇:術業精進,醫技與智慧的並進 精湛的醫術是醫生立足的根本,但“好醫生”絕不僅僅是技術熟練的工匠。本書將深入探討如何在精進醫術的同時,培養卓越的臨床智慧。 精益求精的技藝打磨: 詳細闡述持續學習和技能提升的重要性。這包括: 係統性學習的藝術: 如何製定個性化的學習計劃,如何有效利用現有的醫學資源(期刊、數據庫、在綫課程、學術會議等)。 實踐齣真知: 強調臨床實踐的不可替代性,以及如何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糾正錯誤。我們會探討如何從每一次診療中提煉齣有價值的教訓,並將其轉化為未來診療的依據。 掌握前沿動態: 鼓勵醫生緊跟醫學發展的最新步伐,瞭解和掌握新的診斷技術、治療方法和藥物。但同時,也會警醒讀者,要理性看待新技術,並結閤實際情況進行應用。 臨床智慧的孕育: 醫術的背後是臨床智慧,它是一種綜閤性的判斷能力,能夠將知識、經驗、患者的具體情況融會貫通。 診斷的藝術: 探討如何通過細緻的問診、全麵的體格檢查,以及對各項輔助檢查結果的理性分析,作齣準確的診斷。我們將揭示一些非綫性思維在診斷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避免常見的診斷誤區。 治療方案的權衡: 詳細分析在製定治療方案時需要考慮的多種因素,包括疾病的嚴重程度、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年齡、經濟承受能力、個人意願等。教會讀者如何在多種選擇中找到最適閤患者的“最優解”,而非“唯一解”。 預後的判斷與溝通: 闡述如何基於現有信息,對疾病的預後進行科學的評估,並以恰當的方式與患者及傢屬溝通,幫助他們理解未來可能麵臨的狀況,從而做齣更明智的決策。 第三篇:溝通的橋梁,連接醫患心靈的藝術 醫患關係是醫學實踐的核心,而有效的溝通則是建立信任、促進治療的關鍵。本書將係統性地介紹如何構建和諧、積極的醫患溝通模式。 傾聽的力量: 強調“聽”比“說”更重要。醫生需要學會傾聽患者的敘述,捕捉他們言語中隱藏的焦慮、恐懼和期望。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開放式提問、非語言綫索的捕捉,以及同理心的錶達,讓患者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尊重。 解釋的藝術: 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嚮非醫學專業的患者解釋復雜的醫學概念、病情診斷、治療方案及預後。本書將提供具體的方法和技巧,幫助醫生避免使用過於專業的術語,確保信息傳遞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也要顧及患者的接受能力。 同理心的傳遞: 醫生需要超越醫學知識的層麵,去理解患者作為個體的感受和處境。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肢體語言、語氣語調、適時的肢體接觸(在專業範圍內)等方式,嚮患者傳遞關懷和理解,緩解他們的不適。 處理醫患衝突: 麵對醫患之間的誤解、不滿甚至指責,如何采取冷靜、專業的態度去處理。本書將提供處理衝突的原則和策略,幫助醫生化解矛盾,重建信任。 建立長期的信任關係: 好的醫患關係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長期、真誠的互動之上。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每一次的互動,點滴積纍患者的信任,形成穩定的醫患閤作關係。 第四篇:職業的邊界與倫理,堅守道德的底綫 醫學是一門崇高的職業,但也伴隨著巨大的責任和潛在的倫理挑戰。本書將深入探討如何堅守職業道德,明晰職業邊界。 知情同意的真正含義: 不僅僅是簽署一份文件,而是確保患者充分理解其病情、治療方案的利弊、替代方案以及潛在風險後,自主做齣的決定。我們將探討如何確保“知情”的充分性和“同意”的自願性。 保護患者隱私的責任: 詳細闡述在信息時代,如何嚴格遵守醫療保密原則,保護患者的個人健康信息不被泄露。 麵對利益誘惑的原則: 探討在醫療行業中可能齣現的各種利益衝突,以及醫生應該如何保持獨立性和專業性,將患者的利益置於首位。 醫療資源分配的思考: 引導讀者思考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作齣公平、公正的決策,並理解醫生在這個過程中的責任與挑戰。 終身學習與自我反思: 強調職業道德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需要醫生不斷學習、反思和進步。鼓勵醫生定期進行自我評估,識彆潛在的道德盲點,並積極尋求改進。 第五篇:跨越界限,多學科協作與社會責任 現代醫學早已不是單打獨鬥的時代,多學科協作和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是衡量一位優秀醫生更深層次的標準。 團隊閤作的智慧: 探討如何在多學科團隊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與其他專業人員(護士、藥師、物理治療師、心理醫生、社工等)有效協作,共同為患者提供最全麵的照護。 醫學科普的意義: 鼓勵醫生走齣醫院,通過各種形式(講座、文章、媒體訪談等)嚮公眾普及醫學知識,提高公眾的健康素養,預防疾病。 參與公共衛生事業: 探討醫生如何在新發傳染病防控、慢病管理、健康政策製定等方麵貢獻力量,承擔起更廣泛的社會責任。 對醫學未來的展望: 引導讀者思考醫學的未來發展方嚮,以及作為個體,如何在未來的醫學變革中繼續發揮積極作用。 《為醫之道:仁心仁術的職業進階指南》旨在為每一位醫務工作者提供一份精神的燈塔和實踐的藍圖。它不是一份標準化的“操作手冊”,而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迪,一種價值導嚮的引領,一種通往“良醫”之路的同行者的絮語。本書希望通過深入淺齣的闡述,幫助讀者理解,成為一名好醫生,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持續學習、不斷成長、充滿挑戰但也無比光榮的旅程。它關乎技術,更關乎心靈;它關乎個體,更關乎生命;它關乎當下,更關乎醫學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