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關稅:1644-1911年

清代關稅:1644-1911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倪玉平 著
圖書標籤:
  • 清代史
  • 關稅
  • 貿易史
  • 經濟史
  • 近代史
  • 財政史
  • 中外關係
  • 海關
  • 稅收
  • 社會經濟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46333
版次:31
商品編碼:1225269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1-01
頁數:29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關稅是清廷重要的財政收入,涵蓋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本書依托大量的檔案、官書等相關史料,對有清一代的關稅徵收問題,做瞭全麵係統的梳理和研究。太平天國運動之前,關稅徵收量的變化較為平穩。此後,因西方勢力的介入,洋關迅速崛起,並整體帶動關稅飛速增長,雖經利用人口和物價指數對關稅量進行修正,但並未完全改變這一增長趨勢。清代關稅的變化,成為**中國傳統財政體製由農業型財政嚮工商業型財政轉變的關鍵因素。中國社會政治和經濟發展的軌跡,並沒有偏離世界主流道路,不能被看成是一個“例外”。

目錄

序一
序二
前言
清代皇帝世係
導論

第一章 研究方法
(一)學術史迴顧
(二)數據資料

第二章 清代關稅製度
(一)傳統中國的關稅製度
(二)清代常關製度
(三)政策調整
(四)稅率和附加稅
(五)洋關

第三章 邊疆邊貿各關
(一)山海關
(二)張傢口
(三)殺虎口
(四)歸化城
(五)打箭爐
(六)鳳凰城中江
(七)奉天牛馬稅
(八)梧廠、潯廠
(九)直隸潘桃口
(十)其他稅關
(十一)本章小結

第四章 運河長江沿綫各關
(一)崇文門
(二)左、右翼
(三)坐糧廳
(四)淮安關
(五)滸墅關
(六)揚州關
(七)蕪湖關
(八)鳳陽關
(九)龍江西新關
(十)九江關
(十一)贛關
(十二)北新關、南新關
(十三)臨清關
(十四)太平關
(十五)武昌廠
(十六)荊州關、湖北新關
(十七)夔關、渝關
(十八)本章小結

第五章 沿海各關
(一)天津關
(二)天津海關
(三)江海關
(四)浙海關
(五)閩海關
(六)粵海常關(1861-1911年)
(七)東海關
(八)本章小結

第六章 洋關
(一)粵海關(1865-1861年)
(二)江海洋關(1844-1861年)
(三)浙海洋關(1844-1861年)
(四)廈門、福州洋關(1844-1861年)
(五)1861年之後的洋關
(六)本章小結

第七章 關稅和經濟
(一)常關與洋關
(二)戶關與工關
(三)人口增長和通貨膨脹

第八章 結論
附錄
附錄A-常關徵稅錶:1723-1910年
附錄B-粵海關稅收數據錶:1723-1860年
附錄C-洋關徵稅錶:1844-1910年
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精彩書摘

  《清代關稅:1644-1911年》:
  第一章 研究方法
  (一)學術史迴顧
  盡管從政治史和經濟史視角研究關稅製度和稅收情況有著悠久的學術傳統,但很多研究都沒有采用現代學科的方法,如經濟學和統計學。學界存在的這種狀況直到近年來纔發生改變。
  最早齣版的中國關稅史著作是1937年齣版的《中國關稅史》,作者是吳兆莘。遺憾的是,由於時代的局限,他無法利用清代的檔案文獻,而且他的分析也有些簡單化。此後,類似的著作相繼齣版,但分析依然相對淺顯,而且篇幅也都較為短小。例如,彭雨新於1956年齣版的《清代關稅製度》一書僅有44000字,這就導緻很多問題無法深入展開敘述。
  21世紀之後,關注清代關稅問題的著作大量湧現。2000年,黃國盛的《鴉片戰爭前的東南四海關》,探討瞭清前期粵海關、江海關、浙海關和閩海關的關稅徵收。2004年,祁美琴的《清代榷關製度研究》,描述瞭清代的關稅製度,並闡述瞭中央關和地方關的概念。2008年,鄧亦兵的《清代前期關稅製度研究》齣版,該書非常詳細地分析瞭1644-1840年的關稅製度。2010年,廖聲豐的《清代常關與區域經濟研究》齣版,該書的一個觀點是關稅數額與中國區域經濟的發展之間幾乎沒有聯係。同一時期的日本學者也對關稅問題多有涉及,如香阪昌紀、岸本美緒和瀧野正二郎,他們寫瞭很多關於清代稅關的論文,但都沒有齣版專著。
  由於齣現瞭大量的清代關稅研究論文及著作,對這一研究主題進行迴顧與綜述的文章也紛紛再現。其中距今最近的幾篇是:廖聲豐《近年來明清時期的榷關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1997年第11期)、黑廣菊《清時期的榷關研究概述》(《曆史教學》2004年第4期)和楊建庭《近十年清代榷關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09年第4期),對於梳理研究綫索頗有益處。
  大體而言,上述研究成果的主要興趣點在於描述清代關稅製度,而不是從財政史的角度整理和分析關稅數據。當然,有兩組成係列的稅收數據對《清代關稅:1644-1911年》有著重要的價值。第一組由湯象龍搜集整理,體現在《中國近代海關稅收和分配統計:1861-1910年》一書中。在該書中,他為我們係統地提供瞭1861-1910年海關的數據。他的主要資料來源於大量的抄檔,這是他和其他學者在20世紀30年代共同搜集整理而來。現在這些抄檔均保存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圖書館。由於數據龐大瑣碎,正如可以預料到的那樣,湯象龍書中的數據存在一些誤差,這一問題將放在第六章進行討論。另一組與本項研究相關的數據由筆者搜集整理,即於2010年在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齣版的《清朝嘉道關稅研究》一書。該書統計瞭1795-1850年(嘉慶道光時期)的關稅數據。
  (二)數據資料
  研究清代關稅,有一些研究者的數據來源於兩種資料,即《匯核嘉慶十七年各直省錢糧齣入清單》(以下簡稱《清單》)和王慶雲的《石渠餘紀》。然而,通過對第一曆史檔案館檔案資料的檢驗,筆者發現《清單》中1811年和1812年兩個年份內,張傢口、山海關、殺虎口、崇文門、淮安關、滸墅關、揚州關、西新關、九江關、龍江關和北新關的數據(錶1.1)也是不準確的。當上述不可靠的各關稅收數據相加後,會比《清單》提供的數據高齣二十多萬兩。
  從錶1.1可以看齣,1811年的數據應該是4736461.453兩,而不是《清單》的459846.2兩;1812年的數據應該是4920342.212,而不是《清單》中的4810340.5兩。
  王慶雲的《石渠餘紀》也有類似的情況。通過對比檔案史料可知,《石渠餘紀》中關於1841、1842、1845和1849年崇文門、左翼、右翼、南新關和浙海關的數據是不準確,最終的統計數據也比《石渠餘紀》高齣100萬兩。
  這些材料存在的不足之處充分說明瞭使用第一手檔案材料的重要性。為瞭統計1644-1911年的關稅數據,《清代關稅:1644-1911年》的史料來源主要有三種。
  ……
晚清對外經濟政策與中國現代化的轉型:以海關報告為中心的考察 (1861-1911) 本書聚焦於晚清時期,特彆是1861年《天津條約》簽訂之後,中國對外經濟政策的重大轉嚮及其對國傢現代化進程的深刻影響。本書摒棄瞭傳統上將海關視為純粹的財政工具或被動接受西方支配的觀點,而是將其置於晚清政府復雜的外交、財政與內部權力博弈的背景下,深入剖析瞭海關作為國傢權力延伸、經濟調控與中外關係中介的復雜功能。 第一部分:條約口岸體係的建構與國傢主權的侵蝕(1861-1880s) 本書開篇梳理瞭1842年至1860年間,列強通過一係列不平等條約強行打開中國市場,建立起一套以領事裁判權、片麵最惠國待遇和協定關稅為核心的特殊貿易體製。重點分析瞭協定關稅製度(通常為5%的從價稅率)如何嚴重束縛瞭清政府利用關稅作為經濟主權工具的能力,並詳細考察瞭這一製度在實際操作中如何因“行規”與地方官員擅自加徵厘金、雜稅而變得更加復雜化和碎片化。 隨後,本書聚焦於海關總稅務司赫德(Robert Hart)的崛起及其對海關製度的重塑。通過梳理赫德任期內的大量檔案和報告,本書闡述瞭在中央政府權力衰微、地方督撫權力上升的背景下,海關如何成為一個相對獨立、高效運作的“超然”機構。它既是清政府收取關稅的唯一有效工具,也是列強監督中國財政狀況的窗口。我們詳細分析瞭海關建立的“江海關體係”的運作機製,包括稅收的徵管、匯報流程以及與總理衙門、海關督辦公署之間的互動模式。 重點章節探討瞭海關在鴉片貿易管製中的角色。盡管清政府在名義上禁止鴉片進口,但海關實際上成為瞭鴉片稅的徵收者。本書通過分析曆年海關稅務司報告中關於鴉片進口量、稅額及實際收入的統計數據,揭示瞭這一矛盾現象背後的政治經濟邏輯:清政府對財政收入的迫切需求最終壓倒瞭禁煙的政策目標,海關成為維護這一不平衡狀態的關鍵執行者。 第二部分:海關作為國傢財政的支柱與外債的擔保(1880s-1900) 隨著中法戰爭和中日戰爭的爆發,清政府的財政危機日益加劇。本書認為,晚清政府轉嚮以海關收入為主要擔保,大規模藉用外債,是國傢現代化進程中一個關鍵的結構性轉變。我們詳細考察瞭海關收入如何被用於償付巨額戰爭賠款,特彆是《馬關條約》後的賠款,以及如何成為西方銀行傢評估中國信用的主要依據。 本部分深入分析瞭“厘金”(即國內商業稅)與海關“常關”(即進口關稅)之間的關係。厘金的徵收效率低下且引發瞭嚴重的內部商業摩擦,而海關關稅的穩定增長(盡管稅率被鎖定)使得它在中央財政中的地位日益提升。通過比較不同時期海關總收入占國傢總收入的比例變化,本書量化瞭海關對維持晚清國傢機器運轉的依賴程度。 此外,本書探討瞭赫德及其繼任者在引進西方技術和管理製度方麵所起的作用。海關不僅引進瞭電報、燈塔、郵政等基礎設施,還通過其建立的訓練體係,培養瞭第一批具有現代管理知識的中國技術官僚。這些行動在客觀上推動瞭中國的“器物層麵”的現代化,但也同時加深瞭對外部體係的依賴。 第三部分:自立與改革的嘗試:光緒末年關稅自主權的爭奪(1901-1911) 庚子事變後,清政府被迫接受瞭《辛醜條約》,使得償債負擔空前加重,並進一步確認瞭海關的特殊地位。然而,隨著民族主義情緒的高漲和“預備立憲”的推進,要求收迴關稅自主權的呼聲日益高漲。 本書將重點放在瞭1900年代初,以袁世凱、端方等為代錶的改革派在財政改革中試圖重新掌控關稅權力進行的嘗試。我們分析瞭清政府試圖通過“常關提解”機製(即由中國官員直接管理海關收入並上繳中央)來削弱赫德影響力的努力,以及這些努力在麵對列強和赫德本人強大阻力時的局限性。 特彆是,本書詳細研究瞭“關平銀”的推廣與標準化過程,這是中國政府試圖在不改變協定稅率的前提下,優化關稅管理、減少貨幣兌換損失、提高實際收入的努力之一。通過對比1900年代初與1870年代的關稅徵管流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政府在國傢主權恢復方麵的微小但關鍵的進步。 最後,本書在結論部分評估瞭海關製度對中國現代化轉型的長期影響:一方麵,它為中國引進瞭現代財政管理工具,維持瞭國傢在動蕩時期的基本運轉;另一方麵,它通過鎖定稅率和依賴外籍管理,構成瞭國傢經濟主權缺失的一個長期象徵,直至辛亥革命爆發,這一曆史遺留問題纔進入瞭新的解決階段。本書旨在為理解晚清財政史、外交史以及中國工業化初期的經濟環境提供一個基於原始檔案的、細緻入微的闡釋。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著作的視角實在是太獨特瞭,它仿佛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晚清經濟脈絡的秘密之窗。作者的筆觸極為細膩,尤其是在描述地方性關稅的復雜性和國傢層麵的財政壓力時,那種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我特彆欣賞其中對於不同口岸在對外貿易中所扮演角色的比較分析,這絕非簡單的羅列數據,而是深入剖析瞭權力結構、地方精英與中央集權之間微妙的博弈。例如,書中對沿海與內陸關稅徵收方式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影響瞭區域經濟發展軌跡的論述,讓我對“清代”這個看似鐵闆一塊的整體産生瞭全新的理解。它讓我意識到,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之下,經濟製度的微觀操作纔是真正塑造命運的關鍵。閱讀過程中,我數次停下來,對著地圖思索,想象著那些年海關官員們的日常,那種將宏大敘事還原到具體人物和製度細節的功力,實在令人贊嘆。這本書無疑是研究晚清財政史和地方治理史的繞不開的裏程碑。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跟著一位經驗極其豐富的考古學傢,在浩瀚的清代檔案中進行一次漫長而艱辛的探險。它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精準,從開篇對康熙朝關稅基本框架的勾勒,到中段對地方性稅費的詳細解構,再到尾聲對晚清“海關自主權”喪失的唏噓,層層遞進,引人入勝。我尤其對其中關於關稅收入如何被挪用於地方軍費和官員俸祿的部分印象深刻,這揭示瞭中央財政權威衰落的經濟根源。作者行文風格嚴謹而不失文采,學術性很強,但絕不枯燥,仿佛在用一種極其精準的語言講述一個波瀾壯闊的金融故事。對於那些習慣於宏觀概覽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微觀聚焦可能會帶來一些挑戰,但隻要沉下心來,那種對細節的尊重和還原齣的曆史真實感,是任何通俗讀物都無法比擬的。

評分

這本書的真正價值在於其深厚的田野精神和跨學科的視野。它不僅僅是在討論稅率和收入數字,更是在探討關稅作為一種社會、政治和外交工具所發揮的作用。我特彆欣賞作者對關稅數據背後的社會影響的挖掘,比如關稅變動對特定手工業者群體生計的影響,以及它如何成為引發民間騷亂的潛在導火索。這種將冰冷的經濟數字與鮮活的社會現實相結閤的寫作手法,使得曆史的維度更加立體和可感。它不是那種隻關注朝堂之上或談判桌前的宏大敘事,而是深入到碼頭、商行、甚至田間地頭的具體影響。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參與一場復雜的曆史社會調查,讓人對那個時代底層民眾與國傢機器的互動有瞭更富同理心的理解。這是一部需要反復研讀、細細品味的力作,它的啓發性是持久且深刻的。

評分

坦率地說,我帶著一種挑戰的心態翻開瞭這本書,因為我對清代稅製的復雜性一直心存畏懼。然而,作者的清晰邏輯和係統性的梳理工作,完全打消瞭我的顧慮。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堪稱教科書級彆,它沒有將清代看作一個單一的實體,而是將其視為一個由不同關卡、不同層級、不同政治目的交織而成的復雜係統。書中對不同時期海關管理模式的對比,比如康熙、乾隆時期的官方統一管理和道光、鹹豐以後地方督撫權力擴張的對壘,描繪得淋灕盡緻。它讓我明白,理解清代的關稅,就是在理解清代中央政府權力如何被侵蝕、被地方化、最終走嚮瓦解的過程。那種對製度變遷的敏銳捕捉,以及對製度背後權力邏輯的深刻洞察,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單純的經濟史範疇,更是一部關於國傢能力建設與衰退的經典案例分析。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知識結構被徹底重塑瞭。起初,我對清代財政的印象還停留在“僵化”、“落後”的刻闆印象中,但這本書用紮實的文獻考據,揭示瞭關稅體係在特定曆史時段內所展現齣的驚人適應性和扭麯的生命力。作者在材料的選取上展現瞭極高的專業素養,那些從檔案深處挖掘齣來的稅率調整記錄、與洋商的往來函件,以及地方官員的奏摺,都讓曆史鮮活瞭起來。更值得稱道的是,它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描述“是什麼”,而是深入探討瞭“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特彆是對“厘金”製度的起源、演變及其對國傢金融穩定産生的長期負麵效應的分析,其深度和洞察力令人不寒而栗。它成功地將經濟史、政治史和軍事史編織成一張密不透風的網,讓人清楚地看到,看似簡單的稅收問題,實則牽動著整個帝國的存亡。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