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关税:1644-1911年

清代关税:1644-1911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倪玉平 著
图书标签:
  • 清代史
  • 关税
  • 贸易史
  • 经济史
  • 近代史
  • 财政史
  • 中外关系
  • 海关
  • 税收
  • 社会经济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6333
版次:31
商品编码:1225269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页数:29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关税是清廷重要的财政收入,涵盖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本书依托大量的档案、官书等相关史料,对有清一代的关税征收问题,做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太平天国运动之前,关税征收量的变化较为平稳。此后,因西方势力的介入,洋关迅速崛起,并整体带动关税飞速增长,虽经利用人口和物价指数对关税量进行修正,但并未完全改变这一增长趋势。清代关税的变化,成为**中国传统财政体制由农业型财政向工商业型财政转变的关键因素。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轨迹,并没有偏离世界主流道路,不能被看成是一个“例外”。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清代皇帝世系
导论

第一章 研究方法
(一)学术史回顾
(二)数据资料

第二章 清代关税制度
(一)传统中国的关税制度
(二)清代常关制度
(三)政策调整
(四)税率和附加税
(五)洋关

第三章 边疆边贸各关
(一)山海关
(二)张家口
(三)杀虎口
(四)归化城
(五)打箭炉
(六)凤凰城中江
(七)奉天牛马税
(八)梧厂、浔厂
(九)直隶潘桃口
(十)其他税关
(十一)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运河长江沿线各关
(一)崇文门
(二)左、右翼
(三)坐粮厅
(四)淮安关
(五)浒墅关
(六)扬州关
(七)芜湖关
(八)凤阳关
(九)龙江西新关
(十)九江关
(十一)赣关
(十二)北新关、南新关
(十三)临清关
(十四)太平关
(十五)武昌厂
(十六)荆州关、湖北新关
(十七)夔关、渝关
(十八)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沿海各关
(一)天津关
(二)天津海关
(三)江海关
(四)浙海关
(五)闽海关
(六)粤海常关(1861-1911年)
(七)东海关
(八)本章小结

第六章 洋关
(一)粤海关(1865-1861年)
(二)江海洋关(1844-1861年)
(三)浙海洋关(1844-1861年)
(四)厦门、福州洋关(1844-1861年)
(五)1861年之后的洋关
(六)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关税和经济
(一)常关与洋关
(二)户关与工关
(三)人口增长和通货膨胀

第八章 结论
附录
附录A-常关征税表:1723-1910年
附录B-粤海关税收数据表:1723-1860年
附录C-洋关征税表:1844-1910年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清代关税:1644-1911年》:
  第一章 研究方法
  (一)学术史回顾
  尽管从政治史和经济史视角研究关税制度和税收情况有着悠久的学术传统,但很多研究都没有采用现代学科的方法,如经济学和统计学。学界存在的这种状况直到近年来才发生改变。
  最早出版的中国关税史著作是1937年出版的《中国关税史》,作者是吴兆莘。遗憾的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他无法利用清代的档案文献,而且他的分析也有些简单化。此后,类似的著作相继出版,但分析依然相对浅显,而且篇幅也都较为短小。例如,彭雨新于1956年出版的《清代关税制度》一书仅有44000字,这就导致很多问题无法深入展开叙述。
  21世纪之后,关注清代关税问题的著作大量涌现。2000年,黄国盛的《鸦片战争前的东南四海关》,探讨了清前期粤海关、江海关、浙海关和闽海关的关税征收。2004年,祁美琴的《清代榷关制度研究》,描述了清代的关税制度,并阐述了中央关和地方关的概念。2008年,邓亦兵的《清代前期关税制度研究》出版,该书非常详细地分析了1644-1840年的关税制度。2010年,廖声丰的《清代常关与区域经济研究》出版,该书的一个观点是关税数额与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之间几乎没有联系。同一时期的日本学者也对关税问题多有涉及,如香坂昌纪、岸本美绪和泷野正二郎,他们写了很多关于清代税关的论文,但都没有出版专著。
  由于出现了大量的清代关税研究论文及著作,对这一研究主题进行回顾与综述的文章也纷纷再现。其中距今最近的几篇是:廖声丰《近年来明清时期的榷关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1997年第11期)、黑广菊《清时期的榷关研究概述》(《历史教学》2004年第4期)和杨建庭《近十年清代榷关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9年第4期),对于梳理研究线索颇有益处。
  大体而言,上述研究成果的主要兴趣点在于描述清代关税制度,而不是从财政史的角度整理和分析关税数据。当然,有两组成系列的税收数据对《清代关税:1644-1911年》有着重要的价值。第一组由汤象龙搜集整理,体现在《中国近代海关税收和分配统计:1861-1910年》一书中。在该书中,他为我们系统地提供了1861-1910年海关的数据。他的主要资料来源于大量的抄档,这是他和其他学者在20世纪30年代共同搜集整理而来。现在这些抄档均保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图书馆。由于数据庞大琐碎,正如可以预料到的那样,汤象龙书中的数据存在一些误差,这一问题将放在第六章进行讨论。另一组与本项研究相关的数据由笔者搜集整理,即于2010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清朝嘉道关税研究》一书。该书统计了1795-1850年(嘉庆道光时期)的关税数据。
  (二)数据资料
  研究清代关税,有一些研究者的数据来源于两种资料,即《汇核嘉庆十七年各直省钱粮出入清单》(以下简称《清单》)和王庆云的《石渠余纪》。然而,通过对第一历史档案馆档案资料的检验,笔者发现《清单》中1811年和1812年两个年份内,张家口、山海关、杀虎口、崇文门、淮安关、浒墅关、扬州关、西新关、九江关、龙江关和北新关的数据(表1.1)也是不准确的。当上述不可靠的各关税收数据相加后,会比《清单》提供的数据高出二十多万两。
  从表1.1可以看出,1811年的数据应该是4736461.453两,而不是《清单》的459846.2两;1812年的数据应该是4920342.212,而不是《清单》中的4810340.5两。
  王庆云的《石渠余纪》也有类似的情况。通过对比档案史料可知,《石渠余纪》中关于1841、1842、1845和1849年崇文门、左翼、右翼、南新关和浙海关的数据是不准确,最终的统计数据也比《石渠余纪》高出100万两。
  这些材料存在的不足之处充分说明了使用第一手档案材料的重要性。为了统计1644-1911年的关税数据,《清代关税:1644-1911年》的史料来源主要有三种。
  ……
晚清对外经济政策与中国现代化的转型:以海关报告为中心的考察 (1861-1911) 本书聚焦于晚清时期,特别是1861年《天津条约》签订之后,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重大转向及其对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深刻影响。本书摒弃了传统上将海关视为纯粹的财政工具或被动接受西方支配的观点,而是将其置于晚清政府复杂的外交、财政与内部权力博弈的背景下,深入剖析了海关作为国家权力延伸、经济调控与中外关系中介的复杂功能。 第一部分:条约口岸体系的建构与国家主权的侵蚀(1861-1880s) 本书开篇梳理了1842年至1860年间,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行打开中国市场,建立起一套以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协定关税为核心的特殊贸易体制。重点分析了协定关税制度(通常为5%的从价税率)如何严重束缚了清政府利用关税作为经济主权工具的能力,并详细考察了这一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因“行规”与地方官员擅自加征厘金、杂税而变得更加复杂化和碎片化。 随后,本书聚焦于海关总税务司赫德(Robert Hart)的崛起及其对海关制度的重塑。通过梳理赫德任期内的大量档案和报告,本书阐述了在中央政府权力衰微、地方督抚权力上升的背景下,海关如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高效运作的“超然”机构。它既是清政府收取关税的唯一有效工具,也是列强监督中国财政状况的窗口。我们详细分析了海关建立的“江海关体系”的运作机制,包括税收的征管、汇报流程以及与总理衙门、海关督办公署之间的互动模式。 重点章节探讨了海关在鸦片贸易管制中的角色。尽管清政府在名义上禁止鸦片进口,但海关实际上成为了鸦片税的征收者。本书通过分析历年海关税务司报告中关于鸦片进口量、税额及实际收入的统计数据,揭示了这一矛盾现象背后的政治经济逻辑:清政府对财政收入的迫切需求最终压倒了禁烟的政策目标,海关成为维护这一不平衡状态的关键执行者。 第二部分:海关作为国家财政的支柱与外债的担保(1880s-1900) 随着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的爆发,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日益加剧。本书认为,晚清政府转向以海关收入为主要担保,大规模借用外债,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关键的结构性转变。我们详细考察了海关收入如何被用于偿付巨额战争赔款,特别是《马关条约》后的赔款,以及如何成为西方银行家评估中国信用的主要依据。 本部分深入分析了“厘金”(即国内商业税)与海关“常关”(即进口关税)之间的关系。厘金的征收效率低下且引发了严重的内部商业摩擦,而海关关税的稳定增长(尽管税率被锁定)使得它在中央财政中的地位日益提升。通过比较不同时期海关总收入占国家总收入的比例变化,本书量化了海关对维持晚清国家机器运转的依赖程度。 此外,本书探讨了赫德及其继任者在引进西方技术和管理制度方面所起的作用。海关不仅引进了电报、灯塔、邮政等基础设施,还通过其建立的训练体系,培养了第一批具有现代管理知识的中国技术官僚。这些行动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器物层面”的现代化,但也同时加深了对外部体系的依赖。 第三部分:自立与改革的尝试:光绪末年关税自主权的争夺(1901-1911) 庚子事变后,清政府被迫接受了《辛丑条约》,使得偿债负担空前加重,并进一步确认了海关的特殊地位。然而,随着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和“预备立宪”的推进,要求收回关税自主权的呼声日益高涨。 本书将重点放在了1900年代初,以袁世凯、端方等为代表的改革派在财政改革中试图重新掌控关税权力进行的尝试。我们分析了清政府试图通过“常关提解”机制(即由中国官员直接管理海关收入并上缴中央)来削弱赫德影响力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在面对列强和赫德本人强大阻力时的局限性。 特别是,本书详细研究了“关平银”的推广与标准化过程,这是中国政府试图在不改变协定税率的前提下,优化关税管理、减少货币兑换损失、提高实际收入的努力之一。通过对比1900年代初与1870年代的关税征管流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政府在国家主权恢复方面的微小但关键的进步。 最后,本书在结论部分评估了海关制度对中国现代化转型的长期影响:一方面,它为中国引进了现代财政管理工具,维持了国家在动荡时期的基本运转;另一方面,它通过锁定税率和依赖外籍管理,构成了国家经济主权缺失的一个长期象征,直至辛亥革命爆发,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才进入了新的解决阶段。本书旨在为理解晚清财政史、外交史以及中国工业化初期的经济环境提供一个基于原始档案的、细致入微的阐释。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真正价值在于其深厚的田野精神和跨学科的视野。它不仅仅是在讨论税率和收入数字,更是在探讨关税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和外交工具所发挥的作用。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关税数据背后的社会影响的挖掘,比如关税变动对特定手工业者群体生计的影响,以及它如何成为引发民间骚乱的潜在导火索。这种将冰冷的经济数字与鲜活的社会现实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使得历史的维度更加立体和可感。它不是那种只关注朝堂之上或谈判桌前的宏大叙事,而是深入到码头、商行、甚至田间地头的具体影响。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参与一场复杂的历史社会调查,让人对那个时代底层民众与国家机器的互动有了更富同理心的理解。这是一部需要反复研读、细细品味的力作,它的启发性是持久且深刻的。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考古学家,在浩瀚的清代档案中进行一次漫长而艰辛的探险。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精准,从开篇对康熙朝关税基本框架的勾勒,到中段对地方性税费的详细解构,再到尾声对晚清“海关自主权”丧失的唏嘘,层层递进,引人入胜。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关税收入如何被挪用于地方军费和官员俸禄的部分印象深刻,这揭示了中央财政权威衰落的经济根源。作者行文风格严谨而不失文采,学术性很强,但绝不枯燥,仿佛在用一种极其精准的语言讲述一个波澜壮阔的金融故事。对于那些习惯于宏观概览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微观聚焦可能会带来一些挑战,但只要沉下心来,那种对细节的尊重和还原出的历史真实感,是任何通俗读物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坦率地说,我带着一种挑战的心态翻开了这本书,因为我对清代税制的复杂性一直心存畏惧。然而,作者的清晰逻辑和系统性的梳理工作,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它没有将清代看作一个单一的实体,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由不同关卡、不同层级、不同政治目的交织而成的复杂系统。书中对不同时期海关管理模式的对比,比如康熙、乾隆时期的官方统一管理和道光、咸丰以后地方督抚权力扩张的对垒,描绘得淋漓尽致。它让我明白,理解清代的关税,就是在理解清代中央政府权力如何被侵蚀、被地方化、最终走向瓦解的过程。那种对制度变迁的敏锐捕捉,以及对制度背后权力逻辑的深刻洞察,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经济史范畴,更是一部关于国家能力建设与衰退的经典案例分析。

评分

这部著作的视角实在是太独特了,它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晚清经济脉络的秘密之窗。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尤其是在描述地方性关税的复杂性和国家层面的财政压力时,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不同口岸在对外贸易中所扮演角色的比较分析,这绝非简单的罗列数据,而是深入剖析了权力结构、地方精英与中央集权之间微妙的博弈。例如,书中对沿海与内陆关税征收方式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轨迹的论述,让我对“清代”这个看似铁板一块的整体产生了全新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经济制度的微观操作才是真正塑造命运的关键。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对着地图思索,想象着那些年海关官员们的日常,那种将宏大叙事还原到具体人物和制度细节的功力,实在令人赞叹。这本书无疑是研究晚清财政史和地方治理史的绕不开的里程碑。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知识结构被彻底重塑了。起初,我对清代财政的印象还停留在“僵化”、“落后”的刻板印象中,但这本书用扎实的文献考据,揭示了关税体系在特定历史时段内所展现出的惊人适应性和扭曲的生命力。作者在材料的选取上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那些从档案深处挖掘出来的税率调整记录、与洋商的往来函件,以及地方官员的奏折,都让历史鲜活了起来。更值得称道的是,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描述“是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特别是对“厘金”制度的起源、演变及其对国家金融稳定产生的长期负面效应的分析,其深度和洞察力令人不寒而栗。它成功地将经济史、政治史和军事史编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让人清楚地看到,看似简单的税收问题,实则牵动着整个帝国的存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