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天胤评传

孔天胤评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勇耀,韩兵强 著
图书标签:
  • 传记
  • 人物传记
  • 历史人物
  • 孔天胤
  • 近代史
  • 政治人物
  • 民国史
  • 历史
  • 人物
  • 传记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453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2855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历史、地方文化和名人传记爱好者

孔天胤是一位在文学界、史学界、出版界都有重要贡献的山西名贤,他注重通过典籍的刊刻扩大文化传播,其主持刻印的“孔本”图书及其序言中所阐发的诗文理论,依旧为我国文献学、版本学界及文学界所珍视。孔天胤一生为官清廉,对山西文化建设有诸多建树,其仕途经历和交游范围,直观地表现出明中期的社会、政治、教育、文化等状况。

内容简介

孔天胤(1505~1581),汾州文同里百金堡村(今属山西文水县)人,是一位承前启后的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及诗学理论家、出版家。

本书从孔天胤的仕途生涯论述了明代的科举、吏治、宗藩管理等制度。其次,对孔天胤在山西的文化建树进行了研究,论述了古代士绅对地方文化的带动和影响作用,并通过对孔天胤的宦历、交游的考证,展现了明中期的社会、政治、教育、文化等状况。


作者简介

张勇耀,现任《名作欣赏》上旬刊执行主编、总编助理。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女作家协会理事。出版有散文集《会唱歌的蝴蝶》,散文小说合集《风中飘过村口的影子》等。

韩兵强,武汉科技大学教授。目前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一项,攀枝花市科技局及攀钢集团项目各一项,鉴定成果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一项。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成长经历 / 1

一、“宣圣之裔,帝室之甥” / 1

二、“课试自成一家言” / 4

三、乡试答卷:“全不类时作” / 12

四、殿试:“敦本厚生”“抑浮通变” / 16

五、榜眼及第 / 21

第二章 仕途宦迹 / 27

一、王亲无缘翰林院 / 27

二、陕西提学佥事:端士习,正学风 / 31

三、祁州知州:建庙学,修贞文书院 / 41

四、颍州兵备:“以文章饬政事” / 47

五、河南参议:清心省事,强兵御敌 / 54

六、浙江提学副使:课士校文,救荒建祠 / 59

七、陕西、河南布政使:助开马市,忧心国事 / 75

八、被纠“闲住”与退归生活 / 82

第三章 诗歌创作及理论 / 87

一、诗歌创作:“诗文高古,海内重之” / 87

二、诗歌理论:神韵、性情与“名通之论” / 120

第四章 图书刊刻 / 137

一、前贤名典 / 137

二、师友同道诗文集 / 147

第五章 三晋史笔 / 168

一、山西三十余年寇乱始末 / 168

二、山西各地水利建设 / 184

三、孔天胤与山西的几部志书 / 189

四、山西题名碑、庙学、祠阁、寺观建设 / 19

第六章 哲学思想 / 215

一、为政观:君子视天下为一身 / 215

二、武备观:“师有不战之胜,兵有时戢之威” / 232

三、对儒家经义及理学思想的阐发 / 237

四、正心为上、德本艺末的教育思想 / 248

五、儒释道相融的学术思想 / 261

六、一园一亭有深意 / 269

第七章 交游考述 / 277

一、汾州、孝义好友群体 / 277

二、进士同年群体 / 290

三、山西地方官群体 / 295

四、请序群体 / 297

五、海内知交同道 / 300

第八章 王府春秋 / 330

一、五代庆成王德行的见证者 / 330

二、重视王府教育 / 335

三、与王府宗亲交游 / 339

第九章 诗社活动 / 342

一、王府诗社:金兰社与青莲社 / 342

二、与王道行、裴邦奇、吕阳所结的异地诗社 / 344

三、天真四友人社:野老们的诗酒宴集 / 354

第十章 生前身后 / 357

一、诗文集刊刻 / 357

二、文星陨落 / 359

三、研究辨误 / 364

附录一 孔天胤交游名录及事略 / 369

附录二 孔天胤年谱精编 / 394

主要参考书目 / 409

后 记 / 414



《宋代士人阶层的精神世界与社会实践》 一部深植于历史土壤,探寻宋代文人精神脉络与世俗生活的宏大叙事。 本书旨在超越传统史学对宋代文人“理学精英”的刻板描绘,深入挖掘这一群体的复杂性、多面性及其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社会角色与精神困境。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宋代士大夫阶层,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文化塑造力极强的群体,试图通过对他们生活细节、思想演变、政治参与和文学创造的细致考察,重构一个立体、鲜活的宋代士人世界。 第一部分:士的身份构建与精神底色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人政治的鼎盛时期,士人的社会地位空前提高,这深刻影响了他们自我身份的认知与构建。本部分将从科举制度的变革入手,分析“学而优则仕”的路径如何塑造了一代人的价值取向。科举不再仅仅是选拔官员的工具,更成为一种全社会共享的文化信仰和上升通道。我们探讨了不同阶层的子弟如何以儒家经典为蓝本进行精神自我操练,以及“格物穷理”的哲学思辨如何在士人内部引发关于“真知”与“功用”的争论。 重点考察宋代士人“忧乐观”的矛盾性。一方面,他们继承了魏晋以来的避世情结与对个体自由的追求;另一方面,在强化中央集权的宋代,他们又必须背负起“以天下为己任”的沉重道德负担。这种内在的张力,构成了他们精神世界的核心冲突。我们将分析陶渊明、韩愈等前代文人的精神遗产如何在宋代被重新诠释和挪用,成为士人自我辩护与自我期许的资源。 此外,本书将详尽梳理书院与学派的兴起,考察如程朱理学、陆九渊心学等思想流派如何在士人间传播,形成知识共同体。这些学派不仅是纯粹的哲学探讨,更是士人群体划分、政治站队和社会影响力构建的重要场域。我们关注理学对个体情感的约束与对道德实践的要求,以及这种要求如何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既能催生高尚的节操,也可能导致僵化的教条。 第二部分:宦海浮沉与世俗生活的交织 士人的生活并非总是沉浸在象牙塔中的道德训诫。他们是积极的社会参与者,也是世俗规则的受制者。本部分着重探讨士人在政治权力场域中的真实处境。从知县到宰相,他们的权力来源、制衡机制以及所面临的宦海风险,构成了他们日常焦虑的重要部分。 我们将细致描绘士人的“朋友圈”与“关系网”。宋代文人的交往极其频繁,他们通过诗文唱和、共同举债、亲属联姻等方式构建起复杂的社会支持系统。这种基于士人身份的“情谊”与基于儒家伦理的“道义”之间,常常产生微妙的互动与张力。例如,在朋党之争的残酷现实面前,士人如何平衡对道义的坚守与对同僚的忠诚? 本书特别关注士人“退隐”与“居官”之间的辩证关系。当士人无法在朝廷实现抱负时,他们如何处理与土地、家族和地方的关联?我们将考察他们如何在地方治理中实践其抱负,修缮水利、兴办教育、编纂地方志,将宏大的“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转化成本土化的“睦邻友爱”的实践。这不仅是他们精神慰藉的方式,也是他们维持社会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第三部分:文学生产与文化消费的社会基础 宋代是文学的黄金时代,诗、词、散文的繁荣与士人的文化生产能力息息相关。本部分将不再把文学视为孤立的艺术活动,而是将其置于宋代市民社会和士人经济基础之上进行考察。 详细分析词体的兴起如何与士人的娱乐生活、宴饮文化紧密结合。词的通俗性与情感的细腻表达,迎合了士人雅俗共赏的审美需求。我们探究士人如何运用诗歌作为政治论辩的工具,以及在遭遇挫折时,如何通过诗歌进行情感的疏导和对自我价值的重估。 此外,本书将关注文化消费的物质基础。印刷术的发展、藏书风气的盛行,使得文化产品的流通速度和范围空前扩大。士人不再是唯一的文化消费者和生产者。我们考察士人如何与商人、工匠等新兴阶层进行文化互动,例如对精美碑帖、古籍善本的收藏与竞争,这些物质层面的活动,反过来也塑造了他们对“雅”与“俗”的界定标准。 第四部分:精神困境与时代的终局 在本书的最后部分,我们将探讨宋代士人精神世界的内在危机。随着理学体系的日益完备,士人对自身的道德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加剧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当他们面对朝廷的腐败、异族的威胁以及个人命运的无常时,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情往往被深深的无力感所取代。 我们将分析宋代士人如何应对“死亡”与“不朽”的命题。在哲学思辨达到高峰的同时,他们对生命短暂的感知也尤为强烈。他们试图通过“立德、立功、立言”来实现某种形式上的永恒,但历史的洪流最终如何消解了个体的努力,成为士人无法回避的终极追问。 总结而言,本书力求描绘一个复杂、矛盾且富有生命力的宋代士人群像。他们既是道德的楷模,也是世俗的参与者;他们既是儒学的继承者,也是文学的创新者。通过对他们精神世界与社会实践的交叉扫描,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宋代社会之所以能够展现出如此独特的文化光辉的深层驱动力。 这不仅是对一个阶层的考察,也是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群体生存逻辑的一次深刻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承认,这本书的开篇,给我带来了一点点小小的惊喜。作者以一种非常不寻常的方式切入主题,立刻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他没有选择那种常规的叙事手法,而是用一种更加个性化、更具文学色彩的方式来展开。这种写法,让我觉得耳目一新,也对这本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文字上的驾驭能力,他能够用最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最生动的画面,传达出最深刻的情感。他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读起来丝毫不费力,但却能在不知不觉中触动你内心的最深处。我感觉,他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与读者进行一场心灵的交流。书中的某些观点,虽然我一开始不太理解,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能感受到其中的智慧和力量。他总能在我意想不到的地方,给我带来启示,让我重新审视一些我一直以来所持有的观念。这本书让我体会到,阅读不仅仅是获取信息的过程,更是一种情感的体验和思想的碰撞。我非常享受这种被文字所吸引,被思想所引导的过程。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对我来说,算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刚开始翻阅的时候,有些地方的用词和概念,让我觉得有些晦涩。但正是这份挑战,激发了我深入探究的欲望。我开始查阅一些背景资料,去理解作者所引用的那些理论和观点。这个过程虽然花费了我不少时间和精力,但随之而来的收获却是巨大的。我发现,一旦克服了最初的障碍,那些曾经让我困惑的段落,立刻就变得豁然开朗。作者的逻辑性非常强,他的论证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严谨的思维。尤其是在分析一些社会现象的时候,他能够将宏观的理论与微观的个体经历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洞察力。我经常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忍不住在脑子里构筑一个思维导图,把作者的观点梳理清楚。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看似复杂的问题,其实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只要我们愿意花心思去钻研,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之道。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我感觉自己的思考能力,在这本书的引导下,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在经历一场思想的远足。作者笔下的文字,有一种特别的力量,能够轻易地将我带入到他所描绘的情境之中。我仿佛能听到那些历史的脚步声,感受到那些人物的呼吸。他对于细节的刻画,尤其是那些细微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活动,简直可以用“入木三分”来形容。我尤其佩服他处理那些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权力斗争的方式,总是能在我以为已经猜到结局的时候,又给我带来新的惊喜。这本书不像是那种按部就班的传记,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戏剧,充满了悬念和转折。我时常会因为某个情节的发展而屏住呼吸,又会因为某个角色的命运而扼腕叹息。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但又不是那种空洞的华丽,而是充满了力量和深度。读完某个章节,我总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且,他对于历史背景的还原也非常到位,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觉得非常有画面感。我甚至会幻想自己也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目睹那些事件的发生。这本书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冷冰冰的史实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情感的共鸣。

评分

读这本书,感觉像是与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对话。他用一种平和而深邃的语调,分享着他对人生、对世事的看法。这本书没有激烈的冲突,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字里行间却蕴含着一种令人心安的力量。作者对于人性的洞察,简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能够捕捉到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情感,能够理解那些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的动机。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得失”、“成败”这些人生哲学问题的探讨,他的观点总能让我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经历,并从中找到一种释然。读完某个章节,我常常会感到一种平静,仿佛内心的波澜被抚平了。这本书没有给我灌输任何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感悟,引导我去体会人生的真谛。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过于执着于外在的东西,而忽略了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这本书就像一盏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感觉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评分

这本书,我早就听说过,不过一直没时间细看。最近总算抽空翻了几页,发现这书里的某些论述,跟我的有些想法特别契合,就好像作者是我的知音一样。读的时候,时不时会停下来,在脑子里把他的观点跟自己的经历对一对,甚至还会拿出纸笔,记下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段落,想着以后还要再仔细琢磨。书中的有些地方,虽然我不太能完全理解,但也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良苦,他一定在这个话题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尤其是在探讨一些历史事件的时候,他能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去解读,让我看到了很多我之前从未注意过的细节。有时候,我会觉得他就像一个老朋友,坐在我对面,娓娓道来,分享他的人生感悟。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触动,让我开始重新审视一些我习以为常的事情。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固有的观念,其实是需要时不时地被一些新的视角来打破的,而这本书恰恰就做到了这一点。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循序渐进的论证方式,一点一点地引导读者去思考,去发现,而不是直接抛出结论。这种体验,就像在品尝一道精心烹制的菜肴,每一口都有不同的滋味,层层递进,回味无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