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一辑):翁曾翰日记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一辑):翁曾翰日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翁曾翰 著,张芳 整理
图书标签:
  • 中国近现代史
  • 史料
  • 日记
  • 翁曾翰
  • 清史
  • 民国史
  • 地方史
  • 历史研究
  • 珍稀史料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10804
版次:1
商品编码:1146241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翁曾翰(1837—1878),又名海珊,为晚清名臣翁同龢之侄,后来过继给翁同龢为子。曾任内阁中书、内阁典籍、内阁侍读等职。其所写日记手稿,名“海珊日记”,现存九册,藏于国家图书馆善本室。《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一辑):翁曾翰日记》为日记手稿整理本,对研究晚清历史以及常熟翁氏家族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翁曾翰(1837—1878),又名海珊,为晚清名臣翁同龢之侄,后来过继给翁同龢为子。曾任内阁中书、内阁典籍、内阁侍读等职。其所写日记手稿,名“海珊日记”,现存九册,藏于国家图书馆善本室。

目录

前言
同治二年(1863)岁在癸亥
同治三年(1864)岁在甲子上元
同治四年(1865)岁在乙丑
同治六年(1867)七月朔日始
同治七年(1868)岁在戊辰
同治八年(1869)岁在己巳
同治九年(1870)岁次庚午
同治十一年(1872)岁次壬申
同治十二年(1873)岁在癸酉
同治十三年(1874)岁在甲戌
光绪元年(1875)岁次乙亥
光绪二年(1876)岁次丙子
光绪三年(1877)岁次丁丑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一辑):窥探历史深处的珍贵回声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宏大的叙事塑造了我们对过往的认知。然而,那些被主流话语有意或无意忽略的角落,往往隐藏着更为鲜活、更为真实的情感与细节。它们如同散落的珍珠,静待有心人去打捞、去串联,从而勾勒出更加斑驳陆离的历史画卷。《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的诞生,正是为了弥补这种缺憾,它以一种近乎考古式的审慎,搜寻、整理并呈现那些长期沉睡于尘埃中的珍贵史料,旨在为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打开一扇通往历史真实的新视角。 本丛刊第一辑,尤其聚焦于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个体生命体验,力求透过他们的笔触,触碰到时代脉搏最细微的跳动。我们所辑录的,绝非那些早已为人熟知的宏大文献,而是那些在官方史书之外,默默记录着时代变迁、社会风貌、人物命运的私人文本。它们或是信札,或是笔记,亦或是家藏的手稿,都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未经雕琢的质感,成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不可或缺的补充。 第一辑之核心:《翁曾翰日记》——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印记 在本辑的开篇,我们隆重推出《翁曾翰日记》。翁曾翰,这个名字或许不像那些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那样家喻户晓,但他的日记,却以一种令人动容的真实,记录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所经历的挣扎、思考与感悟。这份日记,并非史学巨著的宏伟篇章,而是更为贴近生活的涓涓细流,它以日复一日的笔触,勾勒出那个时代的社会肌理,揭示了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 《翁曾翰日记》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稀见性。与其他大量公开出版的文献不同,这份日记长期以来仅限于家族内部流传,其存在本身就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经过漫长的搜寻与考证,我们得以将其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具意义的史料发掘工作。 其次,其史料价值不言而喻。日记以其即时性和第一人称视角,提供了一种无可比拟的生动性。翁曾翰的笔下,没有经过后人的修饰与解读,他所记录的,是他亲身经历的事件,是他对周遭世界的直接观察,以及他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反应。这使得他的日记成为研究当时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民情世态的珍贵文本。 更重要的是,《翁曾翰日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近现代史切入的独特视角。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无数历史事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击着社会结构和个体生活。翁曾翰,作为一名普通的知识分子,他的生活轨迹与时代紧密相连。他的日记,可能记录了他在求学过程中的种种不易,他对社会变革的观察与思考,他对个人前途的迷茫与期盼,甚至是他在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琐事,如物价的波动、亲友的离合、家庭的忧乐等等。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恰恰构成了历史最真实的肌理,让我们得以窥探那些宏大叙事背后,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例如,在晚清社会转型时期,旧的制度摇摇欲坠,新的思潮涌入。翁曾翰的日记,或许会记录他对时局的忧虑,他对新学的接受程度,他对未来社会形态的猜想。在辛亥革命前后,他的笔下,可能充满了对革命的关注,对新政的期待,以及对社会动荡的感受。而在民国初年的政治风波中,他也许会记录自己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中,寻找立身之处,如何在个人命运与时代潮流的夹缝中求生存。 丛刊的意义:重塑历史叙事的多元光谱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之所以冠以“稀见”之名,正是因为我们深知,历史的真相并非只有一种声音,也并非只能从宏大的史书中寻得。那些分散在民间、埋藏在故纸堆中的私人文献,恰恰是填补史学研究空白、丰富历史叙事的重要资源。 本丛刊的编辑宗旨,在于精选与考证。我们力求搜集到的史料,是未经大规模删改、内容真实的原始文本。同时,我们也注重对史料的背景研究和版本考订,力求为读者提供准确、可靠的阅读基础。 通过《翁曾翰日记》这样的珍贵文本,我们希望引导读者跳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惯常认知,去感受历史的温度,去体会那些鲜活的生命如何被时代所塑造,又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回应时代。这些日记,如同历史深处的回声,穿越时空的阻隔,向我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展望与期待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的出版,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将继续秉持发掘和整理珍贵历史文献的宗旨,陆续推出更多具有史料价值的稀见文本。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些沉默声音的关注,我们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为重塑历史叙事的多元光谱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本丛刊第一辑所呈现的《翁曾翰日记》,只是一个开始。我们期待,它能引发学界和公众对这类稀见史料的关注,鼓励更多人参与到历史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中来。让那些曾经被遗忘的生命故事,重新在历史的长卷中绽放光彩,为我们认识过去、启迪未来,提供更为坚实和生动的参照。 这份日记,不仅仅是关于翁曾翰个人的一段生命记录,更是那个时代无数普通人命运缩影的折射。它提醒我们,历史不是冰冷的数字和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鲜活的个体、无数真实的情感、无数细微的经历汇聚而成。只有当我们愿意倾听这些来自历史深处的低语,我们才能真正触碰到历史的灵魂。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愿成为您探索历史真实、发现历史细节的忠实向导。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对民国时期那种特有的文化气息和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情有独钟。当我在书店看到《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一辑):翁曾翰日记》时,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日记,更可能是一把解开那个复杂时代面纱的钥匙。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了解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思想脉络,他们是如何在巨变的社会浪潮中保持独立思考,又是如何在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之间寻求平衡的。翁曾翰先生的名字,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个模糊却又充满魅力的形象,我渴望通过他的文字,去触摸他内心的真实世界。那些关于他的生活点滴、思想感悟、以及他对当时社会状况的观察和评价,都将是我非常关注的内容。我期待在字里行间,看到那个时代特有的风貌,听到那个时代特有的声音,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温度。这本日记,对我而言,是一次与历史深层对话的机会,也是一次对人性复杂与时代变迁的深刻体悟。”

评分

“翻开这本《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一辑):翁曾翰日记》,仿佛推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门,将我带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印刷精良的纸张带着历史的温度,触手可及。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翁曾翰先生的世界,去感受那个时代士人的心境,他们的忧国忧民,他们的彷徨与坚守。那些泛黄的字迹,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也映射出个体的命运。我尤其期待能够通过日记,一窥那些史书上寥寥数笔带过的事件背后,普通人的真实生活和情感。那些曾经的繁华与落寞,那些时代的烙印,都将在这本日记中缓缓展开。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能够接触到如此珍贵的原始史料,简直是一次寻宝的旅程,每一个字句都可能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都可能改写我对某个历史片段的认知。我对日记中所记录的社会生活、人情往来、甚至是一些细枝末节的观察都充满好奇,因为我相信,正是这些微小的细节,构成了宏大历史的基石。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座通往过去的时空隧道,我准备好,踏入其中,进行一场深入的探索。”

评分

“‘稀见史料’这几个字,足以激起我作为一名史料挖掘者的兴奋。这次的《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一辑):翁曾翰日记》,光是书名就充满了吸引力。我一直相信,最真实的历史往往隐藏在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隐藏在那些个人化的记录之中。翁曾翰先生的日记,或许就是这样一份宝贵的财富。我期待着能够从中发现一些鲜为人知的重要历史事件的细节,或者能够看到一些史书中被忽略的人物和事件。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他的视角,去了解那个时代知识阶层的生存状态,他们的忧虑、他们的理想、他们的挣扎,以及他们对国家未来的期盼。我相信,日记中所记录的,不仅仅是个人的生活琐事,更可能折射出整个时代的脉搏。我会在阅读中,仔细梳理其中的信息,试图还原出那些被历史尘埃掩盖的真实面貌。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对历史真相的深度探寻,是一次对未知领域的勇敢进军。”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者,‘稀见史料’这四个字具有天然的号召力。翁曾翰日记,听起来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本日记中,究竟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我特别关注的是,日记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新颖视角,是否能够填补史学研究中的某些空白。翁曾翰先生作为那个时代的亲历者,他的记录无疑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我希望能从他的字里行间,看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思考方式,他们的社会担当,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的研究提供新的线索和灵感,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复杂性与丰富性。这是一次与历史的一次近距离接触,我准备好,去发掘那些被时间遗忘的宝藏。”

评分

“终于等到了这本《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一辑):翁曾翰日记》。光是捧在手里,就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充满敬意,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也是时代的记录者。我希望通过翁曾翰先生的日记,能够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那个时代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那些琐碎的日常生活记录,那些对时事的评论,那些对人生的感悟,都将成为我理解那个时代的一扇窗口。我尤其期待,能够看到日记中是否记录了与当时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相关的细节,或者能够展现出一些不为人知的社会风貌。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是一部史料,更是一次与历史人物的心灵对话。我期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氛围,体会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并从中获得一些启迪和思考。”

评分

甲骨文发现于一八九九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经过巫史加工过的古汉字。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图为《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商代武丁时期的作品,风格豪放,字形大小错落,生动有致,各尽其态,富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不愧为甲骨文书法中的杰作。

评分

陆西星年表(周全彬)

评分

陆西星年表(周全彬)

评分

杂篇渔父第三十一

评分

很好

评分

内篇应帝王第七

评分

前言

评分

非常的好,能当资料使用

评分

主要作品介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