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供广大读者阅读 作者以自己多年的研究积淀为基础,结合较新的研究成果,对《老子》一书做的“新校释译”。该书特点如下:
首先其将传世的王弼注本《老子》和简、帛本《老子》相互对照,不仅指出了不同本子的异文所在,而且对这些不同做了辨析和讨论,希望能够通过此项工作使我们更加接近《老子》的本来面目。第二,其在爬梳传统注疏的同时吸收较新的《老子》研究成果,使得读者能够借助其书,对历史上经典的老子理解和学界较新的老子研究成果都有所了解,这无疑对大家更好的认识、解读老子思想有所助益。第三,该书将文字学研究方法与思想史研究相结合,将传统的经学方法和考古学材料相结合,做到了辨析文字和探讨义理双举,这就使得这本《新校释译》对老子的解释更加深刻和有说服力。在这样的研究方法指导下,作者对老子文义屡有新见且往往言之有据,推动了《老子》思想的研究。除此之外,对老子章句的解释详尽,对文字的解读和思想脉络的梳理都下了一番功夫,读者能够通过他的译文、注解和义理说明较为清晰准确地了解老子思想的内涵,获得启发。
内容简介
《老子新校释译:以新近出土诸简、帛本为基础》以通行本即王弼本《老子》为底本,结合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老子<乙>》、郭店楚墓竹简《老子》和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等新近出土的简帛本文献,在考订其文的基础上,辨察其字、疏通其义、演绎其理,力求准确、深入地呈现《老子》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运思特点。
《老子新校释译:以新近出土诸简、帛本为基础》既博采古注精义,又充分汲取今人研究成果,同时不乏创见,实现学术性与思想性的有机统一。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原文进行了精审而流畅的白话翻译,使得《老子新校释译:以新近出土诸简、帛本为基础》对研究者和一般读者深人老子思想都将有所助益。
作者简介
陈徽,同济大学教授,专攻中国哲学史,先秦哲学尤其是老子思想。
目录
说明………………………………………………………………………………………………
上篇………………………………………………………………………………………………
一章(道可道章)………………………………………………………………………………
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章)…………………………………………………………………
三章(不尚贤章)………………………………………………………………………………
四章(道冲而用之章)…………………………………………………………………
五章(天地不仁章)……………………………………………………………………………
六章(谷神不死章)……………………………………………………………………………
七章(天长地久章)……………………………………………………………………………
八章(上善若水章)……………………………………………………………………………
九章(持而盈之章)……………………………………………………………………………
十章(载营魄抱一章)…………………………………………………………………………
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章)……………………………………………………………………
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章)……………………………………………………………………
十三章(宠辱若惊章)…………………………………………………………………………
十四章(视之不见章)…………………………………………………………………………
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章)……………………………………………………………………
十六章(致虚极章)……………………………………………………………………………
十七章(太上章)……………………………………………………………………………………
十八章(故大道废章)…………………………………………………………………………
十九章(绝圣弃智章)…………………………………………………………………………
二十章(绝学无忧章)…………………………………………………………………………
二十一章(孔德之容章)………………………………………………………………………
二十二章(曲则全章)…………………………………………………………………………
二十三章(希言自然章)………………………………………………………………………
二十四章(企者不立章)………………………………………………………………………
二十五章(有物混成章)………………………………………………………………………
二十六章(重为轻根章)………………………………………………………………………
二十七章(善行者无辙迹章)…………………………………………………………………
二十八章(知其雄章)…………………………………………………………………………
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章)……………………………………………………………
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章)……………………………………………………………………
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章)………………………………………………………………
三十二章(道常无名章)………………………………………………………………………
三十三章(知人者智章)………………………………………………………………………
三十四章(道泛兮章)…………………………………………………………………………
三十五章(执大象章)…………………………………………………………………………
三十六章(将欲歙之章)………………………………………………………………………
三十七章(道常无为章)………………………………………………………………………
下篇………………………………………………………………………………………………
三十八章(上德不德章)…………………………………………………………………………
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章)………………………………………………………………………
四十章(反者道之动章)…………………………………………………………………………
四十一章(上士闻道章)…………………………………………………………………………
四十二章(道生一章)……………………………………………………………………………
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章)………………………………………………………………………
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章)………………………………………………………………………
四十五章(大成若缺章)…………………………………………………………………………
四十六章(天下有道章)…………………………………………………………………………
四十七章(不出于户章)……………………………………………………………………………
四十八章(为学者日益章)………………………………………………………………………
四十九章(圣人常无心章)………………………………………………………………………
五十章(出生入死章)……………………………………………………………………………
五十一章(道生之章)……………………………………………………………………………
五十二章(天下有始章)…………………………………………………………………………
五十三章(使我介有知章)………………………………………………………………………
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章)………………………………………………………………………
五十五章(含德之厚者章)………………………………………………………………………
五十六章(知者不言章)…………………………………………………………………………
五十七章(以正治国章)…………………………………………………………………………
五十八章(其政闷闷章)…………………………………………………………………………
五十九章(治人事天章)…………………………………………………………………………
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章)……………………………………………………………………
六十一章(大国者下流章)………………………………………………………………………
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章)……………………………………………………………………
六十三章(为无为章)……………………………………………………………………………
六十四章(其安易持章)…………………………………………………………………………
六十五章(古之为道者章)………………………………………………………………………
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章)…………………………………………………………
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大章)……………………………………………………………………
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章)……………………………………………………………………
六十九章(用兵有言曰章)………………………………………………………………………
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章)…………………………………………………………………………
七十一章(知不知章)……………………………………………………………………………
七十二章(民不畏威章)…………………………………………………………………………
七十三章(勇于敢则杀章)………………………………………………………………………
七十四章(若民常不畏死章)……………………………………………………………………
七十五章(人之饥以其取食税之多章)…………………………………………………………
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章)……………………………………………………………………
七十七章(天之道犹张弓与章)…………………………………………………………………
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章)…………………………………………………………………
七十九章(和大怨章)……………………………………………………………………………
八十章(小国寡民章)……………………………………………………………………………
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章)…………………………………………………………………………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老子新校释译:以新近出土诸简、帛本为基础》:
又,欲正确把握经义,关键在于能否理解“无身”二字。王《注》解“及吾无身”日:“归之自然也。”以“自然”训“无”,甚为的当。在《老子》那里,“自然”与“虚(无)”互为蕴含,二者乃是一体之两面的关系(参见五章《解义》)。“无身”之“无”作动词,“身”指身体。“无身”义为“虚无”身体,亦即不执着于身体。所谓身、心一体,这不仅是说表现为意识活动或精神状态的灵明之“心”与身体彼此贯通、互相影响,而且作为肉体的“心”也是身体的一部分,是精神或意识活动产生、存在的“物质基础”,故《管子·心术上》日:“心也者,智之舍也,故日宫。”就此而言,所谓“无身”便不仅仅是说“虚无”身体,同时也指“虚无”内心。然心、身并非是空无所依,而是“承载”并“指向”着一个“我”。所以,“无身”实质上是说“无我”。循此思路,便有了《庄子》的“无己”(《逍遥游》:“至人无己”)或“丧我”(《齐物论》:“今者吾丧我”)之说。此“己”若“无”、此“我”若“丧”,便臻于“真人”之境。《大宗师》日:“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所谓“过而弗悔”“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云云,岂不正是对《老子》“吾有何患”的生动解说?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也;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也:“若可以托天下也”“若可以寄天下也”,今王本分别作“若可寄天下”“若可托天下”,此据诸简、帛本及王《注》正。“托”与“寄”义同,《说文》:“寄,托也。”“托,寄也。”“若”,则、乃。
按:郭店简此文作“口口口口口为天下,若可以厇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迲天下矣”,帛甲作“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女何以寄天下”,帛乙作“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口;爱以身为天下,女可以寄天下矣”,汉简作“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上述诸本在此多显文异,学者亦释读不一,此当稍加辨证。
首先,郭店简之“厇”当读为“托”。“厇”即“宅”之古文,其与“托”皆从“乇”。二字不仅音近,其义亦通:“宅,人所托也。”(《说文》)“厇(宅)”通作“托”,可谓义达音顺。西汉简、帛在此俱作“托”,亦其证也。学者或隶简文此字作“乇”,疑其为“‘庀’字之讹……同‘庇’,谓可以荫庇其身于天下”(赵建伟语)。说误。或隶此字作“庀”,谓其同“宅”字(如丁原植)。亦有不确。
其次,郭店简之“迲”当读为“寄”。刘钊日:“‘造’即‘去’字繁文,读为‘寄’。古音‘去’在溪纽鱼部,‘寄’在见纽歌部,声为一系,韵部主要元音相同,可以通转。”说甚达。学者或读“迲”为“处”,训日“安”或“定”(如彭浩);或读“迭”作“弆”,训日“藏”,则“造(弆)天下”义即“藏其身于天下”(赵建伟语)或“守天下”(如廖名春、邓谷泉);或者亦读“迲”作“奔”,训日“掌物”或“执掌”,则“迭(奔)天下”“犹言主天下”(魏启鹏语)。说皆臆断。
复次,关于郭店简首句所佚之文,学者或据王本补作“安(焉)古(故)贵以身”(如刘钊、魏启鹏等)或“古(故)贵以身”(如廖名春),或据帛书补作“古(故)贵为身于”(如李零、彭浩、丁四新等)。观古籍引《老子》此文,《庄子·在宥》作“故贵以身于为天下”,《淮南子·道应训》作“贵以身为天下”,即皆以“贵以身”为言。待汉简出,其文作“故贵以身为天下”,与王本同。又,察诸简、帛及世传本与此句相对应之后句,其皆作“爱以身……”。由是,郭店简首句所佚之文必当为:“安(焉)古(故)贵以身”或“古(故)贵以身”。
……
《道法自然:一部对《道德经》的全新解读》 《道德经》,这部数千年前的哲学巨著,历来被视为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石,其深邃的智慧不仅影响了中华文明,更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千百年来,无数贤哲、学者对此书进行注释、解读,试图揭示其奥义,但每一种解读都难免带有时代的局限和个人的偏见。《道法自然:一部对《道德经》的全新解读》并非是又一本寻常的《道德经》注疏,它是一次融汇了最新学术成果与深度思辨的哲学探索,旨在为当代读者提供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去理解和体悟这部不朽经典。 本书的问世,源于一个宏大的学术抱负:在尊重原典精神的前提下,以更贴近“老子”思想本源的方式,将其智慧重新呈现给读者。作者深知,《道德经》的传播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其文本在流传过程中经历了多次的校勘、增删与演变。其中,历代学者基于传世的古本所进行的释义,尽管贡献卓著,却终究受到时代认知和文献条件的限制。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考古学的飞速发展,一系列重要的简、帛文献的相继出土,为我们重新审视《道德经》的早期面貌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这些出土的文本,如郭店楚简、王家台秦简、马王堆帛书等,它们以更接近《道德经》成书年代的样貌,为我们拨开了层层迷雾,展现了其更原始、更真实的形态。 《道法自然》正是站在这些新近出土文献的坚实基础上,对《道德经》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精细的“新校释”。“新校释”的意义非凡。它意味着我们不再仅仅依赖于宋、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几种主要版本,而是将那些更加古老、更为接近《道德经》初貌的简、帛文本,作为释义的重要依据。这意味着,书中对每一个字词的考订,对每一章节的理解,都力求与这些出土文献的原始文本进行对照,从而纠正了传世本中可能存在的讹误,澄清了流传过程中产生的歧义。例如,某些字词的读音、意义,在简帛本中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体现,这些细微的差异,往往是理解老子思想的关键所在。《道法自然》的作者,倾注了大量心血,逐字逐句地对照、梳理,力求恢复文本的本来面貌,让老子的声音,从尘封的简牍帛书中,清晰地回响在读者耳畔。 “译”是本书的另一核心构成。在“新校释”的基础上,本书提供了一套全新的白话译文。这并非简单地将古文翻译成现代语言,而是在深刻理解校释成果的基础上,力求用最贴近老子原意的语言,将深奥的哲学思想准确、生动地传达出来。老子的语言极具辩证性和象征性,很多概念如“道”、“无为”、“柔弱”、“自然”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传统的译本,有时为了求“直白”,反而丧失了原文的韵味和张力;有时为了求“精炼”,又可能过于晦涩,难以理解。本书的译文,注重在忠实原文的同时,兼顾语言的流畅性和思想的清晰性,力求让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知识层次的读者,都能从中领略到《道德经》的智慧光芒。作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这些古老概念在当代语境下的理解可能性,既保留了其哲学深度,又赋予了其新的生命力。 《道法自然》并非止步于文本的“考订”与“翻译”,它更进一步,深入探究了老子思想的内在逻辑与哲学体系。本书的解读,超越了仅仅关注文字表面的功夫,而是着力于挖掘老子思想的本源,探寻其形而上的哲学根基。作者认为,理解《道德经》的关键,在于把握其“道法自然”的核心精神。什么是“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运行的规律,是无形无象却又无处不在的存在。“自然”则是“道”的运行方式,是不违背本性、不强加干预的状态。本书将围绕这一核心,系统地阐释老子关于宇宙论、认识论、人生论、政治论等一系列哲学思想。 在宇宙论层面,本书将深入剖析老子如何从“有”与“无”的辩证关系出发,揭示宇宙的生成与演变。《道德经》中“有生于无,无生于有”的论断,在传统哲学中一直是讨论的焦点。本书将结合新出土文献中的相关表述,为这一古老命题提供新的解读视角,揭示“无”并非虚无,而是生成“有”的潜能与基础。“道”的“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被重新解读为宇宙永恒运动的内在动力,而非僵化的神秘力量。 在认识论层面,《道法自然》将强调老子“致虚极,守静笃”的认识方法。在信息爆炸、纷扰不断的现代社会,老子的“不争”、“不言之教”等思想,更显其珍贵价值。本书将阐释如何通过“虚静”,去除主观的偏见和杂念,从而更清晰地认识事物本来的样子。对“知常曰明”的解读,将不再局限于狭隘的知识层面,而是扩展到对事物规律的深刻洞察,对生命本真的觉察。 在人生论层面,本书将重点阐释“无为而无不为”的实践智慧。许多人对“无为”存在误解,认为它意味着消极避世、无所作为。然而,《道德经》中的“无为”,恰恰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作为,它强调顺应自然,减少人为的干预,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书将通过对“水”、“柔弱”、“不争”等意象的深入分析,展示老子如何引导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从容,实现个体生命的和谐与圆满。对“功成而身退”、“宠辱若惊”等观点的解读,将帮助读者理解如何在权力与名利场中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陷入物欲的漩涡。 在政治论层面,老子“治大国如烹小鲜”、“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的理念,为现代政治提供了深刻的启示。本书将分析老子如何从“道”的视角出发,构建一种以民为本、顺应自然的政治模式。他反对强制、暴政,提倡“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的统治原则。这些思想在当下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们反思现代治理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特别是对“不与民争利”的解读,将揭示其背后深邃的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道法自然》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它更是一次对生活哲学的大胆探索。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简明扼要,却又不失思想的厚重感。在每一个章节的解读中,作者都尽量穿插一些生动的比喻和生活化的场景,力求将抽象的哲学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和感悟的道理。例如,在解释“道”的无形无象时,可能会引用水滴石穿、春风化雨等自然现象;在阐释“无为”的智慧时,可能会联系到顺势而为、以柔克刚的生活经验。本书的结构清晰,逻辑严谨,从宏观的宇宙观到微观的人生智慧,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老子哲学思想体系。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既满足了学术界对《道德经》文本研究的最新需求,又能够为广大普通读者提供一次深刻的哲学启迪。它不是一本堆砌考证的学术专著,也不是一本故弄玄虚的哲学呓语,而是以扎实的学术功底为基础,以真诚的探索精神为驱动,为读者呈现了一部既有历史厚度,又具现实意义的《道德经》全新解读。 《道法自然》相信,老子的智慧,并非是古董,而是历久弥新的生活指南。通过这部书,读者将不仅仅是阅读《道德经》,更是与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去感受那份超越时代的洞察力,去体悟那份回归生命本真的智慧,去开启一段发现自我、认识世界、和谐共处的新旅程。它将帮助我们拨开现代社会的种种浮躁与喧嚣,回归内心的宁静,学会以更宏大的视野看待人生,以更智慧的方式应对挑战,最终实现“道法自然”的生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