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集:梁启超集

大家小集:梁启超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启超 著,郑大华,王毅 编
图书标签:
  • 梁启超
  • 近代史
  • 思想史
  • 文化
  • 清末民初
  • 史学
  • 政治
  • 文学
  • 名家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东省出版集团 ,
ISBN:9787536059313
版次:1
商品编码:1040988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家小集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0-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7
字数:3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家小集:梁启超集》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启蒙思想家和学者。其学术研究广涉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学贯中西,囊括古今。一生著述甚丰,所遗《饮冰室合集》洋洋千余万字。梁启超首倡近代各种文体的革新。且于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及翻译文学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响为最。这种新文体纵横捭闺,气势磅礴,极富鼓动性,对于读者,别具一种魔力,每一文出,则全国之身目为之一耸。影响不止一代。这部《梁启超集》共分五辑,精选各个时期产生巨大社会影响的精彩散文四十五篇,内中汪洋恣肆的一少年中国说,有沉郁悲怆的六君子传,也有温情款款的一致孩子们书,读者可从不同角度管窥一代宗师卓尔不群的品质。

作者简介

郑大华,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王任;长期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尤其是民国思想史研究,已出版中国近代思想史专著十余部,译著四部,发表学术论、又一百五十余篇。
王毅,女,史学博士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现为中共中央党校教师。

目录

导言
第一辑 变法纵论
论不变法之害/3
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13
少年中国说/2l
积弱之源于政术者/28
释革/36
释开明专制/43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47
中国人对于世界文明之大责任/65
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69

第二辑 新民释义
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83
释新民之义/89
论公德/92
论自由/99
论进步/112

第三辑 文史研究
中国之旧史/131
史学之界说/139
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145
史之意义及其范围/152
情圣杜甫/159
评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176
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197
屈原研究/207
治国学的两条大路/233
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245
先秦政治思想史(节录)/253

第四辑 教育丛谭
学生自修之三大要义/259
在中国公学之演说/264
“知不可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268
美术与科学/279
教育与政治/286
学问之趣味/303
敬业与乐业/308
教育应用的道德公准/313
人权与女权/320
为学与做人/327

第五辑 戊戌六君子传
康广仁传/337
杨深秀传/343
杨锐传/347
林旭传/349
刘光第传/351
谭嗣同传/353

第六辑 家书撷选
与李蕙仙书(二封)/363
与梁思顺书/366
给孩子们书(五封)/369
致梁思成、林徽音书/392
梁启超年谱简编/396

精彩书摘

梁启超认为要进行诗界革命,诗人“不可不备三长: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入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夏威夷游记》)。“新意境”主要是说诗必须具有新的思想和内容,梁启超希望新诗能够反映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明和社会状况,所以他在《饮冰室诗话》中对那些介绍西方文明的诗作赞赏有加。“新语句”主要是指要大胆使用新名词,其中包括民间俗语,他称赞丘逢甲在《己亥秋感》诗中采用民间俗语,“得不谓诗界革命一巨子耶?”“以古人之风格入之”,是说作诗要用古代诗的格律,如果作诗不用古代诗的格律,诗便不再是诗了。就梁启超所提出的这“三长”论来看,所谓“诗界革命”,主要是诗的精神和内容的革命,而非诗的形式的革命,是“旧瓶装新酒”。用梁启超在《诗话》中的话说:“过渡时代,必有革命。然革命者当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这种所谓的“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诗界革命理论,后来为五四时期的“学衡派”所继承和发扬。
和“诗界革命”一样,“文界革命”也是梁启超于1899年底在《夏威夷游记》中提出来的。他当时读了日本三大新闻主笔之一的德富苏峰的《将来之日本》等著作,盛赞“其文雄放隽快,善以欧西文思人日本文,实为文界别开一生面者”,并称赞他不仅以文鸣世,而且大有鼓吹平民主义之功,断言“中国若有文界革命,当亦不可不起点于是也”。
此诚有然,吾十年来不敢轻于附和共和则亦以此。论者如欲自伸其现时所主张以驳诘我,吾劝其不必自行属稿,不如转录吾旧著,较为痛快详尽也。今幸也兹事既已得有比较的补救良法,盖新颁之大总统选举法,事实上已成为终身总统制,则今大总统健在之日,此种危险问题自末由发生,所忧者乃在今大总统千秋万岁后事耳。夫此事则岂复国民所忍言?然人生血肉之躯,即上寿亦安能免?固无所容其忌讳。今请遂为毋讳之言。吾以为若天佑中国,今大总统能更为我国尽瘁至十年以外,而于其间整饬纪纲,培养元气,固结人心,消除隐患,自兹以往,君主可也,共和亦可也。若吴天不吊,今大总统创业未半而遽夺诸国民之手,则中国惟有糜烂而已,虽百变其国体,夫安有幸?是故中国将来乱与不乱,全视乎今大总统之寿命与其御宇期内之所设施,而国体何论为君主、为共和,其结果殊无择也。闻者犹有疑乎?请更穷极事理以质言之。夫君主、共和之异,则亦在元首继承法而已。此种继承法,虽今元首在世时制定之,然必俟今元首即世时而始发生效力,至易见也。彼时所发生之效力,能否恰如所期,则其一,当视前元首生前之功德威信,能否及于身后;其二,当视彼时有无枭雄跋扈之人,其人数之多寡,其所凭借是否足以持异议。吾以为立此标准以测将来,无论为君主、为共和,其结果常同一也。现行大总统选举法,规定后任大总统应由前任大总统推荐,预书其名以藏诸石室金匮。
《人间旧事:近代文人心迹的流光》 翻开泛黄的书页,仿佛穿越时空的长河,回到那个风云激荡、文人辈出的年代。本书《人间旧事:近代文人心迹的流光》并非一本宏大的历史叙事,也非一部严谨的学术专著,它是一曲悠扬的挽歌,一幅细腻的素描,描摹的是一群鲜活的灵魂,他们在历史的洪流中挣扎、闪耀,留下了或深邃、或激昂、或婉约的足迹。 我们的目光,将聚焦于那些不曾被主流史书赋予浓墨重彩,却同样为那个时代注入了独特生命力的人物。他们或许是报刊上振聋发聩的呐喊者,或许是书斋中埋头沉思的哲人,或许是讲坛上引经据典的师者,又或许是艺术创作中独辟蹊径的先驱。本书试图从细微处入手,捕捉他们各自的人生片段、思想火花、情感波澜,以及在时代变迁中的种种选择与无奈。 我们将深入探讨一位曾在报界呼风唤雨的报人。他一生以笔为刀,批判时弊,激浊扬清。我们或许会看到他深夜灯下伏案,为一篇社论绞尽脑汁;或许会追溯他因言论而遭受的囹圄之苦,却依然不改初心;又或许会聆听他在友人面前,吐露那份“为天下苍生说一句话”的沉甸甸的责任感。他的文字,像一把把锐利的标枪,刺破了旧时代的沉寂,也为新思想的萌芽提供了温床。本书将细致梳理他不同时期作品的风格演变,分析他思想的深度与广度,并尝试还原他作为一名“新闻战士”的内心世界,包括他面对巨大压力时的彷徨与坚韧,以及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另一位,则可能是那位在教育界默默耕耘的学者。他一生致力于传播知识,启迪民智。在简陋的课堂上,他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讲解着古老的经典,又将西方的科学与哲学娓娓道来。我们或许会看到他在战乱年代,如何保护珍贵的藏书,如何坚持开课,即使学生寥寥,也要点燃文化的火种。本书将试图呈现他作为一名教育者的执着与情怀,探讨他如何在新旧文化交融的时代,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之路。他或许并非声名显赫,但他的每一堂课,都可能改变一个学生的命运,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涓涓细流。我们还会关注他与学生之间师生情的点滴,那些书信往来中的鼓励与期盼,定能让读者感受到知识传承的温度。 书中还将描绘一位在文学领域独辟蹊径的作家。他的作品,或许不像当时盛行的改良小说那样直白地呼唤变革,却以更为内敛、更为写实的手法,刻画了小人物在大时代中的命运起伏。他的笔下,没有英雄主义的宏大叙事,只有对市井生活的细腻描摹,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深刻洞察。我们或许会看到他如何在贫困潦倒中坚持创作,如何从生活琐事中挖掘出动人的故事。本书将剖析他作品中的艺术特色,探讨他独特的叙事视角,并分析他作为一名“观察者”的角色,如何通过文学语言,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与精神风貌。他或许不善言辞,但他对艺术的虔诚,对现实的敏锐,都蕴含在他字里行间,等待着知音的发现。 我们还会邂逅一位在思想文化领域有着独特贡献的评论家。他以其犀利的笔锋和深邃的洞察力,在当时众说纷纭的思潮中,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或许并非某个学派的领袖,但他对各种新生事物的辨析,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都为那个时代的思想界提供了重要的参照。本书将尝试还原他当时所处的论战环境,分析他鲜明的观点和逻辑,并探讨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的潜在影响。我们还会关注他作为一个思想者的独立思考过程,他如何在嘈杂的环境中坚持自我,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以及他对于“精神救国”的独特理解。 本书的叙述语言,力求质朴而富有感染力。我们不会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们将借助大量的史料细节,如当事人留下的书信、日记、回忆录,以及当时报刊杂志上的零星记载,来构建这些人物的形象。我们会努力捕捉他们言谈举止中的神韵,情绪起伏中的微妙变化,以及他们面对人生重大抉择时的内心挣扎。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这些文人之间的交往与影响。那个时代,文人之间互相唱和、激荡思想,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我们或许会看到他们在一场茶会上的唇枪舌剑,在一封书信中的惺惺相惜,或是在一次共同的文学活动中的合作与竞争。这些交往,不仅展现了他们作为个体的鲜活,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心态与风貌。 《人间旧事:近代文人心迹的流光》并非旨在对某位历史人物进行全面的评价,也不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它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对这些“散落”在历史角落里的个体命运的细致描摹,让我们得以更真切地感受那个时代的人文气息,理解那个时代思想解放的艰难与可贵。在历史的大潮面前,每一个个体都显得渺小,但正是这些无数个体的奋斗、思考与情感,共同汇聚成了推动时代前行的巨大力量。 阅读本书,您将有机会与一群“活着的”灵魂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体味他们的智慧与困惑。您会发现,历史并非是冰冷枯燥的年代划分,而是一幕幕鲜活的人物故事,是一曲曲动人心魄的生命赞歌。本书希望能够唤醒您对那些曾经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与思想贡献力量的先行者的敬意,也能让您在他们的生命轨迹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思考与启示。 这是一次对往昔的深情回眸,一次对心灵深处的探寻。让我们一同走进《人间旧事》,感受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过的,温暖而坚韧的人间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简直令人叹为观止,简直就是一场文学盛宴。梁启超先生的文笔,既有古典的典雅韵味,又充满了现代的思辨活力,那种汪洋恣肆、纵横捭阖的气势,读起来酣畅淋漓,令人手不释卷。我尤其喜欢他叙事和议论交织的那种方式,常常是妙手偶得一句精辟的论断,然后立刻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将一个原本抽象的概念阐释得清晰有力。它不像有些文人那样故作高深,反而是将复杂的道理,用最生动、最有画面感的语言描摹出来。比如,他谈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命运时,那种激昂的情绪,透过纸面都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焦灼与期待,让人也跟着热血沸腾。这种文字的力量,绝非当代浮躁的写作能比拟,它需要长久的积累,需要对语言的精妙掌控,更需要对所论之事发自内心的热爱与责任感。可以说,光是欣赏这些文字本身,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就像一道精致的传统点心,每咬一口,都能品尝到时间的沉淀和匠人的用心。这本书简直是学习如何“好好说话”的最佳范本。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结构,处理得相当巧妙,没有让梁启超的庞杂思想体系压倒读者。它更像是精心挑选的一批“精神碎片”,但这些碎片组合在一起,却形成了一个完整而立体的精神肖像。不同主题的文章被巧妙地放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对话。比如,一篇关于哲学思辨的文章后,紧接着一篇带有幽默感的闲谈随笔,这种节奏上的张弛有度,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它避免了纯粹的理论说教,而是用生活化的场景来承载宏大的命题。我特别欣赏它对“情感”的描摹。梁启超并非只是一个严肃的政论家,他笔下的友情、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都流露出一个赤子之心。这些柔软的情感面,使得这位“近代思想之父”的形象瞬间丰满了,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个遥不可及的符号。对于一个不太习惯阅读厚重古文的现代读者来说,这种“张弛有度”的编辑思路,无疑是通往梁启超思想世界的最佳“渡口”。

评分

我是一个对历史转折点特别感兴趣的人,而梁启超恰恰是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最前沿的弄潮儿。阅读这本书,仿佛获得了一张独特的“历史望远镜”,让我得以从一个亲历者的视角,去审视那个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关键的百年变局。书中的许多篇章,都直面了当时社会最尖锐的矛盾:是走旧路还是开新途?是拥抱西方还是坚守自我?他那种在激烈的争论中,不断修正、不断深化的思想轨迹,让人对“知识分子的担当”有了更具象的理解。他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而是一个永远在探索、永远在质疑的实践者。看到他当年为“变法”奔走呼号,那种孤注一掷的勇气和智慧,读来令人感慨万千。今天我们享受着看似唾手可得的便利,却常常忘记了先辈们为了争取这些权利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集合,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在一个“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定位自我、贡献力量的行动指南,读完后,对我们自己所处的时代,也多了一层反思的深度。

评分

拿到这本《大家小集:梁启超集》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有点忐忑的。毕竟梁启超先生是那个时代的巨人,他的学识和思想深邃广博,阅读起来总觉得需要更专注的心力。然而,这本书的装帧和选篇却意外地让人感到亲切。它不是那种堆砌艰涩理论的学术专著,而是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的私家笔记,字里行间透露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风骨与挣扎。我最欣赏的是它在保持思想深度的同时,融入了大量生活化的细节和对当下时局敏锐的洞察。比如,他谈论阅读的乐趣,那种沉浸于书海,与古人对话的场景,仿佛能穿透百年的时光,与我此刻的阅读体验产生奇妙的共振。那些关于“新民”的呼唤,放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个体焦虑并存的时代,依然振聋发聩。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进步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堆砌,更是精神层面的觉醒与重塑。读完第一部分,我合上书卷,感觉呼吸都变得顺畅了一些,仿佛被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那是思想的活力,是历经沉淀后的智慧光芒。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跨越时空,与现代读者进行一次真诚而深刻的灵魂对话,让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重新找到一些锚点。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一种“精神上的富足感”。在当下这个节奏极快、追求即时满足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迷失在碎片化的信息洪流中,难以进行持续、深入的思考。而阅读《大家小集:梁启超集》的过程,恰恰是一种强迫自己慢下来的过程。你需要停下来,去咀嚼那些历经时间考验的观点,去揣摩那些典雅的词句背后的深意。这种慢,不是效率的低下,而是一种对高质量精神食粮的尊重。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学习”和“思考”的关系。梁启超先生身上那种对知识永不餍足的渴求,以及对“知行合一”的执着追求,深深地激励了我。它不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提问”和“分析”问题的优质工具箱。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看待新闻事件、理解社会现象的视角都变得更加立体和审慎。这是一种内在力量的滋养,是比任何快餐式知识都更有价值的投资,它正在悄悄地重塑我的思维习惯。

评分

比较经典的文集,值得看,值得买。

评分

广东的出版社太失败了,把经典印刷成这个样子实在是对不起文化对不起大师。买书还是要看出版社。

评分

《知堂书话(套装1-5册)》收录周作人谈书的文章,周作人精通日文、希腊文、英文等多国语言,涉猎极广,《知堂书话(套装1-5册)》中所谈涉及中、日、英、法、德、意等多个国家的书籍,以及这些书籍的各类译本。在畅谈与各种书籍的不解之缘的同时,也融合了其对战争、妇女、儿童等社会问题的看法,笔墨散淡、清爽,文风隽永,篇目多短小精悍,可读性极强,对读者了解我国及他国已散佚书籍、同一书籍的各类版本及上个世纪的社会状况和现实生活也有一定帮助。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知堂书话(套装1-5册)》由岳麓社初版后,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此次重订再版,由最初选编周作人作品集的钟叔河先生在以往版本的基础上增删篇目,重新分类编订,分为“收入曾自编文集或译文集的文章”和“未入集的文章”两大类,每类分别按写作或发表时间排列,共五册。

评分

斗蛐蛐有一定的地方。参加者提着木盒,装四五个罐儿就相当重了,双方约定了。先上天平,体重要相等。讲好了赌多少月饼(以斤为单位,折成现金),双方的虫都放入大罐儿内,围着许多人看,蛐蛐先叫唤,再捋须,很有点平剧中大将上场的风度。双方用牙咬,胜的扇动翅膀儿高奏凯歌,败的从此不斗,受重伤的更是没医院可去。每年的冠军,大家恭送金牌,刻上“大将军”的字样。

评分

古文和白话文之间,不错

评分

梁启超(1873年~1929年) 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三十自述》),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家。戊戌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从戊戌变法前一两年开始,梁启超与夏曾佑、谭嗣同等便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但此时的新诗只不过是“挦扯新名词以表自异”的作品。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提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进步诗歌理论,对中国近代诗歌的发展起了指导作用。在他的理论影响下,黄遵宪等一大批新派诗人出现了。

评分

斗蛐蛐有一定的地方。参加者提着木盒,装四五个罐儿就相当重了,双方约定了。先上天平,体重要相等。讲好了赌多少月饼(以斤为单位,折成现金),双方的虫都放入大罐儿内,围着许多人看,蛐蛐先叫唤,再捋须,很有点平剧中大将上场的风度。双方用牙咬,胜的扇动翅膀儿高奏凯歌,败的从此不斗,受重伤的更是没医院可去。每年的冠军,大家恭送金牌,刻上“大将军”的字样。

评分

东西很好,很值得推荐哦,哈哈哈。

评分

有一阵子非常迷启超兄,一路追来,可惜找不到饮冰室合集买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