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封麵照片:
金斯堡在舊金山金門公園舉行的嬉皮士反主流文化集會(Human Be-In)上誦經咒“唵”(Om),1967年1月14日。
保羅·塞凱拉Paul Sequeira攝
Copyright©視覺中國&Getty; Images
封底照片:
“1965年夏,在華盛頓州北瀑布冰川公園的荒野山區背包爬山八天,加裏·斯奈德在京都研習坐禪近十年剛迴來。我的首次行山。加裏·斯奈德攝。”
Copyright©金斯堡基金會The Allen Ginsberg Trust
內容簡介
《金斯堡詩全集》共三捲,收錄瞭艾倫·金斯堡畢生創作的全部詩歌作品,橫跨半個世紀(1947-1997),是中文世界齣版的首部金斯堡詩歌全譯本。上捲和中捲為《空鏡子》《嚎叫》《卡迪什》《美國的隕落》等十部詩集的閤集(1947-1980),由詩人生前親自參與編輯並撰寫作者前言;下捲為《白色屍衣》《四海問候》《死亡與名望》三部詩集的閤集(1980-1997),由金斯堡的友人們編輯並撰寫前言和後記。
中譯本的齣版得到金斯堡基金會的授權和支持,謹緻謝意。
作者簡介
艾倫·金斯堡(Allen Ginsberg,1926-1997)齣生於美國新澤西州紐瓦剋市,是娜奧米與抒情詩人路易斯·金斯堡的兒子。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就讀哥倫比亞大學開始,他與尼爾·卡薩迪、傑剋·凱魯亞剋等人建立瞭深厚友誼,一同成為五十年代美國“垮掉派”運動的領軍人物。他做過工人、水手與市場研究員,1956年發錶首部詩集《嚎叫及其他詩歌》,成為二十世紀流傳廣的一部詩集,被翻譯成二十餘種語言,開美國新一代詩人之風。
1965年,金斯堡在布拉格市榮獲“五月之王”稱號。1974年,詩集《美國的隕落》獲美國國傢圖書奬。1984年11月,金斯堡隨美國作傢代錶團訪華,在北京、上海講學,遊覽南京、蘇州、昆明、保定、三峽等地,並寫下多首關於中國的詩篇。此後他講學的足跡遍及北半球,1986年榮獲斯特魯加詩歌節“金花環”奬。金斯堡曾是美國藝術和文學學會會員,法蘭西藝術與文學勛章騎士,傑剋·凱魯亞剋虛體詩歌學院聯閤創始人之一,該學院隸屬於那洛巴學院,西方世界公認的首座佛學院。1997年4月5日,金斯堡在紐約逝世。
目錄
上冊
詩集(1947-1980)
作者前言,讀者指南
一 空鏡子:憤怒之門(1947-1952)
社交場
泥瓦匠的午休
十四行詩二首
讀威廉.布萊剋《病玫瑰》有感
眼界變,世界亦變
那隻鴿子
幻象1948
我們瞭解彼此嗎?
石頭的聲音
疊
西部歌謠
麵紗的顫抖
一所毫無意義的機構
瘋狂一閃念
骷髏對時光的憤懣
贊美詩之一
東部歌謠
甜蜜的列文斯基
贊美詩之二
呸我的惱
扯我的雛菊
屍衣陌客
詩篇:獻給無綫電城之夜
最後,還有什麼好說的?
某日監獄藍調
請打開窗戶,讓我進入
“今夜一切如故”
費奧多爾
來自油畫中各各他的警句
“我試圖集中”
形而上
死後,人天相隔
死亡的真相
頌歌
日落
斜陽之歌
帕特森
波普歌詞
夢
萬歲,蜘蛛網
屍衣陌客(外一篇)
書中一朵想象的玫瑰
墜毀
在思考現實的時候想到的
夜蘋果
塞尚的港口
藍天使
兩個男孩走進一傢夢幻餐廳
孤寂
紀念:威廉·卡納斯特拉(1922——1950)-79
頌歌:人生二十四載
他怎會睏於一間緞帶工廠
原型詩
一次典型的情事
關於美國的詩
讀完《死魂靈》之後
大麻樂譜
格雷戈裏 柯爾索的故事
我增長瞭力量
歸途夜路
“一人一世界”
我和自己做愛
鬼魂將至
我感到自己走進死巷
一次非典型的情事
15街西345號
癲狂的聖歌
荒野孤兒
附:早期詩四首
新的提議
愛人的花園
情書
達喀爾的陰霾
二 綠汽車(1953-1954)
綠汽車
一盆水仙花
我的晨麯
釋迦齣山圖
哈瓦那1953
綠情人藍調
在西瓦爾巴午睡
歌(“世界的重量”)
真實的背1%
伯勒斯之作
在堪薩斯
三 嚎叫,昨日今昔:舊金山灣區(1955——1956)
科爾尼菲西烏斯你的卡圖盧斯是多麼心神不寜
記夢:1955年6月8日
繆斯賜福
嚎叫
嚎叫腳注
伯剋利奇異的新屋
加州超級市場
俳句四首
嚮日葵箴言
管風琴麯的改編
薩瑟大門的啓示
美國
片段1956
午後西雅圖
淚水
偶得
在灰狗巴士的行李房
聖歌之三
上路吧
四 現實三明治:歐洲!歐洲! (1957-1959)
詩歌火箭
尖嘯
昨夜之作
梵高的耳朵已死!
歐洲!歐洲!
貨真價實的獅子
姓名
在阿波利奈爾墓前
消息
至林賽
緻露絲姨媽
美國零錢
背靠時代廣場,夢著時代廣場
笑氣
有趣的死亡
我憂愁的自我
伊戈努
戰艦的新聞電影
五 卡迪什及相關詩歌(1959-1960)
卡迪什
麥司卡林
麥角酸
願你迴歸,願你快樂
聖歌之四
獻給一位秘魯老詩人
乙醚
魔幻聖歌
迴答
結局
人的榮耀
片段:姓名之二
六 星球新聞:在歐洲和亞洲(1961一1963)
誰將掌握宇宙?
午夜思緒雜記
電視是爬嚮死刑室的嬰兒
這種生命需要性
艾宰穆爾的落日
薩拉米斯的海戰正在帕拉馬上演
加利利海岸
贊頌卡莉,這幻象的毀滅者
至P.O.
熱
題記:雨打在恒河的浴場
死訊
靈鷲峰:耆閣崛山
巴特那到貝拿勒斯的速寫
昨夜在加爾各答
要明白這是夢一場
吳哥窟
改變:從京都到東京的速寫
七 五月之王:從美國到歐洲(1963-1965)
1963年11月23日:形單影隻
上帝因何而愛,傑剋?
黎明
在紐約醒來
葉芝之後
我是電話的受害者
今天
消息之二
搖擺舞
華沙的咖啡館
這時刻重現
上師
昏昏欲睡的低語
善待何人
對招牌的研究
波特蘭大劇場
中冊
下冊
《寂靜的河流:二十世紀英美詩歌精選集》 一、 編選理念與價值 《寂靜的河流》是一部精心編選的二十世紀英美詩歌集,旨在呈現那個時代詩歌創作的多元麵貌與深刻內涵。我們並非意圖構建一個權威的“大師名單”,而是希望通過精挑細選的作品,引導讀者走進二十世紀英美詩歌那片廣闊而迷人的天地。這套書選取瞭來自英倫三島、美國本土、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地的數十位重要詩人,涵蓋瞭從現代主義的先鋒探索到後現代主義的解構反思,從個人情感的細膩抒發到社會現實的尖銳批判,從形式的革新到語言的實驗。 選擇“寂靜的河流”作為書名,寓意著詩歌如同靜靜流淌的河流,它可能不總是波濤洶湧,不總是驚天動地,但它承載著時代的記憶、人性的情感、思想的沉澱,以一種內斂而持久的力量,滋養著讀者的心靈,也映照著我們自身。這些詩歌,或沉靜如水,或暗流湧動,都以其獨特的節奏和意象,觸及人類經驗中最本質的某些方麵。 本套詩集最大的特點在於其“精”與“廣”。“精”體現在我們力求選取每位詩人最能代錶其風格、思想深度或藝術成就的作品,避免泛泛之作。我們注重詩歌的音樂性、想象力、情感張力以及思想的原創性,希望讀者能在每一首詩中都能獲得深刻的體驗。而“廣”則體現在我們盡可能地拓寬瞭選取的視野,不僅僅局限於傳統意義上的“中心”,而是關注瞭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下詩人的聲音。我們相信,真正偉大的詩歌,能夠跨越地理的界限,觸動全人類共通的情感與思考。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為廣大詩歌愛好者提供瞭一個便捷而深入的瞭解二十世紀英美詩歌的窗口。對於初涉此領域的讀者,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清晰的脈絡和可靠的入門;對於有一定積纍的讀者,本書或許能帶來新的發現和更深的理解。我們相信,通過閱讀這些作品,讀者不僅能夠欣賞到高超的藝術技巧,更能感受到時代思潮的湧動,體悟到人類在麵對世界時的復雜情感和深刻洞察。 二、 時代背景下的詩歌浪潮 二十世紀是一個充滿劇變、衝突與創新的時代。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科技的飛速發展、社會結構的重塑、哲學思想的顛覆,都深刻地影響瞭文學藝術的走嚮,詩歌自然也不例外。 2.1 現代主義的革命與反叛 二十世紀初,以T.S.艾略特、Ezra Pound、W.B.Yeats為代錶的現代主義詩歌,對傳統詩歌的語言、形式、主題進行瞭徹底的革命。他們厭倦瞭維多利亞時代的陳詞濫調和浪漫主義的抒情空泛,轉而探索更直接、更碎片化、更貼近現代都市生活的語言。意象派的“直接呈現事物”原則,對精確性的追求,以及對神話、曆史的挪用,都成為瞭現代主義詩歌的重要特徵。艾略特的《荒原》以其宏大的史詩格局和象徵體係,成為瞭現代主義詩歌的標誌性作品,它深刻地反映瞭戰後歐洲社會的精神危機和文化斷裂。Yeats在晚期作品中,則將政治的激昂與個人的神秘體驗融為一體,創造齣獨特而強大的藝術風格。 2.2 語言實驗與形式的突破 與現代主義的革命相呼應,許多詩人開始大膽地進行語言實驗,挑戰傳統的語法和句法,探索詩歌的新可能性。Gertrude Stein以其獨特的重復、錯位和遊戲化的語言,模糊瞭意義的界限,創造齣一種全新的詩歌韻律。E.E. Cummings則以其自由的排版、非傳統的標點符號和大小寫,賦予瞭詩歌視覺上的活力和情感上的 immediacy。這些實驗性的作品,雖然在當時可能被視為怪誕,卻為後來的詩歌創作打開瞭新的道路。 2.3 戰爭的創傷與現實的關照 兩次世界大戰給整個西方世界帶來瞭深刻的創傷,許多詩人因此轉嚮對戰爭現實的關注和對人類苦難的深刻反思。 Wilfred Owen、Siegfried Sassoon等“戰壕詩人”,以其直麵戰爭的殘酷景象和對士兵的同情,創作齣瞭震撼人心的詩篇。他們的詩歌,打破瞭傳統的英雄主義敘事,揭示瞭戰爭的真實麵貌,成為對國傢宣傳和理想主義的有力反擊。 2.4 社會批判與政治介入 二十世紀的社會變革也催生瞭許多具有強烈社會意識和政治關懷的詩人。W.H. Auden以其敏銳的觀察力和深邃的思考,創作瞭大量反映社會問題、政治動蕩和人類境況的詩歌。他的作品既有對宏大曆史事件的評論,也有對個體命運的關切,語言洗練而富有力量。Pablo Neruda(雖然是拉丁美洲詩人,但其影響廣泛,此處提及作為參照)和Bertolt Brecht(德國劇作傢,但其詩歌也極具影響力)等人的作品,則以更直接的方式介入政治,成為反抗壓迫、爭取自由的呐喊。 2.5 女性聲音的崛起與身份的探索 隨著女權意識的覺醒,越來越多的女性詩人開始在詩壇上發齣自己的聲音,挑戰男性的主導地位,探索女性的身份、經驗和情感。Sylvia Plath、Anne Sexton、Adrienne Rich等詩人,以其坦誠、激烈甚至帶有挑釁意味的筆觸,揭示瞭女性在父權社會中的掙紮、壓抑與反抗。她們的詩歌,往往觸及性彆、身體、傢庭、情感等敏感議題,具有極強的個人化和解放意義。 2.6 後現代主義的迴響與多樣化的轉嚮 進入二十世紀下半葉,後現代主義思潮逐漸顯現,詩歌創作也呈現齣更加多元和解構的趨勢。一些詩人開始質疑“真實”和“意義”的穩定性,玩弄語言的歧義,模糊藝術與生活的界限。Beat Generation的詩人,如Allen Ginsberg,以其狂放不羈的風格和對社會邊緣人群的關注,成為瞭反主流文化的重要聲音。而其他的詩人則可能在形式上迴歸傳統,但在內容上進行更精微的心理探索,或者將日常語言融入詩歌,展現齣更為貼近生活的詩意。 三、 詩集選目導覽(部分示例,詳細內容請見圖書) 本套《寂靜的河流》共包含三個分冊,分彆側重於不同時期和風格的代錶性詩人。以下為各分冊的部分選目介紹: 分冊一:現代主義的黎明與曙光 T.S.艾略特 (T.S. Eliot):《j·阿·普魯弗洛剋的情歌》、《荒原》(節選) Ezra Pound: 《休·希金森特的歌》中的部分詩篇,《地中海》 W.B. Yeats: 《駛嚮拜占庭》、《第二次降臨》、《以達拉河上》 Robert Frost: 《未選擇的路》、《雪夜林邊小駐》、《橋邊》 Wallace Stevens: 《啞女的歌》、《一藍色的花》 Marianne Moore: 《詩歌》、《像我這樣一隻貓》 Wilfred Owen: 《德比的少年》、《在戰爭中》 Siegfried Sassoon: 《失聰者》、《士兵的口糧》 本分冊聚焦於二十世紀初至中期,現代主義詩歌的崛起及其早期探索。從艾略特對現代城市精神的焦慮描繪,到龐德對古典意象的現代重塑,再到葉芝將個人神話與政治現實的融閤,以及弗羅斯特對新英格蘭鄉野生活的質樸抒情。同時,我們也收錄瞭 guerra poets 對戰爭殘酷的直麵,展現瞭現代主義內部的多樣性與深刻性。 分冊二:語言的實驗與現實的呼喚 W.H. Auden: 《紀念9.11》、《九月三十日》、《博物館考古》 Dylan Thomas: 《不要溫順地走進那個良夜》、《一個童年之畫》 Elizabeth Bishop: 《海邊的地圖》、《大西洋》 Theodore Roethke: 《我的父親》、《老人的手》 Gwendolyn Brooks: 《在城市生活》、《那些被稱作“孩子”的》 Allen Ginsberg: 《嚎叫》(節選)、《超級市場》(節選) Langston Hughes: 《夢》、《哈萊姆》 Countee Cullen: 《在非裔美國人博物館》、《有時我在想》 這一分冊展現瞭現代主義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對語言的更多實驗和對社會現實更直接的關照。奧登的冷靜觀察,迪倫·托馬斯的激情澎湃,畢曉普的精確描寫,以及非裔美國詩人對種族、身份和曆史的深刻反思,都構成瞭這個時期詩歌豐富的圖景。Beat Generation 的齣現,則標誌著對傳統詩歌形式和內容的一次強力衝擊。 分冊三:後現代的迴響與多元的敘事 Sylvia Plath: 《爸爸》、《嘀嗒》 Anne Sexton: 《為瞭一個女人》、《我的童年》 Adrienne Rich: 《當代的歌麯》、《對海的女人》 Seamus Heaney: 《挖土豆》、《進入黑暗》 Derek Walcott: 《奧梅羅斯》(節選)、《海上航行》 Carol Ann Duffy: 《白雪公主的女兒》、《聖誕老婆婆》 Billy Collins: 《今晚我想念你》、《維也納森林》 Sharon Olds: 《對新婚夫婦的請求》、《我愛你的眼睛》 最後一分冊選取瞭後現代時期湧現的眾多優秀詩人,他們的作品更加強調個人經驗的獨特性,對語言的解構更加深入,同時也不乏對曆史、文化、社會議題的關注。Plath和Sexton以其尖銳的個人化錶達,Rich對女性主義的深刻闡釋,Heaney和Walcott對身份、曆史和後殖民議題的探討,以及當代詩人 Duffy, Collins, Olds 等人對日常、情感和人際關係的細膩描繪,共同構成瞭二十世紀英美詩歌的壯麗圖捲的最後一個篇章。 四、 閱讀的邀約 《寂靜的河流》不僅是一部詩歌選集,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一次與偉大靈魂的交心。我們希望您能在這條靜謐的河流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深邃與啓迪。閱讀這些詩歌,或許會帶來片刻的寜靜,或許會激起思想的漣漪,或許會勾起沉睡的情感。無論您是初次接觸,還是久已沉迷,願這套書都能成為您詩歌之旅中一份珍貴的相遇。 讓“寂靜的河流”帶您一同感受二十世紀英美詩歌的脈搏,聆聽那些不曾遠去的迴響,體驗那些依然鮮活的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