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栻年譜

張栻年譜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鄧洪波,輯 校
圖書標籤:
  • 張栻
  • 年譜
  • 宋代
  • 曆史
  • 人物
  • 學術
  • 文獻
  • 地方史
  • 湖南
  • 教育
  • 思想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49006
版次:31
商品編碼:12257944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頁數:300
字數:244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張栻(1133~1180年),字敬夫,一字欽夫,號南軒,學者稱南軒先生。卒後三十餘年,追諡曰宣,後世因稱張宣公。南宋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爲南宋思想傢,湖湘學派集大成者,其事功政績炳於史冊,世有公輔之望;道德文章照於汗青,人稱百世之師。在宋代講學名臣中,他與硃熹、呂祖謙關係緊密,世以硃、張、呂三子並稱,號爲“東南三賢”。但硃、呂各有年譜,張氏獨付闕如。直至清道光年間寧鄉王開琸輯刊《南軒公年譜》,其後,民國永康鬍宗楙《張宣公年譜》、日本高畑常信教授《張南軒年譜》先後問世。
  今輯校成書,並輯録有關張栻的畫傳、傳記、祭文、著作提要序跋、紀念性書院資料,編爲附録,以《張栻年譜》爲名刊布,以爲研究之助。

目錄

目錄
前言 i
宣公年譜 1
宣公年譜敘 3
又敘 4
宣公年譜 5
跋 25
張宣公年譜 27
序 29
張宣公年譜捲上 31
張宣公年譜捲下 64
張宣公年譜坿録捲上 96
張宣公年譜坿録捲下 112
張南軒年譜 115
前言 117
張南軒年譜 119
附録一 南軒先生像贊及手跡 141
歷代帝王聖賢名臣大儒遺像張栻像 141
歷代聖賢像冊張南軒像 142
華陽伯張栻像 143
宋右文殿修撰張栻像 144
歷代君臣圖像張南軒像 145
古先君臣圖鑑張南軒像 146
歷代君臣圖鑑張南軒像 147
張宣公全集南軒先生畫像 148
晦庵南軒嶽麓講道之圖 149
嶽麓書院誌南軒張氏像 150
崇禎刻本聖賢像贊先儒張子像 151
光緒刻本聖賢像贊先儒張子像 152
晚笑堂畫傳張宣公像 153
張南軒像 154
吏部侍郎始祖南軒公遺像 155
潙寧湯溪張氏九修族譜宣公遺像 156
寧鄉水口張氏八修譜宣公像暨贊 157
附:張栻父親張浚像 158
附:張栻弟弟張枃像 159
張栻水月洞題名 160
張栻手書“招隱”石刻 161
張栻先正大傢帖 162
張栻佳雪帖 163
張栻新祺帖 164
張栻桑梓帖 165
張栻嚴陵帖 166
附録二 南軒先生傳記資料 167
右文殿修撰張公神道碑 167
張左司傳 176
宋史張栻傳 181
宋史紀事本末張栻傳 185
古先君臣圖鑑張栻傳 185
歷代君臣圖像張栻傳 186
聖賢像贊張栻傳 187
歷代帝王聖賢名臣大儒遺像張栻傳 187
史傳三編張栻傳 188
欽定續通誌張栻傳 191
歷代君臣圖鑑張栻傳 194
景定嚴州續誌張栻傳 195
江西通誌張栻傳 196
廣東通誌張栻傳 196
廣西通誌張栻傳 196
桂故張栻小傳 197
蜀中廣記張栻傳 197
欽定西清硯譜張栻小傳 198
言行龜鑑張栻小傳 200
宋元學案張栻傳 200
晚笑堂畫傳張栻傳 202
城南書院誌張栻傳 203
重修嶽麓書院圖誌張栻傳 204
長沙府嶽麓誌張栻傳 205
附録三 歷代祭南軒先生文 207
祭張敬夫殿撰文 207
祭張敬夫殿撰文 207
又祭張敬夫殿撰文 208
祭張荊州文 209
祭張欽夫文 210
祭張南軒先生文 211
祭張敬夫城南祠文 212
祭南軒墓文 212
祭張南軒 213
祭張南軒先生文 213
時祭硃張二先生文 214
南軒祠祭文 215
附録四 張栻主要著作提要與序跋 217
南軒易説 217
四庫總目南軒易説提要 217
南軒易説序 218
南軒易説跋 218
論語解 220
四庫總目癸巳論語解提要 220
論語説序 221
孟子説 222
四庫總目癸巳孟子説提要 222
孟子講義序 223
孟子講義序 224
癸巳孟子説原序 225
經世紀年 225
直齋書録解題經世紀年提要 225
經世紀年序 226
經世紀年序 227
諸葛武侯傳 228
直齋書録解題諸葛武侯傳提要 228
書諸葛忠武侯傳後 229
通鑑論篤 230
直齋書録解題通鑑論篤提要 230
南軒奏議 230
直齋書録解題南軒奏議提要 230
張宣公帖 230
郡齋讀書誌張宣公帖提要 230
洙泗言仁 231
洙泗言仁序 231
四傢禮範 231
直齋書録解題四傢禮範提要 231
希顔録 232
跋希顔録 232
南軒語録 233
直齋書録解題南軒語録提要 233
南軒先生問答 233
郡齋讀書誌南軒先生問答提要 233
伊川粹言 234
四庫總目伊川粹言提要 234
南軒集 234
直齋書録解題南軒集提要 234
四庫總目南軒集提要 234
張南軒文集序 236
南軒集鈔序 238
重刊南軒先生文集敘 239
校宋本南軒先生文集跋 240
景印宋刊本南軒文集序 241
宋槧南軒先生文集跋 242
張南軒集序 245
南嶽酬唱集 246
四庫總目南嶽酬唱集提要 246
南嶽唱酬序 247
附録五 各地紀念張栻書院資料 251
建康南軒書院 251
重修張南軒祠記 253
杜子問赴建康南軒祠長(祠前花木可愛) 254
袁州南軒書院 254
南軒書院講義 254
南軒書院新建藏書閣記 256
衡山南軒書院 257
寧鄉南軒書院 258
靈峰南軒二書院紀略 259
新建宋丞相魏國張公父子祠堂碑記 260
重修宋張忠獻公及南軒先生墓前祠堂碑記 262
連州南軒書院 265
韶州南軒書院 266
韶州南軒書院記 266
桂林宣成書院 268
宣成書院山長題名碑 270
桂林宣成書院記 270
重修宣成書院記 272
重修宣成書院立田記 273
重修宣成書院上梁文 275
送楊郡博宣成書院講易序 276
創建華掌書院碑記 277
宣成書院課士 278
漢州南軒書院 278
綿竹景宣書院 278
好的,以下是《張栻年譜》以外的、一則詳盡的、關於宋代另一位重要人物的圖書簡介,力求自然、富有曆史厚重感: 《理學宗師:硃熹晚年思想探微》 ——一部深入考察宋明理學集大成者晚期心路與學術轉嚮的專著 作者: [此處可虛構一位曆史學或哲學史學者姓名,例如:林懷德] 齣版社: [此處可虛構一傢嚴肅的學術齣版社名稱,例如:江南文史齣版社] 開本與裝幀: 16開,精裝,約650頁 定價: 188.00 元 --- 本書簡介 在中國思想史的長河中,理學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而硃熹(1130-1200)無疑是這座高峰上最耀眼的坐標。他集前賢之大成,構建瞭影響後世七百餘年的“程硃理學”體係,其影響不僅限於學術理論,更滲透至宋代以後的政治製度、社會倫理與個體修養之中。然而,以往對硃熹的研究,往往聚焦於其青年和中年的鼎盛時期,側重於《四書章句集注》的編纂、對心性論的闡發,以及與陸九淵等人的論辯。 本書《理學宗師:硃熹晚年思想探微》,則將研究的聚光燈精準地投嚮瞭硃熹生命最後十年(約1190年至1200年)的學術轉嚮、心性狀態及其對未來的深切憂慮。這不僅是一部對硃熹晚期著作和書信的細緻梳理,更是一次嘗試還原一位偉大學者在麵對時代變局與個人生命終點時,如何反思、修正並最終定格其思想的曆程。 一、 時代的烙印與思想的沉澱 硃熹的晚年,是南宋政權內憂外患最為劇烈的時期。金人壓力未減,朝堂黨爭(尤以韓侂胄勢力崛起為標誌)日益激化。這種外部環境的劇烈動蕩,對硃熹的學術實踐産生瞭深刻的影響。本書通過對硃熹晚年參與“慶元黨禁”前後的書信往來、對地方教化的關注,展現瞭其“格物緻知”的理論如何具體應用於對時局的判斷與對士人的警示。 重點探討的議題包括: 1. “氣”與“理”的再平衡: 在晚年,硃熹對“氣”的探討是否趨於深化?他是否在迴應當時學界對過分強調“理”的形而上傾嚮?本書通過分析其晚年對《易學啓濛》中“動靜”之辨的修訂,揭示其在宇宙論層麵的精微調整。 2. “敬”的迴歸與實踐: 盡管“存天理,滅人欲”是其核心口號,但在生命後期,硃熹對“敬”的體悟似乎更為貼近個體良知的瞬間把握。我們考察瞭其在與弟子(如黃榦、蔡元定)的私人通信中,關於“靜坐”與“省察”的細節描述,探討“敬”在晚年如何從一種形而上的準則,轉化為一種內省的工夫論。 二、 跨越時空的對話:對學派繼承的憂慮 作為理學的集大成者,硃熹對繼承者的資質和方嚮有著極高的要求。本書深入挖掘瞭硃熹在晚年對“道統”傳遞的焦慮。 本書著重分析瞭以下幾個方麵: 對後學“趨嚮”的批判: 梳理瞭硃熹對那些隻注重形式而忽略義理的弟子的批評,特彆是針對那些將理學僵化、教條化的傾嚮。他如何努力避免自己的學說淪為學院派的空洞口號,是晚年心力的重中之重。 與佛老思想的最終和解或劃清界限: 盡管理學緻力於“排佛老”,但在生命末期,硃熹對禪宗“直指人心”的某些直觀體悟,以及對道傢“自然”觀的再審視,是否帶來瞭思想上的細微波動?本書通過比對其晚期未刊刻的手稿片段,力求給齣審慎的判斷。 三、 辭世之篇:未竟的著作與遺囑 硃熹的生命終結於武夷山。本書詳盡考證瞭其辭世前最後一年所整理的文稿,特彆是其對《近思錄》增刪的最後考量。許多學者認為,硃熹晚年思想的精髓,恰恰體現在那些未曾最終付梓定稿的、充滿自我辯證的文字之中。 本書的獨特貢獻在於: 1. 文獻重建: 首次係統性地匯編和校勘瞭硃熹在淳熙十六年至紹熙十六年間(1189-1200)的零散批注和未全的論說,利用新發現的傢藏抄本,校正瞭傳統刻本中的多處訛誤。 2. 心路模型: 引入認知心理學和曆史人物研究的方法,嘗試構建硃熹晚年心路模型,分析其在麵對“程氏之學”與“伊洛之學”的融閤過程中,所經曆的理論張力。 《理學宗師:硃熹晚年思想探微》並非一部簡單的傳記,它是一次深入思想內在肌理的考古工作。它揭示瞭那位無可爭議的“理學聖人”,在生命盡頭,如何以更加謙卑、更加深刻的姿態,去體認“天理”與“人事”之間永恒的張力,為後世留下瞭比他宏大體係更具溫度和啓發性的思想遺産。本書是所有對宋明理學、中國哲學史、以及傳統知識分子精神世界感興趣的讀者不可或缺的案頭參考書。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張栻年譜》讀起來,仿佛經曆瞭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作者在梳理張栻生平脈絡時,沒有采用那種平鋪直敘、枯燥乏味的流水賬式記錄,而是巧妙地融入瞭對當時社會文化背景的深度剖析。尤其令人稱道的是,書中對張栻在理學發展中的地位與貢獻的探討,細緻入微,又不失宏觀視野。讀到他與硃熹等大儒的往來,那些信件的引述和對談的重現,讓人對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有瞭更真切的體悟。這不是簡單的傳記,更像是一部宋代士大夫精神史的側影。其中關於張栻在湖南主持嶽麓書院期間的改革措施和教育思想的闡述尤為精彩,文字間透露齣一種樸實而堅定的力量,讓人不禁思考,在今日的教育睏境中,我們是否能從他的思想中汲取到一些靈感。這種將個體命運置於時代洪流中進行考察的敘事手法,使得整本書的厚重感油然而生,絕非一般野史或淺嘗輒止的評論可以比擬。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初看略顯古奧,需要一定的耐心去適應,但一旦進入作者設定的節奏,就會發現其中蘊含的韻律和節奏感。它不像當代流行的傳記那樣追求戲劇性的衝突和跌宕起伏的情節,而是更像一幅工筆畫,需要你慢慢靠近,纔能看清每一根綫條的走嚮和墨色的濃淡。特彆是描述張栻晚年心境變化的部分,筆觸變得極其細膩和富有哲思,那些關於“天命”與“人事”的交織,寫得極為含蓄而深刻。我尤其喜歡作者對古代禮儀和社交場景的描繪,那種“一舉手,一投足”的考究,讓我仿佛能聞到宋代士人典禮場閤中那種特有的香火氣和嚴肅氛圍。這種敘事上的剋製,反而使得情感的流露更為真摯和有力,沒有矯飾的成分,隻有曆史的重量。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對非專業人士的門檻稍高,許多專有名詞和典故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宋代史或理學基礎纔能完全領會其妙處。但這恰恰是其寶貴之處——它拒絕迎閤大眾的口味,堅持做深度的學術挖掘。我最欣賞的一點是,作者並未將張栻塑造成一個完美的道德偶像,而是將其放置在一個充滿缺陷和矛盾的復雜人設之中。他有學術上的堅持,也有現實中的妥協;他有經世濟民的抱負,也有麵對朝堂傾軋時的無力感。這種立體化的刻畫,使得人物形象鮮活飽滿,不再是臉譜化的聖賢符號。通過這種對人生起落的真實記錄,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曆史人物的軌跡,更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知識分子,如何在曆史的夾縫中努力前行,試圖留下自己思想印記的過程。

評分

翻開這本書,最直觀的感受是其學術的嚴謹與紮實,那種仿佛是從塵封的故紙堆裏一磚一瓦重新搭建起來的史實陳述,令人肅然起敬。細節的考據達到瞭令人發指的地步,對於張栻一生中每一次重要的遷徙、每一次公開的辯論,乃至一些私人信劄中隻言片字的記載,都被置於光綫下進行瞭細緻的審視與比對。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史料矛盾時所展現齣的審慎態度,他並非武斷地下結論,而是將不同史料的側重點一一列舉,讓讀者自行判斷,這種“留白”的處理,反而更顯齣作者的自信與客觀。讀到此處,我甚至忍不住去查閱瞭附錄中引用的那些宋代文獻,那種探尋原貌的樂趣,是快速閱讀快餐文化所無法給予的。此書的價值,已然超越瞭一本地方誌或個人小傳的範疇,它更像是一部關於宋代特定文化群體如何應對政治風波與學術紛爭的微觀案例研究。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設計也透露齣一種對曆史的敬畏。紙張的選擇,字體的大小和間距,都經過瞭深思熟慮,提供瞭一種沉靜、適閤長時閱讀的體驗。它不像那些追求新潮和輕薄的讀物,而是帶著一種“傳傢寶”般的質感。內容上,除瞭主體的年譜梳理,附帶的輿圖和人物關係圖譜也極具參考價值,幫助讀者迅速定位張栻在復雜的人際網絡中的位置。閱讀完畢後,閤上書本,腦海中留下的不是零散的史實碎片,而是一個完整、脈絡清晰的知識體係。它成功地將一個韆年前的人物,通過嚴謹的考據和細膩的筆觸,重新激活在瞭當代讀者的麵前,引發我們對傳統文化精神內核的重新審視與再思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