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栻年谱

张栻年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洪波,辑 校
图书标签:
  • 张栻
  • 年谱
  • 宋代
  • 历史
  • 人物
  • 学术
  • 文献
  • 地方史
  • 湖南
  • 教育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9006
版次:31
商品编码:1225794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页数:300
字数:24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張栻(1133~1180年),字敬夫,一字欽夫,號南軒,學者稱南軒先生。卒後三十餘年,追諡曰宣,後世因稱張宣公。南宋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爲南宋思想家,湖湘學派集大成者,其事功政績炳於史册,世有公輔之望;道德文章照於汗青,人稱百世之師。在宋代講學名臣中,他與朱熹、吕祖謙關係緊密,世以朱、張、吕三子並稱,號爲“東南三賢”。但朱、吕各有年譜,張氏獨付闕如。直至清道光年間寧鄉王開琸輯刊《南軒公年譜》,其後,民國永康胡宗楙《張宣公年譜》、日本高畑常信教授《張南軒年譜》先後問世。
  今輯校成書,并輯録有關張栻的畫傳、傳記、祭文、著作提要序跋、紀念性書院資料,編爲附録,以《張栻年譜》爲名刊布,以爲研究之助。

目录

目录
前言 i
宣公年譜 1
宣公年譜叙 3
又叙 4
宣公年譜 5
跋 25
張宣公年譜 27
序 29
張宣公年譜卷上 31
張宣公年譜卷下 64
張宣公年譜坿録卷上 96
張宣公年譜坿録卷下 112
張南軒年譜 115
前言 117
張南軒年譜 119
附録一 南軒先生像贊及手迹 141
歷代帝王聖賢名臣大儒遺像張栻像 141
歷代聖賢像册張南軒像 142
華陽伯張栻像 143
宋右文殿修撰張栻像 144
歷代君臣圖像張南軒像 145
古先君臣圖鑑張南軒像 146
歷代君臣圖鑑張南軒像 147
張宣公全集南軒先生畫像 148
晦庵南軒嶽麓講道之圖 149
嶽麓書院志南軒張氏像 150
崇禎刻本聖賢像贊先儒張子像 151
光緒刻本聖賢像贊先儒張子像 152
晚笑堂畫傳張宣公像 153
張南軒像 154
吏部侍郎始祖南軒公遺像 155
潙寧湯溪張氏九修族譜宣公遺像 156
寧鄉水口張氏八修譜宣公像暨贊 157
附:張栻父親張浚像 158
附:張栻弟弟張枃像 159
張栻水月洞題名 160
張栻手書“招隱”石刻 161
張栻先正大家帖 162
張栻佳雪帖 163
張栻新祺帖 164
張栻桑梓帖 165
張栻嚴陵帖 166
附録二 南軒先生傳記資料 167
右文殿修撰張公神道碑 167
張左司傳 176
宋史張栻傳 181
宋史紀事本末張栻傳 185
古先君臣圖鑑張栻傳 185
歷代君臣圖像張栻傳 186
聖賢像贊張栻傳 187
歷代帝王聖賢名臣大儒遺像張栻傳 187
史傳三編張栻傳 188
欽定續通志張栻傳 191
歷代君臣圖鑑張栻傳 194
景定嚴州續志張栻傳 195
江西通志張栻傳 196
廣東通志張栻傳 196
廣西通志張栻傳 196
桂故張栻小傳 197
蜀中廣記張栻傳 197
欽定西清硯譜張栻小傳 198
言行龜鑑張栻小傳 200
宋元學案張栻傳 200
晚笑堂畫傳張栻傳 202
城南書院志張栻傳 203
重修嶽麓書院圖志張栻傳 204
長沙府嶽麓志張栻傳 205
附録三 歷代祭南軒先生文 207
祭張敬夫殿撰文 207
祭張敬夫殿撰文 207
又祭張敬夫殿撰文 208
祭張荆州文 209
祭張欽夫文 210
祭張南軒先生文 211
祭張敬夫城南祠文 212
祭南軒墓文 212
祭張南軒 213
祭張南軒先生文 213
時祭朱張二先生文 214
南軒祠祭文 215
附録四 張栻主要著作提要與序跋 217
南軒易説 217
四庫總目南軒易説提要 217
南軒易説序 218
南軒易説跋 218
論語解 220
四庫總目癸巳論語解提要 220
論語説序 221
孟子説 222
四庫總目癸巳孟子説提要 222
孟子講義序 223
孟子講義序 224
癸巳孟子説原序 225
經世紀年 225
直齋書録解題經世紀年提要 225
經世紀年序 226
經世紀年序 227
諸葛武侯傳 228
直齋書録解題諸葛武侯傳提要 228
書諸葛忠武侯傳後 229
通鑑論篤 230
直齋書録解題通鑑論篤提要 230
南軒奏議 230
直齋書録解題南軒奏議提要 230
張宣公帖 230
郡齋讀書志張宣公帖提要 230
洙泗言仁 231
洙泗言仁序 231
四家禮範 231
直齋書録解題四家禮範提要 231
希顔録 232
跋希顔録 232
南軒語録 233
直齋書録解題南軒語録提要 233
南軒先生問答 233
郡齋讀書志南軒先生問答提要 233
伊川粹言 234
四庫總目伊川粹言提要 234
南軒集 234
直齋書録解題南軒集提要 234
四庫總目南軒集提要 234
張南軒文集序 236
南軒集鈔序 238
重刊南軒先生文集叙 239
校宋本南軒先生文集跋 240
景印宋刊本南軒文集序 241
宋槧南軒先生文集跋 242
張南軒集序 245
南嶽酬唱集 246
四庫總目南嶽酬唱集提要 246
南嶽唱酬序 247
附録五 各地紀念張栻書院資料 251
建康南軒書院 251
重修張南軒祠記 253
杜子問赴建康南軒祠長(祠前花木可愛) 254
袁州南軒書院 254
南軒書院講義 254
南軒書院新建藏書閣記 256
衡山南軒書院 257
寧鄉南軒書院 258
靈峰南軒二書院紀略 259
新建宋丞相魏國張公父子祠堂碑記 260
重修宋張忠獻公及南軒先生墓前祠堂碑記 262
連州南軒書院 265
韶州南軒書院 266
韶州南軒書院記 266
桂林宣成書院 268
宣成書院山長題名碑 270
桂林宣成書院記 270
重修宣成書院記 272
重修宣成書院立田記 273
重修宣成書院上梁文 275
送楊郡博宣成書院講易序 276
創建華掌書院碑記 277
宣成書院課士 278
漢州南軒書院 278
綿竹景宣書院 278
好的,以下是《张栻年谱》以外的、一则详尽的、关于宋代另一位重要人物的图书简介,力求自然、富有历史厚重感: 《理学宗师:朱熹晚年思想探微》 ——一部深入考察宋明理学集大成者晚期心路与学术转向的专著 作者: [此处可虚构一位历史学或哲学史学者姓名,例如:林怀德] 出版社: [此处可虚构一家严肃的学术出版社名称,例如:江南文史出版社] 开本与装帧: 16开,精装,约650页 定价: 188.00 元 --- 本书简介 在中国思想史的长河中,理学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朱熹(1130-1200)无疑是这座高峰上最耀眼的坐标。他集前贤之大成,构建了影响后世七百余年的“程朱理学”体系,其影响不仅限于学术理论,更渗透至宋代以后的政治制度、社会伦理与个体修养之中。然而,以往对朱熹的研究,往往聚焦于其青年和中年的鼎盛时期,侧重于《四书章句集注》的编纂、对心性论的阐发,以及与陆九渊等人的论辩。 本书《理学宗师:朱熹晚年思想探微》,则将研究的聚光灯精准地投向了朱熹生命最后十年(约1190年至1200年)的学术转向、心性状态及其对未来的深切忧虑。这不仅是一部对朱熹晚期著作和书信的细致梳理,更是一次尝试还原一位伟大学者在面对时代变局与个人生命终点时,如何反思、修正并最终定格其思想的历程。 一、 时代的烙印与思想的沉淀 朱熹的晚年,是南宋政权内忧外患最为剧烈的时期。金人压力未减,朝堂党争(尤以韩侂胄势力崛起为标志)日益激化。这种外部环境的剧烈动荡,对朱熹的学术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书通过对朱熹晚年参与“庆元党禁”前后的书信往来、对地方教化的关注,展现了其“格物致知”的理论如何具体应用于对时局的判断与对士人的警示。 重点探讨的议题包括: 1. “气”与“理”的再平衡: 在晚年,朱熹对“气”的探讨是否趋于深化?他是否在回应当时学界对过分强调“理”的形而上倾向?本书通过分析其晚年对《易学启蒙》中“动静”之辨的修订,揭示其在宇宙论层面的精微调整。 2. “敬”的回归与实践: 尽管“存天理,灭人欲”是其核心口号,但在生命后期,朱熹对“敬”的体悟似乎更为贴近个体良知的瞬间把握。我们考察了其在与弟子(如黄榦、蔡元定)的私人通信中,关于“静坐”与“省察”的细节描述,探讨“敬”在晚年如何从一种形而上的准则,转化为一种内省的工夫论。 二、 跨越时空的对话:对学派继承的忧虑 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对继承者的资质和方向有着极高的要求。本书深入挖掘了朱熹在晚年对“道统”传递的焦虑。 本书着重分析了以下几个方面: 对后学“趋向”的批判: 梳理了朱熹对那些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义理的弟子的批评,特别是针对那些将理学僵化、教条化的倾向。他如何努力避免自己的学说沦为学院派的空洞口号,是晚年心力的重中之重。 与佛老思想的最终和解或划清界限: 尽管理学致力于“排佛老”,但在生命末期,朱熹对禅宗“直指人心”的某些直观体悟,以及对道家“自然”观的再审视,是否带来了思想上的细微波动?本书通过比对其晚期未刊刻的手稿片段,力求给出审慎的判断。 三、 辞世之篇:未竟的著作与遗嘱 朱熹的生命终结于武夷山。本书详尽考证了其辞世前最后一年所整理的文稿,特别是其对《近思录》增删的最后考量。许多学者认为,朱熹晚年思想的精髓,恰恰体现在那些未曾最终付梓定稿的、充满自我辩证的文字之中。 本书的独特贡献在于: 1. 文献重建: 首次系统性地汇编和校勘了朱熹在淳熙十六年至绍熙十六年间(1189-1200)的零散批注和未全的论说,利用新发现的家藏抄本,校正了传统刻本中的多处讹误。 2. 心路模型: 引入认知心理学和历史人物研究的方法,尝试构建朱熹晚年心路模型,分析其在面对“程氏之学”与“伊洛之学”的融合过程中,所经历的理论张力。 《理学宗师:朱熹晚年思想探微》并非一部简单的传记,它是一次深入思想内在肌理的考古工作。它揭示了那位无可争议的“理学圣人”,在生命尽头,如何以更加谦卑、更加深刻的姿态,去体认“天理”与“人事”之间永恒的张力,为后世留下了比他宏大体系更具温度和启发性的思想遗产。本书是所有对宋明理学、中国哲学史、以及传统知识分子精神世界感兴趣的读者不可或缺的案头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也透露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纸张的选择,字体的大小和间距,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提供了一种沉静、适合长时阅读的体验。它不像那些追求新潮和轻薄的读物,而是带着一种“传家宝”般的质感。内容上,除了主体的年谱梳理,附带的舆图和人物关系图谱也极具参考价值,帮助读者迅速定位张栻在复杂的人际网络中的位置。阅读完毕后,合上书本,脑海中留下的不是零散的史实碎片,而是一个完整、脉络清晰的知识体系。它成功地将一个千年前的人物,通过严谨的考据和细腻的笔触,重新激活在了当代读者的面前,引发我们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重新审视与再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初看略显古奥,需要一定的耐心去适应,但一旦进入作者设定的节奏,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韵律和节奏感。它不像当代流行的传记那样追求戏剧性的冲突和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更像一幅工笔画,需要你慢慢靠近,才能看清每一根线条的走向和墨色的浓淡。特别是描述张栻晚年心境变化的部分,笔触变得极其细腻和富有哲思,那些关于“天命”与“人事”的交织,写得极为含蓄而深刻。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古代礼仪和社交场景的描绘,那种“一举手,一投足”的考究,让我仿佛能闻到宋代士人典礼场合中那种特有的香火气和严肃氛围。这种叙事上的克制,反而使得情感的流露更为真挚和有力,没有矫饰的成分,只有历史的重量。

评分

这本《张栻年谱》读起来,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作者在梳理张栻生平脉络时,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枯燥乏味的流水账式记录,而是巧妙地融入了对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深度剖析。尤其令人称道的是,书中对张栻在理学发展中的地位与贡献的探讨,细致入微,又不失宏观视野。读到他与朱熹等大儒的往来,那些信件的引述和对谈的重现,让人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有了更真切的体悟。这不是简单的传记,更像是一部宋代士大夫精神史的侧影。其中关于张栻在湖南主持岳麓书院期间的改革措施和教育思想的阐述尤为精彩,文字间透露出一种朴实而坚定的力量,让人不禁思考,在今日的教育困境中,我们是否能从他的思想中汲取到一些灵感。这种将个体命运置于时代洪流中进行考察的叙事手法,使得整本书的厚重感油然而生,绝非一般野史或浅尝辄止的评论可以比拟。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对非专业人士的门槛稍高,许多专有名词和典故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宋代史或理学基础才能完全领会其妙处。但这恰恰是其宝贵之处——它拒绝迎合大众的口味,坚持做深度的学术挖掘。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作者并未将张栻塑造成一个完美的道德偶像,而是将其放置在一个充满缺陷和矛盾的复杂人设之中。他有学术上的坚持,也有现实中的妥协;他有经世济民的抱负,也有面对朝堂倾轧时的无力感。这种立体化的刻画,使得人物形象鲜活饱满,不再是脸谱化的圣贤符号。通过这种对人生起落的真实记录,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历史人物的轨迹,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知识分子,如何在历史的夹缝中努力前行,试图留下自己思想印记的过程。

评分

翻开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是其学术的严谨与扎实,那种仿佛是从尘封的故纸堆里一砖一瓦重新搭建起来的史实陈述,令人肃然起敬。细节的考据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对于张栻一生中每一次重要的迁徙、每一次公开的辩论,乃至一些私人信札中只言片字的记载,都被置于光线下进行了细致的审视与比对。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史料矛盾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他并非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将不同史料的侧重点一一列举,让读者自行判断,这种“留白”的处理,反而更显出作者的自信与客观。读到此处,我甚至忍不住去查阅了附录中引用的那些宋代文献,那种探寻原貌的乐趣,是快速阅读快餐文化所无法给予的。此书的价值,已然超越了一本地方志或个人小传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宋代特定文化群体如何应对政治风波与学术纷争的微观案例研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