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把妻子当帽子》 推荐序1
因为写这篇序的缘故,仔细阅读了奥利弗·萨克斯的生平,发现其实我早就与他有些联系。萨克斯的研究理念,可以说师承俄国神经科学家卢瑞亚(A. R.Luria),而这位前辈,曾经因为在大脑皮层功能研究领域的探索性研究,被我的博士论文多次引用。
五六十年前,关于神经系统可塑性的研究,还远没有现在这么深入,大脑内“神经线路” 的联系,一旦固定还能否改变,还没有一个笃定的结论。卢瑞亚和萨克斯认定大脑有“卓越的可塑性、惊人的适应能力”,而且这些“不仅仅是在神经或感知障碍的这种特殊(而且经常是令人绝望的)环境下才会出现”,他们主张不单单要面对来问诊的病人,更要看到处在日常生活环境中的病人。这些见地,在当时的情境下,可谓先锋。
萨克斯和卢瑞亚的交情,始于1974年前后的一段通信。那年萨克斯在挪威的一个边远山区,遭遇了一头愤怒的公牛,情急之下他急转逃生,一脚踩空,左腿肌腱断裂,神经损伤,造成了严重的残疾。
他慢慢发现这条腿仿佛不再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奇异的遭遇让他以一个病人的视角审视自己的身体和心理。他将之称为“医学的机缘”。正是因为这个机缘,他和卢瑞亚讨论起人体的整体机能,关于个体和环境的联系。卢瑞亚鼓励说“你正在揭示一个全新的领域”,这样的信件给了他极大的支持。
萨克斯的这段遭遇,后来被写成《单腿站立》一书,于1984 年出版。事实上,从1973 年起,他就开始以亲身的医患经历,写作了一系列的“医疗轶事”,《觉醒》、《错把妻子当帽子》,这些都成为世界范围的畅销书。他将病患案例文学化,将虚构与真实融为一体,饱含同情,着力描写患者的各种身心体验,给读者打开一道通往奇异世界之门。这一系列的书,获得了极大成功,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萨克斯因癌症于2015 年8 月30 日在纽约去世,享年82 岁。他生前就职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作为顶尖医生的同时,也成为了著名的畅销
书作家,被称为“脑神经文学家”,被《纽约时报》誉为“医学桂冠诗人”。
萨克斯的书中描写了很多例“病感失认症”,这也是我最感兴趣的话题。由于中风或其他原因,病人可能无法辨认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甚至觉得那是别人的。他们会在火车上指着自己的手对邻座说:“对不起,先生,您把手放在我的膝盖上了。”即便被旁人提醒,这些可怜的病人都很难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对自己身体的错误感知,有时会发展到匪夷所思的地步。记得英国《卫报》曾有个记者写到自己的遭遇,他有天早晨起来,感觉“自己跟电视机遥控器一样高”,“脚陷进了地毯里”。此后,他时不时被猛然抛进童话世界:手指变得有半里长,走到街上,路旁的车看起来像威尔士矮脚狗那么大。有时办公的时候,身体突然缩小,椅子变得好大,感觉自己就好像走进了仙境的爱丽丝。还记得阿兰·德波顿描写过一个家伙,他把自己当做一个煎蛋,始终不敢坐在椅子上,后来有个朋友出了个招,在椅子上放了块面包。如此,他始终肯把自己像三明治一样放在椅子上了。
萨克斯将神经病学的理论和案例深入浅出地写进书里,既轻盈又沉厚。本来,神经病患,在普通人看来是一类与自己很少发生关联的遥远而陌生的群体。萨克斯以客观平等的态度看待他们,与他们交流,在书中展现了他们的心灵世界。那是另外一个伟大而奇异的境界。每一个患者,其实都有自己独特的、值得尊重的人格世界,有着我们未必能够达到的宁静和辽远,甚至是通透。
每一本萨克斯医生的书都可当做非常精彩的医学传奇集。《错把妻子当帽子》展现了24 个脑神经失序的患者,这本书大多数讲述的是“白痴天才(或称白痴学者)”的事迹。这些故事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告诉我们,“病”这种东西,未必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缺陷、不适与疾病,会产生出另一些发展、进化与生命的形态,激发出我们远不能预料的创造力。普通读者能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感受到人类心智活动的繁复和奇妙,更能以新的眼光重新发现日常与人生。《火星上的人类学家》描写的则是另一种“变形记”。书名同题文写的则是一位自闭症患者、杰出的动物行为科学家坦普·葛兰汀。一方面,她有韧性、真诚、坦率、非常敏锐,然而,另一方面,由于病症带来的情感缺陷,使得她在感知情绪时会有障碍,在社交中常感困惑。文中也提到阿斯伯格综合征——因为一部动画电影《玛丽与麦克斯》而让影迷们熟知的病症。阿斯伯格综合征和自闭症的关系,学界尚不是很清楚,两者有类似的症状,例如人际交往障碍、刻板、重复的兴趣、自我中心、然而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不易被发现,他们在外在表现上很难与正常人区分开。影片中的麦克斯就是一个44 岁的肥胖古怪的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不擅长交际却又渴望温情。我们自认为是正常的地球人,将这些病人视为“火星人”,其实我们又何尝不被他们当做是“外星人”呢?又何尝不处处表现出怪异的举动呢?这正是萨克斯想告诉读者的。
萨克斯的“小说”谈的不仅仅是猎奇的故事,他探讨的是人性的无限可能性,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我们现有认知的关系,他希望“火星人”与地球人相互了解,相互表达。这正是萨克斯的文字的珍贵之处,也是中信出版社这套书的珍贵之处。
姬十三(神经生物学博士,果壳网创始人)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第七章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
7 月,我与史蒂芬共处几天之后不久,我又开车到马萨诸塞州(Massachusetts)去看另一位自闭画家杰西[她母亲曾以最美且最有智慧的个人观点,将她的故事写成《心的围城》(The Siege)一文], 欣赏她色彩强烈、缀满星斗的图画(和史蒂芬的画非常不同),以及那似迷宫又似魔术般相互关联的世界(数字、色彩、道德与天气之间的相互关联)。我又拜访了几所专收自闭症儿童的学校,并且参加了一个为自闭儿童举办的夏令营,与他们共同度过了非常特别的一星期,这个温士顿营地位于安大略省(Ontario)。这次的经验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其中一位顾问是患有妥瑞氏症的朋友夏安,他又冲又撞, 一会儿摸这儿,一会儿碰那儿,充满了活力与情不自禁的冲动,却似乎能够触动把自己锁得最紧密的自闭儿童的心灵,这是我们一般人所做不到的。
后来我又转往西行,拜访了加州一个自闭患者家庭。父母两人都非常有天赋,还有他们的两个小孩,4 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不自主地蹦上跳下,挥动双手,并且大声尖叫。这会儿我终于启程往科罗拉多州(Colorado)的柯林堡(Fort Collins),去看所有自闭患者当中最不寻常的一位:坦普·葛兰汀。她虽然有自闭症,却取得了动物学的博士学位,任教于科罗拉多州立大学(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并且经营一份自己的事业。
20 世纪40 年代,坎纳与阿斯伯格虽然同时描述了自闭症的现象, 但坎纳似乎视之为一种彻头彻尾的大灾难,阿斯伯格倒觉得其中或许有某些正面或补偿性的特质,一种“与众不同的创新思想与经验,很可能促使未来取得杰出的成就”。
在这些初步的描述中,就可看到自闭症的各种现象与病征,不过仍可以再加更多内容。坎纳类型的自闭儿多半智障,而且往往是严重智障,还有一大部分会并发癫痫,或是有“非定位性”神经系统的迹象与征候,包括各式各样重复或无意识的动作,如痉挛、抽搐、摇晃、旋转、弹弄手指、两手翻来翻去。他们的身体协调与平衡有困难,有时要启动动作时有困难,跟帕金森症的症状很类似,同时也可能有很明显且矛盾难解的知觉反应,有些知觉极为强烈,甚至到难以忍受的地步,其他知觉(可能包括疼痛的知觉)则降低或彻底消失。
如果自闭儿能发展出语言能力的话,会有怪异且复杂的语言失序现象,倾向于喋喋不休、空洞的多言、充满了陈词滥调与公式化的言语。心理学家艾伦(Doris Allen)形容自闭症的这一面向为“语义一语用障碍”。相对来说,阿斯伯格型自闭儿童往往智能正常(有时甚至非常优异),通常在神经方面的问题也较少。
自闭症的核心症状
坎纳与阿斯伯格以临床观点来看待自闭症,提出如此完整与精确的病情说明,即使到了50 年后的今天,仍难有人与之抗衡。不过一直到20 世纪70 年代,赫梅林、奥康纳与他们在伦敦的同僚,由于受过认知学新方法的训练,才开始运用较系统的方法,将心力集中于研究自闭症的心智结构。他们的工作成果(其中尤以温恩为最)使我们认识到所有的自闭患者都会呈现某种核心症状,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三种:与他人社交互动的缺陷,言语与非言语上的沟通缺陷,游戏与想象活动的缺陷。
他们认为这三种缺陷一起出现并非偶然,它们都显示出某种根本性的发展失常。他们提出一种学说,认为自闭患者对别人或自己的心智了无概念,用认知心理学的术语来说,这些患者并不具备“心智理论”。不过这只是许多假设之中的一种,目前还没有一种理论足以涵盖我们见到的各种自闭现象。坎纳与阿斯伯格即使在20 世纪70 年代,仍在思索他们30 年前所描绘的综合征;而今天神经学界最重要的人物,也都至少花了二十多年在思考这个问题。自闭症触及本体论最难以了解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头脑与心智发展的一种极端偏离的现象。我们的了解有所进展,但却缓慢得令人心焦。要彻底了解自闭症,可能需要先进的科技与概念,但这些是我们现今想象不 到的。
“典型的自闭儿”真是一幅令人触目惊心的画面。如果问到大部分的人(大部分的医生亦然)什么是自闭症,大家脑中即刻会出现一个重度残障儿童的影像,有着常同性的动作,或许是拿头去撞墙, 语言也极有限,几乎无法了解其想法,是一种几乎没有未来的动物。
《脑袋里装了2000出歌剧的人》第一章 天打雷劈
42 岁的托尼·西科里拉是在纽约州北部一个小城执业的骨科医生,名声不错。他身材壮硕、肌肉结实,大学时还是橄榄球校队队员。一个午后,秋高气爽,微风习习,他和家人在湖边的亭子聚餐。他抬头一看,发现远方的天空飘着几朵乌云,好像快下雨了。
他走到亭子附近的公用电话,想打电话跟他妈妈说几句话(那时是1994 年,手机还很罕见)。接下来发生的事,他仍记得一清二楚:“本来我还在跟我妈打电话。细雨飘下,远方雷声隆隆。我挂上电话,才跨出一步,就被雷劈个正着。我记得那公用电话传来一道闪光,击中我的脸,我整个人就弹开了。”
说到这里,他似乎迟疑了一下:“然后,我觉得我往前飞。我左看右看,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了。我看到自己的身体躺在地上,我对自己说:‘天啊,我就这么死了。’我看到大家都跑到我身旁。站在我后方等着打电话的那位女士跪下来,帮我做心肺复苏术……我感觉自己在楼梯上飘,我的意识还很清楚。我看到我的孩子,我知道他们没事。接着,我被一道有点蓝蓝的白光包围……觉得很舒服、平和,人生的高低潮都在眼前一闪而过。但我只是冷眼旁观,对这一切都无动于衷……沐浴在纯粹的思考、纯粹的狂喜之中。我感觉自己在爬升,
速度愈来愈快,而且往一定的方向。我对自己说:‘我从来没有过这种荣耀的感觉。’突然间,我砰地摔到地上。我回来了。”
回到尘世
西科里拉医生知道他已回到自己的身体是因为疼痛。他的脸和左脚像被火烧灼般剧烈疼痛,那两个部位正是电流进出身体之处。他领悟到“只有活的肉身会感到疼痛”。他想回去那个极乐之境,想告诉那个女人不要再帮他急救,让他走吧,但是太迟了,他已回到尘世,
回到自己的血肉之躯。过了一两分钟,他终于能开口说话:“没关系,我是医生!”帮他急救的那位女士刚好是个加护病房的护士,她回答:“什么没关系!几分钟前还不知道你是死是活呢。”
警察赶到现场,想帮他叫救护车。他说不必了,但看起来有点神小时”)。回到家后,他才打电话联系自己的心脏科医生。医生帮他检查之后,认为当时可能是暂时的心脏麻痹,但现在一切正常,心电图等检查也看不出有什么问题。医生说:“被雷劈,没死,算你命大。”
他认为西科里拉应该没事了。
西科里拉觉得精神不济、反应迟钝,很不寻常,于是去看一位神经内科医生。他还发觉自己的记忆力减退,有些熟人的名字他居然想不起来。医生为他做了检查,包括脑电波检查和磁共振造影扫描,似乎还是没有异常。
几个星? ? ? ? ? ? ? ? ? ? ? ? ?记忆仍然有点问题,偶尔会想不起某些罕见疾病或手术的名称,但开刀技术和以前一样好。又过了半个月,他的记忆已完全恢复。他心想,那意外事件早已烟消云散。
突然狂恋钢琴
然而,最惊异的事才开始发生,即使是到今天,距离遭到雷击的那个午后已12 年了,西科里拉还是觉得不可思议。就在生活似乎恢复正常两三天后,他突然有股强烈的渴望,想要听钢琴演奏的音乐。过去的他完全不曾如此,他说,小时候虽然上过几堂钢琴课,“不过
没什么兴趣”。他家里也没钢琴,平常听的音乐多半是摇滚乐。
在品味奥利弗·萨克斯“探索者”系列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与人文的温度。萨克斯博士以其独到的视角,将晦涩的神经科学知识,以一种极富感染力和文学性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他善于描绘那些因各种神经系统疾病而产生奇特感知体验的个体,例如那些能够感知到“别人身体”存在的“本体感觉缺失症”患者,或是那些在失去视觉后,大脑发展出超乎寻常听觉能力的盲人。萨克斯博士的文字,总是充满了对人类生命力的赞颂,他不仅仅是在记录病症,更是在挖掘这些个体在极端挑战下所展现出的适应能力、创造力和情感深度。他以一种温和而深刻的笔触,引导我们去理解这些“异常”是如何塑造了他们独特的世界观,以及他们在其中如何寻找意义和价值。他的作品,超越了单纯的医学科普,成为一部部关于生命、意识与人类境遇的深刻沉思录,让我对人类意识的边界和可能性有了更广阔的认识。
评分奥利弗·萨克斯“探索者”系列,对我而言,是一次关于生命本质的深度对话。萨克斯博士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带领我们走进那些被科学界边缘化,却在人类体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生命案例。我被那些患有“运动幻肢痛”的人们所震撼,他们明明失去了肢体,却依然能感受到那残肢的疼痛,这挑战了我们对身体和意识关系的固有认知。萨克斯博士并非简单地将这些现象归为“病态”,而是以一种充满好奇和尊重的态度,去探索这些“异常”是如何反映出大脑的惊人可塑性,以及意识如何在各种限制下依然努力地去理解和连接世界。他的叙事风格,兼具科学的严谨和文学的诗意,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的启迪,又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如同一个独特的宇宙,在萨克斯博士的引导下,我们得以窥见其中复杂而又动人的风景。这些故事,让我对生命的坚韧与脆弱,对意识的奥秘与局限,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在品读奥利弗·萨克斯“探索者”系列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一种跨越学科边界的智慧之光。萨克斯博士的书籍并非枯燥的医学论文,而是将神经科学的奥秘以极富文学性和感染力的方式呈现出来。他善于将晦涩的专业术语转化为普通读者能够理解的语言,同时又不失科学的严谨性。我尤其被他描述的那些奇特的神经系统疾病所吸引,例如那些拥有超乎寻常记忆能力的“记忆宫殿”使用者,或是那些在失去触觉后,通过视觉和听觉来重建世界的人们。这些案例,如同一个个独特的“异常”,却在萨克斯博士的笔下,揭示了大脑惊人的可塑性和适应性。他总能敏锐地捕捉到这些患者在极端条件下展现出的生存智慧和情感韧性,并以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加以描绘。我仿佛能看到他们如何在疾病的阴影下,努力地去理解和连接这个世界,如何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去体验生活的美好与苦涩。萨克斯博士的叙事风格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他像是一位不知疲倦的探险家,带领读者一同深入人脑的未知领域,去发现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规律和奇迹。他的作品不仅是对医学知识的普及,更是对人类探索精神的赞颂,激励着我们不断挑战认知的边界,去理解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生命现象。
评分阅读奥利弗·萨克斯“探索者”系列,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置身于一个由医学、文学和哲学交织而成的奇妙世界。萨克斯博士以他独特的视角,将一个个患有罕见神经系统疾病的个体,化为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我被他描述的“迷失时区的男人”所震撼,他无法感知时间流逝,在日常生活中如同一个被困在永恒瞬间的灵魂。还有那些患有“联觉”症的人,他们能够“看见”声音,“尝到”色彩,将抽象的感官体验融为一体,构建出一种常人无法想象的感知世界。萨克斯博士的叙述方式充满了人文主义的光辉,他并非简单地记录病情,而是深入到患者的内心,去体察他们的感受,理解他们的困境,并从中发掘出他们身上不屈的生命力量。他用充满同情和尊重的笔触,描绘了这些“不同寻常”的人们,如何努力地去适应、去理解、去生活,如何在这个由疾病塑造的世界里寻找意义和价值。我从中看到了人类意识的脆弱性,但也看到了它惊人的韧性与创造力。萨克斯博士的文字,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意识的局限,同时也打开了通往更广阔、更深邃理解的大门。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医学的宝藏,更是对生命本身意义的一次次深刻叩问。
评分奥利弗·萨克斯“探索者”系列,是一部关于人类意识、感知与存在的深刻探索。萨克斯博士以其非凡的叙事才能,将一个个患有罕见神经系统疾病的个体,化为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生命故事。我被那些在失去部分身体功能后,依然努力适应并重新认识世界的患者所打动。例如,那些在失去触觉后,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感知环境的人们,他们用一种近乎神奇的方式,重建了与世界的连接。萨克斯博士的叙事风格充满了人文主义的光辉,他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深入到患者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的痛苦、挣扎,以及在极端境遇下依然闪耀的人性光辉。他并非简单地将他们视为“病人”,而是将他们视为独特的生命体验者,去理解他们的世界是如何构建的,他们的感知是如何运作的。他的作品,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意识的局限,同时也打开了通往更广阔、更深邃理解的大门,让我对生命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奥利弗·萨克斯“探索者”系列,是一部关于人类意识、感知与存在的深刻探索。萨克斯博士以他独特的视角,将一个个患有罕见神经系统疾病的个体,化为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生命故事。我被那些在失去部分身体功能后,依然努力适应并重新认识世界的患者所打动。例如,那些在失去触觉后,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感知环境的人们,他们用一种近乎神奇的方式,重建了与世界的连接。萨克斯博士的叙事风格充满了人文主义的光辉,他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深入到患者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的痛苦、挣扎,以及在极端境遇下依然闪耀的人性光辉。他并非简单地将他们视为“病人”,而是将他们视为独特的生命体验者,去理解他们的世界是如何构建的,他们的感知是如何运作的。他的作品,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意识的局限,同时也打开了通往更广阔、更深邃理解的大门,让我对生命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在阅读奥利弗·萨克斯“探索者”系列时,我仿佛踏上了一段充满惊奇与启发的旅程。萨克斯博士以其卓越的洞察力和叙事才能,将一个个看似难以置信的神经系统疾病案例,转化为富有生命力的故事。我被那些拥有非凡感知能力的个体所吸引,例如那些能够“看见”音乐,“听见”色彩的人,他们的世界以一种奇妙的方式被重塑,展现了人类感知力的无限可能。萨克斯博士的文字,如同一剂温和的良药,抚慰着那些在疾病中挣扎的灵魂,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坚韧不拔的力量。他以一种充满好奇和尊重的态度,引导读者去探索大脑的奥秘,去理解意识的构成,以及那些“异常”背后所隐藏的普遍性。他并非简单地罗列科学知识,而是将医学、哲学、艺术等领域融会贯通,为每一个案例赋予了深刻的意义。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让我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奥利弗·萨克斯“探索者”系列(全5册)》读罢,一股久久不散的震撼与思考萦绕心头。萨克斯博士以其独有的细腻笔触和深刻洞察,带领我们潜入人类意识的幽深之处,那些被视为“怪异”或“失常”的现象,在他的笔下化为一幅幅动人的生命画卷。他并非简单地罗列病症,而是以一位充满同情与好奇的叙述者身份,深入患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痛苦、挣扎,以及在极端境遇下依然闪耀的人性光辉。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那些离奇的症状所吸引,例如对颜色感知完全丧失的“色盲症”,或者误将他人视作自己已故妻子的“卡普格拉综合征”。然而,更令我着迷的是萨克斯博士如何运用科学知识,结合对艺术、音乐、历史和哲学等领域的广泛涉猎,为这些看似孤立的病例赋予了深刻的意义。他不仅仅是在解释大脑的运作机制,更是在探寻“何以为人”这一古老命题。那些被疾病扭曲的感知,反而让我们得以窥见人类认知和情感体验的广袤边界。萨克斯博士的文字充满了人文关怀,没有丝毫的傲慢或居高临下,他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受访者,尊重他们的经历,并从中挖掘出普遍性的生命体验。这种对个体尊严的极致尊重,使得他的作品超越了单纯的医学科普,成为一部部关于生命、意识与人类境遇的深刻沉思录。每次翻开他的书,都像是一次与智者进行的灵魂对话,受益匪浅,也让我对生命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敬畏。
评分在翻阅奥利弗·萨克斯“探索者”系列的过程中,我被他精湛的叙事技巧和深邃的哲学思考所深深吸引。萨克斯博士擅长将复杂的医学概念,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让我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些奇特的神经系统疾病如何影响着个体的生活。我尤其着迷于他对那些“失忆”患者的描写,他们或许失去了部分的记忆,却依然在努力地构建着当下的自我,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去体验和理解世界。萨克斯博士总能捕捉到这些患者在极端困境中展现出的生命韧性和情感力量,并以一种充满同情和尊重的笔触加以描绘。他并非仅仅停留在对病症的描述,而是深入到患者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理解他们如何在这个被疾病重塑的世界里寻找意义和价值。他的文字,如同温柔的双手,抚慰着那些被遗忘的灵魂,也让我们对生命的脆弱与坚强有了更深的体会。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让我对人类意识的边界和可能性有了更广阔的认识。
评分奥利弗·萨克斯“探索者”系列,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人类心灵深处的大门。萨克斯博士以其非凡的叙事才能,将一个个看似遥远、甚至有些怪诞的神经系统疾病案例,转化为引人入胜的生命故事。我被那些在视觉或听觉上有着特殊感知能力的人们所吸引,他们如同拥有了另一种感官的“超能力”,能够感知到常人无法触及的微妙世界。例如,那些能够通过声音来“看见”物体轮廓的人,或是那些能够“听见”色彩的艺术家。萨克斯博士并非简单地将他们视为“病人”,而是将他们视为独特的生命体验者,去深入理解他们的世界是如何构建的,他们的感知是如何运作的。他以一种充满好奇和尊重的态度,引导读者去探索大脑的奇妙之处,去理解意识的构成,以及那些“异常”背后所隐藏的普遍性。他的文字,如同柔和的光线,照亮了那些被遗忘的角落,让我们看到在疾病的阴影下,依然闪烁着不灭的人性之光。他对于每一个案例的深入剖析,都充满了科学的严谨和人文的关怀,让我对生命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