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古典诗词校注评丛书:花间集笺注(汇校汇注汇评)》是我国五代十国时期编纂的一部词集,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1部词集,由后蜀人赵崇祚编辑。收录了温庭筠、韦庄等18位花间词派诗人的500首经典作品,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我国早期词史上文人词创作的主体取向、审美情趣、体貌风格和艺术成就。
《中国古典诗词校注评丛书:花间集笺注(汇校汇注汇评)》集中之词多为冶游享乐之作,风格以婉丽柔靡为主,语多浓艳。风格香艳的“花间词派”即由此形成,对后世影响甚大。
《中国古典诗词校注评丛书:花间集笺注(汇校汇注汇评)》据*接近原著原貌的明正德辛巳(1521)覆刻本进行整理。编者对每首作品进行校勘、注解,对创作背景及题旨进行简说,汇辑历代诗词评家对作品的评点。
内页插图
目录
花间集卷第一
温庭筠五十首
菩萨蛮十四首
其一(小山重叠金明灭)
其二(水晶帘里颇黎枕)
其三(蕊黄无限当山额)
其四(翠翘金缕双鸂鶒)
其五(杏花含露团香雪)
其六(玉楼明月长相忆)
其七(凤皇相对盘金缕)
其八(牡丹花谢莺声歇)
其九(满官明月梨花白)
其十(宝函钿雀金鸂鶒)
其十一(南园满地堆轻絮)
其十二(夜来皓月才当午)
其十三(雨晴夜合玲珑日)
其十四(竹风轻动庭除冷)
更漏子六首
其一(柳丝长)
其二(星斗稀)
其三(金雀钗)
其四(相见稀)
其五(背江楼)
其六(玉炉香)
归国遥二首
其一(香玉)
其二(双脸)
酒泉子四首
其一(花映柳条)
其二(日映纱窗)
其三(楚女不归)
其四(罗带惹香)
定西番三首
其一(汉使昔年离别)
其二(海燕欲飞调羽)
其三(细雨晓莺春晚)
杨柳枝八首
其一(宜春苑外最长条)
其二(南内墙东御路旁)
其三(苏小门前柳万条)
其四(金缕毵毵碧瓦沟)
其五(馆娃宫外邺城西)
其六(两两黄鸸色似金)
其七(御柳如丝映九重)
……
花间集卷第二
花间集卷第三
花间集卷第四
花间集卷第五
花间集卷第六
花间集卷第七
花间集卷第八
花间集卷第九
花间集卷第十
附录
前言/序言
五代后蜀人赵崇祚在后蜀广政三年(940)编辑的《花间集》,为近千余年来影响非常大的一种文学选本。现在学术界流行的看法认为《花间集》是最早的一部文人“词集”。但这一看法可能有很大问题。
一、《花间集〉是怎样性质的一本书
从现存史料看,直至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以后,也就是苏轼等著名文人开始从事词的写作以后,“词”作为一种文字有别于“诗”的观念在一些文人那里才渐渐产生。这也就是说,“词”作为一种文字或文体,其产生或早在隋唐,但人们词体观念的产生却滞后很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后来人当然可以按照后来的观念追溯其历史,将词体溯源隋唐或更早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但这里便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诗”“词”区分的标准究竟何在?
中国古人一般都缺少严格的“概念”或逻辑意识,其所谓“词”大多含混笼统,所以明清人普遍将《花间集》视为“词集”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处于现代学术环境下的今人,对“诗”“词”不得不有严格的界定和区分。近百年来最流行的观念是以“燕乐”作为区分诗、词的标准,故有“词起源于燕乐”之说。说起来,这也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诗”“词”的区分当然是在文字形式或文体,但许多词学专家却违反常识,众口一声地说:不,“燕乐”才是“诗”“词”区分的关键。
“燕乐”又名“宴乐”,顾名思义即宴间所用之乐,自先秦至隋唐、乃至晚清无不有之,其本身的纷繁及变迁使得“燕乐”无法形成概念性界定。从音乐实际来说,(词学家们最关注的)“隋唐燕乐”今日留存的史料极其匮乏,特别相对于近千词调的研究而言。
从歌曲的“文辞”与“音乐”的关系看,同一种文字或同一体裁的文字可用完全不同的音乐去呈现。如最著名的传为抗金名将岳飞所作〔满江红〕(怒发冲冠),其在南宋传唱时与抗日战争以来国人普遍传唱的《满江红》歌谱必有相当大的差异。反过来,同一乐谱可以用来传唱不同题材类型的文字,唐代著名伶人刘采春能以〔望夫歌〕调遍唱“当代才子所作”的120首诗,其中有五言,也有六言和七言诗(范摅《云溪友议〉)。这充分说明:“文辞”与“音乐”并不存在必然的对应或隶属关系。也因此,论词完全可专就其“文字”或“文体”,而不及“燕乐”,特别是在极端缺乏“燕乐”实际史料的今日。
故在我们看来,谈论“诗”“词”的区分,还是应回到“常识”:从“文字”或“文体”人手,而不必牵扯到“燕乐”,模棱两可,自乱体系。
洛地先生对“词”的界定是“格律化的长短句韵文”,按照这样的界定,《花间集》中很多作品当然可认定为“词”,但也有相当多作品显然仍应归为“诗”。
《花间集》从文字形式来看大多属于杂言,但也有少数为齐言。这些“杂言”是否皆为“词”(格律化的长短句韵文),我们姑且不论。我们现在主要讨论其中的齐言文字。《花间集》中的齐言类文字又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浣溪沙〕、〔玉楼春〕两曲调下的七言古体诗54首,其中以〔浣溪沙〕为题者48首,每首七言六句,以〔玉楼春〕为题者6首,每首七言八句。从格律来看,这54首每句皆为律句(第二、四、六字平仄相对),但句间、联间无“对”“粘”的组合关系,与一般近体诗明显不同。
《花间集笺注》:一场跨越千年的锦绣之约 在中国文学的浩瀚星空中,唐诗宋词璀璨夺目,然在唐宋之间,尚有一片瑰丽的文学沃土,孕育了独树一帜的“花间词”。而《花间集》,正是这片沃土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它以其婉约旖旎的笔触,细腻真挚的情感,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的闺阁情思与仕女风姿,成为中国词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今回,我们奉献于您的,正是这套凝聚了无数心血、旨在深刻揭示《花间集》风貌的《花间集笺注》。本书并非对原著的简单复制,而是一次集前贤之大成、汇百家之所长的学术创举,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最权威、最详尽、最具学术价值的《花间集》研究成果。 溯源而上,追寻词的源头活水 《花间集》,顾名思义,采集的是“花间”的词作。相传,此集由五代后蜀赵崇祚命人采集,收录了温庭筠、韦庄、薛昭蕴、毛文锡、牛峤、和凝、孙光宪、欧阳炯、尹凝、张泌、周朴、冯延巳、李煜等十七位作者的词作,共计五百余首。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词体文学正式脱离诗的附属地位,独立成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 在《花间集》之前,词的创作尚处于探索与发展阶段,词的体式、格律、内容都未完全成熟。《花间集》的出现,以其高度成熟的艺术形式和相对集中的创作风格,奠定了词的审美基调。它所倡导的“婉约”之风,以细腻、柔美、含蓄的笔触,表现女性的情感世界,描绘闺阁情事,抒发个人情怀,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花间派”。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原集的版本流传日渐稀少,其中许多文本的真伪、字句的考订,以及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的解读,都成为历代学者们研究的课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花间集笺注》应运而生,它肩负着整理、考证、疏释、评鉴的重任,力图拂去历史的尘埃,还原《花间集》最本真的面貌。 集大成者,汇校汇注汇评的学术盛宴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汇校、汇注、汇评”的学术体例。这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经过精心设计、层层深入的学术建构。 一、汇校:求真务实,还原文本原貌 文本的准确性是学术研究的基础。《花间集》的传世版本众多,历代学者的校勘工作也成果斐然。本书在汇校环节,广泛搜集并比对现存的各种宋元刻本、明清刻本以及近现代学者整理的校勘本,力求辨析讹误,考订字句。我们不仅要呈现一个最接近原貌的《花间集》文本,更要在此基础上,对历代校勘的得失进行梳理和辨析,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文本演变的轨迹,理解字句考订的依据与难点。 例如,对于一个字词的异文,我们并非简单地罗列,而是会分析不同版本中该字词的出现情况,结合史料、词义演变、作者风格等进行推断,最终确定最可靠的读法。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力求让每一位读者手中的《花间集》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精良文本。 二、汇注:疏通经络,解读词意玄旨 “注”是理解词作的关键。本书的汇注部分,将集历代名家之长,力求对《花间集》中的每一首词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疏释。这包括: 字词训诂: 针对词中可能出现的生僻字、古今异义字、多义字,进行准确的考释,阐释其在特定语境下的含义。 典故出处: 辨析词中用到的各种典故、典实,追溯其来源,解释其含义,以及在词中的妙用。 意象分析: 深入解读词中常见的意象,如花、月、风、雨、柳、莺等,以及这些意象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象征。 结构梳理: 解析词的章法结构,分析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情感的起伏变化。 背景考据: 结合作者的生平、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社会风貌、个人经历,对词作的创作背景进行深入挖掘,帮助读者理解词作的深层含义。 格律辨析: 在必要时,对词的格律进行考订,分析其用韵、平仄、对仗等是否符合当时的词谱规范,以及在创作上是否有创新之处。 我们力求注疏做到“疏而不漏,密而不塞”,既要提供足够的信息,又不至于让读者迷失在繁琐的注释中。每一条注释都力求精炼准确,言之有物,使读者能够顺畅地阅读,深刻地理解词作的精妙之处。 三、汇评:融汇贯通,呈现多元视角 “评”是提升鉴赏力的关键。《花间集》自问世以来,便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评论。本书的汇评部分,将汇集历代评论家、文学史家、学者的精彩论述,对其进行归纳、梳理、整合。 历代评价综述: 梳理历代学界对《花间集》及其作者的评价,包括肯定与批评,以及评价的变化与发展。 艺术特色解读: 总结《花间集》在艺术上的主要贡献,如婉约词风的形成、女性化视角的开掘、意境的营造、语言的锤炼等。 思想内容分析: 深入剖析词作所表现的时代情感、个人情怀,以及其中可能蕴含的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 流派影响研究: 探讨《花间集》对后世词坛,特别是花间派的发展及其与其他词派的关系。 代表作品精析: 对《花间集》中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深入的个案分析,揭示其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本书的汇评部分,将呈现一个多元化的评论视角,既有宏观的整体评价,也有微观的细致品析。我们不仅要呈现前人的智慧,更要在综合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立的学术见解,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理解空间。 为何选择《花间集笺注》? 在市面上众多古籍整理本中,为何《花间集笺注》值得您珍藏? 权威性: 本书的编纂团队由一批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学者组成,他们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对《花间集》的研究有着深厚的积累。 系统性: “汇校、汇注、汇评”的体例,使得本书成为一部集文本考订、义理疏释、艺术评论于一体的综合性研究著作,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全面性: 本书不仅收录了《花间集》的全部词作,还力求对每一首词都进行细致的考证与解读,内容详实,涵盖面广。 可读性: 在保证学术性的同时,我们注重语言的通俗化与表达的清晰度,力求让更多读者能够轻松愉快地阅读和理解。 学术价值: 本书的编纂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对《花间集》研究的梳理与推进,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创新的编纂体例,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花间集笺注》的意义与价值 《花间集》作为词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其文学价值与历史地位不言而喻。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这一文学瑰宝的一次全面整理与深入挖掘,更是对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的进一步推动。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对《花间集》的深入研究与传播,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促进古典文学研究: 本书所呈现的学术成果,将为今后的《花间集》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新的视角,有助于拓展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对词作的细致解读与深度品评,本书能够帮助读者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领略词中之美。 对话古人,与经典对话: 阅读《花间集》,是在与千年前的先贤进行精神对话,感受他们的人生悲欢、情感世界。而本书,则为这场对话提供了最贴心的向导和最丰富的背景知识。 结语 《花间集》是一坛陈年的美酒,越品越有味;它也是一幅精美的仕女图,越赏越动人。本书《花间集笺注》,便是为您奉上的一套精良的品鉴工具,它将带领您穿越历史的长河,走进那繁花似锦的词境,与温庭筠的缠绵悱恻,与韦庄的深情款款,与李煜的亡国之悲,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灵魂碰撞。 我们深信,《花间集笺注》将成为您案头必备的文学瑰宝,它不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场精神的盛宴,一份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与致敬。让我们一同沉醉在这“花间”的词境中,感受那份来自遥远时空的,婉约而又深沉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