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社會、文化、身份與話語建構:中國社會語言學新探索》基於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結題的研究成果撰寫而成。該項研究聚焦當代中國的社會變革與社會政治話語建構模式之間發生的共變關係,對在這種共變過程中所産生的人際功能、概念功能和語篇功能等方麵的變化及其對中外跨文化交際的影響進行探索。專著既展示瞭社會語言學學術傳統在該項研究中的傳承,又不乏呈現其在理論與實踐方麵的創新,對推動社會語言學在話語體係建構研究方麵服務於國傢社會經濟發展及對外交往具有重要意義,也有助於人們進一步認識語言與社會生活的內在聯係、瞭解語言的變化與人們社會觀念轉變的密切關係、洞察語言如何錶現乃至影響人們的社會關係。
《社會、文化、身份與話語建構:中國社會語言學新探索》適用於應用語言學,尤其是社會語言學專業作為研究生及外語專業高年級本科生的教學及學習參考用書。
作者簡介
陳建平,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副校長、黨委副書記(1995-2015)、高校外語專業教指委英語專業分委員會副主任(1992-2012);主持完成國傢和廣東省哲學社科規劃及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6項;主要論著《中國英語學習研究》、《語言與社會》、《翻譯與跨文化交際》,以及國內外學術期刊論文數十篇;獲國傢教學成果二等奬;獲評國傢教委和人事部“在工作中做齣突齣貢獻的迴國留學人員”、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傢。
尤澤順,福建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博士後,英國Lancaster University訪問學者;主持完成國傢哲學社科規劃項目等近10項,齣版《喬姆斯基語言、政治與美國對外政策》、《中國當代對外政治話語:建構模式與社會變遷》及國內外學術期刊論文近30篇(部);多次獲福建省社科成果奬及教學成果奬,入選福建省高校傑齣科研人纔和新世紀人纔。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導論
第一部分 當代中國社會變遷與話語建構
1.社會語言學的理論基礎
1.1 語言學的哲學基礎
1.2 形式主義與功能主義的語言學範式
1.3 社會語言學的理論基礎
2.政治話語與社會互動的批判分析
2.1 政治話語與批評話語分析
2.2 政治話語的分析視角
2.3 政治話語分析的主要議題
2.4 政治話語分析的現存問題與未來發展
3.中國政治話語體裁中人際意義與社會變遷
3.1 中國當代社會與《人民日報》元旦社論
3.2 社會主體、社會行為與人際意義評價係統
3.3 權勢關係的曆時變化
4.中國當代社會政治文化詞語色彩意義變遷的實證研究
4.1 詞語的色彩意義
4.2 關鍵詞提取、測量工具與調查
4.3 詞語色彩意義的曆時變遷
4.4 詞語色彩意義變遷的啓示
5.中國當代社會女性敘述與性彆意識構建
5.1 敘述與性彆意識形態
5.2 意識形態與話語的結構性關聯
5.3 係統功能語法的及物性和評價體係
5.4 《外來妹上海生活十四年》當事人敘述分析
5.5 傢長裏短中的意識形態
6.當代社會日常敘述的自我認知構建
6.1 敘述的研究範式
6.2 敘述與自我認知
6.3 敘述連貫和自我認知的一緻性
6.4 語言層麵上構建“穩定統一的自我認知”
6.5 敘述中自我認知構建的分析框架
第二部分 迴歸前/後香港人身份與話語建構
7.迴歸前/後香港經濟、文化與政治
7.1 內容分析法
7.2 香港政府施政報告的內容分析
7.3 施政報告與香港社會政治經濟變遷
8.話語互文策略與港人身份構建
8.1 互文性與社會身份構建
8.2 互文性話語策略與香港人身份的構建
8.3 互文性、政治話語與身份構建
9.語用預設與港人身份構建
9.1 語用預設
9.2 批評話語分析與意識形態
9.3 語用預設與香港人身份的構建
9.4 話語、認知與身份構建
10.迴歸前/後港府施政報告中WE的使用與港人身份構建
10.1 人稱指示詞WE的含義與身份建構功能
10.2 港英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施政報告中WE的使用
10.3 WE在港英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施政報告中所建構的身份差異
11.迴歸後港府語言政策與港人身份構建
11.1 迴歸後香港的語言使用狀況及香港特區政府的語言規劃
11.2 語言使用與身份的關係
11.3 香港的語言政策與香港人身份的重塑
第三部分 中外政治交流與話語建構
12.《政府工作報告》詞匯變化與中國對外政策構建
12.1 詞匯變化與理念建構
12.2 話語、社會和認知
12.3 對《報告》的具體詞匯分析
12.4 詞匯變化與對外政策互構
13.“和平崛起”演講中“介入係統”與中外友好互信關係構建
13.1 批評話語分析、介入係統與國傢間關係
13.2 “介入資源”分析
13.3 介入資源與友好互信
14.曆史話語與中國“和平崛起”的理念構建
14.1 中國“和平崛起”及其相關爭論
14.2 作為社會曆史過程和認知過程的“和平崛起”話語實踐
14.3 “和平崛起”理念及其建構模式
14.4 社會現實、認知、曆史話語與“和平崛起”理念
15.話語、身份與中國東盟關係構建
15.1 語言與身份建構:國際關係研究和批評話語分析研究
15.2 對《人民日報》(海外版)東盟身份建構的話語分析
15.3 話語、身份與國傢間關係的互動
16.新聞話語與社會現實建構
16.1 新聞的批評話語分析
l6.2 分析方法及理論框架
16.3 三維分析之話語描述
16.4 三維分析之話語解釋
16.5 三維分析之話語闡釋
l6.6 新聞話語與社會現實建構
17.“文明衝突論”:一種被重構的曆史話語
17.1 作為社會過程、曆史過程和認知過程的“文明衝突論”
17.2 對“文明衝突論”的話語分析
17.3 文明衝突論與西方曆史話語的重新語境化
第四部分 跨文化交際與話語建構
18.“霍夫斯泰德文化模式”話語與跨文化偏見構建
18.1 Hofstede文化價值模式與文化偏見
18.2 作為認知過程和社會實踐的文化偏見話語
18.3 對Hofstede模式的話語分析
18.4 話語與文化偏見的(再)生産
19.魏斯格貝爾“政治語法”的社會文化批評意識
19.1 內容相關語法的實質
19.2 非人道的第四格
19.3 政治語法的形成
20.跨文化語篇對比研究的“政治語法”途徑
20.1 語篇研究的“政治語法”視角
20.2 “政治語法”在宣傳性語篇中的錶現
20.3 研究展望
21.跨文化視角下的語篇立場錶達
21.1 立場錶達的定義及實現方式
21.2 立場錶達研究的方法
21.3 語篇立場錶達研究的新趨勢
21.4 語篇立場錶達研究的跨文化角度
21.5 跨文化研究新趨勢
22.跨文化語境下個人網絡日誌對“自我”的話語建構
22.1 網絡日誌及相關研究
22.2 海外中國留學生日誌中的跨文化社會規範認知與自我建構
22.3 日誌研究中的道德問題
23.跨文化語篇視角下博士學位論文文獻綜述論證策略對比
23.1 博士學位論文文獻綜述
23.2 博士論文文獻綜述論證策略的跨文化差異
23.3 文獻綜述的激烈論辯與遵循求同
24.多元文化話語視角下的“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
24.1 ELF話語的興起
24.2 ELF研究領域
24.3 ELF話語與英語教學
24.4 ELF話語與中國英語教學
25.文化認同與多元文化意識
25.1 語言態度與亞運會語言使用
25.2 研究設計與研究過程
25.3 對各類英語變體的評價:結果與討論
25.4 語言態度與多元文化意識培養
26.定性及定量分析與跨文化語篇研究
26.1 中國學生英語語篇模式
26.2 定性分析
26.3 定量研究
結語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4.4詞語色彩意義變遷的啓示
對於18個政治文化詞語色彩意義的實證調查錶明,詞語色彩意義的變化總體上錶現為非係統化特徵;大多數政治文化詞語的色彩意義沒有發生變化,它們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並構建著當代中國的主流政治價值觀。年齡和受教育程度兩因素對詞語色彩意義的判斷有顯著影響,而性彆因素對詞語色彩意義的判斷沒有顯著影響。尤其是,盡管年齡和受教育程度對詞語色彩意義判斷的影響並非完全呈綫性關係,但高年齡組和高教育程度組往往與其他組彆在詞語色彩意義的判斷方麵存在顯著差異。這說明,年齡和受教育程度越高者往往與年齡和受教育程度較低者的價值觀存在較大差異。
本研究對於漢語詞典的編纂和對外漢語教學具有一定藉鑒意義。漢語詞典中對於社會政治文化詞語的釋義以及對外漢語教學中對於社會政治文化詞語的教學應該考慮到年齡、受教育程度等變量對於詞語色彩意義的影響(參見Yong&Peng;,2007)。對於這些政治文化詞語色彩意義的確定不能僅靠詞典編纂者和從事對外漢語教學者的直覺判斷,應該更多地依靠實證調查。
……
前言/序言
本書旨在呈現“當代中國社會變遷與話語建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的研究成果。該項研究試圖將功能語言學理論及其分析框架應用於對中國當代社會變遷與社會政治話語建構模式之間共變的研究,所探討的主要問題是:當代中國的社會變革與社會政治話語建構模式之間發生什麼共變及其對中外跨文化交際産生什麼影響?項目主要針對新中國六十多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社會變遷所帶來的社會文化語境的變化對構建社會、政治與文化話語所産生的影響,並具體對在這種語言與社會變革共變過程中所産生的人際功能、概念功能和語篇功能等方麵的變化及其對中外跨文化交際的影響進行探索。
此項研究由若乾個相互聯係又獨立開展的子項目構成,其基礎性研究以中國政治話語的特定體裁作為語料,如《人民日報》元旦社論、《政府工作報告》、中國政要演講稿、《人民日報》(海外版)及其他官方報紙的相關評論和其他正式文本等為研究對象,探索當代中國人際或社會關係的變遷與政治話語建構,以及探索當代中國對外政治話語的建構模式,從語言層麵揭示當代中國如何建構對外政治話語、話語如何反映和建構國傢的對外政策、話語與社會變遷之間如何形成互動關係以及它們如何在跨文化互動語境中推動或影響政策的實施。另一個方麵的研究則以迴歸前的香港政府和迴歸後的香港特彆行政區政府的施政報告作為研究對象,揭示香港迴歸前/後兩個香港政府如何在施政報告這種特殊的政治語篇中建構香港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以及對香港人這一身份的建構,從而探討政治語篇如何與社會變遷形成互動。在跨文化研究方麵,主要從中外語篇差異的跨文化認知方麵開展研究,探索不同文化的宣傳性語篇對詞匯、句子、語篇等語言結構進行的特定選擇所反映齣的政治策略選擇方麵的差異,揭示不同的社會政治文化背景下不同的“政治語法”因素。
社會語言學一直關注語言使用與社會的共變研究,早期的社會語言學研究著重關注在語言的變異中語言變體與社會階層分化的內在聯係。作為應用語言學的一個分支,社會語言學在其新近的研究中傾嚮於從功能語言學範式齣發去闡述其所從屬的哲學體係及理論基礎,並在此基礎上構建其理論體係。在研究的實踐層麵,新近的許多研究傾嚮於應用功能語言學的理論及分析框架對社會語言現象加以研究,尤其是應用於批評話語/語篇分析,揭示語言與社會的互動關係。
當代中國社會正經曆著重大的社會變革,這種變革對話語模式的建構帶來什麼影響自然成為近期中國社會語言學界所關注的問題之一。在這種研究背景下,我們試圖將功能語言學理論分析框架以及批評話語/語篇分析的理論與方法應用於對中國當代社會變遷與社會政治文化話語建構模式的互動研究,探索當代中國的社會變革與社會政治文化話語建構模式之間發生什麼共變及其對中外跨文化交際産生什麼影響。國內在此領域的研究尚未有現成的研究框架,此項研究的目的在於從多層麵、多角度對當代中國的社會交革與話語建構特徵的共變關係進行探索,揭示當代中國社會變遷與話語建構的一些共變規律,並在此基礎上探討當代中國社會的話語模式特徵與當前我國和諧社會建設的交互作用及其對中外跨文化交際可能産生的影響,為最終形成中國當代社會變遷與話語建構模式共變關係的理論及其在中外跨文化研究中的應用做一些基礎性、前沿性的研究工作。
社會、文化、身份與話語建構:中國社會語言學新探索 導言:時代之聲,語言之鏡 語言,作為人類社會最核心的溝通工具,絕不僅僅是抽象的符號組閤。它滲透於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編織著社會肌理,承載著文化傳承,塑造著個體身份,並在一係列復雜的互動中不斷被建構與重塑。在飛速發展的中國社會,語言所扮演的角色愈發關鍵,它既是觀察社會變遷的敏感指示器,也是推動文化交流與融閤的重要載體,更是理解個體如何在社會洪流中找尋自我、定位身份的獨特視角。 本書《社會、文化、身份與話語建構:中國社會語言學新探索》正是在此時代背景下,匯集瞭一批中國社會語言學領域前沿研究者的智慧與洞察,旨在深入剖析語言在當代中國社會中的多重功能與深刻影響。本書並非對某一具體學科的簡單羅列,而是緻力於搭建一個多角度、跨學科的對話平颱,通過對話語建構過程的細緻考察,揭示社會、文化、身份這三大要素如何與語言交織,共同塑造齣豐富多元的中國社會現實。 第一部分:社會變遷下的語言生態 中國社會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人口流動的空前活躍、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以及全球化浪潮的衝擊,都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著中國的社會結構與文化景觀。這些宏觀的社會變遷,必然會在語言層麵留下深刻的烙印。 本部分的研究將聚焦於這些變遷如何影響中國的語言生態。例如,我們將探討城市化過程中,方言與普通話的關係如何演變?新移民群體在城市空間中如何協商他們的語言使用與身份認同?網絡語言作為一種新興的語言現象,如何在年輕一代的社會交往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並對其身份建構産生何種影響?此外,全球化背景下,外來語言的引入與傳播,又如何與本土語言産生互動,進而影響到中國社會的文化認同與價值觀念? 研究者們將運用社會語言學的多元研究方法,包括田野調查、語料庫分析、問捲訪談以及話語分析等,深入一綫,捕捉鮮活的語言現象。我們不僅關注宏觀層麵的語言變遷趨勢,更將深入到具體的社會群體和語境中,考察個體如何在語言使用中體現其社會屬性、文化背景以及身份定位。例如,針對不同社會階層、年齡群體、地域背景的受訪者,分析他們在日常交流、公共媒體以及虛擬空間中的語言選擇,以及這些選擇背後所蘊含的社會與文化意義。 第二部分:文化傳承與話語的張力 文化,是社會的靈魂,而語言則是文化的載體與錶現形式。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悠久曆史和多元文化的國度,語言與文化的互動關係尤為復雜而迷人。傳統文化的傳承、外來文化的湧入、以及不同文化群體之間的碰撞與交融,都在語言層麵留下瞭豐富的痕跡。 本部分將深入探討文化如何通過語言得以傳承,以及在現代社會中,傳統話語模式與新興話語方式之間存在的張力。我們將關注傳統節日、民俗活動、宗教儀式等文化場景中的語言使用,分析這些語言實踐如何維係和傳播文化記憶。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傳統的話語模式可能麵臨挑戰,新的社會議題、價值觀念需要新的語言錶達方式。例如,在環境問題、性彆平等、科技倫理等議題的討論中,我們看到瞭新的話語建構過程。 此外,媒介文化的發展,特彆是社交媒體的興盛,極大地改變瞭話語的傳播方式和生産機製。本部分還將考察這些媒介平颱如何成為新的話語場域,形塑公眾輿論,影響社會認知,甚至重塑集體記憶。研究者們將分析網絡流行語、錶情包、短視頻等新興的媒介話語形式,探討它們如何承載和傳播文化信息,以及它們在建構和解構特定文化符號方麵的作用。 我們還將審視跨文化交際中的語言挑戰,以及在中國社會日益開放的環境下,不同文化背景的個體如何在語言交流中協商理解、彌閤分歧。這不僅涉及到語言錶層意義的理解,更涉及到深層文化價值觀的解讀與認同。 第三部分:身份的協商與話語的實踐 身份,是人類社會自我認知與他人認定的核心概念。在當代中國,個體身份的構成變得日益多元和復雜,受到社會階層、性彆、地域、民族、職業、年齡、教育程度,以及個人經曆和價值取嚮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語言,作為個體與社會互動的核心,在身份的建構、錶達和協商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本部分的研究將聚焦於身份的社會語言學視角。我們將分析個體如何通過語言選擇來展現、鞏固或挑戰他們的社會身份。例如,在不同語境下,個體如何調整他們的語體、語調、詞匯選擇,以適應不同的社會關係和身份定位?特定的話語實踐,如敘事、辯論、批評等,又如何被用來建構和維護個體的身份,或者對其身份提齣質疑? 此外,群體身份的建構與話語實踐也同樣值得關注。例如,青年亞文化群體、特定職業群體,或者具有相似價值觀的社群,如何通過發展獨特的語言風格、行話、甚至是“黑話”,來強化內部的認同感,並與外部群體進行區分?性彆身份在語言使用中的體現,以及在父權製或後父權製話語語境下的協商與重塑,也將是本部分關注的重點。 本書還將探討身份認同的“流動性”與“多重性”。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個體的身份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可能在不同的情境下展現齣不同的側麵。語言作為一種動態的實踐,如何反映並參與到這種身份的協商與流動之中?例如,個人在網絡空間和現實生活中可能展現齣不同的身份形象,而這往往通過其語言使用方式的差異得以體現。 第四部分:話語建構的理論與方法 在上述對社會、文化、身份與語言之間復雜關係的探索背後,離不開紮實的理論框架和創新的研究方法。本部分將深入探討話語建構的相關理論,並展示社會語言學在理解和分析這些復雜現象時所采用的各種研究工具。 我們將梳理包括話語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批判性話語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民族誌研究(Ethnography)、社會語言學變異研究(Sociolinguistic Variation)、語料庫語言學(Corpus Linguistics)等在內的重要理論視角。這些理論工具為我們理解語言的社會功能、文化意涵以及身份建構過程提供瞭有力的支撐。 研究者們將闡釋如何在具體研究中運用這些理論,例如,如何通過分析公共媒體中的話語來揭示權力關係與意識形態的運作;如何通過細緻的民族誌研究來理解特定社群的語言實踐與其文化認同之間的深層聯係;如何利用語料庫技術來追蹤語言的微觀變化及其與社會因素的關聯。 本部分還將強調跨學科閤作的重要性。社會語言學並非孤立存在,它與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傳播學、文學批評等多個學科有著天然的聯係。通過與其他學科的對話與融閤,我們可以更全麵、更深入地理解語言在社會、文化、身份建構中的多重作用。 結語:在語言中洞察中國,在探索中啓迪未來 《社會、文化、身份與話語建構:中國社會語言學新探索》的每一篇研究都飽含著研究者對中國社會現實的深刻關懷和對語言現象的敏銳洞察。本書的研究成果,不僅是對中國社會語言學領域現有知識體係的補充與拓展,更是對理解當代中國社會、文化和個體身份的一扇重要窗口。 我們相信,通過對語言現象的細緻考察,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中國社會變遷的脈絡,更深刻地理解多元文化的交織與融閤,更準確地把握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身份定位。本書的研究,旨在為學界提供新的理論視角和實證依據,同時也希望能夠激發更廣泛的社會關注,促進跨領域的對話與閤作,共同為理解和建構一個更具包容性、更富活力的中國社會貢獻力量。 本書的探索永無止境,語言的魅力無窮無盡。我們期待,本書的研究能夠啓發更多的學者和讀者,一同加入到這場關於語言、社會、文化與身份的深入探索之中,在語言的海洋裏,發現中國,啓迪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