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係統揭秘遠古蜀人蜀語的精品力作。
蜀人蜀語,見證華夏源頭活水;三星金沙,夢牽遠古蜀韻巴風。
書稿立足文獻,發現瞭不少新材料,運用多種方法,結閤考古學、人類學、移民史等學術成果,確定瞭 “蜀語”的始見書,考察瞭多種《蜀語》,討論瞭中上古蜀語的韻部和詞匯(部分詞匯命名理據的討論饒有趣味),界定瞭“蜀語”“蜀方言”與“四川方言”。證明蜀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蜀語是漢語的前身華夏語的源頭之一。
汪啓明,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訓詁學研究會副會長。
趙振鐸,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所著《<集韻>校本》榮獲第15屆“王力語言學奬”一等奬。
伍宗文,四川大學中文係漢語言文字學教研室教授。曾參與《漢語大字典》的編纂、審訂,並從事漢語言文字學的教學、科研工作。
趙靜,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博士,從事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的教學和研究。
導 言
第一節 研究的意義
第二節 語料基礎與研究方法
第三節 古蜀語諸傢論述纂要
第四節 “蜀語”名義闡微
第一編 蜀語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章 蜀人與蜀語
第一節 蜀人的起源與族屬
第二節 載籍所見之蜀與中原
第三節 考古所見之蜀與中原
第二章 蜀語區移民與古蜀語
第一節 蜀地行政沿革與蜀語區的關係
第二節 古蜀移民與古蜀語
第三節 文人遷徙與古蜀語
第三章 蜀語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 古蜀語的性質
第二節 古蜀語的發展
第三節 古蜀的文字
第四章 蜀語的地位與融閤
第一節 古蜀語的地位
第二節 蜀語和其他方言的接觸與融閤
第二編 中上古蜀語音韻考論
第一章 兩漢蜀語韻考及韻譜
第一節 兩漢蜀韻考論
第二節 兩漢蜀語韻譜(韻譜一)
第二章 魏晉時期蜀語韻考及韻譜
第一節 魏晉時期蜀韻考論
第二節 魏晉時期蜀語韻譜(韻譜二)
第三章 隋唐五代時期蜀語韻考及韻譜
第一節 隋唐五代時期蜀韻考論
第二節 隋唐五代蜀語韻譜(韻譜三)
第三編 中上古蜀語詞匯考論
第一章 中上古蜀語詞匯的幾個問題
第二章 中上古蜀語詞舉隅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揚雄《方言》裏的蜀語詞
第三節 許慎《說文解字》中的蜀語詞
第四節 古人注疏中指齣的蜀語詞
第三章 《華陽國誌》中的蜀語詞
第一節 《華陽國誌》中的蜀語詞
第二節 《華陽國誌》中的巴人語詞
第三節 《華陽國誌》中的蜀地少數民族語詞
附 錄
一、參考文獻
二、中上古蜀語詞匯錶
這本書在參考書目和腳注的處理上,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很多學術著作的腳注要麼過於簡略,要麼堆砌如山,閱讀體驗十分割裂。而這裏的處理,似乎將腳注本身也視為一種延伸的對話空間。它不僅清晰地標注瞭每一處引用的來源,更常常在腳注中穿插一些作者的“內心獨白”——可能是對某個舊說法的修正,或是對某一史料真實性的自我辯駁。這種“正文談論,腳注補充與辯論”的雙軌敘事結構,使得整本書的學術探討顯得格外鮮活和立體。讀起來不像是在看一份冰冷的報告,而更像是在旁觀一場長達數百年的學術辯論的精彩節選,讓人不由得對作者深厚的文獻功底和嚴謹的治學態度肅然起敬。
評分坦白說,我對古代語言學的研究領域知之甚少,讀一些相關的著作時,常常會因為術語的密集和引文的繁復而感到壓力山大,讀上幾頁就得停下來查閱大量的背景資料。這本書在行文風格上,似乎在試圖拉近與非專業讀者的距離,盡管主題本身注定是高度專業的。我注意到,作者在引入一些關鍵概念時,會不厭其煩地用一些類比或者曆史場景來加以闡釋,這使得那些原本可能被認為是“天書”的理論變得相對容易入口。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內容變得膚淺,而是作者在專業深度與普及性之間找到瞭一種微妙的平衡點,這對於一個想窺探這個領域奧秘的非科班齣身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福音,體現瞭作者的大傢風範和知識分享的誠意。
評分從裝幀和印刷的細節可以看齣,這絕對是一部傾注瞭巨大心血的作品,那種對學術嚴肅性的堅持,從物理形態上就得到瞭充分的體現。它沒有采用那種為瞭迎閤大眾市場而追求的輕薄和速度感,反而用其穩健的體量和清晰的排版,要求讀者放慢腳步,沉下心來。我個人非常欣賞這種對待知識的“敬畏感”,它暗示著作者深知自己所探討的主題之宏大與復雜,不敢有絲毫輕率。對於任何一個真正熱愛探索語言根源、癡迷於曆史深處秘密的求知者而言,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提供瞭一個高質量的、可以信賴的“探險工具箱”,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第一頁,一探究竟。
評分這部書的裝幀設計倒是挺彆緻的,封麵那種做舊的青銅器紋飾,配上略顯斑駁的字體,一下子就把人拉迴到瞭那種遙遠的、充滿神秘感的上古氛圍中。拿在手裏,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厚實而略帶粗糲,讓人感覺不是那種廉價的批量印刷品。我特彆留意瞭一下排版,雖然內容本身必然是艱深的學術探討,但印刷的清晰度和行距的設置都顯得非常用心。字裏行間透露齣一種對傳統學術審慎態度的尊重,而不是那種為瞭追求時髦而弄得花裏鬍哨的現代設計。光是看著這本書,就仿佛已經開始瞭一場穿越時空的閱讀之旅,讓人對其中蘊含的那些古老智慧充滿瞭期待。整體感覺就是,這是一本沉得住氣、有分量的學術著作的“外衣”,符閤它探討主題的厚重感。
評分我最近在整理自己圖書館裏的語言學專著,發現很多書籍的論證邏輯往往是綫性推進的,缺乏對整體框架的宏觀把控。然而,這本書的章節劃分和論證脈絡似乎呈現齣一種更為復雜的、甚至可以說是螺鏇上升的結構。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文獻和證據,更像是在構建一個龐大的、多維度的分析模型。我感覺作者在處理每一個具體的語詞或語法現象時,都會不自覺地將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文化、地理甚至族群遷徙的曆史背景下去考察,這種“由點及麵,再由麵歸點”的思維跳躍,非常考驗讀者的理解力,同時也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層次感。光是目錄那一塊,就能看齣其構建知識體係的雄心壯誌,絕非小打小鬧的考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