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中國正邁嚮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新經濟、新就業再上新颱階,為實現中華民族走嚮偉大復興發揮著推動器的作用。2007~2016年,中國新經濟年均增長率達到16.1%,是同期全國經濟增速的1.9倍。新就業年均增速達到7.2%,是全國就業增速的22倍。新經濟中,新業態經濟年均增速為20.6%,帶動就業增長率達到7.7%。
新經濟下,中國就業呈現新趨勢、新特點。一方麵,勞動者工作時間更為靈活、自由,勞動方式更為多元,傳統雇傭與“平颱+個人”的就業方式並存,這給依據傳統勞動關係設立的權益保障體係帶來挑戰;另一方麵,新經濟、新就業進一步發展,已經開始對傳統産業、行業和就業崗位進行改造升級,加速瞭資源整閤和提高瞭配置效率,這為實現高質量的經濟增長打下基礎。
在科技創新的大背景下,這本綠皮書從新經濟發展概況、産業政策比較、新就業的基本特徵和發展狀況入手,根據經濟發展規律以及中國經驗,全麵分析中國新經濟、新就業的機遇和挑戰。
內容簡介
在科技創新的大背景下,本書從新經濟發展概況、産業政策比較、新就業的基本特徵和發展狀況入手,根據經濟發展規律以及中國經驗,全麵分析中國新經濟、新就業的機遇和挑戰。書中各章作者分彆從概念特徵、就業形態、勞動關係、人力資本、政策監管等不同角度闡述瞭新經濟與新就業的關係,並針對具有代錶性的典型行業和典型企業加以深入分析,以期盡可能展示新經濟形態下的勞動力市場變化和新就業的特徵化事實。
作者簡介
張車偉,男,1964年生,河南人。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博士生導師,知名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勞動和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人口與勞動經濟係主任,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國傢新世紀百韆萬人纔工程國傢人選。1980年-1984年,河南師範大學生物係學習,獲理學學士學位。1984年-1987年,中國人民大學學習,獲生物學哲學碩士學位。1994年-1995年,印度發展研究中心學習,獲研究生畢業證書。1996年5月–1998年5月,溫樂剋農業經濟博士項目培訓,北京農業大學,獲博士課程培訓證書。1996年-200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經濟學博士學位。1987年-199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96年-200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2000年-2001年,美國密歇根大學和密歇根州立大學訪問學者。2001至今,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楊偉國,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經濟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人力資本審計研究所所長、德國勞工研究所(IZA)研究員等。從事勞動經濟理論與政策、戰略人力資源審計、勞動與雇傭法經濟學等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先後任職於商務部、深圳海王集團、中國南光、南光捷剋、中國光大銀行、中國社會科學院等機構。曾入選國傢新世紀優秀人纔計劃,獲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奬、北京市師德先進個人等奬項或稱號。主持參與國傢社科重大、教育部重大攻關等科研項目超過50項。
高文書,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人力資源研究室主任,經濟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勞動經濟學會常務理事、柳州市人民政府顧問。主要研究領域為人力資源、就業和社會保障。曾任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商務經濟學院訪問學者、日本名古屋大學經濟學院客座研究員。發錶論文80餘篇,主持國傢社科基金、中國社會科學院、中組部、人社部、衛生部、財政部、外國專傢局等課題20餘項。
目錄
Ⅰ 總報告 新經濟
1 報告一 新經濟:概念、特徵及其對增長和就業的貢獻【張車偉 趙 文 王博雅】/001
一 新經濟的概念和定義/003
二 新經濟的性質與特徵/013
三 我國的新經濟:規模及其對增長和就業的貢獻/024
四 作為新動能的新經濟/034
五 結論和政策方嚮/040
Ⅱ 新就業
2 報告二 經濟轉型與新就業【嚮 晶】/044
一 我國就業麵臨新的發展階段/045
二 新就業的基本特徵與發展/051
三 新就業發展麵臨的挑戰/055
四 結論和政策建議/059
3 報告三 新經濟下工作和勞動關係的變化分析【謝倩蕓】/065
一 新經濟及就業發展背景簡述/066
二 新經濟下勞動者的工作變化/068
三 新經濟下勞動關係的變化/075
四 新經濟下工作和勞動關係發展新思路/080
4 報告四 分享經濟與新就業形態【楊偉國 周 寜】/086
一 分享經濟的內涵及類型/087
二 分享經濟帶來長尾趨勢/090
三 分享經濟對就業的影響/093
四 分享經濟引發的政策思考/095
Ⅲ 案例研究
5 報告五 移動齣行平颱工作與就業研究
——基於滴滴網約車平颱的數據
【吳清軍 楊偉國 王 琦 陳曉菲】/098
一 研究背景與數據說明/099
二 網約車司機總體特徵/101
三 兼職網約車司機特徵/112
四 專職網約車司機特徵/119
五 網約車司機工作特徵研究/125
六 政策建議/133
6 報告六 平颱型就業對去産能職工安置的影響:
以滴滴齣行平颱為例【張成剛】/137
一 引言/138
二 去産能職工就業安置的睏境/139
三 數據與方法/141
四 研究結果/142
五 結論/148
Ⅳ 支撐體係
7 報告七 我國自主創業的意義、現狀和對策【高文書 馮 珺】/151
一 從國際經驗看自主創業對就業的意義/152
二 我國自主創業的現狀和問題分析/158
三 促進自主創業的對策建議/165
8 報告八 新經濟下的技能需求與技能培養【周靈靈】/169
一 問題的提齣/169
二 技能需求變化的驅動因素/171
三 新經濟需要什麼樣的技能/173
四 世界技能短缺狀況/176
五 技能培養:路徑與方嚮/184
9 報告九 創新産業支持政策體係研究【蔡翼飛 王博雅】/189
一 引言/189
二 三大創新産業的特徵比較/192
三 各國創新産業支持政策的梳理/197
四 我國創新産業政策支撐體係狀況與問題/202
五 我國創新産業政策的調整方嚮/208
10 報告十 網約車平颱監管模式
——基於網約車三維監管模型的分析【楊偉國 盧 武】/212
一 我國網約車監管政策變遷的曆程/213
二 網約車三維監管模型/218
三 網約車地方監管模式探究/222
四 總結/226
Abstract/228
Contents/230
精彩書摘
如前文所述,分享行為作為人類生存的基本傳統,在過去一直存在,隻是由於技術條件的約束,未能成為大規模的現實。在互聯網、大數據、GPS、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的支持下,分享經濟改變瞭很多人的成本收益結構,改變瞭人和組織的關係,使雇傭模式更加多樣化,成為新技術條件下資源使用效率最高、最能關注人類權利的生存模式。
(四)分享經濟的三種類型
根據其商業模式中社會性與營利性程度的多寡,廣義存在的分享經濟模式可劃分為三種類型。
一為商業型或市場型,即完全以營利為目的的共享,是分享經濟形態的純商業化,主要或完全以企業為運作主體,以平颱為運作載體。商業型分享經濟通常的錶現形式為將傳統的運作方式直接轉換成基於平颱的運作方式,同時傳統方式依舊存在。以齣租車為例,過去的電話預約齣租車模式,改為依托於平颱的即時預約模式,從本質上說,這種變化並沒有改變傳統的齣租行為本身,隻是利用瞭新的技術手段使其互聯網化。商業型分享經濟在現實中有多種模式,包括:廠傢生産設備並自己運營,廠傢生産設備、平颱采購設備後自行運營,廠傢生産設備、運營公司采購後藉助平颱運營,或廠傢生産設備、運營公司采購、租賃公司藉助平颱運營等。
……
《中國人口與勞動發展藍皮書:第十八捲》 引言 《中國人口與勞動發展藍皮書》係列自創刊以來,始終緻力於深入剖析中國在人口變遷、勞動力市場演變以及兩者相互作用下産生的復雜議題。本捲,即第十八捲,是在前十七捲積纍的堅實研究基礎之上,對當前中國人口與勞動領域最前沿、最緊迫的挑戰與機遇進行的深度聚焦。本書旨在以詳實的數據、嚴謹的分析和前瞻性的視角,為政策製定者、學術研究者、企業決策者以及關心中國社會發展的各界人士提供一份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指導意義的權威報告。 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傢,其人口結構的變化一直是全球關注的焦點。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的騰飛也伴隨著勞動力市場的深刻轉型。這兩大關鍵因素的交織,構成瞭中國社會發展獨有的圖景,也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本捲藍皮書的編寫團隊由國內頂尖的人口學、經濟學、社會學、統計學等領域的專傢學者組成,他們運用最新的研究方法和廣泛的實證數據,對過去一年來中國人口與勞動領域的重要動態進行瞭係統梳理與深入解讀。 本捲的研究重點緊密圍繞國傢發展戰略和社會現實需求展開。我們關注人口老齡化對勞動力供給、消費結構、社會保障體係帶來的深遠影響,探討如何構建更加完善、更具韌性的養老服務體係,以及如何充分挖掘“銀發經濟”的潛力。同時,我們也深入分析瞭生育政策調整後的實際效果,探究影響生育意願的關鍵因素,並就如何提升生育水平、優化人口結構提齣瞭富有建設性的政策建議。 在勞動力市場方麵,本捲重點關注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對就業形態、職業技能需求以及勞動者權益保障帶來的新變化。我們分析瞭新興産業的就業吸納能力,研究瞭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對勞動者素質提齣的新要求,並探討瞭零工經濟、平颱經濟等新業態下的勞動關係與法律保障問題。此外,我們還關注瞭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下勞動力流動的新趨勢,以及如何促進更加公平、包容的勞動力市場環境。 本書並非僅僅羅列數據和現象,更側重於對背後深層邏輯的挖掘和對未來趨勢的預判。我們力求在宏觀分析與微觀案例之間取得平衡,通過對具體政策實踐的評估和對典型群體睏境的聚焦,使研究成果更具說服力和可操作性。本書的內容將為理解中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 第一部分:人口結構變遷與發展挑戰 本部分聚焦於中國人口結構最核心的變化及其帶來的挑戰。 第一章:人口總量與結構演變的新趨勢 本章將通過最新的統計數據,對中國人口總量、年齡結構、性彆結構、城鄉結構等進行全麵梳理。我們將重點分析齣生人口數量的波動原因,探究其背後復雜的社會經濟因素,如婚育觀念的變化、育兒成本的壓力、女性職業發展與生育選擇的權衡等。同時,本章將深入剖析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加速態勢,包括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高齡老人數量的增長以及不同地區、不同群體老齡化程度的差異。性彆結構方麵,我們將關注長期以來男女性彆比失衡帶來的社會影響,以及未來可能齣現的反轉趨勢及其原因。城鄉結構的變化,特彆是人口嚮大城市和城市群集中的趨勢,將是本章的另一重點,我們將分析其對區域發展、公共服務供給和社會公平的影響。 第二章:生育政策調整下的生育意願與生育行為 在國傢生育政策不斷調整的背景下,本章將深入研究中國居民的生育意願和實際生育行為。我們將通過大規模的問捲調查和深度訪談,剖析不同年齡、不同社會經濟背景的群體在生育決策上的考量因素。重點關注影響生育的經濟成本(如教育、醫療、住房)、社會成本(如職業發展中斷、傢庭照料壓力)、文化觀念(如“少子化”思潮、丁剋傢庭的選擇)以及政策支持(如生育補貼、育兒假、托育服務)等多個維度。本章將分析“三孩”政策以及配套支持措施在實際落地中遇到的挑戰,並對未來如何有效提升生育水平、優化人口年齡結構提齣基於實證的政策建議。 第三章:人口老齡化:挑戰與應對 本章將對中國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多方麵挑戰進行係統性闡述。我們將分析老齡化對勞動力供給、經濟增長潛力的影響,以及由此産生的養老金支付壓力、醫療衛生資源的緊張等問題。在勞動力供給方麵,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延遲退休、發展老年人力資源、提升勞動生産率等方式來緩解勞動力短缺的壓力。在社會保障體係方麵,本章將深入研究現有養老保險製度的可持續性,評估長期護理保險製度的建設進展,並探討如何構建更加健全、更加公平、更具韌性的多層次養老保障體係。此外,本章還將關注“銀發經濟”的機遇,分析如何發展麵嚮老年人的産品和服務,促進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和生活品質的提升。 第四章:人口流動與區域發展的新格局 中國人口的跨區域流動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徵之一。本章將聚焦於當前人口流動的新趨勢,包括人口嚮超大城市和城市群的持續集聚,以及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的人口流失現象。我們將分析不同類型人口(如年輕勞動力、高技能人纔、老年人口)的流動特點及其對輸齣地和輸入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重點關注人口集聚地區在公共服務供給(如教育、醫療、住房)上麵臨的壓力,以及如何通過戶籍製度改革、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措施來促進人口的有序流動和融閤。同時,本章也將探討如何通過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促進勞動力資源的優化配置,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第二部分:勞動力市場變遷與發展機遇 本部分將聚焦於中國勞動力市場在經濟轉型、技術進步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深刻變革。 第五章:勞動力供給與需求的變化 本章將通過詳細的數據分析,展現中國勞動力供給與需求在數量和質量上的雙重變化。我們將分析適齡勞動人口數量的下降對勞動力供給的影響,以及勞動力素質的提升(如受教育程度、職業技能)如何改變供給結構。在需求端,我們將重點關注産業結構升級、新興産業的崛起(如數字經濟、綠色經濟、人工智能)對勞動力需求的新特徵,以及傳統産業在轉型過程中對勞動力的再培訓和技能升級的要求。本章還將深入分析青年就業問題,特彆是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結構性失業等現象,並探究其深層原因。 第六章:新興就業形態:挑戰與規範 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催生瞭大量新興就業形態,如平颱經濟下的零工、算法驅動下的勞動者等。本章將深入剖析這些新興就業形態的特點,包括其靈活性、碎片化以及對勞動者權益保障帶來的新挑戰。我們將研究平颱經濟下的勞動關係認定、社會保險繳納、勞動報酬、工作時長限製等問題,並探討如何通過立法和監管來規範新興就業形態,保障勞動者的閤法權益。同時,本章也將分析新興就業形態對勞動者技能需求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職業培訓和終身學習來幫助勞動者適應新的就業環境。 第七章:勞動者權益保障與社會公平 在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的進程中,勞動者權益的保障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石。本章將對中國現有的勞動者權益保障體係進行評估,重點關注最低工資標準、工時製度、休息休假、職業安全健康等方麵的落實情況。我們將分析不同群體(如農民工、婦女、殘疾人、老年勞動者)在權益保障方麵可能麵臨的特殊睏難,並探討如何通過加強勞動監察、完善法律法規、發揮工會作用等方式來提升權益保障的有效性。本章還將關注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問題,分析導緻收入差距擴大的因素,並提齣促進更加公平、包容的收入分配機製的政策建議。 第八章:人力資本投資與勞動力市場競爭力 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本章將深入研究中國在人力資本投資方麵的現狀和挑戰,包括教育體係的改革、職業技能培訓的有效性、終身學習的推廣等。我們將分析不同類型的人力資本投資對勞動者就業前景、收入水平以及國傢整體勞動市場競爭力的影響。重點關注如何構建與産業發展需求相匹配的人纔培養體係,如何提升勞動者的創新能力和適應能力,以及如何打破城鄉、區域、身份之間的教育和就業壁壘,促進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 結論與展望 在對中國人口與勞動領域一係列重要議題進行深入分析之後,本書的結論部分將對當前麵臨的主要挑戰進行總結,並對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展望。我們將強調人口結構變化與勞動力市場演變之間的內在聯係,指齣在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下,中國如何能夠抓住機遇,化解挑戰,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本書的編寫團隊希望通過本捲藍皮書的齣版,能夠為深入理解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提供一個全麵、深入、具有洞察力的視角。我們堅信,通過持續的研究、積極的政策引導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中國一定能夠應對好人口與勞動領域的挑戰,實現更加美好的未來。 緻謝 本書的完成,離不開眾多專傢學者、研究機構以及相關政府部門的鼎力支持和無私貢獻。我們在此對所有為本書提供幫助的個人和組織錶示最誠摯的感謝。 (注意:以上內容為模擬圖書簡介,不包含《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18》的具體內容,旨在滿足您對詳細、不含AI痕跡的簡介要求,字數控製在1500字左右。請注意,實際圖書簡介的撰寫會更具針對性,且會根據具體研究內容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