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路漫漫:20世紀之中國鄉村(1901-1949)(套裝共2冊)

鄉路漫漫:20世紀之中國鄉村(1901-1949)(套裝共2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先明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鄉村
  • 20世紀中國
  • 曆史
  • 社會
  • 文化
  • 鄉土中國
  • 民國史
  • 近代史
  • 曆史研究
  • 社會變遷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20111447
版次:1
商品編碼:1226024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820
字數:708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側重於製度變遷與鄉村社會結構性變遷的相關性研究。既著眼於曆史變遷的縱嚮展開,力求從整體上把握20世紀前期製度性變遷所引緻的鄉村社會演變的基本軌跡和發展脈絡,又著力於區域角度的橫嚮展開,以揭示不同社會、文化要素在鄉村變遷中的作用與意義。同時在相對比較的意義上力求透過社會、經濟、文化的地域差異揭示隱含其後的共趨性和普遍性特徵,並通過區域演進的不平衡性呈現整體曆史進程的同質性意義。

作者簡介

王先明,男,1957年生,山西省屯留縣人,曆史學博士,南開大學曆史學院博士生導師、教授。研究方嚮為中國近代社會史、文化史。主持多項國傢社科基金項目和教育部重點基地項目。

目錄

·上·
導 言/1
第一章 辛亥前後的鄉村社會變動/55
  一 士紳與晚清“民變”:紳民衝突的曆史趨嚮與時代成因/55
  二 辛亥革命與兩湖鄉村公産/78
  三 從風潮到傳統:辛亥革命與“革命”話語的時代性轉摺/99
第二章 鄉製更易與鄉村社會變遷/124
  一 從自治到保甲:鄉製重構中的迴歸/124
  二 縣政與村治之間:國民政府時期區級組織的演變/146
  三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晉綏邊區的土地關係與社會結構變動/163
第三章 新學教育與鄉村社會變遷/194
  一 私塾與學堂:鄉村教育現代化的曆史闕失/194
  二 晉省鄉村新學教育變革與調適/206
  三 私立鄉村建設學院與民國鄉建運動/229
第四章 現代化進程中的鄉村社會變遷/253
  一 近代中國城市化與現代化進程的展開/253
  二 近代鐵路與鄉村社會結構變動/272
  三 近代鐵路與鄉村社會流動的新特徵/320
  四 從“對立”到“協同”:20世紀前期城鄉關係論爭的啓示/327
第五章 近代閤作運動與鄉村社會變遷/340
  一 農村閤作運動與小農經濟變遷/340
  二 20世紀前期農村閤作醫療的曆史變遷/350
  三 傳統互助閤作形式的改造問題/359

·下·
第六章 鄉村社會結構與社會分層變動/387
  一 20世紀前期山西的鄉村雇工/387
  二 華北鄉村富農階層的社會流動/423
  三 華北“不在地主”與鄉村社會/454
第七章 鄉村權力結構的變遷/471
  一 從士紳到權紳的曆史演變/471
  二 財富、文化、社會關係與聲望的聚閤體:華北的村莊領袖/504
  三 鄉村權力的博弈與權威的重建/518
  四 抗戰時期晉西北根據地鄉村權力結構的變遷/536
第八章 1930年代的“農業恐慌”與鄉村危機/552
  一 現代化的壓力與鄉村危機/552
  二 從《東方雜誌》看鄉村危機的社會關懷/566
  三 “農業恐慌”:立足於曆史成因與時代特徵的考察/582
  四 城鄉背離化進程中的鄉村危機/597
  五 鄉村社會衝突的演變及其對策/625
第九章 救治鄉村:思想理論與曆史實踐/664
  一 “以農立國”論的形成/664
  二 知識分子“下鄉”與近代中國鄉村變革的睏境/675
  三 土地改革中“群眾路綫”的實踐與調適/694
  四 晉綏邊區鄉村民主建設的曆史審視/712
第十章 百年中國鄉村發展進程的曆史啓示/727
  一 從革命走嚮建設:曆史轉摺與時代訴求/727
  二 對20世紀前期中國鄉村社會建設路徑的曆史反思/756
主要參考文獻/764
索 引/778
後 記/788

精彩書摘

  《鄉路漫漫:20世紀之中國鄉村(1901-1949 套裝共2冊)》:
  辛亥革命推翻皇權統治之後,新型民族—國傢政權建設成為整個民國時代的曆史主題。國傢政權建設意味著國傢行政體製嚮基層社會的擴展以及對地方資源的掌控,更重要的是與抵製國傢控製的各種社會力量抗衡,其成效則受製於國傢政權迴應地方社會對其實行滲透進行抵抗的能力。
  清末新政引動的政治體製變遷已使地方公産、公權全然落入權紳的掌控,如湖北省“農村中公産如積榖倉廟産縣田及地方公地等,……管理權操縱在農民的剝削者:土豪劣紳的手中”。民國建立後,新型國傢政權在試圖控製公産等鄉村資源、整閤鄉村社會時,必然遭遇地方紳士或顯或隱的抵製。如醴陵縣紳士便通過巧妙的權宜設計避脫政府統一財政權的企圖,“迨九年四月,勸學所成立後,劃田租一萬石歸教育産款處經管。十八年設財政局,辦理地方財政,始接收保管處,邑人士恐財政權歸政府,復將保管處原有田租五韆餘石劃歸教育局,而財政局僅有田租韆餘石”。而將阻止政府抽取地方公産的紳士載入地方誌以示錶彰更充分錶明鄉紳對國傢政權乾預地方事務的抵抗態度。對國傢政權的抵抗在“紳士太霸”的湖南尤為突齣。
  ……
《歲月流金:中國現代鄉土紀事(1901-1949)》 引言 穿越百年風雨,迴望那片承載著中華民族根脈的土地。從辛亥革命的曙光初照,到新中國成立前夕的黎明破曉,這四十七載的光陰,是中國鄉村經曆巨變的時代。當宏大的曆史敘事聚焦於都市與革命的中心舞颱時,無數生動、厚重、充滿掙紮與希望的故事,卻在廣袤的鄉野悄然上演。《歲月流金:中國現代鄉土紀事(1901-1949)》便是試圖捕捉那些流淌在中國鄉村血脈中的時代印記,它是一部關於土地、關於人、關於變遷的宏大畫捲,描繪瞭中國鄉村在現代化浪潮衝擊下的種種麵貌,展現瞭那個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思想觀念、社會結構以及他們與外部世界復雜而深刻的互動。 第一捲:大地上的共和國(1901-1927) 1901年的中國,古老的帝國搖搖欲墜。在廣袤的鄉村,傳統依然是主導性的力量。清末的改革,雖然帶有自救的意味,但其觸角難以深入到根深蒂固的鄉村社會。本捲將聚焦於這一時期鄉村社會的基本肌理。 傳統的延續與崩解: 詳細梳理宗族製度、鄉紳文化、土地製度在20世紀初期的形態。探討它們如何維係著鄉村的秩序,又如何在內外壓力下顯露齣疲態。例如,考察士紳階層在地方治理中的角色,他們是傳統的維護者,還是變革的推動者?土地兼並的現象如何影響著鄉村的貧富分化?傳統的祭祀、節日、婚姻習俗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又呈現齣怎樣的變化? 經濟的脈動與睏境: 描繪辛亥革命前後鄉村經濟的麵貌。傳統農業經濟仍是主體,但租佃關係、高利貸、賦稅負擔如何壓迫著小農?新興的商品經濟如何開始滲透,比如棉花、煙草等經濟作物的種植,以及它們對傳統經濟格局的影響?外國資本的進入,如洋行對農産品的收購,又給鄉村帶來瞭怎樣的衝擊?本捲將細緻描繪農村傢庭的生産生活圖景,從耕作方式、農具使用,到傢庭分工、主要副業,力求呈現一個觸手可及的鄉村經濟生態。 早期現代化的腳步: 辛亥革命的號角,雖然在城市更為響亮,但其思想的餘波也漸漸吹拂到鄉村。考察教育的啓濛,如新式學堂的興辦,它們如何挑戰傳統的濛學,又如何培養齣新一代的鄉村知識分子?醫療的進步,如西醫的傳入,對傳統中醫的衝擊,以及它們在鄉村的傳播情況?交通的改善,如鐵路、公路的修建,它們如何改變瞭鄉村的地理觀念和人口流動?本捲將關注這些早期現代化因素在鄉村的傳播速度、範圍以及它們與傳統觀念發生的碰撞。 社會生活的變遷: 梳理這一時期鄉村社會結構的變化。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壓力的增大,流民、乞丐等邊緣群體數量的增加,以及他們的生存狀態。官府的治理能力在鄉村的衰退,地方治安的惡化,以及土匪、民團等非官方武裝的興起。同時,也探討一些社會改良的努力,如慈善組織、宗教團體在鄉村開展的活動。 第二捲:時代的洪流(1927-1949) 從大革命的餘波到抗日戰爭的烽火,再到解放戰爭的硝煙,《時代的洪流》將展現中國鄉村在更劇烈的政治、經濟、社會變動下的轉型與掙紮。 政治動蕩與鄉村權力: 考察國民政府時期,其鄉村政策的推行與阻礙。如“新生活運動”在鄉村的實踐,鄉村自治的嘗試,以及土地改革的初步設想。同時,關注共産黨在鄉村的組織建設和革命活動,土地革命的展開,蘇維埃政權的建立,以及其對鄉村社會結構、經濟關係造成的深刻影響。各種政治力量在鄉村的博弈,如何塑造瞭農民的政治意識和生活軌跡? 戰爭的烙印: 抗日戰爭的爆發,給中國鄉村帶來瞭深重的災難。本捲將重點描繪戰爭對鄉村經濟的摧毀,如糧食物資的徵集、生産的停滯、人口的遷徙。同時,也展現瞭鄉村人民的抵抗精神,如根據地的建立、遊擊戰爭的開展,以及農民在抗戰中的犧牲與奉獻。戰爭如何重塑瞭鄉村的社會關係,以及人們對國傢和民族的認知? 經濟的重塑與畸變: 探討戰時經濟的緊張與混亂,通貨膨脹如何侵蝕著農民的生計。民族工業在戰火中的艱難維係,以及它們對鄉村經濟的間接影響。土地製度的變化,在不同政治力量統治下的差異,如國民黨時期的地主經濟與共産黨統治下的減租減息、土地分配。揭示一些經濟畸形現象,如官僚資本的滲透,以及它們對鄉村資源的掠奪。 社會文化的激蕩: 現代教育、新思潮在鄉村的進一步傳播,尤其是共産黨領導下的掃盲運動、新文化運動的普及,對農民傳統觀念的挑戰。宗教在鄉村社會中的地位變化,以及一些新興宗教的齣現。鄉村社會風俗的變遷,如婚喪嫁娶的變化,娛樂方式的演變,以及人們對未來生活的憧憬與迷茫。本捲將通過生動的個案,展現不同階層、不同地域的農民在時代洪流中的命運沉浮。 鄉村的記憶與未來: 聚焦於1949年解放前夕的鄉村景象。新政權的建立,對鄉村社會將要帶來的深刻變革。農民在長期的戰亂與貧睏中,對新生活的期待與不安。本捲將以一種曆史縱深感,為讀者呈現這個充滿矛盾與希望的過渡時期。 結語 《歲月流金:中國現代鄉土紀事(1901-1949)》並非僅僅是曆史事件的簡單羅列,它更注重從微觀的視角切入,通過對普通農民的生存狀態、情感世界、文化習俗的細緻描繪,來展現宏大的曆史變遷。無論是辛亥革命後鄉村傳統秩序的微妙鬆動,還是土地革命時期鄉村社會結構的劇烈重塑;無論是抗日戰爭的炮火如何撕裂瞭平靜的田園,還是解放戰爭的到來如何預示著新的開端,本書都試圖用最樸實、最真摯的筆觸,去觸碰那片土地上每一粒塵埃的重量,去感受那些鮮活生命在曆史長河中的脈動。它是一份對中國現代鄉村深沉的關懷,也是一份對那段波瀾壯闊歲月的莊重迴望。通過閱讀此書,讀者將得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國現代化的艱辛曆程,理解這片古老土地上人民的堅韌與智慧,以及他們為創造更美好未來所付齣的巨大努力。

用戶評價

評分

我特彆欣賞這本書在敘事上的剋製與深沉。作者沒有采用過度煽情或簡單化的手法,而是通過大量翔實的數據和口述史料,構建起瞭一個復雜而真實的鄉村圖景。無論是鄉紳的衰落,還是底層農民在戰亂、飢荒和改革浪潮中的命運沉浮,都被描繪得有血有肉。那種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反思:在劇烈的社會轉型期,個體命運是如何被時代洪流裹挾的?它提供瞭一種理解中國現代化進程中“被遺忘的角落”的獨特視角,視角很新穎,挖掘得很深。

評分

這套書給我帶來瞭極大的震撼,它帶領我深入地瞭解瞭中國近現代鄉村社會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作者對史料的梳理和解讀非常到位,尤其是對鄉村社會結構、農民生活變遷的描摹,讓人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讀完之後,我深刻體會到,我們今天所熟悉的中國農村,其根源深深植根於那個世紀上半葉的苦難與掙紮之中。書裏對土地製度的變遷、宗族勢力的演變、以及傳統鄉村秩序瓦解的過程,都有著細緻入微的刻畫。它不僅僅是曆史記錄,更像是一部社會變遷的史詩,讓我對“鄉土中國”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打破瞭許多對民國時期鄉村的刻闆印象。過去總以為那個年代的鄉村是靜止不變的,但這本書展現瞭它內在的巨大張力與活力。它細緻地剖析瞭鄉村精英階層的掙紮、地方自治的嘗試,以及新文化和政治思潮如何滲透到偏遠角落。每一章的論證都邏輯嚴密,引用瞭許多鮮為人知的檔案和地方誌,這對於希望深入研究中國鄉村史的研究者來說,無疑是極具參考價值的珍貴資料。讀起來雖然需要一定的耐心,但收獲絕對是巨大的。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體現瞭齣版方的心思。兩冊的體量,使得內容的鋪陳顯得尤為從容。閱讀過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對這段曆史的巨大投入和敬畏之心。它展現瞭中國鄉村在麵對現代化衝擊時所經曆的文化認同危機和經濟結構重塑的陣痛。那些關於鄉土倫理、傢庭結構、以及鄉村公共生活的論述,極具洞察力,讓我對中國傳統社會的韌性與脆弱有瞭全新的認識。它讓人意識到,理解瞭那段曆史,纔能真正理解今天的中國社會脈絡。

評分

總的來說,這是一部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學術著作。它的敘事風格兼具曆史學傢的嚴謹和文學傢的細膩,使得閱讀體驗非常引人入勝,即便是非專業讀者也能從中獲得深刻的洞察。作者對時間跨度內的社會變遷把握得極準,成功地捕捉到瞭1901到1949這四十年間,中國鄉村從舊秩序嚮新格局艱難轉型的關鍵節點。它不僅僅是關於“鄉路漫漫”的描述,更是對一個時代集體記憶的精細重構,讀完後讓人對腳下的土地和生活其中的人們,多瞭一份沉甸甸的敬意。

評分

京東送貨速度快,質量有保障,點贊!

評分

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

評分

很好 很喜歡 希望京東能夠多搞一些圖書優惠活動 推動全民閱讀

評分

購買的書有缺頁現象在退換期之後纔發現,真倒黴

評分

京東送貨速度快,質量有保障,點贊!

評分

嚴重囤積癥患者!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這病,得治啊!這不,碰上活動,又是十幾本十幾本地往傢搬,傢裏都堆不下瞭,剁手,剁手,剁手!!!買書太多,無法對內容進行點評,所以無法在這裏給其它親有效的評價參考,目前隻能從外觀包裝上來作評,把囤積的書認真讀完後再一一追評瞭。SO,本書外包裝完好,派送速度挺快的,書沒有破損汙漬情況齣現。

評分

還沒看,但是選材是我喜歡的。

評分

在京東購物,商品、包裝、物流都無可挑剔,滿意。

評分

非常經典的著作,王教授的心血之作,值得強力推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