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17)》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情况的资料性年刊,系统地收录了2016年全国各经济类型、各工业行业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工业经济统计数据,以及主要指标历史数据。
《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17)》包括四大部分内容:综合数据、分行业数据、分地区数据和附录。主要反映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中国工业经济的行业结构、中国工业经济的地区布局,以供社会各界了解和研究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情况使用和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一、综合数据
1-1 工业企业单位数
1-2 资产总计
1-3 流动资产合计
1-4 固定资产原价
1-5 负债合计
1-6 所有者权益
1-7 主营业务收入
1-8 主营业务成本
1-9 利润总额
1-10 平均用工人数
1-11 分登记注册类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1-12 分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效益指标
1-13 分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效益指标
1-14 历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1-15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2016年、2015年)
1-16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生产能力(2016年、2015年)
二、分行业数据
2-1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大、中、小类行业)
2-2 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大、中类行业)
2-3 私营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大、中类行业)
2-4 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大、中类行业)
2-5 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大、中类行业)
三、分地区数据
3-1 按地区分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3-2 按地区分组的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3-3 按地区分组的集体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3-4 按地区分组的有限责任公司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3-5 按地区分组的股份有限公司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3-6 按地区分组的私营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3-7 按地区分组的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3-8 按地区分组的外商投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3-9 按地区分组的大型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3-10 按地区分组的中型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3-11 按地区分组的小型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3-12 按地区分组的采矿业主要经济指标
3-13 按地区分组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主要经济指标
3-14 按地区分组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主要经济指标
3-15 按地区分组的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主要经济指标
3-16 按地区分组的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主要经济指标
3-17 按地区分组的非金属矿采选业主要经济指标
3-18 按地区分组的开采辅助活动主要经济指标
3-19 按地区分组的其他采矿业主要经济指标
3-20 按地区分组的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
3-21 按地区分组的农副食品加工业主要经济指标
3-22 按地区分组的食品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
3-23 按地区分组的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
3-24 按地区分组的烟草制品业主要经济指标
3-25 按地区分组的纺织业主要经济指标
3-26 按地区分组的纺织服装、服饰业主要经济指标
3-27 按地区分组的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主要经济指标
3-28 按地区分组的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主要经济指标
3-29 按地区分组的家具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
3-30 按地区分组的造纸和纸制品业主要经济指标
3-31 按地区分组的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主要经济指标
3-32 按地区分组的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
3-33 按地区分组的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主要经济指标
3-34 按地区分组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
3-35 按地区分组的医药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
3-36 按地区分组的化学纤维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
3-37 按地区分组的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主要经济指标
3-38 按地区分组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主要经济指标
3-39 按地区分组的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主要经济指标
3-40 按地区分组的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主要经济指标
3-41 按地区分组的金属制品业主要经济指标
3-42 按地区分组的通用设备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
3-43 按地区分组的专用设备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
3-44 按地区分组的汽车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
3-45 按地区分组的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
3-46 按地区分组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
3-47 按地区分组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
3-48 按地区分组的仪器仪表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
3-49 按地区分组的其他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
3-50 按地区分组的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主要经济指标
3-51 按地区分组的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主要经济指标
3-52 按地区分组的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主要经济指标
3-53 按地区分组的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主要经济指标
3-54 按地区分组的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主要经济指标
3-55 按地区分组的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主要经济指标
3-56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2016年)
四、附录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17) 前言 《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17)》是中国国家统计局精心编纂的一部年度统计报告,它以翔实的数据、严谨的分析,全面、系统地反映了2017年中国工业经济的运行状况、发展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本年鉴旨在为政府决策者、经济研究者、企业经营者、国内外投资者以及社会公众提供权威、可靠的中国工业发展信息,是理解中国工业经济发展脉络、把握行业趋势、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工具。 一、 概览:中国工业经济的宏观图景(2017) 2017年,中国工业经济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下,继续保持了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工业经济的质量效益得到显著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成效初显,新动能的培育和壮大成为新的亮点。 总量增长与结构优化: 工业增加值保持稳定增长,但增速较往年有所放缓,这既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体现,也反映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的积极成效。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在总量上的贡献依然突出。同时,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速明显高于整体工业,显示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趋势。 质量效益提升: 工业企业效益持续改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关键指标稳步增长。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增加,技术创新能力有所增强,产品附加值逐步提高。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工业发展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 创新驱动发展: 科技创新在工业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稳步提升,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保持增长。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新型工业化模式得到推广,为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 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的工业发展呈现出差异化协调发展的特点。东部地区继续发挥产业高端化、创新引领的作用;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西部地区在国家战略支持下,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取得显著进展;东北地区则聚焦老工业基地振兴,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 中国工业在“一带一路”倡议等框架下,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对外投资和贸易保持活跃。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增强,吸引外资质量和效益有所提升。 二、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指标详解 本年鉴的核心数据集中体现在对规模以上工业的统计分析上,涵盖了从整体到细分行业、从生产到销售、从效益到投入的各个维度。 1. 工业生产: 工业增加值: 分行业、分地区、分经济类型统计的工业增加值数据,反映了各工业部门的生产规模和增长情况。2017年,哪些行业增长最快?哪些行业面临挑战?这些数据将给出清晰的答案。 工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是衡量工业生产规模的重要指标,本年鉴提供了不同口径的工业总产值数据,便于进行历史比较和行业横向分析。 工业生产指数: 工业生产指数以可比价格计算,反映工业生产的月度、季度和年度变化趋势,揭示了工业发展的周期性特征。 2. 工业销售: 工业销售产值: 统计了工业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反映了工业产品的市场需求和销售状况。 出口交货值: 作为衡量工业品对外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出口交货值数据细化到不同行业和地区,展现了中国工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 产销率: 产销率反映了工业产成品转化为销售收入的比率,是衡量工业企业生产与销售衔接状况的有效指标。 3. 工业效益: 主营业务收入: 反映了工业企业的经营规模和市场占有率。 利润总额: 衡量工业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本年鉴详细列出了各行业、各地区利润的变动情况。 成本费用: 工业企业的成本费用构成是分析企业经营效率的重要依据。年鉴提供了主营业务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详细数据。 资产负债率: 反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水平,是衡量企业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 流动资产周转次数: 衡量企业资金周转效率的指标。 4. 工业投入: 固定资产投资: 工业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是衡量产业扩张和技术升级的重要先行指标。年鉴提供了分行业、分地区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研发经费支出: 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是观察其未来发展潜力的重要窗口。年鉴将展示各行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情况。 三、 重点行业分析 本年鉴将对中国工业的关键领域进行深入剖析,为读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信息。 1. 制造业: 作为中国工业的基石,制造业的整体情况是本年鉴的重点。将详细分析了以下几个重要子领域: 装备制造业: 涵盖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这些行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工业化进程和核心竞争力。 原材料工业: 包括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支撑。 消费品制造业: 如食品制造、纺织服装、家具制造、造纸和纸制品业等,直接关系到民生需求和人民生活水平。 2. 战略性新兴产业: 报告将重点关注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包括集成电路、通信设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如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是衡量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新能源产业: 如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等,是中国应对能源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生物产业: 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等,是保障人民健康、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领域。 新材料产业: 如高性能复合材料、先进稀土材料等,是支撑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 3. 高技术制造业: 聚焦于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揭示了中国工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方向发展的努力。 4. 能源工业: 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是工业生产和经济运行的“血液”。 四、 区域工业发展 中国幅员辽阔,区域工业发展差异显著。本年鉴将提供详实的区域数据,帮助读者了解各地的工业特色和发展水平。 东部地区: 经济发达,产业结构高端化、服务化程度高,创新能力强。 中部地区: 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要力量。 西部地区: 依托资源优势和国家政策支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东北地区: 聚焦老工业基地振兴,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动能。 五、 工业经济运行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在展示成就的同时,本年鉴也会触及2017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挑战,例如: 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存在,产业同质化竞争现象仍需缓解。 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原始创新能力需要加强。 要素成本上升: 劳动力、土地、环保等要素成本的上升给部分传统工业企业带来经营压力。 国际环境复杂多变: 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中国工业的外部环境带来挑战。 展望未来,中国工业经济将继续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工业经济实现更高水平、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结语 《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17)》是理解中国工业经济的一扇窗口,是洞察发展趋势的有力工具。通过对详实数据的解读和深入的分析,本年鉴希望能为各界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共同推动中国工业经济迈向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