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正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新经济、新就业再上新台阶,为实现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发挥着推动器的作用。2007~2016年,中国新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16.1%,是同期全国经济增速的1.9倍。新就业年均增速达到7.2%,是全国就业增速的22倍。新经济中,新业态经济年均增速为20.6%,带动就业增长率达到7.7%。
新经济下,中国就业呈现新趋势、新特点。一方面,劳动者工作时间更为灵活、自由,劳动方式更为多元,传统雇佣与“平台+个人”的就业方式并存,这给依据传统劳动关系设立的权益保障体系带来挑战;另一方面,新经济、新就业进一步发展,已经开始对传统产业、行业和就业岗位进行改造升级,加速了资源整合和提高了配置效率,这为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打下基础。
在科技创新的大背景下,这本绿皮书从新经济发展概况、产业政策比较、新就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状况入手,根据经济发展规律以及中国经验,全面分析中国新经济、新就业的机遇和挑战。
内容简介
在科技创新的大背景下,本书从新经济发展概况、产业政策比较、新就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状况入手,根据经济发展规律以及中国经验,全面分析中国新经济、新就业的机遇和挑战。书中各章作者分别从概念特征、就业形态、劳动关系、人力资本、政策监管等不同角度阐述了新经济与新就业的关系,并针对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行业和典型企业加以深入分析,以期尽可能展示新经济形态下的劳动力市场变化和新就业的特征化事实。
作者简介
张车伟,男,1964年生,河南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博士生导师,知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劳动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系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1980年-1984年,河南师范大学生物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1984年-1987年,中国人民大学学习,获生物学哲学硕士学位。1994年-1995年,印度发展研究中心学习,获研究生毕业证书。1996年5月–1998年5月,温乐克农业经济博士项目培训,北京农业大学,获博士课程培训证书。1996年-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87年-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6年-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2000年-2001年,美国密歇根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访问学者。2001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杨伟国,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力资本审计研究所所长、德国劳工研究所(IZA)研究员等。从事劳动经济理论与政策、战略人力资源审计、劳动与雇佣法经济学等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任职于商务部、深圳海王集团、中国南光、南光捷克、中国光大银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曾入选国家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等奖项或称号。主持参与国家社科重大、教育部重大攻关等科研项目超过50项。
高文书,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人力资源研究室主任,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劳动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柳州市人民政府顾问。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力资源、就业和社会保障。曾任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商务经济学院访问学者、日本名古屋大学经济学院客座研究员。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中组部、人社部、卫生部、财政部、外国专家局等课题20余项。
目录
Ⅰ 总报告 新经济
1 报告一 新经济:概念、特征及其对增长和就业的贡献【张车伟 赵 文 王博雅】/001
一 新经济的概念和定义/003
二 新经济的性质与特征/013
三 我国的新经济:规模及其对增长和就业的贡献/024
四 作为新动能的新经济/034
五 结论和政策方向/040
Ⅱ 新就业
2 报告二 经济转型与新就业【向 晶】/044
一 我国就业面临新的发展阶段/045
二 新就业的基本特征与发展/051
三 新就业发展面临的挑战/055
四 结论和政策建议/059
3 报告三 新经济下工作和劳动关系的变化分析【谢倩芸】/065
一 新经济及就业发展背景简述/066
二 新经济下劳动者的工作变化/068
三 新经济下劳动关系的变化/075
四 新经济下工作和劳动关系发展新思路/080
4 报告四 分享经济与新就业形态【杨伟国 周 宁】/086
一 分享经济的内涵及类型/087
二 分享经济带来长尾趋势/090
三 分享经济对就业的影响/093
四 分享经济引发的政策思考/095
Ⅲ 案例研究
5 报告五 移动出行平台工作与就业研究
——基于滴滴网约车平台的数据
【吴清军 杨伟国 王 琦 陈晓菲】/098
一 研究背景与数据说明/099
二 网约车司机总体特征/101
三 兼职网约车司机特征/112
四 专职网约车司机特征/119
五 网约车司机工作特征研究/125
六 政策建议/133
6 报告六 平台型就业对去产能职工安置的影响:
以滴滴出行平台为例【张成刚】/137
一 引言/138
二 去产能职工就业安置的困境/139
三 数据与方法/141
四 研究结果/142
五 结论/148
Ⅳ 支撑体系
7 报告七 我国自主创业的意义、现状和对策【高文书 冯 珺】/151
一 从国际经验看自主创业对就业的意义/152
二 我国自主创业的现状和问题分析/158
三 促进自主创业的对策建议/165
8 报告八 新经济下的技能需求与技能培养【周灵灵】/169
一 问题的提出/169
二 技能需求变化的驱动因素/171
三 新经济需要什么样的技能/173
四 世界技能短缺状况/176
五 技能培养:路径与方向/184
9 报告九 创新产业支持政策体系研究【蔡翼飞 王博雅】/189
一 引言/189
二 三大创新产业的特征比较/192
三 各国创新产业支持政策的梳理/197
四 我国创新产业政策支撑体系状况与问题/202
五 我国创新产业政策的调整方向/208
10 报告十 网约车平台监管模式
——基于网约车三维监管模型的分析【杨伟国 卢 武】/212
一 我国网约车监管政策变迁的历程/213
二 网约车三维监管模型/218
三 网约车地方监管模式探究/222
四 总结/226
Abstract/228
Contents/230
精彩书摘
如前文所述,分享行为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传统,在过去一直存在,只是由于技术条件的约束,未能成为大规模的现实。在互联网、大数据、GPS、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支持下,分享经济改变了很多人的成本收益结构,改变了人和组织的关系,使雇佣模式更加多样化,成为新技术条件下资源使用效率最高、最能关注人类权利的生存模式。
(四)分享经济的三种类型
根据其商业模式中社会性与营利性程度的多寡,广义存在的分享经济模式可划分为三种类型。
一为商业型或市场型,即完全以营利为目的的共享,是分享经济形态的纯商业化,主要或完全以企业为运作主体,以平台为运作载体。商业型分享经济通常的表现形式为将传统的运作方式直接转换成基于平台的运作方式,同时传统方式依旧存在。以出租车为例,过去的电话预约出租车模式,改为依托于平台的即时预约模式,从本质上说,这种变化并没有改变传统的出租行为本身,只是利用了新的技术手段使其互联网化。商业型分享经济在现实中有多种模式,包括:厂家生产设备并自己运营,厂家生产设备、平台采购设备后自行运营,厂家生产设备、运营公司采购后借助平台运营,或厂家生产设备、运营公司采购、租赁公司借助平台运营等。
……
《中国人口与劳动发展蓝皮书:第十八卷》 引言 《中国人口与劳动发展蓝皮书》系列自创刊以来,始终致力于深入剖析中国在人口变迁、劳动力市场演变以及两者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复杂议题。本卷,即第十八卷,是在前十七卷积累的坚实研究基础之上,对当前中国人口与劳动领域最前沿、最紧迫的挑战与机遇进行的深度聚焦。本书旨在以详实的数据、严谨的分析和前瞻性的视角,为政策制定者、学术研究者、企业决策者以及关心中国社会发展的各界人士提供一份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的权威报告。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人口结构的变化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腾飞也伴随着劳动力市场的深刻转型。这两大关键因素的交织,构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独有的图景,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本卷蓝皮书的编写团队由国内顶尖的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他们运用最新的研究方法和广泛的实证数据,对过去一年来中国人口与劳动领域的重要动态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深入解读。 本卷的研究重点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现实需求展开。我们关注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消费结构、社会保障体系带来的深远影响,探讨如何构建更加完善、更具韧性的养老服务体系,以及如何充分挖掘“银发经济”的潜力。同时,我们也深入分析了生育政策调整后的实际效果,探究影响生育意愿的关键因素,并就如何提升生育水平、优化人口结构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在劳动力市场方面,本卷重点关注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对就业形态、职业技能需求以及劳动者权益保障带来的新变化。我们分析了新兴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研究了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对劳动者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并探讨了零工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下的劳动关系与法律保障问题。此外,我们还关注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劳动力流动的新趋势,以及如何促进更加公平、包容的劳动力市场环境。 本书并非仅仅罗列数据和现象,更侧重于对背后深层逻辑的挖掘和对未来趋势的预判。我们力求在宏观分析与微观案例之间取得平衡,通过对具体政策实践的评估和对典型群体困境的聚焦,使研究成果更具说服力和可操作性。本书的内容将为理解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 第一部分:人口结构变迁与发展挑战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人口结构最核心的变化及其带来的挑战。 第一章:人口总量与结构演变的新趋势 本章将通过最新的统计数据,对中国人口总量、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城乡结构等进行全面梳理。我们将重点分析出生人口数量的波动原因,探究其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如婚育观念的变化、育儿成本的压力、女性职业发展与生育选择的权衡等。同时,本章将深入剖析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态势,包括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高龄老人数量的增长以及不同地区、不同群体老龄化程度的差异。性别结构方面,我们将关注长期以来男女性别比失衡带来的社会影响,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反转趋势及其原因。城乡结构的变化,特别是人口向大城市和城市群集中的趋势,将是本章的另一重点,我们将分析其对区域发展、公共服务供给和社会公平的影响。 第二章:生育政策调整下的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 在国家生育政策不断调整的背景下,本章将深入研究中国居民的生育意愿和实际生育行为。我们将通过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剖析不同年龄、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群体在生育决策上的考量因素。重点关注影响生育的经济成本(如教育、医疗、住房)、社会成本(如职业发展中断、家庭照料压力)、文化观念(如“少子化”思潮、丁克家庭的选择)以及政策支持(如生育补贴、育儿假、托育服务)等多个维度。本章将分析“三孩”政策以及配套支持措施在实际落地中遇到的挑战,并对未来如何有效提升生育水平、优化人口年龄结构提出基于实证的政策建议。 第三章:人口老龄化:挑战与应对 本章将对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多方面挑战进行系统性阐述。我们将分析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经济增长潜力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养老金支付压力、医疗卫生资源的紧张等问题。在劳动力供给方面,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延迟退休、发展老年人力资源、提升劳动生产率等方式来缓解劳动力短缺的压力。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本章将深入研究现有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评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设进展,并探讨如何构建更加健全、更加公平、更具韧性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此外,本章还将关注“银发经济”的机遇,分析如何发展面向老年人的产品和服务,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和生活品质的提升。 第四章:人口流动与区域发展的新格局 中国人口的跨区域流动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本章将聚焦于当前人口流动的新趋势,包括人口向超大城市和城市群的持续集聚,以及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失现象。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人口(如年轻劳动力、高技能人才、老年人口)的流动特点及其对输出地和输入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重点关注人口集聚地区在公共服务供给(如教育、医疗、住房)上面临的压力,以及如何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措施来促进人口的有序流动和融合。同时,本章也将探讨如何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第二部分:劳动力市场变迁与发展机遇 本部分将聚焦于中国劳动力市场在经济转型、技术进步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深刻变革。 第五章: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变化 本章将通过详细的数据分析,展现中国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双重变化。我们将分析适龄劳动人口数量的下降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以及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如受教育程度、职业技能)如何改变供给结构。在需求端,我们将重点关注产业结构升级、新兴产业的崛起(如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人工智能)对劳动力需求的新特征,以及传统产业在转型过程中对劳动力的再培训和技能升级的要求。本章还将深入分析青年就业问题,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结构性失业等现象,并探究其深层原因。 第六章:新兴就业形态:挑战与规范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大量新兴就业形态,如平台经济下的零工、算法驱动下的劳动者等。本章将深入剖析这些新兴就业形态的特点,包括其灵活性、碎片化以及对劳动者权益保障带来的新挑战。我们将研究平台经济下的劳动关系认定、社会保险缴纳、劳动报酬、工作时长限制等问题,并探讨如何通过立法和监管来规范新兴就业形态,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本章也将分析新兴就业形态对劳动者技能需求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职业培训和终身学习来帮助劳动者适应新的就业环境。 第七章:劳动者权益保障与社会公平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进程中,劳动者权益的保障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本章将对中国现有的劳动者权益保障体系进行评估,重点关注最低工资标准、工时制度、休息休假、职业安全健康等方面的落实情况。我们将分析不同群体(如农民工、妇女、残疾人、老年劳动者)在权益保障方面可能面临的特殊困难,并探讨如何通过加强劳动监察、完善法律法规、发挥工会作用等方式来提升权益保障的有效性。本章还将关注收入分配的公平性问题,分析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因素,并提出促进更加公平、包容的收入分配机制的政策建议。 第八章:人力资本投资与劳动力市场竞争力 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本章将深入研究中国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现状和挑战,包括教育体系的改革、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效性、终身学习的推广等。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投资对劳动者就业前景、收入水平以及国家整体劳动市场竞争力的影响。重点关注如何构建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如何提升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以及如何打破城乡、区域、身份之间的教育和就业壁垒,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结论与展望 在对中国人口与劳动领域一系列重要议题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本书的结论部分将对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进行总结,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我们将强调人口结构变化与劳动力市场演变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下,中国如何能够抓住机遇,化解挑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书的编写团队希望通过本卷蓝皮书的出版,能够为深入理解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具有洞察力的视角。我们坚信,通过持续的研究、积极的政策引导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中国一定能够应对好人口与劳动领域的挑战,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 致谢 本书的完成,离不开众多专家学者、研究机构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鼎力支持和无私贡献。我们在此对所有为本书提供帮助的个人和组织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注意:以上内容为模拟图书简介,不包含《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8》的具体内容,旨在满足您对详细、不含AI痕迹的简介要求,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请注意,实际图书简介的撰写会更具针对性,且会根据具体研究内容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