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与创作

诗词格律与创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夏方进 著
图书标签:
  • 诗词格律
  • 诗词创作
  • 古典诗词
  • 唐诗宋词
  • 诗歌理论
  • 文学创作
  • 传统文化
  • 文化艺术
  • 写作技巧
  • 诗词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9214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365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8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诗词格律与创作》是一部诗词写作的实用教材,该书简明地划分为“诗的格律”、“词的格律”和“诗词的创作”三个章节,从诗的押韵、平仄、对仗以及词调、词牌、词谱等许多方面,有条理地解读诗词的格律规则,并且将古体诗与近体诗进行量化地对比分析,更全面地介绍诗词的分类和构成。书中还名家名作进行赏析,介绍了诗词创作的手法和技巧,讲解精辟而又细腻,为读者学习诗词带来了启迪和艺术上的享受。



作者简介

  夏方进,山东潍坊人,大学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诗词爱好者。多年来致力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尤其在诗词格律与创作方面,探讨深入细微,有独到的见解领悟,受到有关专家的认可好评。

目录

序言
第一章诗的格律
概述
第一节诗的字句
第二节诗的押韵
第三节诗的平仄
第四节诗的对仗
第五节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第二章词的格律
概述
第一节词调词牌词谱
第二节词韵
第三节词的句式与平仄
第四节词的对仗
第五节择调填词
第六节常用词牌词谱(名作举例对照)
第三章诗词创作
第一节题材与主题
第二节技巧与方法
第三节修辞与炼字
第四节阅读与创作
注释
附录
1.训蒙骈句
2.声律启蒙
3.笠翁对韵
4.平水韵韵部常用字
5.词林正韵韵部常用字
6.诗韵新编韵部常用字
7.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
后记

精彩书摘

  序言
  中国号称诗国,自古以来,名篇佳作,如满天繁星,闪耀光芒。诗歌源自民间,远古的诗人,就是平凡百姓,而诗歌反映的即是他们身边的自然景象与生活百味,识文断字者将其记录下来,流播日久,即成歌谣。歌谣的特点是朗朗上口,流丽畅达,节奏起伏,循环婉转,通俗易懂,便于诵记,今观《诗经》中的风诗,莫不如此,偶有晦涩的句子,那是后来文人学士画蛇添足的结果。自《诗经》而降,历代乡野僻壤,市井里巷所歌,至今天仍流传的信天游、爬山歌、四季歌、五更调、盘歌、采茶歌、花鼓调、龙船调、牧羊曲、花儿等,数千年来,一脉相承。这些歌谣,是最具生命力的我国诗歌宝库中的精品。所以,《诗经》中的风诗,人们对其熟悉与喜爱的程度,也就远远超出了雅歌与颂歌。
  汉魏以来,诗歌的创作与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是诗与歌渐次分家,诗有部分是可以入乐的,或者是专门创制的乐歌;但大部分的诗已成为徒诗,即乐府题材的作品,亦多如此,享受“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待遇的作家与作品,并不多见。另一方面,如《诗经》中的颂诗,多为王室与诸侯宗庙祭祀等所用乐章,与后世民间祠祭与朝廷郊庙歌辞一样,虽然入乐,然绕口乏味,艰晦难懂,颇不能传唱于民间。
  与此同时,诗歌由初期的无名作者,发展到产生大批诗人创作诗歌,且诗歌体裁也越来越丰富多样,变化多端。自南朝沈约等人起,在诗文创作中开始讲求四声,语调铿锵,语句齐整,平仄、对仗、押韵诸要求愈来愈严,五、七言诗体句式日渐固定,发展为今人所谓近体诗,至唐而成熟,至宋而严密,再到后来科举考试中的试律诗,则严苛到了僵化的地步。
  这种诗歌由自然天籁而至人为斧凿的过程,却又是虽不得已而又不得不如此的必然结果。因为后世人读前代诗文,觉得隔膜不畅,读来生噎,正是声有低昂、音有流变所致。到了魏晋以后,随着韵书的编纂与声调的讲求,平仄相配,依韵押字,遂成诗歌的固定不易之则。但这对自幼读《四书》、《五经》、《百家姓》、《千字文》之类书的古人来说,可谓易如反掌,他们即席起兴,出口成章,赏景流连,斗酒唱和,诗固然有高低之分,但不存在不能作诗的问题。
  然而,在上个世纪的百年风云中,西学大盛,白话蔚兴,古学陵替,文言废置。自古以来汉语教学中朗读、背诵、吟唱与古诗文写作的传统,衰微不振,“朗朗书声”、“弦歌不辍”已成为过往的历史,诗歌创作也以白话新诗为主,古诗文欣赏与创作,不过一息尚存,不绝如缕而已。之所以落到如此狼狈的地步,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人们对古诗文的接触愈来愈少,对汉语音节与韵律的美感也愈为陌生,又见诗词格律有许多“规矩套子”,所以由敬生畏,大感神秘。于是,对古诗文的认识走向了两个极端:一是索性放弃学习与写作,认为是“难于上青天”的事情;另一个极端则是“打油诗”、“老干体”的盛行,以为能凑足二十字、二十八字者,即为五绝与七绝诗。
  正因为如此,编纂诗词格律与创作方面的书籍,就显得非常必要。百余年来,喜爱诗歌创作的人们,除了从《唐诗三百首》、《笠翁对韵》、《声律启蒙》等书中学习遣词协韵、捉字句外,他如刘坡公《学诗百法》、《学词百法》,冯振《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等,亦颇受欢迎,而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则莫过于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诗词格律十讲》等书。近十余年来,此类书籍不断问世,也反映出传统诗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与珍视,而夏方进先生的《诗词格律与创作》,又给同类书籍中增添了一朵别样的花葩。
  我与方进先生素昧平生,但知道他酷爱近体诗的欣赏与创作,多年来矻矻不休,日有所获,今纂成《诗词格律与创作》一书,兼取诸家,时出己见,在叙述诗词格律之外,就近体诗的题材与主题、技巧与方法、修辞与炼字、阅读与创作等方面,依类释解,条分缕析,小大不拘,点面俱到,可谓鸳鸯在绣,金针度人。不仅如此,书中除诗律与词律外,还附有《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平水韵韵部常用字》、《诗韵新编韵部常用字》、《中华新韵简表》、《词韵韵部常用字》等,对初学旧体诗词创作的爱好者来说,一册在握,如百宝在箱,任我取用,诚为乐事。
  如前所述,诗歌源于民间,最原初的诗人就是芸芸众生中的你我,不是咬文嚼字的诗人;而所谓合辙押韵,也不过是取其自然流美,易诵易唱,并非“戴着镣铐跳舞”。所以诗词的创作,既不神秘,也不难学。记得二十年前,我曾经向一位老前辈请教如何写近体诗,他老人家听后哈哈一乐道:你来我家,我教你,一个上午就学会了!此语固然有些夸张,但如果读者诸君认真将夏方进先生此书翻检一过,你也就会码五言七字,勤加习练,则拾阶而上,登堂入室也必矣。谓我不信?请君一试!
  时壬辰(2012)孟夏小满之
  日,陇右漆永祥匆书于燕园


诗词格律与创作:穿越时空的韵律之门 本书并非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一场邀您漫步于中华诗词璀璨星河的奇妙旅程。它如同一位循循善诱的引路人,带领您深入探寻诗歌的灵魂,揭示那些穿越千年依然闪耀着生命光辉的文字奥秘。我们将共同拂去历史的尘埃,感受古人创作时的心跳与呼吸,领略他们如何用最精炼的语言,描绘最广阔的世界,抒发最深沉的情感。 第一章:格律之韵——汉字音韵与诗歌的呼吸 在本章中,我们将首先从最基础的汉字入手,探讨声母、韵母、声调等语音要素如何构成诗歌的基本音律。不同于日常说话的散漫,诗歌的语言讲究的是一种精确的、富有音乐性的排列。我们会深入分析平仄的运用,这不是简单的声调组合,而是如同音乐中的旋律起伏,抑扬顿挫,赋予诗歌生命力和节奏感。我们将学习辨别平声字和仄声字,理解它们在诗句中的作用,以及为何古代诗人在句式结构和词语选择上会如此在意。 我们还会触及押韵的艺术。从鼻音韵、口语韵到更细致的词韵,押韵并非机械的重复,而是如同一根无形的丝线,将诗句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回环往复的音乐感,增强诗歌的感染力。我们将探讨不同的押韵方式,如平声韵、协韵,以及它们在不同体裁的诗歌中如何发挥作用。通过对这些基本格律的理解,您将能够体会到,格律并非束缚,而是诗歌创作的骨架,是支撑起优美意境的坚实基础。 第二章:诗词之形——体式万象与结构之美 诗歌的魅力不仅在于音韵,更在于其精巧的结构与形式。本章将带您认识诗歌的“形”,即不同的诗词体裁。我们将从最经典的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开始,理解它们如何以极简的篇幅,承载丰富的意境。四句诗,二十八个字,却能勾勒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或“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乡愁。 随后,我们将进阶到律诗,包括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这里的“律”字,不仅仅指平仄押韵,更包含了对联结构、对仗的严格要求。我们将详细解析律诗的起承转合,理解“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各自的功能,以及颔联、颈联如何通过对仗,形成如同两面镜子般相互映衬、层层递进的意境。对仗的美,在于词性、词义、结构的高度和谐统一,它能极大地丰富诗歌的内涵,展现作者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多角度。 我们还将探索词的海洋。词,作为一种更加灵活自由的诗歌体裁,拥有丰富的词牌,每个词牌都有其特定的字数、句式、平仄和韵脚要求。我们将学习理解不同词牌的特点,如小令的清新婉约,长调的铺陈叙事,以及它们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侧重。从婉约派的柔情似水,到豪放派的荡气回肠,词的体式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密码。 此外,本章还会简要介绍古体诗(古风)的自由与变化,以及近体诗(绝句、律诗)的严谨与规范,让您对诗歌的体式有更全面的认识。 第三章:意境之魂——情景交融与心灵的映照 格律与形式是诗歌的外壳,而意境则是诗歌的灵魂。本章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诗歌来塑造意境,如何将作者的情感与外界的景物巧妙地融合,从而触动读者的心灵。我们会分析“情景交融”这一核心创作手法,理解为何“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能如此深刻地打动人心。花开花落,鸟语虫鸣,原本是自然界的寻常景象,但在诗人的情感投射下,却染上了浓郁的悲伤色彩。 我们将学习识别和欣赏诗歌中各种意象的运用。竹子象征坚韧不拔,梅花代表傲骨凌寒,明月寄托思念,落日暗示离别。这些意象经过诗人的精心挑选和组合,能够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我们会分析不同意象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变化,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建起诗歌的独特氛围。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诗歌中“虚”与“实”的辩证关系。实景的描绘,如山川、河流、人物,是诗歌的基础;而虚景的烘托,如情感、哲理、想象,则是诗歌的升华。如何用有限的笔墨,描绘出无限的意境,如何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意会”,而不是仅仅“言传”,是诗歌艺术的精髓所在。我们将通过赏析大量经典诗篇,来体会这种“画外之音”的魅力。 第四章:创作之径——从感悟到表达的实践之路 理解了格律、形式与意境,接下来的关键便是如何将这些要素转化为自己的创作。本章将为您提供一条从感悟到表达的实践之路。我们会首先强调“积累”的重要性。阅读,是最好的学习。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歌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吸收其语言精华、结构技巧和情感表达方式。 随后,我们将引导您如何“观察”与“感受”。诗歌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世界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悟。无论是自然风光、人间百态,还是内心的喜怒哀乐,都可能成为诗歌创作的源泉。我们会提供一些观察的视角和感受的方法,帮助您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 在语言的锤炼方面,本章将提供实用的建议。如何准确地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何使诗句更加凝练、生动,富有张力。我们还将探讨如何将格律运用到实际创作中,从简单的模仿开始,逐步体会平仄押韵在增强诗句音乐性和节奏感方面的作用。 对于初学者,我们鼓励从模仿开始,尝试写一些简单的绝句或律诗。通过不断的练习,逐步掌握诗歌创作的技巧,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我们还会讨论如何审视自己的作品,如何从他人的反馈中获得启发,如何不断地进步。 第五章:诗意人生——格律与创作的传承与创新 在最后这一章,我们将回归诗歌的本质,探讨格律与创作在当下时代的意义。诗歌并非只属于过去,它依然是连接古今、沟通心灵的桥梁。我们会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应如何理解和运用传统诗词的格律?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创新? 本章将鼓励您带着对传统诗词的敬畏之心,去探索属于自己的诗歌表达方式。或许是保留传统格律的严谨,却用现代的语言和视角去描绘生活;或许是打破传统的束缚,在自由的表达中融入古典的意蕴。重要的是,找到能够真正触动自己、也能够感染他人的方式。 我们将探讨诗歌创作在当下社会中的价值,它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理解世界,表达情感。诗歌创作,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观照心灵的方式。 这本书,希望成为您开启诗词世界的一扇门,让您在领略古人智慧的同时,也能发掘自身独特的诗意,用文字去记录和表达生命中最美好的瞬间。愿您在这场诗词的探索之旅中,收获满满,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韵律与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就叫《诗词格律与创作》,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古典诗词充满好奇,但又不知如何下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场及时雨。我一直觉得,要写好诗,就得先了解诗的“骨骼”和“脉络”,而这本书恰恰就做到了这一点。作者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那些复杂的格律概念,比如平仄、对仗、押韵等,拆解得一清二楚。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过程中,没有采用生硬的说教方式,而是通过大量精选的古代诗词范例,来直观地展示格律在诗歌中的作用。每当我看到一个格律规则,总能在书中找到对应的诗句,看到这些规则是如何被巧妙地运用,从而使诗句更加朗朗上口,意境更加深远。书中对词牌的讲解也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列出词牌的格律要求,更会分析不同词牌的特点,以及它们适合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这让我明白,格律并非是束缚,而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情感的工具。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古典诗词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背诵”和“欣赏”的层面,而是能够进入到“理解”和“创作”的层面。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诗词创作的大门,让我看到了创作的可能性,并且充满了信心。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对“格律”这两个字一直抱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觉得那是写诗的“陈规陋习”,认为真正的诗歌应该是自由奔放,不受拘束的。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切入,将格律比作“诗歌的DNA”,没有这个DNA,诗歌就失去了它最核心的生命力。一开始,我对平仄、押韵这些概念感到有些陌生,但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枯燥的定义,而是用了一种非常形象生动的方式来讲解,比如将平仄比作音乐的起伏,将押韵比作诗歌的韵脚,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们在诗歌中的重要性。书中大量引用了从《诗经》到唐宋元明清的经典作品,并且不仅仅是引用,更是对这些作品在格律运用上的精妙之处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诗句,是如何在格律的框架下,发挥出更加动人心魄的力量的解读。这种“严谨不失活泼,规范不失创造”的讲解方式,让我看到了格律并非是写诗的“枷锁”,而是让诗歌更加优美、更加富有音乐性和感染力的“翅膀”。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古典诗词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字词和意境,而是能够深入到其内在的结构和规律,这对于我今后更深入地欣赏和学习诗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诗词格律与创作》,我最近刚好读完,觉得收获颇丰。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像我之前想象的那样,仅仅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工具书”。相反,作者用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格律知识,如同剥洋葱一般,一层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一开始,我以为会面对一堆密密麻麻的声韵图和拗救规则,但读了几页后,我发现自己完全错了。书中通过大量的生动事例,从最基础的平仄讲起,甚至将它们比作诗歌的骨骼,没有骨骼,诗歌就无法挺立。然后,它又循序渐进地介绍了词牌、对仗、押韵等概念,但都不是生硬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历代名家的经典作品,来解读这些格律是如何在实际创作中发挥作用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唐诗宋词的分析,作者不仅仅是列出这些诗词,更是深入剖析了它们在格律上的巧妙运用,为什么某些句子读起来那么朗朗上口,为什么某些意象搭配起来如此和谐。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方式,让我对诗词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往我只是觉得某些诗句好听,现在我能从中体会到格律的支撑,感受到诗人匠心独运的智慧。对于想要真正领略中国古典诗词魅力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个绝佳的起点,它能让你从“看热闹”变成“看门道”,并且过程并不艰涩,反而充满乐趣。

评分

我一直对古典诗词情有独钟,但总是觉得自己在创作时“心有余而力不足”,总觉得写出来的东西少了点韵味,多了点生硬。直到我翻开这本书,我才明白症结所在。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教人写诗的书那样,一上来就让你“放飞自我”,而是脚踏实地地从最根本的格律入手。一开始,我确实被那些平仄、对仗的规则吓了一跳,感觉像是要背诵一大堆公式。但令人欣慰的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规则当作束缚,而是将其比作音乐的旋律,没有旋律的歌曲是难以动听的,同样的,没有格律的诗词也难以达到应有的艺术高度。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讲解如何辨别平仄,如何运用对仗,并且不是简单地罗列规则,而是结合大量的古代诗歌范例,一步步地拆解,让我能清晰地看到,那些千古名篇之所以流传千古,格律的支撑功不可没。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讲到词牌的格式时,并非枯燥地描述,而是通过分析不同词牌的特点,来阐释它们如何适合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式,让我不仅掌握了格律的“技术”,更理解了格律背后所蕴含的“艺术”。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在欣赏诗词时,能看到更多深层次的东西,在尝试创作时,也多了一份底气和方向。

评分

作为一个对古典文学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想在诗词创作上有所尝试,但总是觉得难以找到门径。偶然间,我接触到了这本书,它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启发。作者并没有上来就教你如何“遣词造句”,而是从最根本的“诗歌的声音”——也就是格律讲起。一开始,我看到“平仄”“叶韵”这些词语,觉得有些望而却步,但读了几章后,我才发现,原来这些所谓的“格律”,并非是刻板的教条,而是让诗歌更加优美动听的“密码”。书中用大量的古代诗词作为范例,并且对这些范例在格律运用上的独到之处进行了细致的解读,让我得以窥见那些千古名篇之所以流传千古的奥秘。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拗救”的讲解,作者将它比作音乐中的“变奏”,既有规则,又有艺术的升华,让我明白了格律并非是“死板”的,而是可以灵活运用的。通过这本书,我不仅对诗词的格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用一种更加科学、更加系统的方式去欣赏和学习诗词。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诗歌创作,是建立在对格律的深刻理解之上的,只有掌握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才能写出真正有生命力的诗篇。

评分

非常喜欢,物流没得说,配送员很多敬业,京东物流的确已大大领先同业

评分

不错

评分

好书,内容充实,非常满意。

评分

喜欢诗词,这书可以让人更加懂得诗词歌赋的奥妙,书的质地不错,纸质很好,值得拥有!

评分

挺好的,物流很快,书本很好!

评分

不错

评分

设计非常唯美,线装古典。

评分

非常不错,物流就是快,内容很丰富喜欢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