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菩提十書(全10冊)

林清玄菩提十書(全10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林清玄 著
圖書標籤:
  • 林清玄
  • 人生哲理
  • 散文集
  • 心靈成長
  • 佛教文化
  • 人生感悟
  • 勵誌
  • 颱灣作傢
  • 經典
  • 文集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作傢齣版社
ISBN:9787506394475
版次:1
商品編碼:12266875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特種紙
頁數:2108
套裝數量:1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林清玄菩提十書》加印超過1000次,

大陸獨jia完整授權。

颱灣“四十年來暢銷有影響力的書”。

林清玄創作生涯重要作品。

星雲大師、南懷瑾、餘鞦雨、張德芬、於丹等等力薦!


內容簡介

林清玄菩提係列散文,共計十部,分彆為《紫色菩提》《鳳眼菩提》《星月菩提》《如意菩提》《拈花菩提》《清涼菩提》《寶瓶菩提》《紅塵菩提》《隨喜菩提》《有情菩提》。收錄林清玄具有代錶性的散文《清歡》《飛入芒花》《報歲蘭》《期待父親的笑》等四百十餘篇,林清玄的文章耐人尋味,能夠讓人感覺到禪性的生活,是一種超脫於塵世而又極具指引意義的大智慧。

作者簡介

林清玄,颱灣高雄人,著名散文傢,連續十年雄踞 “颱灣十大暢銷書作傢”榜單,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傢”之一。文章曾多次入選中國大陸、中國颱灣、中國香港和新加坡中小學及大學教材,或被選作中高考語文現代文閱讀試題,是國際華文世界被廣泛閱讀的作傢。

其代錶作品菩提係列散文十書,齣版以來加印超過1000次,纍計銷售數百萬冊。


精彩書評

文如流水,語似鼕陽!

——星雲大師


林先生的書不用我的推薦也一定會非常好銷的。

——南懷瑾


林清玄先生的文章,大多是從身邊人人都能感受的事例,談人生的至善至美,充滿禪境的喜悅,吸引人們進入一種質樸尋常、又自主尊嚴的精神。

——餘鞦雨


林老師是我非常尊重的前輩,《菩提十書》是林老師一生中重要的作品,我鄭重推薦給所有的朋友。

——張德芬


我讀瞭很多林老師的作品,我懂得瞭有一種感恩的心情叫做林清玄。

——於丹


目錄

紫色菩提

鳳眼菩提

星月菩提

如意菩提

拈花菩提

清涼菩提

寶瓶菩提

紅塵菩提

隨喜菩提

有情菩提


精彩書摘

少年時代讀到蘇軾的一闋詞,非常喜歡,到現在還能背誦:

細雨斜風作曉寒,

淡煙疏柳媚晴灘,

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

蓼茸蒿筍試春盤,

人間有味是清歡。

這闋詞,蘇軾在旁邊寫著“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遊南山”,原來是蘇軾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裏喝瞭浮著雪沫乳花的淡茶,配著春日山野裏的蓼菜、茼蒿、新筍,以及野草的嫩芽等等,然後自己贊嘆著:“人間有味是清歡!”

當時所以能深記這闋詞,最主要的是愛極瞭後麵這一句,因為試吃野菜的這種平凡的清歡,纔使人間更有滋味。“清歡”是什麼呢?清歡幾乎是難以翻譯的,可以說是“清淡的歡愉”,這種清淡的歡愉不是來自彆處,正是來自對平靜疏淡簡樸生活的一種熱愛。當一個人可以品味齣野菜的清香勝過瞭山珍海味,或者一個人在路邊的石頭裏看齣瞭比鑽石更引人的滋味,或者一個人聽林間鳥鳴的聲音感受到比提籠遛鳥更感動,或者體會瞭靜靜品一壺烏龍茶比起在喧鬧的晚宴中更能清洗心靈……這些就是“清歡”。

清歡之所以好,是因為它對生活的無求,是它不講求物質的條件,隻講究心靈的品味。“清歡”的境界很高,它不同於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那樣的自我放逐;或者“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那種盡情的歡樂。它也不同於杜甫的“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這樣悲痛的心事;或者“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那種無奈的感嘆。

活在這個世界上,有韆百種人生。文天祥的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們很容易體會到他的壯懷激烈。歐陽修的是“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我們很能體會到他的綿綿情恨。納蘭性德的是“人到情多情轉薄,而今真個不多情”,我們也不難會意到他無奈的哀傷。甚至於像王國維的“人生隻似風前絮,歡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連江點點萍!”那種對人生無常所發齣的刻骨的感觸,也依然能夠知悉。

可是“清歡”就難瞭!

尤其是生活在現代的人,差不多是沒有清歡的。

什麼樣是清歡呢?我們想在路邊好好地散個步,可是人聲車聲不斷地呼吼而過,一天裏,幾乎沒有純然安靜的一刻。

我們到館子裏,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幾乎是杳不可得,過多的油、過多的醬、過多的鹽和味精已經成為中國菜最大的特色,有時害怕瞭那樣的油膩,特彆囑咐廚子白煮一個菜,菜端齣來時讓人嚇一跳,因為菜上擠的沙拉比菜還多。

有時沒有什麼事,心情上隻適閤和朋友去啜一盅茶、飲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也有瞭,朋友也有瞭,就是找不到地方,有茶有咖啡的地方總是嘈雜的。

俗世裏沒有清歡瞭,那麼到山裏去吧!到海邊去吧!但是,山邊和海湄也不純淨瞭,凡是人的足跡可以到的地方,就有瞭垃圾,就有瞭臭穢,就有瞭吵鬧!

有幾個地方我以前常去的,像陽明山的白雲山莊,叫一壺蘭花茶,俯望著颱北盆地裏堆疊著的高樓與人欲,自己飲著茶,可以品到茶中有清歡。像在北投和陽明山間的山路邊有一個小湖,湖畔有小販賣功夫茶,小小的茶幾、藤製的躺椅,獨自開車去,走過石闆的小路,叫一壺茶,在躺椅上靜靜地靠著,有時湖中的荷花開瞭,真是驚艷一山的沉默。有一次和朋友去,兩人在躺椅上靜靜喝茶,一下午竟說不到幾句話,那時我想,這大概是“人間有味是清歡”瞭。

現在這兩個地方也不能去瞭,去瞭隻有傷心。湖裏的不是荷花瞭,是漂蕩著的汽水罐子,池畔也無法靜靜躺著,因為人比草多,石闆也被踏損瞭。到假日的時候,走路都很難不和彆人推擠,更彆說坐下來喝口茶,如果運氣更壞,會遇到呼嘯而過的飛車黨,還有帶伴唱機來跳舞的青年,那時所有的感官全部電路走火,不要說清歡,連歡也不剩瞭。

要找清歡,就一日比一日更睏難瞭。

當學生的時候,有一位朋友住在中和圓通寺的山下,我常常坐著顛躓的公交車去找她,兩個人就沿著上山的石階,漫無速度的,走走、坐坐、停停、看看,那時圓通寺山道石階的兩旁,雜亂地長著硃槿花,我們一路走,順手拈下一朵熟透的硃槿花,吸著花朵底部的花露,其甜如蜜,而清香勝蜜,輕輕地含著一朵花的滋味,心裏遂有一種隻有春天纔會有的歡愉。

圓通寺是一座全由堅固的石頭砌成的寺院,那些黑而堅強的石頭坐在山裏仿佛一座不朽的城堡,綠樹掩映,清風徐徐,站在用石闆鋪成的前院裏,看著正在生長的小市鎮,那時的寺院是澄明而安靜的,讓人感覺走瞭那樣高的山路,能在那平颱上看著遠方,就是人生裏的清歡瞭。

後來,朋友嫁人,到國外去瞭。我去過一趟圓通寺,山道已經開闢齣來,車子可以環山而上,小山路已經很少人走,就在寺院的門口擺著滿滿的攤販,有一攤是兒童乘坐的機器馬,嘰哩咕嚕的童歌震撼半山,有兩攤是打香腸的攤子,烤烘香腸的白煙正往那古寺的大佛飄去,有一位母親因為不準孩子吃香腸而揍打著兩個孩子,激烈的哭聲尖亢而急促……我連圓通寺的寺門都沒有進去,就沉默地轉身離開,山還是原來的山,寺還是原來的寺,為什麼感覺完全不同瞭,失去瞭什麼嗎?失去的正是清歡。

下山時的心情是不堪的,想到星散的朋友,心情也不是悲傷,隻是惆悵,浮起的是一闋詞和一首詩,詞是李煜的:

高樓誰與上?

長記鞦晴望。

往事已成空,

還如一夢中!

詩是李覯的:

人言落日是天涯,

望極天涯不見傢;

已恨碧山相阻隔,

碧山還被暮雲遮!

那時正是黃昏,在都市煙塵濛蔽瞭的落日中,真的看到瞭一種悲劇似的橙色。

我二十歲時心情很壞的時候,就跑到青年公園對麵的騎馬場去騎馬,那些馬雖然因馴服而動作緩慢,卻都年輕高大,有著光滑的毛色。雙腿用力一夾,它也會如箭一般呼嚕嚮前躥去,急忙的風聲就從兩耳掠過,我最記得的是馬跑的時候,迅速移動著的草的青色,青茸茸的,仿佛飽含生命的汁液,跑瞭幾圈下來,一切惡的心情也就在風中、在綠草裏、在馬的呼嘯中消散瞭。

尤其是鼕日的早晨,勒著繮繩,馬就立在當地,踢踏著長腿,鼻孔中冒著一縷縷的白氣,那些氣可以久久不散,當馬的氣息在空氣中消弭的時候,人也好像得到某些舒放瞭。

騎完馬,到青年公園去散步,走到成行的樹蔭下,冷而強悍的空氣在林間流蕩著,可以放縱地、深深地呼吸,品味著空氣裏所含的元素,那元素不是彆的,正是清歡。

最近有一天,突然想到騎馬,已經有十幾年沒騎瞭。到青年公園的騎馬場時差一點嚇昏,原來偌大的馬場裏已經沒有一根草瞭,一根草也沒有的馬場大概隻有颱灣纔有,馬跑起來的時候,灰塵滾滾,彌漫在空氣裏的盡是令人窒息的黃土,濛蔽瞭人的眼睛。馬也老瞭,毛色斑駁而失去光澤。

最可怕的是,不知道什麼時候在馬場搭瞭一個塑料棚子,鋪瞭水泥地,其醜無比,裏麵則擺滿瞭機器的小馬,讓人騎用,其吵無比。為什麼為瞭些微的小利,而犧牲瞭這個馬場呢?

馬會老是我知道的事,人會轉變是我知道的事,而在有真馬的地方放機器馬,在馬跑的地方沒有一株草,則是我不能理解的事。

就在馬場對麵的青年公園,那裏已經不能說是公園瞭,人比西門町還擁擠吵鬧,空氣比咖啡館還壞,樹也萎瞭,草也黃瞭,陽光也不燦爛瞭。我從公園穿越過去,想到少年時代的這個公園,心痛如絞,彆說清歡瞭,簡直像極瞭佛經所說的“五濁惡世”!

生在這個時代,為何“清歡”如此難覓?眼要清歡,找不到青山綠水;耳要清歡,找不到寜靜和諧;鼻要清歡,找不到乾淨空氣;舌要清歡,找不到蓼茸蒿筍;身要清歡,找不到清涼淨土;意要清歡,找不到智慧明心。如果你要享受清歡,唯一的方法是守在自己小小的天地,洗滌自己的心靈,因為在我們擁有愈多的物質世界,我們的清淡的歡愉就日漸失去瞭。

現代人的歡樂,是到油煙爆起、衛生堪慮的啤酒屋去吃炒蟋蟀;是到黑天暗地、不見天日的卡拉OK去亂唱一氣;是到鄉村野店、鬍亂搭成的土雞山莊去豪飲一番;以及到狹小的房間裏做方城之戲,永遠重復著摸牌的一個動作……這些汙濁的放逸的生活以為是歡樂,想起來毋寜是可悲的。為什麼現代人不能過清歡的生活,反而以濁為歡,以清為苦呢?

一個人以濁為歡的時候,就很難體會到生命清明的滋味,而在歡樂已盡、濁心再起的時候,人間就愈來愈無味瞭。

這使我想起東坡的另一首詩來:

梨花淡白柳深青,

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

人生看得幾清明?

蘇軾憑著東欄看著欄杆外的梨花,滿城都飛著柳絮時,梨花也開瞭遍地,東欄的那株梨花卻從深青的柳樹間伸瞭齣來,仿佛雪一樣的清麗,有一種惆悵之美,但是人生看這麼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幾迴呢?這正是韆古風流人物的性情,這正是清朝大畫傢盛大士在《溪山臥遊錄》中說的:“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機智。多一分機智,即少卻一分高雅。”“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隻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自是第一流人物。”

第一流人物是什麼人物?

第一流人物是在清歡裏也能體會人間有味的人物!

第一流人物是在汙濁滔滔的人間,也能找到清歡的滋味的人物!


前言/序言

“菩提十書”新序

——緻大陸讀者

一花一淨土,一土一如來

三十歲的時候,在世俗的眼光裏,我邁入瞭人生的峰頂。

我得到瞭所有重要的文學奬項,我寫的書都在暢銷排行榜上,我在報紙雜誌上有十八個專欄。

我在一傢最大的報社,擔任一級主管,並兼任一傢電視颱的主管。我在一傢最大的廣播公司主持每天播齣的帶狀節目,還在一傢電視颱主持每周播齣的深入報道節目。

我應邀到各地的演講,一年講二百場。

“世俗”的成功,並未帶給我預期的快樂,反而使我焦慮、彷徨、煩惱,睡眠不足,食不知味。

我像被打在圓圈中的陀螺,不停地鏇轉,卻沒有前進的方嚮,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倒下來。

有一天,我在報社等著看大樣,發現抽屜裏有一本朋友送我的書《至尊奧義書》,有印度的原文,還有中文解說。

隨意翻閱,一段話跳上我的眼睛:

“一個人到瞭三十歲,應該把所有的時間用來覺悟。”

我好像被人打瞭一拳,我正好三十歲,不但沒有把所有的時間用來覺悟,連一分鍾的覺悟也沒有,覺悟,是什麼呢?

再往下翻閱:

“到瞭三十歲,如果沒有把全部的時間用來覺悟,就是一步一步地走嚮死亡的道路!”

我從椅子上跳起來,感到驚駭莫名,自己正一步一步走嚮死亡的道路還不自知呀!

從那一個夜晚開始,我每天都在想:覺悟是什麼?要如何走嚮覺悟之路?

一個月後,我停止瞭主持的廣播節目和電視節目,也停止瞭大部分的專欄。

三個月後,我入山閉關,早上在小屋讀經打坐,下午在森林散步,晚上讀經打坐。

我個人身心的變化,可以用“革命”來形容,為瞭尋找覺悟,我的人生已經走嚮完全不同的路嚮。

走上獨醒與獨行的路

那一段翻天覆地的改變,經過近三十年瞭,雖說已雲淡風輕,但每次思及當時的毅然決然,依然感到震動。

我的全身心都渴求著“覺悟”,這種渴求覺悟的內在騷動,使我再也無法安住於世俗的追求瞭。

雖然,“覺悟”於我隻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分不清是淨土宗覺悟到世間的穢陋,尋找究竟的佛國,或者是密宗覺悟到佛我一體的三密相應,或者是華嚴宗覺悟到世界即是法界,莊嚴世界萬有,或者是天颱宗覺悟到真理是普遍存在的,一色一香,無非中道!

我的“覺悟”最接近的是禪宗的“頓”,是“佛性的覺醒”,是不論我們沉睡瞭多麼長的時間,醒來都隻是短暫的片刻。

很慶幸,我在三十歲的某一個深夜,醒來瞭!

也就是在那個醒來,我開始寫作第一本菩提的書《紫色菩提》,我會再提筆寫作,是因為“佛教的思想這麼好,知道的人卻這麼少”,希望用更淺白的文字來講佛教思想。

其次是理解到,佛教的修行不離於生活,禪宗的修行從來不是貴族的,它自始至終都站在庶民大眾的身邊。它的思想簡明易懂又容易修行,它不墨守成規,對經論采取自由的態度。

自從百丈之後,耕田、收成、運水、搬柴,乃至吃飯、喝茶,禪的修行深入於生活的每一個細節。

如果能在覺悟的過程,將生活、讀書、修行、寫作冶成一爐,應該可以創造一些新的思想吧!

我的“菩提係列”就是在這種心情下開始創作的,我的閉關內容也有瞭改變,早上讀經打坐,下午在森林經行,晚上則伏案寫作。

經過近十年的時間,總共寫瞭十本“菩提”,當時在颱灣交由九歌齣版社齣版,引起讀書界的轟動,被齣版業選為“四十年來最暢銷及最有影響力的書”。

後來,授權給北京的作傢齣版社,齣版瞭簡體字版,也是轟動一時,成為許多大陸青年的床頭書。

三十年前,我的人生走嚮瞭一條分叉的路,如果在世俗的軌道繼續嚮前走,走嚮人群熙攘的路,會是如何呢?

我走上瞭人跡罕至的路,走上瞭獨行與獨醒的路,到如今還為瞭追尋更高的境界,努力不懈。

我能無悔,是因為步步留心,留下瞭“菩提係列”“禪心大地係列”“現代佛典係列”“身心安頓係列”,《打開心內的門窗》《走嚮光明的所在》……

我確信,對於彷徨的現代人,這些尋找覺悟之道的書,能使他們得到啓發,在世俗的沉睡中醒來。

學習看見自己的心

“覺悟”在生命裏是神奇的,正是“韆年暗室,一燈即明”,不管黑暗有多久,沉睡瞭多麼長的時間,隻要點燃瞭一盞小小的燈火,一切就明明白白、無所隱藏瞭!

“覺悟”不隻是張開心眼來看世界,使世界有全新的麵目;也是跳齣自我的執著,從一個全新的眼睛,來迴觀自己的心、自己的愛、自己的人生。

“覺”是“學習來看見”,“悟”是“我的心”,最簡明地說,“覺悟”就是“學習看見自己的心”。

“覺悟”乃是與“菩提”連成一綫的,《大日經》說:“雲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

這是為什麼我在寫“菩提係列”時,把書名定為“菩提”的原因,它緣於覺悟,又涵蓋瞭覺悟,它涵容瞭佛教裏一些“無法翻譯”的內涵,例如禪那、般若、三昧、南無、波羅蜜多等等。

“菩提”在正統的佛教概念裏,原是“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智慧”的意思,但由於它的不譯,就有瞭無限的延展和無限的可能。

我想要書寫的,其實很簡單,不隻是佛教的修行能改變人生,就在我們生活裏,也有無限延展和無限可能。

“菩提”的具體呈現是“菩提薩埵”,也就簡稱“菩薩”,“菩提”是覺,“薩埵”是“有情”。

“覺有情”這三個字真美,我曾寫過一本書《以有情覺有情》,來闡明這個道理:菩薩的行履過處,正是以更深刻的情感來使有情的眾生得到覺悟,而每一個有情時刻都是覺悟的契機。

生活是苦難的,生命是無常的,但即使是最苦的時候,都能看見晚霞的美麗;最艱難的日子,都能感受天空的蔚藍與海洋的遼闊。縱是最無常的曆程,小草依然翠綠,霜葉還是嫣紅。

道由白雲盡,春與青溪長;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白雲與青溪,落花與流水,都是長在的,並不會隨著因緣的變幻、生命的苦諦而失去!

“菩提十書”寫的正是這種心事,恰如龐蘊居士說的“一念心清淨,處處蓮花開;一花一淨土,一土一如來”,生命裏若還有陰晴不定,生活裏若還有隱晦不明,那是因為我們還沒有觸事遇緣都生起菩提呀!

我把“菩提十書”重新授權給大陸齣版,時光流變已過半甲子,年華漸老、思想如新,祈願讀者在這套書中,可以觸到覺悟與菩提的契機!



《林清玄菩提十書(全10冊)》是一套匯集瞭著名作傢林清玄關於生命、智慧與心靈的深刻洞察的十捲本著作。這套書並非孤立的文本集閤,而是圍繞著“菩提”這一核心概念,循序漸進地展開瞭作者對人生哲學、修行之道以及當下生活的細膩體悟。它以林清玄一貫的溫潤筆觸,將東方哲學中的智慧精髓,如禪宗的禪意、佛學的慈悲、道傢的自然,與現代人的生活睏境和心靈需求巧妙地融閤,為讀者提供瞭一劑心靈的良藥。 第一捲:《生命的藥方》 這一捲是整套書的起點,如同一個溫暖的引路人,為我們揭示瞭生命中普遍存在的睏惑與傷痛。林清玄以其超凡的洞察力,觸及瞭現代人普遍麵臨的焦慮、失落、迷茫等心理癥結。他並不迴避生命的脆弱與無常,反而以一種悲憫而堅定的姿態,將這些生命中的“病痛”一一呈現。書中充斥著對人生起伏的深刻理解,對失去的哀嘆,對成功的虛浮,對情感糾葛的無奈。然而,它並非停留於問題的剖析,更重要的是,它開始嘗試為這些“病癥”開齣藥方。這些藥方並非是具體的治療方案,而是作者從古老的智慧中汲取的,關於如何認識生命本質、如何安頓心靈的種種啓示。他會講述一些古老的故事,引用一些詩人的句子,或是分享自己生活中的點滴感悟,引導讀者去反思,去覺察,去看見問題的根源,為接下來的心靈探索奠定基礎。讀者在這捲中,或許會對自己過往的經曆産生新的理解,對生命中的不完美感到釋然,並開始渴望一種更深層次的平和與安寜。 第二捲:《煩惱的解脫》 在認識到生命的“病痛”之後,這一捲著重探討瞭睏擾我們心靈的“煩惱”及其解脫之道。林清玄深入剖析瞭我們為何會産生種種煩惱:執著於得失、睏於人我關係、沉溺於過去、擔憂著未來。他通過大量生動的故事和例子,揭示瞭煩惱的根源往往在於我們的妄心和分彆心。他不會直接給齣“不要煩惱”的指令,而是以一種循循善誘的方式,帶領讀者去觀察自己的念頭,去理解煩惱生起的機製。書中充斥著對“無常”的體悟,對“放下”的勸誡,以及對“當下”的珍視。他會用極具畫麵感的語言,描繪齣煩惱如雲煙般纏繞,又如清水般流逝的過程。林清玄強調,解脫煩惱並非要消滅情感,而是要學會觀照,學會不被煩惱所奴役。他引導讀者去認識到,我們並非無法擺脫煩惱,而是缺乏觀照的智慧和勇氣的去實踐。這一捲是心靈成長的重要一步,它教會我們如何與自己的情緒共處,如何從無盡的欲望和擔憂中抽離齣來。 第三捲:《智慧的光芒》 當心靈的塵埃逐漸被拂去,智慧的光芒便開始顯現。這一捲是林清玄智慧的集中呈現,他將古老的哲學智慧,特彆是佛禪的精髓,以最淺顯易懂、最貼近生活的方式呈現給讀者。他會講述佛陀的故事,解釋菩薩的願力,闡述“緣起性空”、“無我”等核心概念,但這一切都融入瞭他對現代社會現象的觀察和對人情世態的理解之中。他會用比喻,用寓言,用生活中的小事,來闡釋這些深奧的道理。例如,他可能會將“無我”比作流動的河流,將“緣起”比作相互關聯的花朵。這一捲的文字充滿瞭洞見,每一個字句都仿佛蘊含著深沉的哲理,但又不會讓人感到壓抑或遙遠。它如同點燃的火把,驅散瞭心靈的黑暗,讓我們看到瞭生命更廣闊的視野和更深刻的意義。讀者在這捲中,會感受到一種撥雲見日的豁然開朗,對人生的本質有更清晰的認識,並開始懂得如何用智慧去指導自己的生活。 第四捲:《慈悲的心田》 有瞭智慧的指引,慈悲便自然流淌。這一捲是林清玄對“慈悲”這一生命品質的深入探討。他認為,慈悲並非僅僅是同情,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關懷和對一切生命的尊重。他會講述關於愛、關於包容、關於寬恕的故事,展現慈悲在化解衝突、溫暖人心方麵的巨大力量。他會用細膩的筆觸,描繪齣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朋友間真摯的關懷,甚至是對陌生人的善意舉動。同時,他也會觸及到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人際關係中保持慈悲,如何在麵對傷害時做到寬恕。他強調,慈悲並非軟弱,而是內心的強大和對生命尊嚴的肯定。這一捲的文字充滿瞭溫暖和力量,它鼓勵讀者去培養一顆柔軟而堅韌的心,去關懷他人,也去關懷自己。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會感受到心靈的淨化,並被引導去實踐更多的善行,讓生命充滿愛的光輝。 第五捲:《自在的行走》 當智慧與慈悲在心中生根發芽,心靈便逐漸獲得自在。這一捲的主題是“自在”,它涵蓋瞭精神上的自由、情感上的超脫以及生活中的隨緣。林清玄在這捲中,描繪瞭一種不被外物所睏、不被欲望所縛的生活狀態。他會分享關於“活在當下”的經驗,關於“知足常樂”的感悟,以及關於“順其自然”的智慧。他會用輕盈的筆觸,描繪齣在山林間漫步的悠然,在市井中生活的從容,以及在麵對順境逆境時的淡定。他強調,自在並非是逃避現實,而是在現實中找到內心的安寜與平靜。他會用自己的親身經曆,以及古人的故事,來佐證自在的益處。這一捲的文字如清風拂麵,讓人感受到心靈的舒展和解放。讀者在這捲中,會開始體會到,真正的自由並非來自外在的擁有,而是來自內心的擁有,來自對生命本身的全然接納。 第六捲:《覺醒的時刻》 在自在的行走中,我們迎來瞭“覺醒的時刻”。這一捲著重於心靈的頓悟與提升。林清玄會通過一些更具啓發性的故事和深刻的哲理,引導讀者去認識到生命的真相,去超越狹隘的自我。他會談論關於“空性”的理解,關於“輪迴”的意義,以及關於“解脫”的境界。然而,這些探討依然是以一種貼近生活的方式進行,避免瞭枯燥的理論說教。他可能會描繪一個曾經執迷不悟的人,如何在一瞬間頓悟;或者一個平凡的瞬間,如何成為生命轉摺的關鍵。這一捲的文字充滿瞭力量和啓示,它鼓勵讀者去審視自己的生命,去尋找更深層次的意義。讀者在這捲中,會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清醒,對生命中的幻象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並可能因此而産生改變生命軌跡的勇氣和決心。 第七捲:《生命的痕跡》 即便覺醒,我們依然行走在人世間,生命會留下各種各樣的痕跡。這一捲是對“痕跡”的探討,它既包括瞭人生經曆留下的美好印記,也包括瞭曾經的傷痛和遺憾。林清玄以一種溫暖而包容的筆觸,講述瞭人生的無常與變遷,但更強調瞭那些積極的、有意義的痕跡所帶來的慰藉和力量。他會講述那些曾經的輝煌,那些深刻的友情,那些動人的愛情,以及那些微小的善舉。他也同樣會觸及到那些曾經的失落和痛苦,但他會引導讀者去理解,正是這些經曆,塑造瞭今天的我們,讓我們更加成熟和堅韌。這一捲的文字充滿瞭懷舊與感恩的情緒,它鼓勵讀者去珍視生命中的每一個瞬間,去銘記那些值得銘記的人和事,並從中汲取前進的力量。 第八捲:《時光的河流》 生命如同一條綿延不絕的河流,時光是其中流淌的永恒。這一捲聚焦於“時光”的概念,以及我們如何在時光的流逝中安頓心靈。林清玄會用詩意的語言,描繪齣歲月的痕跡,季節的更替,以及生命的生生不息。他會帶領讀者去感受時間的珍貴,去珍惜每一個當下,去理解“一寸光陰一寸金”的真正含義。他會分享關於如何與時間和諧相處的方法,如何不被時間的流逝所焦慮,而是以一種從容的態度去擁抱它。書中充滿瞭對自然的觀察,對四季變化的感悟,以及對生命輪迴的理解。這一捲的文字充滿瞭寜靜與淡遠的美感,它讓讀者在感受到時光的無情之餘,更能體會到生命在時光中的美好與價值。 第九捲:《心靈的彼岸》 在對生命、智慧、慈悲、自在、覺醒、痕跡和時光的體悟之後,我們逐漸靠近“心靈的彼岸”。這一捲是關於心靈抵達更高境界的探索。林清玄會描繪一種超脫世俗、迴歸本真的狀態,一種與宇宙萬物融為一體的體驗。他會用更抽象、更具象徵意義的語言,來闡述這種境界。他會講述那些在修行中達到高深境界的人物的故事,也會分享自己對這種境界的零星體悟。然而,他始終強調,心靈的彼岸並非遙不可及,它存在於每一個當下,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這一捲的文字充滿瞭神秘與莊嚴,它為讀者指明瞭一個精神追求的方嚮,並鼓勵讀者在生活中不斷修行,嚮著心靈的圓滿邁進。 第十捲:《菩提的種子》 作為整套書的收官之作,這一捲是“菩提”這一核心概念的升華與落地。“菩提”在此被視為一顆種子,它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等待著被澆灌、被培育,最終開花結果。林清玄在這捲中,總結瞭他一路走來的智慧和感悟,並將其轉化為對讀者切實可行的建議和鼓勵。他會強調,修行並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實踐,不斷精進。他會用充滿力量和希望的語言,鼓勵讀者去播種菩提的種子,去澆灌慈悲的甘露,去用智慧的陽光照耀,最終收獲心靈的豐盛。這一捲的文字充滿瞭迴響與祝福,它讓讀者在閱讀完整個係列之後,感受到一種圓滿的滿足,並對接下來的生命旅程充滿瞭信心和期待。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種心靈的傳承,一種對生命美好未來的期許。 《林清玄菩提十書(全10冊)》構成瞭一個完整的生命哲學體係,它從認識生命的痛苦開始,逐步引導讀者走嚮智慧、慈悲、自在,最終實現心靈的覺醒與圓滿。這套書並非提供速成的秘訣,而是通過溫潤的文字和深刻的體悟,陪伴讀者踏上一段淨化心靈、提升生命品質的旅程。它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經典之作,在每一個人生階段,都能從中獲得不同的啓示和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在拿到這套書之前,我對“菩提”這個詞,總有一種距離感,覺得離我的生活很遙遠。但林清玄先生的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他把“菩提”的內涵,融入到我們日常的點點滴滴之中,讓我們在生活中,就能體驗到那份覺醒與自在。他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刻意的煽情,但卻有一種直抵人心的力量。每一次翻開,都像是在與一位智者對話,聽他講述人生中的各種睏惑與解答。特彆是關於“慈悲”的解讀,讓我對這個詞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是簡單的同情,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關懷與善意,一種對眾生的平等之愛。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我們常常被各種欲望和焦慮所裹挾,而林清玄先生的文字,像是一股清流,滌蕩著心靈的塵埃,讓我們重新找迴內心的寜靜與平和。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照見自己,也照見世界。

評分

這本書帶來的,是一種久違的寜靜與反思。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常常被各種碎片化的信息所淹沒,很少有機會靜下心來,審視自己的內心。而林清玄先生的文字,恰恰給瞭我這樣一個機會。他用最樸素的語言,講述最深刻的道理。我尤其喜歡他對於“當下”的強調,告訴我們要活在當下,去感受生命中的每一個瞬間。他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者,而是像一位和藹的朋友,與你分享他的人生感悟。讀他的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觀,開始思考什麼纔是生命真正需要的東西。那些關於“愛與寬容”的篇章,更是讓我受益匪淺。他告訴我們,寬容他人,也是寬容自己,而愛,是化解一切隔閡的最好方式。這種智慧,不隻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麵麵,讓人在不經意間,就能獲得力量。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意想不到的精神洗禮。我原以為它會是晦澀難懂的佛學經典,但讀來卻發現,它的語言如此親切,如此貼近生活。林清玄先生用他獨特的筆觸,將那些抽象的道理,化作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個個觸動人心的比喻。比如,他描述“無常”時,不是用大道理來說教,而是描繪一片落葉的飄零,一隻螞蟻的遷徙,這些細微的觀察,卻蘊含著深刻的人生智慧。讀他的文字,我常常會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那些已經模糊的畫麵,林清玄先生仿佛能喚醒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他對於“放下”的闡述,更是讓我受益匪淺。我們總是在執著於一些得不到的東西,總是在為過去的事情耿耿於懷,而先生卻告訴我們,放下,並非失去,而是一種獲得。獲得內心的平靜,獲得前行的力量。這種智慧,不似教科書般生硬,而是如同一位慈祥的長者,娓娓道來,讓你在不知不覺中,豁然開朗。

評分

第一次讀林清玄的書,是被他名字中“林”字的意境所吸引,覺得一定有種清新的自然氣息。讀瞭之後,果然如此,但更讓我驚喜的是,他的文字中還蘊含著一股深邃的東方智慧。在這套《林清玄菩提十書》中,我看到瞭他對生命的深刻洞察,對人性的細緻描摹。他筆下的故事,常常是從生活中的小事切入,比如一個微笑,一次擦肩而過,卻能引申齣關於緣分、關於因果的哲理。他的敘事風格,不疾不徐,如同一位老僧在低語,讓你沉浸其中,細細品味。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於“無我”的闡釋,不是讓你喪失自我,而是讓你看到,個體生命的渺小與廣大世界的聯係,從而獲得一種更開闊的胸懷。這種境界,很難用簡單的語言去概括,但讀他的書,你就能在字裏行間,感受到那種超然物外,又融入萬物的智慧。

評分

初讀林清玄先生的書,便被那份淡然寜靜的文字深深吸引。仿佛置身於一片綠意盎然的竹林,微風拂過,帶來淡淡的禪意。他的文字不是那種擲地有聲、振聾發聵的呐喊,而是如潺潺流水,潤物無聲,一點一點滲透進心靈深處。讀《林清玄菩提十書》時,最深刻的感受是,原來生活中的點滴瑣事,都可以被賦予如此深刻的哲思。那些關於友誼、關於親情、關於生命中的失落與獲得,都以一種溫柔而充滿智慧的方式呈現。我常常在讀到某個句子時,會停下來,反復咀嚼,仿佛在品味一杯陳年的普洱,越品越有韻味。他談論愛,不是那種轟轟烈烈的愛情,而是細水長流的陪伴;他談論人生,不是大徹大悟的頓悟,而是於平凡中體味不凡。這種“小中見大”的寫法,讓人在讀完後,不自覺地審視自己的生活,開始更加珍惜身邊的人和事,也對人生的無常多瞭一份豁達。林清玄先生的文字,有一種治愈的力量,它不強迫你改變,而是引導你去看見,去感受,去理解。

評分

老客戶!不解釋!在這裏買的次數太多太多瞭!導緻積纍瞭很多未評價的訂單!所以我統一用一段話來作為評價內容!如果我用這段話來評價!說明這款産品沒有問題!至少85分以上!達到‘可以購買’的級彆!如果不好的産品,我會專門跳齣來給予‘不推薦購買’評價

評分

618大促買的,商傢讓利很大,感謝商傢,感謝京東,感謝一切工作人員!照片就不一一拍瞭,就如主圖一樣。

評分

不錯,很喜歡

評分

這次給外甥買的,希望多閱讀,對語文成績有所幫助。

評分

很期待的一本書,齣版很不錯。

評分

書質量還可以,買給孩子看的。

評分

一本好書需要幾個特徵:讀者的認可,能給你帶來你想要的東西,能幫助你增長知識,能給你帶來成就感,能給你帶來最明顯的收益。

評分

一本好書需要幾個特徵:讀者的認可,能給你帶來你想要的東西,能幫助你增長知識,能給你帶來成就感,能給你帶來最明顯的收益。

評分

還沒有打開來看,給女兒準備的必讀數目,等我空閑時也來好好學習一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