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跨境人員、情報網絡、封貢危機:萬曆朝鮮戰爭與16世紀末的東亞》是關於16世紀末東亞區域曆史的專題研究,通過考察兩種群體的跨境活動以及當時的情報網絡探討東亞整體性問題;通過考察日本豐臣政權對明朝封貢體係的挑戰以及明朝的兩種應對戰略探討封貢體係在當時的危機及其重構問題。
《跨境人員、情報網絡、封貢危機:萬曆朝鮮戰爭與16世紀末的東亞》認為16世紀末的東亞已然成為一個有機整體,麵對來自日本的挑戰,明朝具備較強的應急能力,它作為東亞封貢體係核心國的不容動搖。
作者簡介
鄭潔西,男,1981年齣生。現為寜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嚮為明史、中外關係史,側重於近世的中日、中朝、日朝關係史。曾任韓國高麗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日本學術振興會特彆研究員,兼任浙江省中日關係史學會常務理事。在《學術研究》《社會科學輯刊》等學術刊物上發錶論文多篇,並被人大復印資料《明清史》和《歷史學文摘》轉載。曾主持日本學術振興會課題一項,現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一項、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直接資助項目一項。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編 跨境人員
第一章 明朝軍隊裏的外國兵
第一節 明朝軍隊裏的日本兵
第二節 朝鮮戰場上的暹羅兵
第三節 參加對日作戰的黑人兵
結語
第二章 戰爭前後的在日明人
第一節 赴日明人群體
第二節 在日明人群體
結語
第二編 情報網絡
第三章 萬曆二十一年潛入日本的明朝間諜
第一節 萬曆二十一年潛入日本的明朝間諜
第二節 萬曆二十二、二十三年明日交通的轉機及挫摺
結語
第四章 戰爭期間的兩種豐臣秀吉情報
第一節 豐臣秀吉中國人說
第二節 豐臣秀吉死亡情報
結語
第五章 琉球國的情報角色
第一節 戰爭前夜的琉球情報
第二節 加入明朝對日情報體係的琉球國
第三節 琉球國參與明朝的對日間諜活動
第四節 萬曆二十六年琉球國對日本的情報活動及其對明朝戰略的影響
結語:以明朝為中心的東亞情報體係
第三編 戰與和:封貢危機
第六章 從“倭寇”到豐臣秀吉——戰爭前夜的備戰戰略
第一節 戰爭前夜的備戰舉措
第二節 浙江的軍備擴充
第三節 禦倭賞格的調整
結語
第七章 “徵倭搗巢”——明朝的徵討日本本土動議
第一節 萬曆十九年:三種徵討日本的戰略提議
第二節 萬曆二十年:張文熙的“徵倭搗巢”建言
第三節 萬曆二十二年:許孚遠提議“徵剿日本”
第四節 萬曆二十六年:明廷定議徵討日本本土
結語
第八章 “藉兵暹羅”——更大規模的東亞戰爭
第一節 “藉兵暹羅”議案的提齣
第二節 蕭彥的上奏和“藉兵暹羅”戰略實施的中止
結語
第九章 瀋惟敬兩入倭營交涉事考
第一節 瀋惟敬初人倭營交涉事考
第二節 瀋惟敬再入倭營交涉事考
第三節 兩套作戰方案與平壤大捷
第四節 瀋惟敬之功及其“枉狀”
結語
第十章 冊封史事考
第一節 瀋惟敬赴日宣諭事考
第二節 大阪城冊封情形考
結語
第十一章 交涉與妥協:萬曆朝鮮戰爭期間的和平條件
第一節 平壤戰前的《兵部帖》
第二節 日軍撤兵王京前後的和平條件
第三節 圍繞《大明日本和平條件》的交涉與妥協
第四節 《大明日本和平條件》在明朝和朝鮮的傳聞及其收縮
第五節 從豐臣秀吉降錶、“三事”之約到《大明朝鮮日本平和條目》
第六節 關於陪臣赴日交涉
第七節 圍繞王子人質日本問題的交涉與妥協
結語
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前言/序言
一
在16世紀末的東亞世界裏,活躍著這麼一種特殊群體:他們或是外國人,因為特殊因緣跨齣國界,最終效力於明朝軍隊;或是明朝人,穿梭往返於東亞海域,最後卻終老於日本。而當時發生的東亞國際戰爭——萬曆朝鮮戰爭(1592-1598),則為這些跨境人提供瞭一個重要的活動舞颱。
眾所周知,萬曆朝鮮戰爭是發生於16世紀末的一場東亞國際戰爭。這場戰爭由日本統治者豐臣秀吉挑起,以萬曆二十年(1592)四月日軍登陸釜山為開始,以萬曆二十六年(1598)十一月日軍在明、朝兩國軍隊的聯閤打擊下全綫撤軍迴國為結束,曆時長達7年之久。豐臣秀吉的軍事侵略導緻朝鮮王朝幾近亡國。當時的明朝“扶危字小”,始終救護,最終將日本侵略軍全部驅逐齣境。這場戰爭打擊瞭日本侵略者,保衛瞭朝鮮的領土和主權,鞏固瞭明朝的封貢體係,確保瞭東亞300年的和平,其意義極為深遠。
東亞人錯綜交叉的跨境活動是這場戰爭的一個重要特色。在這場戰爭中,不少日本兵在戰鬥中成為明軍俘虜,而在和平談判的戰爭間歇期(1593-1597),又有不少留駐朝鮮的日本兵不斷主動嚮駐朝明軍投降,這些日本兵多為明朝軍隊所收編,成為明軍裏掌握先進鳥銃戰術的日本兵集團。而除瞭日本兵之外,明朝軍隊裏還有暹羅兵、黑人兵等跨境兵團,與日本兵一樣,他們也都是明朝軍隊的有機組成部分。戰爭前後的在日明人是一個人數眾多的特殊群體,其社會構成頗為復雜,已經較深地滲透到瞭日本社會的各個層麵。他們的齣身各自不同,赴日因緣彼此相異,但都為時代所推動,不由自主地捲進瞭萬曆朝鮮戰爭這場大規模的東亞國際戰爭中。這些在日明人中,甘為漢奸、為虎作倀、一意賣國者有之,不忘故國、矢誌忠心、捨身報國者亦不乏其人。以上兩類跨境群體的生息狀況,摺射齣瞭當時東亞世界錯綜復雜的跨境活動和文化交流情況。
二
在萬曆朝鮮戰爭前夜,因為明朝的封貢體係和當時的東亞海上貿易,不少日本情報經由多種渠道在事先已經傳人明朝。戰爭爆發後,相關各國之間的人員往來比以往更為頻繁,隨之而來的是迅速膨脹的信息流通量。為瞭把握戰爭形勢、謀求戰略主動權,明朝開始積極主動地搜集和研究日本情報,專門派遣間諜潛入日本展開諜報工作。這些明朝間諜在日本各地展開各種情報活動,搜集和帶迴大量日本情報,對當時明朝的對日戰略産生瞭重大影響。
在當時的日本情報中,因為直接關乎戰局的進退,明朝對日本統治者豐臣秀吉的相關情報要更為關心。戰爭期間關於豐臣秀吉的兩種情報——豐臣秀吉中國人說和豐臣秀吉死亡情報的齣現,無疑是明朝高度關注日本情報的集中體現。
作為明朝的一個重要藩屬國,琉球在明朝的對日情報網絡中扮演瞭十分重要的角色。戰爭前夜,雖有民間渠道將日本情報傳人明朝,但在最初並未引起明朝政府的足夠重視。琉球以明朝藩屬國的身份嚮明朝所提供的日本情報,對明朝來講更加真實可信,在真正意義上開啓瞭明朝的對日備戰戰略。此後,琉球加入明朝的對日情報體係,參與瞭明朝的對日情報活動。作為明朝對日情報網絡中的一個環節,琉球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所提供的日本情報在明朝對日認識和對日戰略上都産生過十分重大的影響。
三
從東亞人的跨境活動和當時的情報網絡來看,16世紀末的東亞已然成為一個有機整體,而萬曆朝鮮戰爭對明朝封貢體係的衝擊無疑是東亞整體性問題在國際政治上的又一重要體現。
眾所周知,14-16世紀東亞主要的國際性問題是倭寇。對明朝來講,倭寇作為“南倭北虜”兩大問題之一,幾與明朝相始終。到瞭16世紀末,東亞海域的倭寇雖然已非大患,但這個問題並未完全消失,而且還存在再次惡化的可能。事實上,在萬曆朝鮮戰爭前夜,明朝也一直認為即將發生的是一場傳統的“倭寇戰爭”,預想“倭寇”將在東部沿海大規模登陸,明朝軍隊則預先在東部沿海設防備戰,所以明朝在戰前的一切戰略準備都是為瞭應付來自海上的“倭寇”。但最終的結果是,豐臣秀吉發動的是另外一場全新的“倭寇戰爭”,以大規模軍團登
16世紀末的東亞:權力轉移與文化碰撞 本書深入剖析瞭16世紀末東亞地區所經曆的劇烈變革,聚焦於明朝、日本以及朝鮮半島這三大核心行為體之間的復雜互動。在這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傳統的權力結構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新的地緣政治格局正在醞釀之中。 第一部分:明朝的黃昏與內部張力 明朝,這個曾經的區域霸主,在萬曆年間正麵臨著內憂外患的巨大壓力。錶麵上的“萬邦來朝”掩蓋著深刻的內部危機。中央集權的衰弱、文官集團與宦官勢力的犬牙交錯,以及地方財政的枯竭,共同構成瞭帝國體製的內在脆弱性。 本書首先梳理瞭萬曆皇帝的統治哲學及其對國傢治理的實際影響。他的長期怠政,並非簡單的個人懶散,而是對朝堂政治生態的一種消極迴應,加劇瞭官僚體係的低效和腐敗。我們詳細考察瞭張居正改革的遺産及其在後期的瓦解過程,分析瞭財政製度的結構性缺陷,尤其是對白銀貨幣化的過度依賴,使得帝國在麵對外部衝擊時,缺乏必要的經濟韌性。 同時,對明朝社會經濟圖景的描繪是理解其戰略選擇的基礎。東南沿海的商業繁榮與內部的土地兼並形成鮮明對比,社會階層矛盾日益尖銳。這種內部的張力,極大地製約瞭明朝在處理外部危機——特彆是來自東北女真部落和東部日本的威脅——時的決策速度和資源調動能力。我們還探討瞭“抗倭援朝”的背景下,明朝軍事力量的實際戰鬥力、後勤補給的組織難度,以及這場戰爭對國庫和民生的長遠損害。 第二部分:豐臣秀吉的野心與日本的統一 16世紀末的日本,正經曆著從戰國亂世到初步統一的曆史性跨越。豐臣秀吉以其超凡的政治手腕和軍事纔能,結束瞭長期的分裂局麵,建立瞭短暫而強大的中央集權。然而,這種統一的基礎並不穩固,內外部矛盾都需要一個宣泄口。 本書著重分析瞭秀吉建立“大日本帝國”這一概念的內在驅動力。統一國內的武士階層、轉移內部鬥爭焦點、鞏固新政權閤法性,是其對外擴張戰略的核心目的。我們細緻考察瞭秀吉對朝鮮半島的戰略定位——將其視為通往明朝的跳闆,而非終極目標。這種戰略的傲慢與誤判,是理解後續衝突的關鍵。 對日本軍事力量的現代化程度及其組織結構的考察至關重要。火繩槍(鐵炮)的廣泛使用、強大的海軍力量以及武士階層的軍事精神,使得日本在初期的進攻中展現齣驚人的效率。然而,我們同時也揭示瞭日本在後勤保障、對復雜地形和氣候的適應性,以及麵對長期圍城戰時的戰略短闆。 第三部分:朝鮮王朝的夾縫生存與自我重塑 朝鮮王朝(李氏朝鮮)在這個十字路口麵臨著最為嚴峻的生存考驗。作為明朝的藩屬國,其外交政策長期以來圍繞“事大主義”展開,高度依賴於明朝的庇護。然而,日本的入侵徹底打破瞭這種平衡。 本書詳盡描述瞭朝鮮王朝在戰爭初期所遭受的毀滅性打擊,從都城漢陽的陷落到王室的流亡。重點分析瞭朝鮮朝廷內部在應對危機時的路綫之爭——主和派與主戰派的拉鋸。我們特彆關注瞭以李舜臣為代錶的軍事領袖,在絕境中展現齣的非凡纔能。李舜臣領導的海軍如何通過一係列關鍵性的海戰,切斷瞭日本的後勤生命綫,從而為朝鮮的存續和明朝的馳援爭取瞭寶貴時間。 此外,本書還探討瞭戰爭對朝鮮社會結構的長期影響。大量人口的死亡、土地的荒蕪,以及戰後重建中的社會動蕩。戰爭催生瞭地方義兵的崛起,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瞭傳統兩班貴族的統治權威,為後世朝鮮的社會變革埋下瞭伏筆。 第四部分:東亞地緣政治的重塑與文化滲透 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通常被稱為“壬辰倭亂”)不僅僅是軍事對抗,更是一場涉及意識形態、技術傳播和文化交流的復雜博弈。 我們分析瞭戰爭如何加速瞭明朝、日本和朝鮮三國之間的技術和人員流動。例如,明朝的火器技術和軍事組織經驗被引入朝鮮,而日本的某些手工藝和管理經驗也得以在朝鮮半島傳播。 戰爭的後果重塑瞭東亞的權力結構。明朝雖然成功擊退瞭日本的入侵,但自身的國力也被嚴重消耗,加速瞭其在東北地區應對後金崛起的難度。日本雖然未能徵服朝鮮,但其武士階層對海外擴張的渴望並未完全熄滅,為後來的德川幕府的鎖國政策提供瞭重要的反思背景。朝鮮則在戰後重建中,更加強調對儒傢正統的維護,同時也更加警惕外部世界的變化。 本書最終的論點在於,16世紀末的東亞衝突並非孤立事件,而是區域權力體係從中古嚮近世轉型的標誌性事件。它揭示瞭一個在看似穩定秩序下,因內部失衡和外部野心交織而爆發的係統性危機,其深遠影響一直延續到下一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