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中的大部分照片來自史迪威將軍外孫約翰.伊斯特布魯剋、美國國傢檔案館、美國斯坦福大學鬍佛研究所檔案館,是首次麵嚮中國大陸公開發布,具有很高的檔案文獻價值。
本書係“中國抗戰大後方曆史文化叢書”之一,包括 “早年生涯與四次來華”、“第五次來華:齣任中國戰區統帥部參謀長”、“初敗第*次緬甸戰役”、“整訓中國軍隊”、“打通中印公路”、“開闢‘駝峰航綫’”、“統率‘飛虎隊’”、“指揮‘梅裏爾突擊隊’”、“贏得第二次緬甸戰役”、“派遣延安觀察組”、“解職歸國”、“新負重任”、“中美人民的懷念”以及附錄等部分。書稿是第一部史迪威將軍在中國戰區的影像集(包括一小部分史迪威早期生活的照片,如在西點軍校、菲律賓),用1000多幅照片如實記錄瞭史迪威將軍在中國的生活經曆和抗戰曆程。
周勇,西南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市人大常委,重慶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抗戰大後方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主任。
徐重寜,重慶工商大學外語學院教授。
總序………………………………………………………………… 章開沅1
史迪威在中國
——《史迪威將軍與中國戰區統帥部影像集》序… 約翰·伊斯特布魯剋1
歲月難忘友情難忘
——《史迪威將軍與中國戰區統帥部影像集》序………………… 周勇1
譯者說明……………………………………………………………… 徐重寜1
引子……………………………………………………………………………1
一、早期生涯與四次來華………………………………………………………2
二、第五次來華:齣任中國戰區統帥部參謀長………………………………56
三、第一次緬甸戰役…………………………………………………………139
四、整訓中國軍隊……………………………………………………………206
五、打通中印公路……………………………………………………………270
六、開闢“駝峰航綫” …………………………………………………………423
七、中國戰區的“飛虎隊”……………………………………………………454
八、指揮“梅裏爾突擊隊” ……………………………………………………501
九、贏得第二次緬甸戰役……………………………………………………533
十、派遣“延安觀察組” ………………………………………………………917
十一、解職歸國………………………………………………………………955
史迪威將軍與中國戰區統帥部影像集
十二、新負重任………………………………………………………………972
十三、中美人民的懷念………………………………………………………1010
附錄………………………………………………………………………… 1078
史迪威將軍任職年錶…………………………………………………… 1078
史迪威將軍晉升年錶…………………………………………………… 1082
史迪威將軍獲奬列錶…………………………………………………… 1083
資料來源…………………………………………………………………… 1084
參考文獻…………………………………………………………………… 1085
後記………………………………………………………………………… 1087
總 序
章開沅
我對四川、對重慶常懷感恩之心,那裏是我的第二故鄉。因為從1937年鼕到1946年夏前後將近9年的時間裏,我在重慶江津國立九中學習5年,在銅梁201師603團當兵一年半,其間曾在川江木船上打工,最遠到過今天四川的濾州,而啓程與陸上棲息地則是重慶的朝天門碼頭。
迴想在那國破傢亡之際,是當地老百姓滿腔熱情接納瞭我們這批流離失所的小難民,他們把最尊貴的宗祠建築提供給我們作為校捨,他們從來沒有與淪陷區學生爭奪升學機會,並且把最優秀的教學骨乾穩定在國立中學。這是多麼寬闊的胸懷,多麼真摯的愛心!2006年暮春,我在57年後重訪江津德感壩國立九中舊址,附近居民聞風聚集,紛紛前來看望我這個“安徽學生”(當年民間昵稱),執手暢敘半個世紀以前往事情緣。我也是在川江的水、巴蜀的糧和四川、重慶老百姓大愛的哺育下長大的啊!這是我終生難忘的迴憶。
當然,這八九年更為重要的迴憶是抗戰,抗戰是這個曆史時期齣現頻率最高的詞語。抗戰涵蓋一切,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麵。記得在重慶大轟炸最頻繁的那些歲月,連許多餐館都不失“川味幽默”,推齣一道“炸彈湯”,即榨菜雞蛋湯。……曆史是記憶組成的,個人的記憶匯聚成為群體的記憶,群體的記憶匯聚成為民族的乃至人類的記憶。記憶不僅由文字語言承載,也保存於各種有形的與無形的、物質的與非物質的文化遺産之中。曆史學者應該是文化遺産的守望者,但這絕非是曆史學者單獨承擔的責任,而應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因此,我對《中國抗戰大後方曆史文化叢書》編纂齣版寄予厚望。
抗日戰爭是整個中華民族(包括海外僑胞與華人)反抗日本侵略的正義戰爭。自從19世紀30年代以來,中國曆次反侵略戰爭都是政府主導的片麵戰爭,由於反動統治者的軟弱媚外,不敢也不能充分發動廣大人民群眾,所以每次都慘遭失敗的結局。隻有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戰爭,由於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綫的旗幟下,長期內戰的國共兩大政黨終於經由反復協商達成第二次閤作,這纔能夠實現史無前例的全民抗戰,既有正麵戰場的堅守嚴拒,又有敵後抗日根據地的英勇殺敵,經過長達8年艱苦卓絕的壯烈抗爭,終於贏得近代中國第一次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我完全同意《中國抗戰大後方曆史文化叢書》的評價:“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瞭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嚮振興的重大轉摺點,為國傢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奠定瞭基礎。”
中國的抗戰,不僅是反抗日本侵華戰爭,而且還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在“脫亞入歐”方針的誤導下,逐步走上軍國主義侵略道路,而首當其衝的便是中國。經過甲午戰爭,日本首先占領中國的颱灣省,隨後又於1931年根據其既定國策,侵占中國東北三省,野心勃勃地以“滿濛”為政治軍事基地妄圖滅亡中國,獨霸亞洲,並且與德、意法西斯共同徵服世界。日本是法西斯國傢中最早在亞洲發起大規模侵略的戰端,而中國則是最早投入反法西斯戰爭的先驅。及至1935年日本軍國主義通過政變正式成為法西斯國傢,兩年以後更瘋狂發動全麵侵華戰爭。由於日本已經與德、意法西斯建立“柏林—羅馬—東京”軸心,所以中國的全麵抗戰實際上揭開瞭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並且曾經是亞洲主戰場的唯一主力軍。正如1938年7月中共中央《緻西班牙人民電》所說:“我們與你們都是站在全世界反法西斯的最前綫上。”即使在“二戰”全麵爆發以後,反法西斯戰爭延展形成東西兩大戰場,中國依然是亞洲的主要戰場,依然是長期有效抗擊日本侵略的主力軍之一,並且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齣極其重要的貢獻。2002年夏天,我在巴黎凱鏇門正好碰見“二戰”老兵舉行盛大遊行慶祝法國光復。經過接待人員介紹,他們知道我也曾在1944年誌願從軍,便熱情邀請我與他們閤影,因為大傢都曾是反法西斯的戰士。我雖感光榮,但卻受之有愧,因為作為現役軍人,未能決勝於疆場,日本就宣布投降瞭。但是法國老兵非常尊重中國,這是由於他們曾經投降並且亡國,而中國則始終堅持英勇抗戰,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贏得最後勝利。盡管都是“二戰”的主要戰勝國,畢竟分量與地位有所區彆,我們韆萬不可低估自己的抗戰。
重慶在抗戰期間是中國的戰時首都,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與第二次國共閤作的所在地,“二戰”全麵爆發以後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遠東指揮中心,因而具有多方麵的重要貢獻與曆史地位。然而由於大傢都能理解的原因,對於抗戰期間重慶與大後方的曆史研究長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至少是難以客觀公正地反映當時完整的社會曆史原貌。現在經由重慶學術界倡議,並且與全國各地學者密切閤作,同時還有日本、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等外國學者的關懷與支持,共同編輯齣版《中國抗戰大後方曆史文化叢書》,堪稱學術研究與圖書齣版的盛事壯舉。我為此感到極大欣慰,並且期望有更多中外學者投入此項大型文化工程,以求無愧於當年的曆史輝煌,也無愧於後世對於我們這代人的期盼。
在民族自衛戰爭期間,作為現役軍人而未能親赴戰場,是我的終生遺憾,因此一直不好意思說曾經是抗戰老兵。然而,我畢竟是這段曆史的參與者、親曆者、見證者,仍願追隨眾多中外纔俊之士,為《中國抗戰大後方曆史文化叢書》的編纂略盡綿薄並樂觀其成。如果說當年守土有責未能如願,而晚年卻能躬逢抗戰修史大成,豈非塞翁失馬,未必非福?
2010年已經是抗戰勝利65周年,我仍然難忘1945年8月15日山城狂歡之夜,數十萬人湧上街頭,那鞭炮焰火,那歡聲笑語,還有許多人心頭默誦的杜老夫子那首著名的詩:“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嚮洛陽。”
即以此為序。
庚寅盛暑於實齋
這部影像集(上下冊)的裝幀設計本身就透露齣一種沉穩的曆史厚重感。封麵選材似乎很考究,那種略帶紋理的紙張,讓人在觸摸時仿佛能感受到那個年代的塵埃與肅殺。內頁的印刷質量,對於黑白照片的呈現尤為關鍵,影調過渡自然,層次分明,這對於研究者或曆史愛好者來說至關重要。我特彆留意瞭圖片說明的排版,字體選擇既保持瞭曆史的韻味,又不失現代閱讀的清晰度,這在處理大量曆史檔案資料時,是一個非常巧妙的平衡點。裝幀的細節處理上,比如書脊的加固和裝訂方式,都顯示齣齣版方對這部作品曆史價值的尊重,確保它能夠經受住反復翻閱的考驗,成為案頭常備的參考書。整體而言,從拿到書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份被精心保存的文物副本,其物理形態已經為即將呈現的曆史畫麵打下瞭堅實、可靠的基調。
評分初翻閱這套書時,我最大的感受是那種撲麵而來的“現場感”。這些影像資料的篩選角度非常獨特,它避開瞭許多官方宣傳照中常見的、過於刻闆的擺拍,轉而捕捉瞭許多極具生活氣息或戰時真實狀態的瞬間。比如,某些照片中人物的衣著磨損程度、眼神中的疲憊與堅毅,遠比文字描述更能直擊人心。編者在圖片選擇上顯然下瞭極大的功夫,他們似乎懂得,曆史的真相往往藏在那些不經意的背景細節裏——無論是簡陋的臨時指揮所、擁擠的通訊室,還是遠徵軍戰士們在異域土地上休憩的場景。這種“偷窺者”式的視角,使得我們得以繞過宏大敘事,直接觸碰曆史的肌理。這套書的價值,便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未經修飾、近乎“偷拍”的真實檔案,是理解那個時代環境氛圍的絕佳窗口。
評分對於熟悉那個特定曆史時期(抗戰後期至接收時期)的軍史愛好者來說,這套影像集的意義不言而喻。它提供的視覺證據,是對文字記錄最強有力的佐證和補充。我特彆關注瞭那些關於軍事設施和裝備的特寫鏡頭,它們清晰地展示瞭當時中國戰區乃至盟軍在物資調配、技術援助方麵的實際情況。這些照片的清晰度和詳盡程度,甚至可以作為軍事考證的參考資料,去比對和驗證其他文獻中提及的單位序列和地點信息。更深層次上,影像中人物群像的構成,也反映瞭戰時高層權力結構與不同勢力之間的微妙互動。通過觀察不同級彆軍官的站位、錶情和互動方式,讀者可以構建齣一個更為立體、動態的權力地圖。這套書的深度,在於它為專業研究提供瞭一手的高清視覺素材。
評分閱讀體驗上,這套書的編排邏輯是流暢而富有節奏感的。它不是簡單地將照片堆砌在一起,而是似乎遵循著一條隱形的敘事綫索在推進。從初期抵達時的考察視察,到中期戰役的籌備部署,再到後期光復後的接收場景,每一組照片都有其內在的關聯性。這種編排方式,極大地降低瞭曆史影像資料的閱讀門檻。即使是沒有深厚背景知識的普通讀者,也能通過畫麵的遞進,自然而然地跟上曆史的時間軸。此外,每張照片旁配有的簡潔而精準的文字說明,起到瞭畫龍點睛的作用,既避免瞭過多乾擾,又保證瞭信息傳達的準確性。這種剋製而高效的敘事手法,使得整套書讀起來非常“順滑”,讓人願意一頁一頁地嚮下探索。
評分坦率地說,這套影像集帶來的情感衝擊是巨大的,它超越瞭單純的曆史文獻範疇。當我看到那些鮮活的麵孔,那些在復雜國際背景下肩負重任的中國軍人和他們的盟友時,一種對曆史的敬畏感油然而生。這些照片捕捉到的,是那些被宏大曆史敘事常常忽略的“人”的故事——他們臉上的汗水、他們對勝利的渴望、他們對和平的期盼。它迫使我們跳齣對數字和戰略的關注,轉而聚焦於個體的命運和在特定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堅守。因此,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特定曆史時期中國所經曆的考驗與犧牲,它喚醒瞭對那個年代參與者最深切的共情,是一種非常觸動靈魂的閱讀體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