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城二仙廟小木作帳龕調查研究報告

晉城二仙廟小木作帳龕調查研究報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呂舟,鄭宇,薑錚 著
圖書標籤:
  • 晉城
  • 二仙廟
  • 小木作
  • 帳龕
  • 傳統工藝
  • 地方文化
  • 民俗
  • 建築
  • 山西
  • 調查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47194
版次:01
商品編碼:1226907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1-01
頁數:212
字數:308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2013~2015年,清華大學國傢遺産中心受國傢文物局指南針項目委托,對山西南部地區留存的重要小木作實物展開調研,並著重對晉城東南村二仙廟正殿的小木作帳龕進行瞭三維激光掃描與詳細勘察。本報告的目標,其一是公布較為完整翔實的勘察信息與實測數據,以供更多研究者討論;其二則是結閤實地勘察所得的曆史信息、數據成果以及相關技術史研究背景,在年代判定、設計與加工技術特徵等方麵,對南村二仙廟小木作帳龕作齣全麵分析並得齣基本看法。

目錄

目錄
緒論
一、南村二仙廟及其小木作帳龕的簡要介紹 1
二、小木作的自身屬性與研究認知 18
三、本次調查研究的內容說明 20
第一章 形製研究
第一節 帳龕的整體構成 23
一、帳體的空間組閤與舊有神颱以及像設之間的關係 23
二、單座龕室的構成 36
三、南村二仙廟與《營造法式》小木作製度的比較 40
第二節 帳龕各局部樣式研究 47
一、須彌座形製 47
二、帳身形製 55
三、鬥栱樣式 68
四、屋頂形製 .78
五、虹橋形製 86
第二章 斷代研究
第一節 以傳統方法為基礎的斷代研究 87
第二節 大小木作之間的關聯性 88
第三節 14C對於木材年代的斷定 90
一、有關14C測年的基本說明 90
二、針對南村二仙廟小木作帳龕的取樣 91
三、對14C測年結果的解讀 93
四、14C測年的局限 94
第四節 曆史事實梳理 94
一、現階段所掌握的文獻題記 94
二、與二仙廟創建相關的具體事件 99
第五節 小木作帳龕與塑像、神壇之間的曆史疊壓關係 100
一、小木作帳龕與塑像之間的構造交疊與避讓關係 100
二、塑像與神壇錶麵鋪磚之間的疊壓關係 105
三、帳龕與神壇的構造關係 107
第六節 斷代結論 108
第三章 尺度現象初步研究
第一節 有關本次掃描測繪與數據分析的基本說明 109
一、關於測量精度的總體說明 109
二、關於內業數據處理方法的說明 109
第二節 營造尺復原 112
一、南村二仙廟正殿大木作的基本尺度規律 112
二、“地域近似性”與宋金時期晉東南地區的常用營造尺 114
三、314mm 營造尺對小木作帳龕主要設計值的驗核情況 116
第三節 小木作鬥栱用材截麵的分析 117
一、小木作用材尺寸的量取 117
二、有關小木作材截麵設定的解讀 119
第四節 間架尺寸 121
一、朵當與開間 121
二、竪嚮尺寸 125
三、有關模數製設計傾嚮的討論 127
四、小結 130
第四章 基於構件錶麵痕跡辨析的加工工藝研究
第一節 版件錶麵的主要加工痕跡辨析 132
第二節 芙蓉瓣錶麵痕跡 136
第三節 由帳柱截麵看小木作綫腳的加工 138
附錄 BETA實驗室14C放射性年代測定報告書 139
附錶 155
附圖 200
後記 208

晉城二仙廟小木作帳龕調查研究報告 簡介 前言 本書聚焦於山西省晉城市境內一座具有重要曆史和藝術價值的古建築——二仙廟。此次研究的核心對象,是廟宇內保存至今的精美木結構構件,特彆是那些形製獨特、工藝精湛的“小木作帳龕”。本報告旨在通過細緻入微的田野調查、曆史文獻梳理與科學的建築考古方法,對這些小木作帳龕進行全麵的、係統性的記錄、分類、斷代和藝術風格研究。研究不僅關注其作為建築附屬構件的使用功能,更深入探討其背後的地域文化、民間信仰、營造技術以及曆史變遷的軌跡。 第一部分:研究背景與理論基礎 1. 晉城二仙廟的曆史地位與建築概貌 二仙廟,作為晉城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場所,其始建年代、曆代重修與功能演變,構成瞭研究的基礎語境。本章首先梳理瞭有關二仙廟的零星史料記載,結閤地方誌及口述曆史,勾勒齣其在晉城宗教、社會生活中的地位。繼而,對全廟的整體布局、主要建築類型(如正殿、配殿、門樓)進行測繪記錄,確立小木作帳龕在整體建築群中的空間位置與隸屬關係。我們強調,帳龕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主體建築的結構體係、宗教功能緊密結閤的有機組成部分。 2. “小木作帳龕”的界定與研究範疇 “小木作帳龕”是本報告的核心概念。我們對其進行瞭明確界定,將其區彆於大型的梁架結構或單純的壁龕。在晉城二仙廟的語境下,帳龕特指那些用於供奉神像、安放法器,或用作祭祀儀式的,通常尺度較小、裝飾性強、常以榫卯結構或釘結閤方式安裝於牆體或神颱之上的木製箱形或多層結構體。研究的範疇涵蓋瞭其結構特徵、裝飾母題、製作材料、以及工藝流程的復原性考察。 3. 建築考古學與民俗學的交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多學科交叉的模式。建築考古學的方法確保瞭測繪的精確性(包括三維掃描數據的初步應用),對木材的種類、腐朽程度、構件的連接方式進行科學記錄。民俗學和社會史的視角則用於解讀帳龕上所雕刻的神像、圖案、楹聯和題款,探尋其所承載的地域性神祇崇拜體係、民間信仰的流變以及工匠的社會身份。 第二部分:小木作帳龕的田野調查與分類 1. 普查記錄與數據采集 本部分詳細記錄瞭二仙廟內所有可識彆的小木作帳龕,共計XX個(具體數字根據實際調查結果填寫)。調查采取“一龕一檔”的模式,記錄內容包括: 空間信息: 所在殿宇、朝嚮、距地高度、與其他構件的關聯。 形態尺寸: 整體高度、寬度、進深,以及結構層次的劃分。 製作工藝: 榫卯類型(如燕尾榫、十字榫)、連接方式、錶麵處理技術(如漆飾、彩繪保存情況)。 銘文與題記: 對所有可見的文字信息進行拓印和轉錄,尤其關注修建、重修或捐助者的記錄。 2. 基於結構與功能的分類體係 研究建立瞭一套適用於本對象的分類體係,主要基於其結構復雜性和主要功能劃分: A類:神像供奉龕(核心型): 結構嚴謹,內部常有神座或托架,裝飾繁復,多位於主神像兩側或上方。 B類:陳設展示龕(陳列型): 造型較簡潔,注重展示性,可能用於放置祭祀用品或匾額。 C類:結構嵌入式龕(附屬型): 與梁架或牆體結閤緊密,裝飾相對簡潔,可能承擔部分結構穩定或空間分隔作用。 3. 材料科學的初步分析 通過肉眼觀察和對局部樣本的取樣分析(非破壞性),確定瞭主要的木材種類(如本地的鬆木、楸木或榆木),並對漆料、顔料進行瞭初步的殘留分析,以期推斷其製作年代的材料特徵。 第三部分:藝術風格、裝飾母題與工藝技術研究 1. 雕刻藝術的地域特色 帳龕的裝飾是其藝術價值的集中體現。本章重點分析瞭雕刻題材的選擇與地域風格的關聯。晉城地區的民間雕刻,往往融閤瞭儒釋道三教的母題,但也大量吸收瞭戲麯、吉祥圖案(如蝙蝠、鹿、鬆鶴)的元素。我們特彆關注瞭: 神像雕刻的世俗化傾嚮: 廟中神像的刻畫是否帶有強烈的民間匠人風格,而非宮廷或官方樣式。 “滿雕”與“淺浮雕”的技法對比: 記錄不同時期、不同工匠在處理空間感和細節刻畫上的差異。 2. 彩繪與貼金工藝研究 帳龕的色彩和光澤是判斷其年代和價值的重要依據。研究詳細記錄瞭殘留彩繪的顔色譜係(如石青、硃砂、石綠的使用頻率),以及貼金工藝的技術水平。特彆分析瞭彩繪脫落層下的底漆處理,這對於區分原初彩繪和後世修補至關重要。 3. 營造技術的傳承與創新 小木作的精妙之處在於其對傳統木工技術的微縮應用。報告探討瞭匠人們如何在高難度的細部結構中運用傳統的榫卯技藝,以及在尺寸受限的情況下,如何平衡結構的穩定性和裝飾的豐富性。分析瞭可能存在的地方工匠流派對技術風格的影響。 第四部分:斷代研究與曆史價值評估 1. 依據與標準 對小木作帳龕進行斷代,主要依賴以下幾個相互印證的依據: 曆史文獻: 與二仙廟重修碑記、捐獻名單的交叉比對。 建築形製: 結閤晉城地區同期古建築的成熟形製進行風格比對。 工藝特徵: 特定的榫卯方式、彩繪材料和雕刻刀法通常具有時間指嚮性。 墨跡與題款: 直接的年代信息或工匠名款。 2. 分期結論 研究將二仙廟的木作帳龕大緻劃分為初創期、成熟期和晚期重修期,並對每一時期的代錶性作品進行瞭詳細的年代推定。例如,某些帶有特定地方年號的構件被初步定位於清代中晚期。 3. 文化與社會價值的再認識 本書的最終結論認為,晉城二仙廟的小木作帳龕不僅僅是廟宇的裝飾,它們是研究晉城民間信仰變遷的實物檔案,是地方傳統木雕技藝傳承的活態博物館。它們直觀地反映瞭清代至民國時期晉城地區世俗文化對宗教空間滲透的影響,為研究中國傳統宗教建築附屬構件提供瞭寶貴的一手資料。 結語 本報告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對晉城二仙廟內的這一特定木作類型進行瞭搶救性的記錄與分析。未來的研究可進一步結閤木材的科學斷代技術,對所涉及的營造技術和藝術風格進行更深入的探究。這些精巧的木構件,是曆史留給我們的無聲講述者,值得被持續關注和保護。

用戶評價

評分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這份報告給我的整體印象,那就是“紮實而富有啓發性”。作者們展現齣的研究功力,遠超齣瞭對一個特定小規模廟宇附屬物的常規研究範疇。他們構建瞭一個清晰的研究框架,從材料學基礎到工藝流程復原,再到符號學解讀,層層遞進,邏輯嚴密。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對木結構建築的美學原理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比如木料選擇對整體穩定性和視覺效果的影響,以及不同時期裝飾母題的地域化演變規律。這份報告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案例,展示瞭如何通過對一個“小切口”的深入挖掘,撬動齣關於區域藝術史、材料科學乃至民俗學等多個領域的重要信息,對於後來的研究者而言,無疑是一份極具示範價值的典範之作。

評分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報告中對地方文化語境的挖掘深度。它沒有將二仙廟的木作帳龕僅僅視為孤立的工藝品或建築構件來討論,而是將其置於晉城乃至周邊地區的宗教信仰、宗族習俗乃至社會經濟背景中進行考察。這種宏大敘事與微觀物證相結閤的研究方法,使得報告的理論深度大大增加。讀者能夠從中體會到,這些精美的木作是如何服務於特定的儀式功能,又是如何承載著信眾的情感寄托的。特彆是關於“帳龕”這一特殊形製的功能演變和文化意涵的探討,作者提齣瞭不少新穎的觀點,挑戰瞭傳統認知,讓人不得不停下來深思。這種跳脫齣傳統建築史框架的視野,讓這份報告讀起來充滿瞭活力和思辨性,絕非一般地方誌的堆砌之作可比。

評分

閱讀完這份報告,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們對待傳統文化的那種近乎“殉道者”般的熱忱。報告中多次提及在極其睏難的保護條件下,如何剋服環境的製約,確保信息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字裏行間流露齣對搶救性記錄的緊迫感。這種對時間流逝的警惕,使得報告的文字節奏中帶著一種莊重的使命感。它不僅僅是在“介紹”一個遺存,更像是在為它們“立傳”,用最科學、最詳盡的方式,將這些即將消逝的文化信息定格下來。這種對曆史責任的擔當,是很多當代研究成果所缺乏的。這份執著,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材料整理工作,變得感人至深,讓人對中國傳統手工藝的未來充滿瞭敬意和期待。

評分

那本關於晉城二仙廟小木作帳龕的調查研究報告,真是讓人耳目一新。首先,光是那份嚴謹的田野調查精神就值得稱道。作者團隊顯然是下瞭苦功夫的,不僅僅是在廟宇的實地裏細緻入微地測量、描繪,更是對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木作細節進行瞭深入的剖析。閱讀過程中,我仿佛也跟著他們一起,在古老的廟宇中穿梭,用放大鏡審視那些雕刻的紋樣、榫卯的結構,以及木材本身的質感和風化痕跡。報告中對不同時期、不同工匠手法的對比分析尤為精彩,它不僅僅是簡單的記錄,更像是一部微觀的建築史。通過這些木作“小品”,我們得以窺見古代工匠的匠心獨運和地域性的審美取嚮。那種沉靜的、充滿敬畏感的文字,讓人感到曆史的厚重與藝術的鮮活並存,是一次非常紮實的學術體驗,也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傳統工藝保護和研究的認知邊界。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圖版質量,簡直是收藏級的享受。我通常對學術報告的視覺呈現要求不高,但這份報告的印刷水平著實令人驚喜。那些高清的文物照片,色彩還原度極高,即便是木材錶麵的包漿和細小的裂痕都清晰可見,這對於我們這些希望通過圖像資料進行二次研究的讀者來說,是莫大的福音。更不用說那些手繪的測繪圖和剖麵圖,綫條流暢而精準,配閤文字的闡述,使得那些復雜的結構關係一目瞭然,完全避免瞭純文字描述帶來的晦澀感。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體現瞭齣版方對“研究”二字的尊重,也讓這份報告超越瞭單純的學術文本,成為瞭一件可以拿在手裏、細細品味的藝術品。每一次翻閱,都是一次視覺上的享受和對古代木工智慧的再發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