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二仙庙小木作帐龛调查研究报告

晋城二仙庙小木作帐龛调查研究报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舟,郑宇,姜铮 著
图书标签:
  • 晋城
  • 二仙庙
  • 小木作
  • 帐龛
  • 传统工艺
  • 地方文化
  • 民俗
  • 建筑
  • 山西
  • 调查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7194
版次:01
商品编码:1226907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页数:212
字数:30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13~2015年,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受国家文物局指南针项目委托,对山西南部地区留存的重要小木作实物展开调研,并着重对晋城东南村二仙庙正殿的小木作帐龛进行了三维激光扫描与详细勘察。本报告的目标,其一是公布较为完整翔实的勘察信息与实测数据,以供更多研究者讨论;其二则是结合实地勘察所得的历史信息、数据成果以及相关技术史研究背景,在年代判定、设计与加工技术特征等方面,对南村二仙庙小木作帐龛作出全面分析并得出基本看法。

目录

目录
绪论
一、南村二仙庙及其小木作帐龛的简要介绍 1
二、小木作的自身属性与研究认知 18
三、本次调查研究的内容说明 20
第一章 形制研究
第一节 帐龛的整体构成 23
一、帐体的空间组合与旧有神台以及像设之间的关系 23
二、单座龛室的构成 36
三、南村二仙庙与《营造法式》小木作制度的比较 40
第二节 帐龛各局部样式研究 47
一、须弥座形制 47
二、帐身形制 55
三、斗栱样式 68
四、屋顶形制 .78
五、虹桥形制 86
第二章 断代研究
第一节 以传统方法为基础的断代研究 87
第二节 大小木作之间的关联性 88
第三节 14C对于木材年代的断定 90
一、有关14C测年的基本说明 90
二、针对南村二仙庙小木作帐龛的取样 91
三、对14C测年结果的解读 93
四、14C测年的局限 94
第四节 历史事实梳理 94
一、现阶段所掌握的文献题记 94
二、与二仙庙创建相关的具体事件 99
第五节 小木作帐龛与塑像、神坛之间的历史叠压关系 100
一、小木作帐龛与塑像之间的构造交叠与避让关系 100
二、塑像与神坛表面铺砖之间的叠压关系 105
三、帐龛与神坛的构造关系 107
第六节 断代结论 108
第三章 尺度现象初步研究
第一节 有关本次扫描测绘与数据分析的基本说明 109
一、关于测量精度的总体说明 109
二、关于内业数据处理方法的说明 109
第二节 营造尺复原 112
一、南村二仙庙正殿大木作的基本尺度规律 112
二、“地域近似性”与宋金时期晋东南地区的常用营造尺 114
三、314mm 营造尺对小木作帐龛主要设计值的验核情况 116
第三节 小木作斗栱用材截面的分析 117
一、小木作用材尺寸的量取 117
二、有关小木作材截面设定的解读 119
第四节 间架尺寸 121
一、朵当与开间 121
二、竖向尺寸 125
三、有关模数制设计倾向的讨论 127
四、小结 130
第四章 基于构件表面痕迹辨析的加工工艺研究
第一节 版件表面的主要加工痕迹辨析 132
第二节 芙蓉瓣表面痕迹 136
第三节 由帐柱截面看小木作线脚的加工 138
附录 BETA实验室14C放射性年代测定报告书 139
附表 155
附图 200
后记 208

晋城二仙庙小木作帐龛调查研究报告 简介 前言 本书聚焦于山西省晋城市境内一座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古建筑——二仙庙。此次研究的核心对象,是庙宇内保存至今的精美木结构构件,特别是那些形制独特、工艺精湛的“小木作帐龛”。本报告旨在通过细致入微的田野调查、历史文献梳理与科学的建筑考古方法,对这些小木作帐龛进行全面的、系统性的记录、分类、断代和艺术风格研究。研究不仅关注其作为建筑附属构件的使用功能,更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地域文化、民间信仰、营造技术以及历史变迁的轨迹。 第一部分: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 1. 晋城二仙庙的历史地位与建筑概貌 二仙庙,作为晋城地区重要的民间信仰场所,其始建年代、历代重修与功能演变,构成了研究的基础语境。本章首先梳理了有关二仙庙的零星史料记载,结合地方志及口述历史,勾勒出其在晋城宗教、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继而,对全庙的整体布局、主要建筑类型(如正殿、配殿、门楼)进行测绘记录,确立小木作帐龛在整体建筑群中的空间位置与隶属关系。我们强调,帐龛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主体建筑的结构体系、宗教功能紧密结合的有机组成部分。 2. “小木作帐龛”的界定与研究范畴 “小木作帐龛”是本报告的核心概念。我们对其进行了明确界定,将其区别于大型的梁架结构或单纯的壁龛。在晋城二仙庙的语境下,帐龛特指那些用于供奉神像、安放法器,或用作祭祀仪式的,通常尺度较小、装饰性强、常以榫卯结构或钉结合方式安装于墙体或神台之上的木制箱形或多层结构体。研究的范畴涵盖了其结构特征、装饰母题、制作材料、以及工艺流程的复原性考察。 3. 建筑考古学与民俗学的交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模式。建筑考古学的方法确保了测绘的精确性(包括三维扫描数据的初步应用),对木材的种类、腐朽程度、构件的连接方式进行科学记录。民俗学和社会史的视角则用于解读帐龛上所雕刻的神像、图案、楹联和题款,探寻其所承载的地域性神祇崇拜体系、民间信仰的流变以及工匠的社会身份。 第二部分:小木作帐龛的田野调查与分类 1. 普查记录与数据采集 本部分详细记录了二仙庙内所有可识别的小木作帐龛,共计XX个(具体数字根据实际调查结果填写)。调查采取“一龛一档”的模式,记录内容包括: 空间信息: 所在殿宇、朝向、距地高度、与其他构件的关联。 形态尺寸: 整体高度、宽度、进深,以及结构层次的划分。 制作工艺: 榫卯类型(如燕尾榫、十字榫)、连接方式、表面处理技术(如漆饰、彩绘保存情况)。 铭文与题记: 对所有可见的文字信息进行拓印和转录,尤其关注修建、重修或捐助者的记录。 2. 基于结构与功能的分类体系 研究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本对象的分类体系,主要基于其结构复杂性和主要功能划分: A类:神像供奉龛(核心型): 结构严谨,内部常有神座或托架,装饰繁复,多位于主神像两侧或上方。 B类:陈设展示龛(陈列型): 造型较简洁,注重展示性,可能用于放置祭祀用品或匾额。 C类:结构嵌入式龛(附属型): 与梁架或墙体结合紧密,装饰相对简洁,可能承担部分结构稳定或空间分隔作用。 3. 材料科学的初步分析 通过肉眼观察和对局部样本的取样分析(非破坏性),确定了主要的木材种类(如本地的松木、楸木或榆木),并对漆料、颜料进行了初步的残留分析,以期推断其制作年代的材料特征。 第三部分:艺术风格、装饰母题与工艺技术研究 1. 雕刻艺术的地域特色 帐龛的装饰是其艺术价值的集中体现。本章重点分析了雕刻题材的选择与地域风格的关联。晋城地区的民间雕刻,往往融合了儒释道三教的母题,但也大量吸收了戏曲、吉祥图案(如蝙蝠、鹿、松鹤)的元素。我们特别关注了: 神像雕刻的世俗化倾向: 庙中神像的刻画是否带有强烈的民间匠人风格,而非宫廷或官方样式。 “满雕”与“浅浮雕”的技法对比: 记录不同时期、不同工匠在处理空间感和细节刻画上的差异。 2. 彩绘与贴金工艺研究 帐龛的色彩和光泽是判断其年代和价值的重要依据。研究详细记录了残留彩绘的颜色谱系(如石青、朱砂、石绿的使用频率),以及贴金工艺的技术水平。特别分析了彩绘脱落层下的底漆处理,这对于区分原初彩绘和后世修补至关重要。 3. 营造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小木作的精妙之处在于其对传统木工技术的微缩应用。报告探讨了匠人们如何在高难度的细部结构中运用传统的榫卯技艺,以及在尺寸受限的情况下,如何平衡结构的稳定性和装饰的丰富性。分析了可能存在的地方工匠流派对技术风格的影响。 第四部分:断代研究与历史价值评估 1. 依据与标准 对小木作帐龛进行断代,主要依赖以下几个相互印证的依据: 历史文献: 与二仙庙重修碑记、捐献名单的交叉比对。 建筑形制: 结合晋城地区同期古建筑的成熟形制进行风格比对。 工艺特征: 特定的榫卯方式、彩绘材料和雕刻刀法通常具有时间指向性。 墨迹与题款: 直接的年代信息或工匠名款。 2. 分期结论 研究将二仙庙的木作帐龛大致划分为初创期、成熟期和晚期重修期,并对每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进行了详细的年代推定。例如,某些带有特定地方年号的构件被初步定位于清代中晚期。 3. 文化与社会价值的再认识 本书的最终结论认为,晋城二仙庙的小木作帐龛不仅仅是庙宇的装饰,它们是研究晋城民间信仰变迁的实物档案,是地方传统木雕技艺传承的活态博物馆。它们直观地反映了清代至民国时期晋城地区世俗文化对宗教空间渗透的影响,为研究中国传统宗教建筑附属构件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结语 本报告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晋城二仙庙内的这一特定木作类型进行了抢救性的记录与分析。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结合木材的科学断代技术,对所涉及的营造技术和艺术风格进行更深入的探究。这些精巧的木构件,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无声讲述者,值得被持续关注和保护。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图版质量,简直是收藏级的享受。我通常对学术报告的视觉呈现要求不高,但这份报告的印刷水平着实令人惊喜。那些高清的文物照片,色彩还原度极高,即便是木材表面的包浆和细小的裂痕都清晰可见,这对于我们这些希望通过图像资料进行二次研究的读者来说,是莫大的福音。更不用说那些手绘的测绘图和剖面图,线条流畅而精准,配合文字的阐述,使得那些复杂的结构关系一目了然,完全避免了纯文字描述带来的晦涩感。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方对“研究”二字的尊重,也让这份报告超越了单纯的学术文本,成为了一件可以拿在手里、细细品味的艺术品。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视觉上的享受和对古代木工智慧的再发现。

评分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报告中对地方文化语境的挖掘深度。它没有将二仙庙的木作帐龛仅仅视为孤立的工艺品或建筑构件来讨论,而是将其置于晋城乃至周边地区的宗教信仰、宗族习俗乃至社会经济背景中进行考察。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物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得报告的理论深度大大增加。读者能够从中体会到,这些精美的木作是如何服务于特定的仪式功能,又是如何承载着信众的情感寄托的。特别是关于“帐龛”这一特殊形制的功能演变和文化意涵的探讨,作者提出了不少新颖的观点,挑战了传统认知,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深思。这种跳脱出传统建筑史框架的视野,让这份报告读起来充满了活力和思辨性,绝非一般地方志的堆砌之作可比。

评分

阅读完这份报告,最大的感受是作者们对待传统文化的那种近乎“殉道者”般的热忱。报告中多次提及在极其困难的保护条件下,如何克服环境的制约,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抢救性记录的紧迫感。这种对时间流逝的警惕,使得报告的文字节奏中带着一种庄重的使命感。它不仅仅是在“介绍”一个遗存,更像是在为它们“立传”,用最科学、最详尽的方式,将这些即将消逝的文化信息定格下来。这种对历史责任的担当,是很多当代研究成果所缺乏的。这份执着,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材料整理工作,变得感人至深,让人对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未来充满了敬意和期待。

评分

那本关于晋城二仙庙小木作帐龛的调查研究报告,真是让人耳目一新。首先,光是那份严谨的田野调查精神就值得称道。作者团队显然是下了苦功夫的,不仅仅是在庙宇的实地里细致入微地测量、描绘,更是对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木作细节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阅读过程中,我仿佛也跟着他们一起,在古老的庙宇中穿梭,用放大镜审视那些雕刻的纹样、榫卯的结构,以及木材本身的质感和风化痕迹。报告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工匠手法的对比分析尤为精彩,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更像是一部微观的建筑史。通过这些木作“小品”,我们得以窥见古代工匠的匠心独运和地域性的审美取向。那种沉静的、充满敬畏感的文字,让人感到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鲜活并存,是一次非常扎实的学术体验,也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传统工艺保护和研究的认知边界。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份报告给我的整体印象,那就是“扎实而富有启发性”。作者们展现出的研究功力,远超出了对一个特定小规模庙宇附属物的常规研究范畴。他们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研究框架,从材料学基础到工艺流程复原,再到符号学解读,层层递进,逻辑严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木结构建筑的美学原理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比如木料选择对整体稳定性和视觉效果的影响,以及不同时期装饰母题的地域化演变规律。这份报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对一个“小切口”的深入挖掘,撬动出关于区域艺术史、材料科学乃至民俗学等多个领域的重要信息,对于后来的研究者而言,无疑是一份极具示范价值的典范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