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精讀(套裝上下冊)/人文經典書係

中國通史精讀(套裝上下冊)/人文經典書係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雷海宗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通史
  • 中國曆史
  • 人文經典
  • 文化
  • 曆史讀物
  • 套裝
  • 上下冊
  • 精讀
  • 普及讀物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新世界齣版社
ISBN:9787510464157
版次:1
商品編碼:12269890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11-01
用紙:膠版紙
套裝數量:2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與斯賓格勒、湯因比、雅斯貝斯齊名的二十世紀治史大傢

史學大師雷海宗先生在西南聯大、清華大學的中國通史課

一部全球視野下的中國通史經典力作

聆聽智者的聲音 跟大師一起走進中國曆史的長河

不爭兩字見平生,全部工夫鑄史成。

——社會學傢 潘光旦

遍觀二十世紀治史或論史對象“大”之史傢,斯賓格勒外,如英國之湯因比、德國之雅斯貝斯,中國之雷海宗,美國之麥剋尼爾等無一不預覺到世界之進入“大一統”局麵,無一敢深信這行將一統世界的大帝國能有較低必要之智慧、正義、不自私、精神、理想和長期控禦無情高科技之力量而不為高科技力量所控禦。

——美國曆史學傢 何炳棣

他走進教室,摘下那頂舊呢帽放在颱角上,一枚校徽老是倒插在上麵,他真沒工夫管這些。你看他,喘著氣,臉上的紅潮還來不及退,他就在黑闆上寫瞭一個“戰國之社會經濟”,信口講瞭下去,講來又是那麼的輕快、流利、生動,使曆史上一個個人物都活瞭起來,一件件事都在牆壁上來迴地撞……

——《教授印象記》(《清華暑期周刊》第九捲第八期,1934年)

雷先生畢生從事於中國史和世界史的研究和講學,故能從世界曆史的背景觀察中國曆史,並醞釀齣瞭自己的思想體係。這求之於當代史學界,是頗為罕見的。

——曆史學傢 何兆武

他以世界史的眼光治中國史,給予中國史新的解釋,描述中國曆史文化既往曆程,寄希望於未來的發展,從而為當下注入精神動力;其研究有意側重中外比較的觀察角度,但絕非盲從外國史的觀念和理論,而是始終保持民族文化獨立的警覺。

——曆史學傢 劉桂生


內容簡介

作品為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清華大學的“中國通史”課程講義。內容以史學原典為主體,從大量文獻中精選關鍵部分,整閤為一部有機的、係統的《中國通史》。講述史前至最近民族、政治、社會、經濟變遷之大勢,兼及宗教與思想之發展。

作者在每章每節之前,撰有簡明提綱,論斷清晰,描述瞭中國曆史變遷的關節之處,以作為讀者閱讀文獻的提示。範圍兼及政治、經濟、軍事、宗教、思想等諸多領域,尤注重標舉疆域內外、社會上下、經濟文化重心等各種有形、無形勢力之變化,而對於中國曆史分期的描述,更顯齣作者對中國曆史發展脈絡的獨特見解。


作者簡介

雷海宗(1902-—1962),字伯倫,河北永清人。中國現代著名史學傢。1922年清華畢業,赴美國芝加哥大學留學,主修曆史,輔修哲學。1924年入該校研究院曆史研究所。1927年學成迴國,執教於南京中央大學曆史係,先後任副教授、教授、係主任,講授西洋史,並開始研究中國史。1931年轉任武漢大學史學係和哲學係閤聘教授,講授“歐洲通史”等課程。1946擔任清華曆史係主任,並曾代理文學院院長。1952年全國院係調整,調任南開大學曆史係教授,為世界史教研室主任。1962年12月25日,病重不治,逝於天津。

目錄

第一章?地理與史前時代?/ 001

一?地??理?/ 001

二?史前時代——石器時代?/ 002

三?史前時代——金石並用期?/ 003

四 史前時代——宗教?/ 003

五?史前時代——文化程度之不齊?/ 005

第二章?殷商政治與文化

(公元前1300—前1027年)?/ 006

第三章?封建製度與封建社會

(公元前1027—前771年)?/ 011

一 封建政治?/ 011

二 貴族生活?/ 014

三 封建社會——庶民?/ 020

四 封建社會——士族?/ 024

第四章?成周封建帝國之極盛

(公元前1027—前900年)?/ 029

第五章?成周宗教?/ 037

一 宇宙觀與神祇神話?/ 037

二 教??士?/ 042

三?壇廟與祭祀?/ 043

四 大 武 舞?/ 046

第六章?封建帝國之崩潰

(公元前900—前771年)?/ 048

第七章?春鞦列國之形成

(公元前770—前670年)?/ 056

一 鄭之盛強?/ 056

二?四強之興起?/ 059

三?社會變化?/ 068

第八章?霸政時期

(公元前685—前612年)?/ 072

一 齊桓公與管仲?/ 072

二 宋襄公圖霸?/ 078

三?晉文襄霸業?/ 080





精彩書摘

一?地??理

當初的中國限於黃河流域;春鞦時代長江流域漸漸同化。珠江流域的中國化還是秦並天下以後的事。下引一段可代錶戰國時代對於當時地勢的知識,也可代錶中國古今的一般知識:就是無論內容如何,形式總是非常齊整的。

第一節 《周禮·夏官司馬》

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與其財用九榖、六畜之數要,周知其利害。乃辨九州之國,使同貫利。東南曰揚州,其山鎮曰會稽,其澤藪曰具區,其川三江,其浸五湖,其利金锡竹箭,其民二男五女,其畜宜鳥獸,其榖宜稻。正南曰荊州,其山鎮曰衡山,其澤藪曰雲夢,其川江漢,其浸潁湛,其利丹銀齒革,其民一男二女,其畜宜鳥獸,其榖宜稻。河南曰豫州,其山鎮曰華山,其澤藪曰圃田,其川熒雒,其浸波溠,其利林漆絲枲,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六擾,其榖宜五種。正東曰青州,其山鎮曰沂山,其澤藪曰望諸,其川淮泗,其浸沂沐,其利蒲魚,其民二男二女,其畜宜雞狗,其榖宜稻麥。河東曰兗州,其山鎮曰岱山,其澤藪曰大野,其川河、泲,其浸盧、維,其利蒲、魚,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六擾,其榖宜四種。正西曰雍州,其山鎮曰嶽山,其澤藪曰弦蒲,其川涇,其浸渭洛,其利玉石,其民三男二女,其畜宜牛馬,其榖宜黍稷。東北曰幽州,其山鎮曰醫無閭,其澤藪曰貕養,其川河泲;其浸菑時,其利魚、鹽,其民一男三女,其畜宜四擾,其榖宜三種。河內曰冀州,其山鎮曰霍山,其澤藪曰楊紆,其川漳,其浸汾潞,其利鬆柏,其民五男三女,其畜宜牛羊,其榖宜黍稷。正北曰並州,其山鎮曰恒山,其澤藪曰昭馀祁,其川虖池、嘔夷,其浸淶、易,其利布帛,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五擾,其榖宜五種。

二?史前時代——石器時代

約當二萬年前今日中國的西北與濛古高原一帶正在舊石器時代,不過那時的中國居民是否後代華夏民族的祖先,還是疑問。後來漸漸進到新石器時代,今日的河南、山東、陝西、甘肅、遼寜、濛古各地發現同樣的石器遺物——有孔的石斧、石環、石廚刀等等。此外又發現中國文化特徵的鬲形土器,並且同層發現的人類骨骼與今日華北的人相同。所以新石器時代與後日的中國在血統與文化上大緻可說是一體的。

但新石器時代又有自西來的新民族與原始的中國人混閤,河南、甘肅、遼寜都發現他們帶來的西方式的彩繪土器。這時許多小部落林立,除漁獵外,簡單的農業已經開始。

第二節 《詩·大雅·生民》

厥初生民,時維薑嫄。生民如何?剋禋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後稷。

誕彌厥月,先生如達。不坼不副,無菑無害。以赫厥靈。上帝不寜,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誕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誕寘之平林,會伐平林。誕寘之寒冰,鳥覆翼之。鳥乃去矣,後稷呱矣。

實覃實,厥聲載路。誕實匍匐,剋岐剋嶷。以就口食。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麥幪幪,瓜瓞唪唪。

誕後稷之穡,有相之道。茀厥豐草,種之黃茂。實方實苞,實種實褎。實發實秀,實堅實好。實穎實栗,即有邰傢室。

誕降嘉種,維秬維秠,維穈維芑。恒之秬秠,是獲是畝。恒之穈芑,是任是負。以歸肇祀。

誕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釋之叟叟,烝之浮浮。載謀載惟,取蕭祭脂。取羝以,載燔載烈,以興嗣歲。

卬盛於豆,於豆於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鬍臭亶時?後稷肇祀,庶無罪悔,以迄於今。

三?史前時代——金石並用期

公元前二韆年中國大概仍在新石器時代。此後漸有銅器,文化進入金石並用的階段。同時土器與骨器也很普遍。文字與曆法大都是此時的産物。農業的地位日漸重要,部落間的戰爭與兼並也日漸嚴重。到公元前1700年左右,夏、商兩部最強,當初夏尤強。最後商滅夏(約公元前1600年),成湯成為中原多數部落名義上的共主。

第三節 《詩·商頌·長發》

浚哲維商,長發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國是疆,幅隕既長。有娀方將,帝立子生商。

玄王桓撥,受小國是達,受大國是達。率履不越,遂視既發。相士烈烈。海外有截。

帝命不違,至於湯齊。湯降不遲,聖敬日躋。昭假遲遲,上帝是祗。帝命式於九圍。

受小球大球,為下國綴旒,何天之休。不競不,不剛不柔,敷政優優,百祿是遒。

受小共大共,為下國駿庬,何天之龍。敷奏其勇,不震不動,不不竦,百祿是。

武王載旆,有虔秉鉞,如火烈烈,則莫我敢曷。苞有三蘖,莫遂莫達。九有有截,韋顧既伐,昆吾夏桀。

昔在中葉,有震且業。允也天子,降予卿士。實維阿衡,實左右商王。

四 史前時代——宗教

在原始社會,宗教勢力甚大。巫祝階級與政治上的統治階級地位不相上下(第四節)。同時因農業與民生關係重要,各種洪水或乾旱的神話也在民間流行(第五至六節)。

第四節 《國語·楚語下》

昭王問於觀射父,曰:“《周書》所謂重、黎實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無然,民將能登天乎?”

對曰:“非此之謂也。古者民神不雜。民之精爽不攜貳者,而又能齊肅衷正,其智能上下比義,其聖能光遠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聰能聽徹之,如是則明神降之,在男曰覡,在女曰巫。是使製神之處位次主,而為之牲器時服,而後使先聖之後之有光烈,而能知山川之號、高祖之主、宗廟之事、昭穆之世、齊敬之勤、禮節之宜、威儀之則、容貌之崇、忠信之質、禋潔之服,而敬恭明神者,以為之祝。使名姓之後,能知四時之生、犧牲之物、玉帛之類、采服之儀、彝器之量、次主之度、屏攝之位、壇場之所、上下之神、氏姓之齣,而心率舊典者為之宗。於是乎有天地神民類物之官,是謂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亂也。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異業,敬而不瀆,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禍災不至,求用不匱。

“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傢為巫史,無有要質。民匱於祀,而不知其福。烝享無度,民神同位。民瀆齊盟,無有嚴威。神狎民則,不蠲其為。嘉生不降,無物以享。禍災薦臻,莫盡其氣。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是謂絕地天通。

“其後,三苗復九黎之德,堯復育重、黎之後,不忘舊者,使復典之。以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敘天地,而彆其分主者也。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後也,當宣王時,失其官守,而為司馬氏。寵神其祖,以取威於民,曰:‘重實上天,黎實下地。’遭世之亂,而莫之能禦也。不然,夫天地成而不變,何比之有?”

第五節 《山海經·大荒北經》

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後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魃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

第六節 《山海經·海內經》

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人文經典書係:探索人類文明的深度與廣度 本套係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跨越時空、融閤多學科視角的知識體係,深入剖析人類文明的發展脈絡、思想精髓及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變。我們精選的每一部作品,都代錶瞭其所屬領域內的思想高峰,旨在激發讀者的批判性思維,拓寬其對世界和自我的認知邊界。 --- 第一輯:西方古典文明的基石——哲學、政治與倫理的源頭 本輯聚焦於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的偉大遺産,這些思想構成瞭西方現代社會的基礎框架。 1. 柏拉圖:《理想國》與城邦政治的探尋 內容概要: 這部對話錄是西方哲學史上的裏程碑式著作。柏拉圖通過蘇格拉底之口,構建瞭一個關於正義、真理、知識和理想城邦的宏大圖景。書中詳細探討瞭“洞穴寓言”,揭示瞭現象世界與理念世界的區彆;深入論述瞭“哲學王”的統治理念,探討瞭教育在塑造公民品格中的核心作用,並對不同政體(如僭主製、寡頭製、民主製)的優劣進行瞭深刻的剖析。本書不僅是政治哲學的奠基之作,更是對人類靈魂完善與社會秩序構建的永恒追問。 深度解析: 讀者將跟隨柏拉圖的思辨,理解西方形而上學的基礎,認識到理念世界作為永恒不變的“實在”如何指導現實的實踐。同時,書中對民主的局限性的批判,在當今依然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2. 亞裏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幸福的實踐智慧 內容概要: 亞裏士多德的這部倫理學巨著,擺脫瞭柏拉圖的超驗色彩,迴歸到對人類現實生活和實踐活動的考察。全書以“幸福”(Eudaimonia)為最高善,探討瞭實現幸福所需的德性(Virtue)。核心概念“中道”(Golden Mean)被係統闡述,強調德性是理性指導下的“適度”,而非極端。書中還細緻分析瞭友愛(Philia)的種類及其在城邦生活中的重要性,並闡述瞭實踐智慧(Phronesis)作為指導日常道德選擇的關鍵能力。 深度解析: 這部作品是人類倫理思想史上對“如何生活得好”最係統、最實用的指南之一。它教會讀者,道德並非抽象教條,而是通過反復實踐纔能養成的良好習性。 3. 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權力與人性的冷峻記錄 內容概要: 這部曆史著作不僅是對公元前5世紀希臘城邦間戰爭的詳盡記錄,更是政治現實主義的開山之作。修昔底德強調曆史事件的根本驅動力是人類的“恐懼、榮譽和利益”。書中著名的“米洛斯對話”集中體現瞭強權即公理的殘酷邏輯。他以嚴謹的史學方法,力求探究戰爭背後的必然規律,而非訴諸神諭或偶然性。 深度解析: 本書是理解國際關係、國傢間權力鬥爭的經典文本。它以冷靜、近乎科學的筆觸,揭示瞭人性在極限壓力下對政治決策的深刻影響。 --- 第二輯:思想的蛻變與文明的交融——中世紀至啓濛運動 本輯關注歐洲思想如何從神學主導轉嚮理性迴歸,以及科學革命對世界觀的重塑。 4. 托馬斯·阿奎那:《神學大全》(節選與導讀) 內容概要: 作為中世紀經院哲學的集大成者,阿奎那成功地將亞裏士多德的理性哲學體係與基督教神學進行瞭綜閤。本書(節選部分側重於“上帝存在的證明”與“自然法理論”)係統地梳理瞭信仰與理性的關係。他提齣的“五路證明”是理解中世紀宇宙觀的鑰匙,而他對自然法——即植根於人類理性和自然秩序的普遍道德律——的闡述,直接影響瞭後世的法律和政治思想。 深度解析: 讀者將看到人類智慧如何試圖在絕對真理(信仰)與經驗知識(理性)之間架設橋梁,並理解西方法律體係中“自然權利”觀念的早期源頭。 5. 笛卡爾:《談談方法》與《沉思集》:理性的新起點 內容概要: 笛卡爾標誌著現代哲學的開端。在《談談方法》中,他提齣瞭懷疑一切、尋求不可動搖的知識基礎的方法論,最終確立瞭“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的公理。在《沉思集》中,他運用係統懷疑的方法,論證瞭心靈(靈魂)與身體的二元對立,並試圖通過對上帝存在的證明來重建知識體係的確定性。 深度解析: 本書引領讀者進入主體性哲學的時代。我們探討瞭理性如何成為判斷真理的最終標準,以及這種方法的局限性,即如何處理身體、經驗與意識之間的復雜關係。 6. 約翰·洛剋:《政府論》(上、下篇):自由主義的憲章 內容概要: 洛剋的政治哲學是“光榮革命”的思想武器,也是現代民主理論的基石。《政府論》(下篇為主)闡述瞭自然狀態、自然權利(生命、自由和財産)的概念,並提齣瞭政府權力來源於被統治者同意的社會契約論。洛剋強調政府的根本目的是保護個人權利,並主張限製政府權力,確立瞭“三權分立”的初步構想。上篇則針對羅伯特·菲爾默的君權神授論進行瞭有力的駁斥。 深度解析: 本書是理解個人主義、財産權和憲政思想的必讀之作。它係統地為限製國傢權力、保障公民自由提供瞭理論基礎。 --- 第三輯:現代性的反思與全球視野的拓展 本輯聚焦於19世紀以來的社會巨變、對啓濛理性過度的反思,以及人類對自身文化處境的深刻質疑。 7. 康德:《實踐理性批判》:道德的絕對命令 內容概要: 康德的道德哲學是義務論的巔峰之作。本書主要關注“應該做什麼”而非“能做什麼”。康德提齣“絕對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作為普遍、無條件的道德法則,要求行為的準則可以被普遍化(普遍法則公式),並強調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人是目的公式)。他將道德的根基從經驗或情感中抽離,置於純粹的理性之中,構建瞭一個莊嚴而自律的道德王國。 深度解析: 本書是理解西方現代倫理學“責任”概念的核心文獻。它強調瞭人類的尊嚴和自主性,即便在麵對功利主義等挑戰時,依然堅持道德的內在價值。 8. 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超越與重估一切價值 內容概要: 這是一部充滿象徵、詩意和挑戰性的哲學散文詩。尼采通過先知查拉圖斯特拉的口吻,宣告瞭“上帝已死”,揭示瞭西方傳統形而上學和道德體係的虛無主義危機。書中提齣瞭“超人”(Übermensch)的概念,鼓勵個體超越平庸的“末人”,肯定生命中的一切痛苦與歡樂,最終實現對生命本能的徹底肯定和“永恒輪迴”的考驗。 深度解析: 本書是對啓濛理性至上觀的激烈反叛,它引導讀者直麵虛無,思考在價值崩塌後如何建立新的、以生命意誌為中心的肯定性價值體係。 9. 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現代社會結構的起源 內容概要: 韋伯在這部社會學巨著中,試圖探究現代資本主義精神的文化根源。他分析瞭加爾文主義等新教教派的“天職觀”和“預定論”如何無意中催生齣一種理性化、禁欲主義的工作倫理,這種倫理恰恰是現代資本積纍和市場擴張所需要的精神動力。書中還討論瞭現代社會“理性化”和“去魅”(Disenchantment)的過程,即世界逐漸被工具理性所統治的趨勢。 深度解析: 本書提供瞭理解現代經濟製度與文化信仰之間復雜互動的深刻視角,是理解西方社會現代化獨特路徑的必讀之作,並為分析現代“鐵籠”提供瞭理論工具。 --- 本套《人文經典書係》匯集瞭人類思想史上最具穿透力和持久影響力的文本。通過對這些經典的研讀,讀者得以掌握跨越數韆年的智慧遺産,培養獨立思考、批判性分析的能力,並以更開闊的視野審視當下的世界與未來。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作為一名業餘曆史愛好者,我以前總覺得通史類書籍要麼太偏學術化,晦澀難懂;要麼過於通俗,缺乏厚度。但《中國通史精讀》完美地找到瞭那個黃金分割點。它的語言風格是那種既典雅又不失親切感的,讀起來沒有絲毫的閱讀障礙。我個人對書中對不同地域文化交流融閤的論述特彆感興趣,作者成功地將邊疆史、民族史融入到中原王朝的主綫敘事中,展現瞭中華文明內在的張力和兼容性。比如書中對絲綢之路沿綫不同時期貿易和文化輸齣的梳理,細節詳實且邏輯清晰,讓我對古代中國的開放程度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知其然”,更在於“知其所以然”,它教會瞭我如何去‘讀’曆史,而不是僅僅‘記’曆史。

評分

拿到這套書時,首先被其精良的裝幀設計所吸引,但更讓我驚喜的是其內容的深度與廣度。閱讀過程中,我明顯感受到作者在史料的取捨上花費瞭巨大的心血,沒有被浩如煙海的史料所淹沒,反而提煉齣瞭最核心的脈絡。尤其是在講述近現代史部分時,那種批判性思維和跨學科的視角令人贊嘆。它沒有簡單地重復既有的曆史結論,而是從社會經濟、思想文化等多個維度進行交叉驗證,使得原本復雜的人物關係和事件邏輯變得清晰起來。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曆史爭議問題時的那種審慎態度,既尊重史實,又不失現代人的曆史觀照,讀起來酣暢淋灕,仿佛進行瞭一場高質量的智力對話。對於想要擺脫碎片化曆史認知,建立係統化曆史框架的讀者來說,這絕對是一份寶貴的財富。

評分

這本《中國通史精讀》給我帶來瞭耳目一新的閱讀體驗,它並非那種枯燥的教科書式敘述,而更像一位學識淵博的長者,娓娓道來中華文明的波瀾壯闊。作者在梳理曆史脈絡時,著重展現瞭不同曆史時期的社會結構、思想變遷以及文化特徵,讓讀者能更深刻地理解“曆史”二字的重量。比如,書中對魏晉風度的描寫,不僅僅停留在名士清談的錶象,而是深入剖析瞭當時士族階層在政治動蕩中的復雜心態與文化追求,這種細膩的刻畫讓人印象深刻。再者,對於一些關鍵曆史節點的論述,作者的觀點獨到,兼顧瞭宏大敘事與微觀細節的平衡,避免瞭傳統史學中常見的“蓋棺定論”式斷語,而是留下瞭足夠的空間供讀者思考和辨析。它真的幫助我構建瞭一個更為立體和豐滿的中國曆史圖景,遠超我之前接觸過的任何通史類讀物,非常適閤希望深入理解中國曆史底層邏輯的愛好者。

評分

這套書的價值,我體會最深的是它對“思想史”的精妙編排。曆史的演進,歸根結底是思想的較量與繼承。作者在介紹諸子百傢、佛教東傳以及儒學復興等關鍵思想運動時,不是簡單地羅列觀點,而是深入挖掘瞭特定時代背景下,這些思想如何迴應現實的挑戰,又是如何塑造瞭後世的製度與人心。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看到曆代知識分子在麵對時代睏境時所付齣的巨大心力。尤其是對宋明理學的闡釋部分,原本被認為是最難啃的骨頭,在這裏卻被剖析得條理分明,邏輯嚴謹,極大地提升瞭我對中國傳統哲學深度的理解。這本書無疑是一部需要耐心細讀、值得反復咀嚼的佳作,它的知識密度非常高,但絕不讓人感到壓力。

評分

我必須承認,剛開始翻閱時,我有些擔心其“精讀”之名是否意味著內容過於簡略,但實際閱讀體驗徹底打消瞭我的疑慮。它的“精”體現在對史料的精準把握和對曆史事件的穿透力上,而非簡單的信息刪減。書中對權力結構變遷的分析尤其精彩,從分封製到郡縣製,再到皇權的高度集中,作者清晰地勾勒齣瞭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演變軌跡,並探討瞭這種結構對中國社會長期穩定的影響。這種自上而下的結構分析,配閤對社會經濟基礎的紮實描述,使得曆史的走嚮不再是偶然事件的堆砌,而是一種內在必然性的體現。這是一套經得起推敲、能夠真正提升曆史素養的嚴肅讀物,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中華文明的底層邏輯充滿好奇心的求知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