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由硃偰編著,首版於1961年由江蘇人民齣版社齣版。我們將對文字做必要的調整,增加大運河的曆史和今貌圖片,重新包裝齣版。大運河北起北京,南抵杭州,經過四省,溝通五大水係,全長1782公裏。它在我國曆史上曾經是南北航運的要道。本書分三部分:1.大運河的曆史,包括大運河的曆史沿革,以及大運河在曆代經濟、政治和文化上的影響;2.大運河的地理,分五段對大運河的地理特點做瞭詳細描述,包括從北京到天津,從天津到黃河,從黃河到隴海鐵路,從隴海鐵路到長江,從長江到杭州;3.大運河的改建,包括大運河的綜閤利用及其在經濟建設和交通建設上的重要意義。本書圖文並茂、四色印刷、精裝齣版,對於大運河曆史和地理的瞭解,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好書。
作者簡介
硃偰先生(1907—1968),字伯商,浙江海鹽人,著名曆史學傢硃希祖長子。1923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25年入本科政治學係,1929年赴德國柏林大學研讀財政經濟,1932年獲經濟學哲學博士學位。歸國後,任中央大學經濟係教授,講授財政學、世界經濟、經濟名著選讀等課。1933年,任中央大學經濟係主任。1939年10月入國民政府財政部,先後任專賣司司長、關務署副署長等職。1949年後,曆任南京大學經濟係教授、係主任,江蘇省文化局副局長,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省圖書館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57年因批評拆毀南京城牆一事,被定為“右派”。“wenge”中,慘遭迫害,於1968年7月15日憤然辭世。硃偰先生一生著述豐贍,在財政、金融、史學、考古、文學諸領域,成就斐然。
目錄
第一篇 大運河的曆史
第一章 大運河的曆史沿革
第一節 大運河的起源
第二節 隋代的通濟渠、永濟渠及江南運河
第三節 唐代的通濟渠及廣濟渠
第四節 宋代的汴河
第五節 元代的大運河
第六節 明代的大運河
第七節 清代的大運河
第八節 北洋軍閥政府和國民黨統治時期的大運河
第二章 大運河對於曆代經濟、政治、文化上的影響
第一節 大運河對於曆代經濟上的影響
第二節 大運河對於曆代政治上、軍事上的影響
第三節 大運河對於曆代文化上的影響
第二篇 大運河的地理
第一章總說
第一節從北京到天津
第二節從天津到黃河
第三節從黃河到隴海鐵路
第四節從隴海鐵路到長江
第五節從長江到杭州
第二章 從北京到天津——通惠河、北運河
第一節 通惠河
第二節 北運河
第三章 從天津到黃河——南運河、會通河
第一節 南運河
第二節 會通河
第四章 從黃河到隴海鐵路
第五章 從隴海鐵路到長江——中運河、裏運河
第一節 中運河
第二節 裏運河
第六章 從長江到杭州——江南運河
第一節 從長江到蘇州
第二節 從蘇州到杭州
第三篇 大運河的宏偉規劃
第一章 統一規劃、綜閤利用
第一節 宏偉的規劃
第二節 改建後的規模
第三節 技術革新
第二章 大運河在經濟建設上的重要意義
第三章 大運河在交通建設上的重要意義
第四章 古老的大運河披上瞭現代化的新裝
精彩書摘
《大運河的變遷》:
第三節 唐代的通濟渠及廣濟渠
唐朝的經濟中心在江、淮一帶,可是國都卻建在長安,為瞭把江、淮一帶的財賦、漕米轉運到長安,不得不利用運河。唐朝並沒有開闢新的運河,而隻是利用隋時遺留下來的通濟渠和山陽瀆,而加以疏浚、修整。
唐朝的漕運,是從東到西,利用長江、淮河、黃河、渭河,貫以山陽瀆、通濟渠,東起揚州,西至長安,長達三四韆裏。劉晏做轉運使的時候,規定瞭一個嚴密的漕運製度,根據這個製度,采取節節轉運的辦法:
江船達揚州,汴船達河陰,河船達渭口,渭口達太倉(長安),轉相授給。船十艘為一綱,使將軍領之……自是每歲所運,或至百餘萬斛①。
在這種情形之下,維持通濟渠和山陽瀆的航運,便成為唐代首要的任務之一。
唐代的通濟渠,是由汜水(今河南汜水)開始,引河水入汴,東流經汴州(今河南開封)、商丘、蕭縣、徐州入泗水;再由泗水入淮。山陽瀆則由山陽(今江蘇淮安)開始,經常豐堰、白馬湖、寶應、高郵、揚州人長江,基本上是利用隋代運河的故道。這兩條運河,對於唐朝利用淮南漕運接濟西北軍糧民食,起瞭很大的作用。
可是這兩條運河,在唐朝統治的200多年中也時通時塞。大概在運河阻塞的時候,便不得不加以疏浚或另開河道,以維持漕運。公元712年(唐太極元年),魏景清利用泗州盱眙縣(今江蘇盱眙縣北洪澤湖西岸)的一條直河,引淮水到黃土崗,以直通揚州。公元739年(唐開元二十七年),采訪使齊瀚開廣濟新渠。,從宿州虹縣(今安徽泗縣)到淮陰以北80裏地方,入於淮水,以便利漕運。可是這條廣濟新渠開成以後,由於上下遊坡度過大,水流湍急,實際上不能産生什麼作用,不久也就作廢瞭。
由於運河時常淤塞,唐朝200多年間,不斷進行瞭一些浚修工程。最初是在揚州附近,疏浚太子港、陳登塘,並修瞭三十四陂,以便利漕運,但是不久又湮塞瞭。淮南節度使杜亞,遂另在蜀岡開瞭一條渠②,並疏浚句城湖、愛敬陂,起隄貫城,以通大船。但是蜀岡一帶地勢較高,河水容易一瀉而盡,不易蓄水。節度使李吉甫又在高郵境內築瞭一道平津堰,以調節水流,泄有餘而防不足,漕運遂得復通。公元826年(唐寶曆二年),揚州運河水淺,又影響漕運,不能如期運到,鹽鐵使王播,遂從七裏港引渠東注官河,以便利漕運。綜觀唐朝一代,運河雖時塞時通,但大部分時間是暢通的,在唐代國民經濟的發展方麵,尤其是商業方麵,起瞭很大的作用。
五代十國時代,揚吳及南唐,割據江、淮一帶,和北方對抗,這一條運河,也就受戰爭影響,湮塞不通。公元958年(周顯德五年),周世宗伐南唐,打算引戰艦自淮入江,但阻於北神堰③,無法通過,計劃另鑿楚州(今江蘇淮安)西北的鸛水(現在淮安西麵老鸛河故道),派人前去視察。視察的人迴來報告說地形不便,恐怕開鑿起來花費太大,不擬實施。周世宗親自前往勘察,認為完全可以實現,遂定齣瞭規劃,發動楚州民工開河,不齣10天,便開成瞭。於是巨艦數百艘,都從淮河由運河而下,陸續開入瞭長江,遂平定瞭南唐。後周又疏浚瞭汴口的一段運河,引黃河達於淮水,以通江、淮的漕運。這樣,便基本上恢復瞭隋、唐運河的舊觀。
……
歲月之河:世界水係變遷史 一、 引言:水脈的史詩 水,是地球上最古老、最持久的塑造者。它以無形之態,雕刻齣山川的輪廓,孕育瞭文明的搖籃。然而,河流並非永恒不變的自然實體,它們是動態的、具有生命力的地理現象。本書《歲月之河:世界水係變遷史》旨在深入探究人類曆史長河中,全球主要水係——從宏大的亞馬遜到古老的尼羅河,從蜿蜒的長江到神秘的印度河——所經曆的劇烈而微妙的物理、生態與人文變遷。我們將摒棄孤立的地理敘事,轉而以時間為軸,以水文動力學為基礎,構建一幅關於水係演化、人類乾預及其深遠影響的宏大畫捲。 二、 地質尺度的迴響:河流的生命周期 河流的變遷始於地質構造的深處。本書首先追溯河流形成之初的驅動力:闆塊構造、冰川作用與氣候波動。 2.1 造山運動與水係的分化 我們首先考察青藏高原隆升對亞洲水係格局的重塑。喜馬拉雅山的崛起不僅創造瞭世界屋脊,也直接決定瞭長江、恒河、湄南河等主要水係嚮不同方嚮奔流的命運。通過對古河道沉積物和構造抬升速率的分析,揭示瞭水係在麵對山脈阻礙時,如何通過“先驅河”的模式,自發地切穿地層,形成如今我們所見的宏偉峽榖。我們還將對比北美落基山脈的形成如何影響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初始走嚮,強調地質應力場在塑造流域邊界中的決定性作用。 2.2 冰川世紀的雕刻刀 更新世的冰川期是塑造現代水係格局的關鍵時期。本書詳細論述瞭末次冰盛期(LGM)對北美五大湖、歐洲萊茵河以及西伯利亞河流域的永久性影響。冰蓋的進退不僅産生瞭巨大的冰水湖泊,這些湖泊的瞬間潰決(如冰壩湖潰決事件)形成瞭巨大的衝刷扇,甚至改變瞭區域地貌的微觀結構。我們研究瞭冰磧物堆積如何迫使河流改道,以及冰川融水對全新世早期河流徑流量的劇烈影響。 三、 氣候的指紋:古氣候對水文的影響 氣候是驅動河流短期和中期變遷的主導力量。本書將重點分析過去幾韆年間,全球季風和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等氣候現象對河流豐枯周期的調製。 3.1 季風雨帶的漂移與文明的興衰 在亞洲,季風雨帶的微小北移或南移,往往意味著數韆年曆史中農業文明的興衰。我們藉助湖泊沉積物和洞穴石筍記錄的氧同位素數據,重建瞭黃河流域在過去三韆年中的乾濕周期。我們發現,一些被認為是永久性乾旱的時期,實際上是區域性降水模式的暫時性重組,這解釋瞭古代都城選址的變遷。同樣,尼羅河洪水幅度的長期波動,如何直接影響瞭古埃及法老的統治穩定性和農業生産的邊界。 3.2 史前河流的“失蹤”與“新生” 本書將聚焦於一些曾經輝煌但如今已消失或大幅衰減的古河流係統。例如,塔裏木河盆地的羅布泊湖泊體係的萎縮,不僅是現代氣候變化的縮影,更是數韆年來區域水循環動態平衡被打破的體現。我們分析瞭古人類的遷徙路徑如何與這些水文條件的周期性變化緊密耦閤。 四、 人類的介入:工程奇跡與生態代價 人類對河流的改造史,是一部關於力量、需求與反思的曆史。從古代的灌溉渠係到近代的巨型水壩群,人類試圖將河流納入其經濟版圖的努力從未停止。 4.1 灌溉體係的誕生與鹽堿化的陷阱 美索不達米亞的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裏斯河,以及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是早期大規模水利工程的典範。我們詳細考察瞭這些古代灌溉係統如何通過引水、分流、再利用,最終導緻土壤鹽堿化這一生態災難,迫使文明中心不得不遷移。這揭示瞭在缺乏現代水文科學的時代,對河流的過度索取所帶來的長期後果。 4.2 現代水壩時代的地理重塑 二十世紀以來,水壩建設達到瞭前所未有的規模。本書以密西西比河的水沙平衡、伏爾加河的生態變化、以及中國的雅魯藏布江潛在開發為例,分析瞭巨型水壩對河流下遊三角洲侵蝕、河流營養物質輸送中斷以及洄遊魚類生存的連鎖反應。我們對比瞭水壩在提供電力、防洪和灌溉方麵的效益,與它對河流自身地貌演變和生物多樣性造成的不可逆轉的影響之間的復雜權衡。 4.3 城市化與地下水的過度開采 河流的變遷不僅發生在地麵,也發生在地下。本書探討瞭特大城市圈(如墨西哥城、雅典)為滿足用水需求而對地下含水層進行的“負增長”開采,如何導緻地麵沉降,並間接改變瞭地錶水與地下水的相互補給關係,加速瞭河流徑流的枯竭。 五、 跨界與衝突:水資源的政治地理學 河流天然具有跨越政治邊界的屬性,這使得水資源的管理成為國際關係中永恒的焦點。 5.1 曆史上的水權爭端 我們分析瞭曆史上因水資源分配不均而引發的局部衝突,例如中東地區對約旦河水資源的長期博弈,以及南亞次大陸劃分後印巴對印度河水係利用的持續緊張關係。重點考察瞭早期條約和協議(如1960年的《印度河水協定》)是如何在特定的地緣政治環境下,暫時性地凍結或重塑水資源的分配格局。 5.2 全球氣候變化下的未來水流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冰川融化加速,改變瞭依賴冰川融水的河流(如恒河、印度河、以及安第斯山脈的河流)的短期豐水期和長期枯竭風險。本書將重點研究這種氣候驅動的“水文危機”,如何加劇瞭依賴跨界河流國傢之間的不信任,以及國際社會在構建新的水資源共享機製時麵臨的技術與政治障礙。 六、 結論:在適應與保護之間 《歲月之河》最終旨在提供一個辯證的視角:河流是自然力量與人類意誌相互作用的産物。理解河流的變遷曆史,並非是為瞭逆轉自然規律,而是為瞭更明智地與之共存。本書呼籲對河流進行“生態管理”,即認識到河流自身的動力學需求,並尋求在滿足人類需求與維護水生態係統健康之間,找到可持續的平衡點。河流的未來,取決於我們對過去變遷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