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碑碣墓誌匯編(套裝共2冊)/上林湖叢書

慈溪碑碣墓誌匯編(套裝共2冊)/上林湖叢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厲祖浩 編
圖書標籤:
  • 慈溪
  • 碑刻
  • 墓誌
  • 地方文獻
  • 曆史
  • 文化
  • 上林湖叢書
  • 民國
  • 清代
  • 浙江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54010556
版次:1
商品編碼:1227112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上林湖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293
套裝數量: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慈溪碑碣墓誌匯編(套裝共2冊)/上林湖叢書》分為唐至明代捲、清代民國捲。一共收錄唐代至民國時期慈溪地區存世碑碣墓誌459篇。全書為繁體橫排,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基本體例為一篇碑文釋讀,一張圖錄。若乾篇碑文為傳世文獻,無碑文對應。

目錄

序(陳尚君)
前言
凡例
唐(618—907)
瀋莊妻俞氏墓誌 唐元和三年(808)八月
張佩墓誌 唐元和十年(815)十月
聞人十四墓誌 唐元和十一年(816)正月
楊皓澄墓誌 唐元和十五年(820)七月
徐君妻姚氏墓誌 唐寶曆元年(825)十一月
餘興墓誌 唐寶曆元年(825)十一月
張瑤妻何氏墓誌 唐大和五年(831)八月
盛璿墓誌 唐大和五年(831)十一月
盛璿妻孫氏墓誌 唐大和五年(831)
闞峰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並序 唐開成四年(839)十一月
徐處士妻硃氏墓誌 唐開成五年(840)九月
姚姿墓誌 唐開成五年(840)十月
張氏墓誌 唐開成年間(836—840)
方府君墓誌 唐會昌元年(841)十月
任正彬墓誌 唐會昌二年(842)五月
宣君妻楊氏墓誌 唐會昌五年(845)八月
童德墓誌 唐大中元年(847)六月
李君妻吳氏墓誌 唐大中五年(851)八月
應廉墓誌 唐大中八年(854)十二月
袁貴墓誌 唐大中九年(855)九月
葉府君墓誌 唐大中(847—860)
嚴聳妻阿裘墓誌 唐鹹通三年(862)五月
鬍元墓誌 唐鹹通七年(866)八月
劉君儒墓誌 唐乾符元年(874)正月
徐十郎妻王十娘墓誌 唐乾符元年(874)八月
餘行周墓誌 唐乾符四年(877)八月
鄭受妻鬍氏墓誌 唐光啟三年至乾寧三年(887—896)
五代(907—960)
羅素墓誌 梁乾化元年(911)十一月
殘誌 娶安 梁乾化二年(912)
吳氏墓誌 梁貞明元年(915)十一月
司馬珂墓誌 梁貞明四年(918)八月
楊謙仁墓誌 梁龍德元年(921)十月
宋府君及妻墓誌 唐天成元年(926)八月
房府君妻墓誌 吳越寶正二年(927)五月
洞山院住持墓誌 吳越寶正三年(928)六月
羊蟾墓誌 周廣順三年(953)十一月
佚名殘誌 唐五代(618—960)
北宋(960—1127)
馮準母虞氏墓誌 宋皇祐三年(1051)十二月
國任墓誌 宋嘉祐四年(1059)十一月
……
南宋(1127—1279)
元(1271—1368)
明(1368—1661)
清(1636—1911)
民國(1912—1949)
曆史的沉思與文化的拾遺:《上林湖叢書》係列其他捲冊精選書目導讀 《慈溪碑碣墓誌匯編(套裝共2冊)/上林湖叢書》作為研究地方史與考古文物的珍貴文獻,其價值毋庸置疑。然而,“上林湖叢書”作為一個係統性的文化工程,其內涵遠不止於碑刻墓誌的匯集。本導讀將聚焦於該叢書中其他未涉及碑碣墓誌主題,但同樣具有重要學術與文化價值的捲冊,旨在為讀者勾勒齣該叢書更廣闊的知識圖景,並提供深入瞭解慈溪地方曆史與人文的多元路徑。 “上林湖叢書”的編纂,旨在搶救、整理和研究與慈溪上林湖地區及其周邊相關的曆史文獻、文物資料及地方誌,構建一個多維度、立體化的區域文化數據庫。除瞭碑刻墓誌這類直接的物質遺存外,叢書還涵蓋瞭對地方社會結構、經濟形態、文學藝術乃至民俗信仰的深入探討。 --- 一、 區域地理與生態變遷:《上林湖水係與區域環境變遷研究》 此捲專注於上林湖及其周邊水係的地理演變曆史。慈溪地處江浙水網平原,水係不僅是古代交通命脈,更是農業生産與聚落分布的關鍵因素。 主要內容剖析: 本捲通過對曆代黃冊、魚鱗圖冊、地方水利誌的梳理,結閤現代地質勘探數據,重構瞭上林湖地區自唐宋以來水域麵積、河道走嚮的動態變化過程。重點探討瞭圍墾活動、海潮侵蝕與淡水資源平衡對當地生態環境的長期影響。書中詳細記錄瞭清代著名的“裏 খাল”疏浚工程的始末,分析瞭這些水利活動如何重塑瞭區域內的村落布局和社會組織形態。對於研究古代江南地區的土地利用模式和水患治理經驗,此書提供瞭詳實的實證材料,是環境史與區域地理學研究的基石。 --- 二、 傢族傳承與社會組織:《慈溪望族傢譜文獻匯編及考證》 傢族史研究是地方史研究的重要一環。此套書聚焦於在慈溪曆史上産生過重要影響力的望族,如某某氏、某某氏等,通過對其傢譜、祠堂碑記(區彆於墓誌)及族內文書的整理,呈現其興衰軌跡。 主要內容剖析: 此捲不僅是簡單的傢譜影印閤集,更包含瞭對傢譜編纂體例的比較研究。它細緻分析瞭不同時期族人對“祖先事跡”的記載側重點,揭示瞭傢族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價值取嚮變化,如宋代的理學影響、明清的商業擴張等。書中收錄瞭大量的“議事錄”、“族田契約”等一手文獻,這使得研究者能夠深入瞭解古代傢族內部的財産分配機製、教育製度以及族規的實際執行情況。例如,對某一商賈世傢的經濟活動軌跡的描摹,展示瞭傳統士紳階層如何成功地將儒傢倫理融入世俗商業運作之中。 --- 三、 文學藝術與知識分子群像:《慈溪文士尺牘與詩學流派研究》 此捲側重於慈溪地區在特定曆史時期(如明末清初或近代)湧現的文人墨客及其交往網絡。它關注的焦點是文學創作本身、書信往來中的思想交流,而非墓葬記錄。 主要內容剖析: 本捲輯錄瞭多位在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慈溪籍人士的未刊信劄、少量手稿及詩歌批注。通過對這些尺牘的研究,可以清晰地勾勒齣當時文壇的若乾重要流派及其內部的辯論焦點。例如,對比某兩位詞人之間的通信,可以發掘齣他們對“格律”與“性靈”的不同態度。此外,書中還附有對當時當地書畫收藏風氣的考證,通過對私人藏品目錄的分析,還原瞭區域內文化精英的審美趣味和藝術交流的廣度與深度。它為研究地方文學史如何與國傢級文學思潮互動提供瞭一個微觀的切片。 --- 四、 經濟活動與商業史:《明清時期慈溪棉布貿易與市鎮發展》 區域經濟史的研究是理解社會結構變遷的另一重要維度。此捲將研究的焦點投嚮瞭慈溪在江南商業體係中的特定角色,尤其是圍繞棉布生産和貿易展開的經濟網絡。 主要內容剖析: 該書援引瞭大量海關文書、地方商行賬簿(或殘存記錄)以及官府關於漕運和稅收的檔案。研究不僅描繪瞭棉花種植到布匹織染的産業鏈條,更深入分析瞭作為主要商品集散地的埠頭市鎮的形成與衰落。書中詳細考察瞭“票號”製度在當地金融活動中的滲透程度,以及外地商人(如徽商、閩商)在慈溪設立的商業據點及其對地方經濟政策的影響。它揭示瞭在全國性市場擴張的背景下,一個區域性經濟中心如何通過專業化生産和靈活的商業運作來維持其繁榮。 --- 總結與展望 “上林湖叢書”的魅力在於其多學科的交叉視角。若說《慈溪碑碣墓誌匯編》是凝固在石碑上的傢族與政治印記,那麼上述其他捲冊則分彆提供瞭關於土地與水利(環境史)、血緣與倫理(社會史)、思想與審美(文化史)以及商品與資本(經濟史)的動態敘事。每一捲書都像是一把鑰匙,單獨開啓瞭曆史的一個側麵,而將它們置於同一“叢書”框架下審視,則能構建齣一部更為豐滿、更具生命力的近代前慈溪社會全景圖。這套叢書的價值,正在於其對區域文化遺産的全麵、係統化建檔與深入挖掘,是對地方文脈的尊重與傳承。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地方文脈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觀察者,我尤其欣賞這種對“沉睡”在民間的珍貴石刻進行係統性搶救和整理的工作。這些碑碣和墓誌,往往是抵抗時間侵蝕的最後防綫。我曾經跑過一些偏遠的鄉村寺廟和古墓地,親眼見過很多碑文因為風化、人為破壞而變得難以辨認。這套匯編的價值,首先體現在它將那些極易消亡的信息“固化”瞭下來,保證瞭曆史的完整性。它的齣版,不僅是對前人智慧的尊重,更是對後代研究者負責任的錶現。它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堅實的基石,使我們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更深入的文化地理學或人口史的研究,而非僅僅停留在猜測和零星的記錄上。

評分

我最近沉迷於研究江南地區宋明時期的社會變遷,特彆是地方望族和士紳階層的興衰。這本書在梳理這些地方性史料方麵,展現齣瞭驚人的深度和廣度。它不僅僅是簡單的碑刻文字羅列,通過對不同墓葬碑文的交叉比對,我發現瞭一些先前研究中被忽略的傢族聯係和權力網絡節點的蛛絲馬跡。舉例來說,其中一處碑文中提到的某個地方鄉賢,通過與另一本地方誌的記錄相互印證,揭示瞭當時地方治理結構中,士紳群體實際發揮的作用遠超官方記錄所描述的範疇。這種層層剝繭的史料挖掘,對於構建更精細、更真實的曆史圖景至關重要,對於希望深入瞭解地方史的朋友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

評分

從學術規範的角度來看,這套書的校對工作做得極其嚴謹,這一點對於古籍文獻的整理而言是至關重要的。我仔細核對瞭其中幾篇我較為熟悉的墓誌銘原文和這個匯編中的轉錄件,發現其準確度非常高,幾乎沒有齣現低級的錯彆字或者斷句錯誤,這在涉及大量異體字和古音古義的文本中,實屬難得。在注釋方麵,編者似乎也盡可能地對一些生僻的官職、地名進行瞭必要的解釋,這極大地降低瞭普通讀者進入專業史料的門檻。這種兼顧專業性和可讀性的做法,使得這本書不僅是專業學者案頭必備的工具書,也適閤對地方史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愛好者作為入門或進階的參考資料。

評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對這種地方性、專業性極強的匯編資料抱持著一絲謹慎的態度,擔心內容會過於晦澀難懂,或者僅僅是學界的小範圍熱點。但閱讀下來,我發現它無意中勾勒齣瞭一幅生動的社會風俗畫捲。比如,從喪葬儀式、謚號的授予頻率,乃至對逝者生平描述的側重點變化,我們都能窺見不同曆史時期社會價值觀的細微轉移。一個碑刻上的寥寥數語,背後可能隱藏著當時的禮法製度、傢族倫理甚至是經濟狀況的側影。這種從“石頭上”解讀“人世間”的體驗,遠比閱讀官方正史來得更鮮活、更具人情味。它成功地將冰冷的曆史碎片,重新塑造成瞭有溫度的社會記憶。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紙張的手感很厚實,印刷的清晰度也相當不錯,尤其是那些曆史文獻的影印件,細節處理得非常到位,沒有齣現模糊不清的情況。我個人對古代文獻的收藏和閱讀有一定要求,所以對書籍的物質載體非常看重。這套書的版式設計也看得齣是下過一番功夫的,字體選擇和行距都非常適閤長時間閱讀,讓人在沉浸於曆史的文字中時,眼睛不會感到疲勞。而且,從書籍的整體氣質上,就能感受到編纂者對這些珍貴史料的敬畏之心,那種嚴謹和細緻的態度,絕對能讓所有曆史愛好者感到滿足。光是把這兩本書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沉甸甸的曆史分量,這絕對不是那種隨便印印就能應付事宜的齣版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