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医妇科学习题集》与已出版的46门规划教材配套,所命习题范围与现行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教学大纲一致,与上述规划教材一致。习题覆盖规划教材的全部知识点,对必须熟悉、掌握的“三基”知识和重点内容以变换题型的方法予以强化。内容编排与相应教材的章、节一致,方便学生同步练习,也便于与教材配套复习。题型与各院校各学科现行考试题型一致,同时注意涵盖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题型。命题要求科学、严谨、规范,注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课程更重视临床能力的培养。为方便学生全面测试学习效果,每章节后均附有参考答案和答案分析。“答案分析”可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对教材内容加深理解,强化已学知识,进一步提高认知能力。
书末附有模拟试卷,分本科A、B试卷和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卷,有“普通、较难、难”三个水准,便于学生对自己学习效果的自我测试,同时可提高应考能力。
《中医妇科学习题集》供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生、成人教育学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人员及其他学习中医药人员与教材配套学习和应考复习使用。学习者通过对上述教材的学习和《中医妇科学习题集》的习题练习,可全面掌握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顺利通过课程考试和执业医师考试,为从事中医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内页插图
目录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习题
答案
第二章 女性生殖器官解剖位置及其
功能
习题
答案
第三章 女性生殖生理
习题
答案
第四章 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习题
答案
第五章 妇科疾病的诊断与辨证
习题
答案
第六章 妇科疾病的治疗
习题
答案
第七章 预防与保健
习题
答案
各论
第八章 月经病
习题
答案
第一节 月经先期
习题
答案
第二节 月经后期
习题
答案
第三节 月经先后无定期
习题
答案
第四节 月经过多
习题
答案
第五节 月经过少
习题
答案
第六节 经期延长
习题
答案
第七节 经间期出血
习题
答案
第八节 崩漏(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习题
答案
第九节 闭经(附:多囊卵巢综合征)
习题
答案
第十节 痛经(附:子宫内膜异位症)
习题
答案
第十一~二十一节 经行乳房胀痛至经行情志异常
习题
答案
第二十二节 绝经前后诸证
习题
答案
第二十三节 经断复来
习题
答案
第二十四节 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
习题
答案
第九章 带下病
习题
答案
第一节 带下过多(附:阴道炎、宫颈炎)
习题
答案
第二节 带下过少
习题
答案
第十章 妊娠病
习题
答案
第一节 恶阻
习题
答案
第二节 妊娠腹痛
习题
答案
第三节 异位妊娠
习题
答案
第四节 胎漏、胎动不安
习题
答案
第五~六节 堕胎、小产、滑胎
习题
答案
第七节 胎萎不长
习题
答案
第八节 胎死不下
习题
答案
第九~十八节 子满至难产
习题
答案
第十一章 产后病
习题
答案
第一~二节 产后血晕、产后痉病
习题
答案
第三节 产后发热
习题
答案
第四节 产后腹痛
习题
答案
第五节 产后小便不通
习题
答案
第六节 产后小便淋痛
习题
答案
第七节 产后身痛
习题
答案
第八~十三节 产后恶露不绝
至产后血劳
习题
答案
第十二章 妇科杂病
第一节 瘢瘕
习题
答案
第二节 盆腔炎
习题
答案
第三节 不孕症
习题
答案
第四~七节 阴痒至妇人脏躁
习题
答案
第十三章 计划生育
第一节 避孕
习题
答案
第二节 人工流产
习题
答案
第三~四节经腹输卵管结扎术、节育措施常见副反应的中医药
治疗
习题
答案
附论
第一章 女性生殖系统的解剖与生理
习题
答案
第二章 女性生殖功能的周期性变化
与调节
习题
答案
第三章 妊娠生理
习题
答案
第四章 正常分娩
习题
答案
第五章 妇产科特殊检查与常用诊断
技术
习题
答案
附:模拟试题与答案
本科模拟试题(A卷)
本科模拟试题(B卷)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前言/序言
为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战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符合新世纪中医药事业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在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组织编写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药类)、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一版)”(习称“七版教材”)出版后,我们组织原教材编委会编写了与上述规划教材配套的教学用书——习题集,目的是使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以习题形式进行复习、巩固、强化,也为学生自我测试学习效果、参加考试提供便利。
本套习题集与已出版的46门规划教材配套,所命习题范围与现行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教学大纲一致,与上述规划教材一致。习题覆盖规划教材的全部知识点,对必须熟悉、掌握的“三基”知识和重点内容以变换题型的方法予以强化。内容编排与相应教材的章、节一致,方便学生同步练习,也便于与教材配套复习。题型与各院校各学科现行考试题型一致,同时注意涵盖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题型。命题要求科学、严谨、规范,注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课程更重视临床能力的培养。为方便学生全面测试学习效果,每章节后均附有参考答案和答案分析。“答案分析”可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对教材内容加深理解,强化已学知识,进一步提高认知能力。
书末附有模拟试卷,分本科A、B试卷和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卷,有“普通、较难、难”三个水准,便于学生对自己学习效果的自我测试,同时可提高应考能力。
本套习题集供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生、成人教育学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人员及其他学习中医药人员与教材配套学习和应考复习使用。学习者通过对上述教材的学习和本套习题集的习题练习,可全面掌握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顺利通过课程考试和执业医师考试,为从事中医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考试命题是一项科学性、规范化要求很高的工作,随着教材和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与发展,恳请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师生在使用本套习题集时,不断总结经验,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以使本套习题集不断修订提高,更好地适应本科教学和各种考试的需要。
编者
2003年5月
中医药的千年传承与现代应用:一本深入探索女性健康的学术指南 拨开迷雾,寻根溯源:理解中医药的独特魅力 中医药,这门承载着数千年智慧的古老学科,始终以其独有的视角和精妙的理论体系,在人类健康领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并非一门孤立的医学体系,而是与中国深厚的哲学思想、自然观以及社会文化紧密相连的产物。理解中医药,需要超越简单的药物治疗,深入领悟其背后蕴含的“天人合一”、“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核心理念。 “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都与自然环境、季节气候、昼夜变化息息相关。这种观念指导着中医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全面考虑患者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在体质。而“阴阳五行”理论,则是中医认识世界和生命活动的基本框架。阴阳的相互依存、制约、转化,以及五行(木、火、土、金、水)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被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机制,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通过对阴阳失衡和五行紊乱的辨析,中医能够精准地定位病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整体观念”是中医认识疾病的基石,它摒弃了西方医学的局部解剖学观点,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协同作用。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出现问题,都可能反映出整体的失衡。因此,中医治疗不局限于对症处理,更注重调理人体的整体功能,达到“治未病”的境界。 “辨证论治”则是中医临床实践的精髓。它要求医生在诊断疾病时,不能仅仅根据症状来判断,而是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收集患者的各种信息,然后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出疾病的“证型”。“证”是疾病在特定阶段、特定人体上表现出来的病理概括,它包含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信息。只有准确地辨证,才能制定出恰当的“治法”,并选择相应的“方药”来治疗。这种高度个体化和灵活性的治疗模式,使得中医能够应对各种复杂和慢性疾病,并发挥其独特的优势。 女性的生理特质与中医药的关怀 女性,在生理上具有其独特的周期性变化和特殊生理过程,如月经、妊娠、分娩、哺乳等,这些都与女性特有的生理结构和生命活动紧密相关。在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女性的生理特征被视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体质,并结合其“血海”和“胞宫”等生殖系统器官的生理功能,构建了独特的女性生理病理学。 女性一生中,从青春期到更年期,生殖系统的生理活动贯穿始终,并受到情志、饮食、起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月经是女性生殖系统功能的重要体现,其周期、量、色、质的变化,能够直接反映女性的健康状况。中医认为,月经的正常与否,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密切相关,与气血的充盛与否息息相关。任何一方的失调,都可能导致月经不调,如月经提前、延后、量多、量少、痛经、闭经等。 妊娠是女性生命中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阶段,中医对此有深入的研究。妊娠期间,女性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以适应胎儿的发育。中医强调“胎前宜养,胎后宜补”,在孕期需注意调养,保持气血的充盛和脏腑的平和,以保胎安胎。同时,孕期可能出现的各种不适,如孕吐、水肿、腰痛等,都可以通过中医药进行调理。分娩的过程对女性身体损耗较大,中医认为产后“百脉皆空”,气血虚弱,需要及时进行调补,以促进身体的恢复,避免产后并发症。哺乳期同样需要充足的气血支持,以保证母乳的质量和数量。 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会经历一个重要的生理转折期——更年期。此时,女性的生殖功能逐渐衰退,阴阳失衡加剧,可能出现潮热、盗汗、失眠、情绪波动等一系列症状。中医认为,更年期是由于肾精亏损、阴阳失调所致,可以通过补肾、调理阴阳等方法来缓解症状,帮助女性平稳度过这一时期。 深入挖掘,精益求精:中医药妇科的现代价值 中医药在妇科领域的应用,是其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的集中体现。它并非仅仅停留在对症治疗,而是更注重从整体上调理女性的生理功能,解决导致疾病的根本原因。 例如,对于常见的月经不调,中医不会简单地给予止痛药或调经药,而是会通过望闻问切,辨析患者是由于肝郁气滞、脾虚湿盛、肾虚精亏还是血瘀等原因引起的,然后根据不同的证型,选用不同的治法和方药。对于痛经,可能是由于寒凝血瘀、气滞血瘀、湿热下注等,中医会根据具体原因进行辨证施治。 在妊娠期的调理方面,中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对于习惯性流产,中医会着重于补益肾气、健脾益气,以固摄胎元。对于孕期水肿,可能会采用健脾利湿的方法。分娩后的调理更是中医药的优势所在,通过补气养血、活血化瘀等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产妇恢复体力,促进子宫收缩,预防产后出血和感染。 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是中医药在妇科领域另一大亮点。中医认为,更年期是女性生理衰退的自然过程,但通过中医调理,可以显著缓解潮热盗汗、失眠多梦、情绪低落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通过补肾阴、滋肾阳、健脾益气、疏肝理气等方法,可以帮助女性重新获得身体的平衡与和谐。 此外,在妇科炎症、不孕不育、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疾病的治疗和调理方面,中医药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辨证施治,中医药能够有效地调节女性生殖系统的功能,改善微循环,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的目的。 传承与创新:中医药妇科的未来之路 中医药妇科的生命力,在于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医药妇科并未被边缘化,反而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方面,需要不断加强对中医药妇科理论的研究,深入挖掘古代经典医籍的宝贵经验,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其作用机制进行阐释,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坚实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开展临床研究,通过科学的设计和严谨的论证,来验证中医药在妇科疾病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其他医学疗法进行比较,明确其优势和局限性,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价值。 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于中医药妇科的研究和实践,是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关键。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既懂中医理论,又具备现代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将为中医药妇科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此外,促进中医药妇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传播到世界各地,也是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学术交流、技术合作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医药在女性健康领域的独特魅力和显著疗效。 总而言之,中医药妇科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不仅承载着祖先的智慧,更闪耀着现代科学的光芒。通过不断地探索、研究和创新,中医药妇科必将在保障女性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