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石窟里的中国道教

知·道——石窟里的中国道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萧易 著
图书标签:
  • 道教
  • 石窟
  • 宗教文化
  • 中国传统文化
  • 历史
  • 艺术
  • 敦煌
  • 宗教研究
  • 文化遗产
  • 考古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0509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0025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13
字数:36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考古、石窟艺术、道教研究、旅游爱好者

从何知“道”?

欣赏——道教石窟艺术的收藏之作;

探寻——跟着本书寻找道教石窟的文化之旅;

理解——中国古典小说神仙形象的解密之书。


1.本书作者为《中国国家地理》《南方周末》的专栏撰稿人,从人文地理的专业角度,实地考察大量道教石窟。

2.道教文化深植于中国人的精神和日常生活中,尤其是道教人物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本书在可读性上,较为详细地介绍了道教人物的故事和演变,富有趣味性。

3.本书的图片精美而全面,既有实地考察的实物图,也有精心制作的线描图,是一本关于道教石窟艺术的收藏之书。

4.研究道教石窟的书寥寥无几,本书具有唯独性。


内容简介

道教在中国,留下许多栩栩如生的神仙形象,如玉皇大帝、天蓬元帅、土地公公、月老、八仙等。《知·道》从道教石窟入手,有趣地回溯了这些神灵的来龙去脉:玉皇大帝本是一个跑龙套的角色,如何变成“六御”之首?赵公明怎样从隋代的讨厌秋瘟,变成人间喜爱的财神?唐代名医孙思邈如何完成从人到神的转变?早年在民间影响不大的关羽,后来被抬为“关圣”,其间经历了什么样的造神史?


《知·道》是一部全面考察道教石窟的作品。它带您走进繁复精美、神秘莫测的石窟艺术,重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道教人物,驰骋于那波云诡谲的历史和政权。石窟的真实、历史的缥缈,时空交织,包罗万象。深山寻访,问道知道,构建一部雅俗共赏的石窟道教史。


作者简介

萧易,1983年生于江苏扬州,200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基地班,现供职于《成都日报》副刊部,《中国国家地理》《南方周末》等专栏撰稿人。曾出版《古蜀国旁白》《唤醒纵目神》《纵目神时代》《金沙》《古城旧事》等专著,《空山—寂静中的巴蜀佛窟》于2013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入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三十年300本”精品书。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萧易文质彬彬,翩然学者状,你很难把他与一个迈动双脚,奔走大地,探险加考古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但他确实如此。近些年他把目标锁定在少有人问津的道教石窟之上。他思之深,行之广。《知·道》这本书不仅仅把一处处鲜为人知的道教石窟披露出来,也不仅仅用他的思考和足迹把中国的历史和道教石窟勾联起来,更可贵的是他让我们看到了芸芸众生与道教密不可分的关系。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主编

分布各地的道教石窟,始自北朝,终于清代,跨越近1500年历史。作者的叙述视角颇为独特:有时他是一个隐身的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和评判者;有时他又是一个亲历者。全知视角使其有开阔视野,能让他融合道教教义、史实、掌故,给读者呈现石窟凿造的历史,诸神的来历,百姓对神灵的祈望,以及造像风格的嬗递;而见证人的视角,讲述自己的亲历或转叙见闻,则以话语的可信性和亲切性补充了全知视角的叙述,不但读起来轻松,也拉近了读者与道教艺术的距离,因此,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佳作。

——柳扬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主任

道教石窟遍布巴山蜀水,这不但是道教石窟zui为密集的区域,而且也是中华道教的文化胎记,它们在时光的漫漶之下,以孑遗的沉默铭刻着道教是如何与本土生活方式连为一体的。身为青年历史学者、作家的萧易,还有一个更为扎实的身份是田野考察者,他多年来用脚丈量、用心体察、用追踪道教的踪迹。

——蒋蓝 朱自清散文奖获得者,文学田野考察者


目录

南北朝 乱世之音

碑上仙境——发现中国最早的道教诸神

*南北朝道教石窟哪去了?

隋 白衣天子

循金牛古道而来的道风——绵阳西山观、龙门垭、圣水寺

*道家与道教

唐 众妙之门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安岳玄妙观

荒草与旷野中的道教神祇——剑阁老君岩、王家河、鹤鸣山

*道教护法神

荒草中的天外飞仙——仁寿石窟

石窟中的大唐女道士传奇——丹棱龙鹄山、蒲江长秋山

宋 诸神之国

皇帝、宦官与道士——杭州通玄观中的南宋道事

隐秘西南的南宋洞天——大足道教石刻

*雷公电母风伯雨师

元 全真风云

那些与全真教有关的石窟——太原龙山

明 天子之道

天子脚下的道教故事——北京烧窑峪

一位明朝官吏眼中的道教石窟——洪雅苟王寨

镌刻在岩壁上的《西游记》——广佛洞、卧牛山、龙潭子

清 俗世传奇

“湖广填四川”家族的信仰史——巴中朝阳洞

一位清代乡绅的理想国——张家界玉皇洞

*土地与城隍


精彩书摘

财神,最受中国人喜爱的道教神祇

一个多世纪后,狮子山改称凤仪山,当年香火旺盛的朝阳洞也是门庭冷落,见不到一个道士了,甚至道观都改为了寺庙。我来到这里时,林书兵正在 屋顶换青瓦,这几天赶上庙里维修屋顶,庙依山而建,下面是深达百余米的山谷,邻村的工匠才上去了半天,腿不停地哆嗦,结果工钱没要就走了,年逾古 稀的林书兵早些年做过几天泥水匠,就跟几个老伙计自己动手。听得我是来看 石窟的,他拍拍身上的灰尘,猫着身子从梯子上爬下来给我领路。

朝阳洞庙依山崖而建,20多龛造像就雕凿在岩壁上,午后的阳光透过屋顶 的漏洞,在大殿中撒下碎碎的影子,细小的尘埃在光束中肆无忌惮地跳跃着。 大殿里横了几根竹竿,上面晾晒着酸菜,林书兵移开竹竿,岩壁上的观音、托塔李天王、财神露了出来。财神赵公明怒目圆瞪,长须及胸,身着铠甲,手持 鞭,骑在黑虎之上。

中国人信奉财神,这位道教尊神虽然品阶不高,却掌管招财进宝,与世人的利益可谓息息相关,也是道教拿捏中国人心理的一大杰作。赵公明早期形象并不光彩,甚至有些可怖。晋人干宝的《搜神记》记载,散骑侍郎王祐一日听到门外有人造访,称上帝派遣三位将军到人间征兵,自己是赵公明将军属下。王祐见冥将来招,自知大限已到,想到自己一死老母无人照顾,不由得黯然神伤。冥将见王祐事母至孝,便到赵公明那里给他求情,王祐才想起民间有上帝派遣三将军各率领群鬼到人间取人之说,其中一位便是赵公明。

隋代赵公明的名声也好不到哪去。开皇十一年(591)夏天,长安城空中 有五位力士隐约可见,百姓争相围观,隋文帝问大臣此是何神,太史张居仁说:“此乃五方力士,在天为五鬼,在地为五瘟,即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 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士贵,总管中瘟史文业。五瘟一出,恐怕今年要发生 瘟疫了。”果然,那一年瘟疫流行,隋文帝为五瘟立祠,并在每年五月初五举 行祭祀仪式,祈求它们不再危害人间。

时至明代,赵公明逐渐摆脱了之前的冥神、瘟神形象。《历代神仙通鉴》记载,张道陵天师在天庭炼丹,一日忽地来了个铁面虬髯、手持金鞭、骑着 黑虎的神仙,自称赵公明,愿为天师守护丹炉,玉帝后封他为“正一玄坛元 帅”,这也是赵公明被称为赵玄坛、赵元帅的来历。虽然只是区区守炉官,赵 公明的本领却似乎比张天师大得多,他“驱雷役电,唤雨呼风,除瘟剪疟,保 病禳灾”“至如讼冤伸抑,公能使之解释,公平买卖求财,公能使之获利和 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对神祷,无不如意”。由此看来,明代赵公明已经主 持公平买卖了,这或许是后来被奉为财神的原因吧。

明代的赵公明虽然法术高强,却极少被单独供奉,经过神魔小说《封神演 义》的渲染,这才变成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幼时读《封神演义》,截教的神 仙大多没甚本事,印象中最厉害的就属赵公明了。赵公明本是峨眉罗浮山仙 人,被闻太师请来当救兵,姜子牙领着哪吒、雷震子、黄天化、杨戬、金木二 吒前来迎战,《封神演义》第47回“公明辅佐闻太师”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这场 恶斗:

(赵公明)提鞭纵虎来取子牙。子牙仗剑急架忙还。二兽相交。未及数合,公明祭鞭在空中,神光闪灼如电,其实惊人。子牙躲不及,被一鞭打下鞍鞒。哪吒急来,使火尖枪敌住公明。金吒救回姜子牙。子牙被鞭打伤后心,死了。哪吒使开枪法,战未数合,又被公明一鞭打下风火轮来。

黄天化看见,催开玉麒麟,使两柄锤抵住公明。又飞起雷震子,殿开黄金棍,往下打来。杨戬纵马摇枪,将赵公明裹在垓心。只杀得:天昏地暗无光彩,宇宙浑然黑雾迷。

赵公明一鞭将姜子牙打得半死,将哪吒打下风火轮,力战黄天化、杨戬、 雷震子,也不落于下风,接连把广成子、道行天尊打伤,又一鞭打死五夷山散 人萧升,真是个厉害角色。姜子牙无计可施,后来西昆仑山一个叫陆压的道人 献计,在岐山设一坛,扎一草人,上书“赵公明”三字,头上一盏灯,足下 一盏灯,一日三次拜礼。二十一天后,陆压送来桑弓桃箭,姜子牙先射草人左 目,再射右目,最后射心窝,可怜赵公明便死在这邪门歪道之下。

姜子牙灭商后主持封神仪式,将赵公明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 君”,手下有“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 仙官姚少司”四位神仙,专司迎祥纳福、商贾买卖,赵公明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财神。

赵公明为武财神,道教还有文财神。文财神的说法不一,有说是《封神演义》中大臣比干,他因谏言商纣王,为妲己所不容,妲己称身体有疾,需得比 干的七巧玲珑心入药,民间传说他因无心,故能偏袒无私,这才被封为文财 神。也有说是春秋末年谋士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功成名就后急流勇 退,自号陶朱公,三次经商成为江南巨富,又三散家财,历来被视为儒商的代 表。流传最广的文财神则是李诡祖,它是玉皇大帝帐下的太白金星下凡,在天 庭为“都天致富财帛星君”,专管天下金银财帛。旧时年画之上,李诡祖头戴 朝冠,身穿红袍,面带笑容,左手执如意,右手执聚宝盆,上书“招财进宝” 四字,它与“福”“禄”“寿”“喜”神一起,统称福、禄、寿、喜、财。

玉皇大帝,从跑龙套小神到“四御”之首

三清古洞中心柱侧面还雕了一幅“玉皇大帝巡游图”,玉皇大帝气宇轩昂,双手捧玉圭,立于瑞云之上。侍从有的执华盖,有的执日、月宝扇,有的 高举幡、旌、幢,有的捧瓶、盆,簇拥着玉帝前行,那派头真如古时的皇帝出 巡了。

幼时读《西游记》,除了孙悟空,印象最深的就是玉皇大帝了,它住在金 阙云宫灵霄宝殿中,掌管天、地、人三界,统率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托塔李 天王、哪吒、四大天王、四值功曹、九曜星官、二十八星宿以及四海龙王、雷 部诸神等都是其属下,连如来佛、观音菩萨都敬他三分。《西游记》第四回 “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写到了玉帝的天宫:

天上有三十三座天宫,乃遣云宫、毗沙宫、五明宫、太阳宫、化乐 宫......一宫宫脊吞金稳兽;又有七十二重宝殿,乃朝会殿、凌虚殿、宝光殿、天王殿、灵官殿......一殿殿柱列玉麒麟。寿星台上,有千千年不卸的名花;炼药炉边,有万万载常青的瑞草。又至那朝圣楼前,绛纱衣星辰 灿烂,芙蓉冠金碧辉煌。玉簪珠履,紫绶金章。金钟撞动,三曹神表进丹墀;天鼓鸣时,万圣朝王参玉帝。

道教此前以“三清”为尊,为何《西游记》中玉皇大帝反而成了天庭的主 宰?它究竟有何来头?其实,早在南北朝道士陶弘景编撰的《真灵位业图》 里,就有一位叫玉帝的神祇,他是元始天尊属神,位列右位第十九神阶,是个跑龙套的角色。中国人历来有祭天的传统,殷商时期称天为帝或上帝,甲骨文 卜辞之中,帝、上帝支配日月风雨,掌管人间祸福。西周之后,对天的称呼, 又有了昊天、上天、皇天上帝等新的说法。《诗经·周颂·时迈》说:“时迈 其邦,昊天其子之,实右序有周。”巡行在邦国的土地上,自称昊天的周王爱 民如子,上帝佑我周室。

道教中这位叫玉帝的小神,纯属名字取得好,一来二去就与天帝、上帝、 昊天上帝混淆了,唐代诗人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元稹常以玉帝入诗, 代指天帝,元稹就有诗云:“万里洞中朝玉帝,九光霞外宿天坛。”久而久 之,传统信仰中的天帝和道教神祇中的玉帝、玉皇逐渐合二为一了。

当然,玉帝信仰的盛行还有着政治背景。北宋年间,宋真宗导演了一幕 “天尊降临”的大戏,不过赵玄朗纯粹是编出来的,老百姓自然不买账,宋真 宗又抬高玉皇大帝的身份,以消弭唐朝“大圣祖”太上老君的影响,他在大中 祥符七年(1014)九月将玉帝列为国家奉祀对象。真宗对玉帝的尊崇,在《宋 真宗御制玉京集》一书中最为明显,该集收录了真宗向诸神列祖祈求、致谢的 表文157道,其中49道是给玉帝的,其次为给圣祖的30道。

素有“道君皇帝”之称的宋徽宗更甚,史书记载他常梦中与玉帝相见,后来干脆把玉帝与昊天上帝合为一体,上尊号“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将玉帝纳入国家祭祀体系之中。自宋徽宗以后,中国历代帝王对玉皇大帝并不感冒,重新供奉昊天上帝,说来也奇怪,玉皇大帝信仰却在民间扎下了根,成为老百姓最信奉的道教尊神。究其原因,中国自进入封建社会以来,皇帝一直是最高统治者,老百姓下意识觉得,道教也应该有一位皇帝,如同人间一般掌握着天庭,并逐渐演变为以玉帝为中心的庞大神系。



知·道——石窟里的中国道教 探寻古老智慧的石窟回响 在这本《知·道——石窟里的中国道教》中,我们将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深入探寻隐藏在中国各地石窟寺中的道教文明。这并非一次简单的历史梳理,而是一次对信仰、艺术、哲学与生活方式的深度挖掘。本书旨在揭示这些石窟作为道教重要载体所承载的丰富信息,展现道教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传播及其对世俗生活的深远影响。 石窟:凝固的道教史书 石窟,作为中国古代宗教艺术的瑰宝,不仅是佛教的殿堂,更是道教留存珍贵遗迹的重要场所。本书将目光聚焦于那些鲜为人知的道教石窟,它们如同沉默的史书,用石壁上的雕塑、壁画和碑刻,诉说着数千年来道教的发展轨迹。我们将拂去历史的尘埃,仔细解读这些石窟中的每一个符号、每一幅图像、每一段铭文,从中提取关于道教神祇、仪轨、思想、地理分布以及与社会互动的信息。 从宏观到微观:全面解读道教石窟 本书的解读将从宏观的视角出发,首先梳理中国道教石窟的整体分布、历史分期以及主要代表性石窟的艺术风格和时代特征。我们会探讨不同地区、不同朝代石窟所呈现出的地域性差异和时代变迁,理解道教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适应与发展。 随后,我们将深入微观层面,对具体的石窟进行案例分析。我们不只是描述石窟的物理形态,更侧重于解读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神祇体系的视觉呈现:道教的神祇系统博大精深,形象多变。我们将通过对石窟中神像的细致观察,辨识不同道教神祇的身份、特征、法器以及相互关系,从而理解道教信仰的核心内容,如三清、四御、八仙、祖师爷等,以及地方性神祇的崇拜。这些石窟中的造像,是古代道教徒对宇宙秩序、生死轮回、修仙得道等观念具象化的体现。 道教仪轨与修持的痕迹:石窟不仅是供奉神祇的场所,也曾是道士修行、斋醮科仪的活动空间。我们会探究石窟的布局、壁画中的场景以及碑刻的记载,来还原古代道教徒的修持方法,例如炼丹、内丹、符箓、辟谷、养生等。壁画中的某些场景,可能描绘的是坛场布置、仪式流程,甚至是对修道者心境的象征性表达。 道教思想与哲学理念的在地化:道教的哲学思想,如“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天人合一”,是如何通过石窟艺术得以 visualised(形象化)的?本书将解读石窟中的象征符号、寓意图案以及题记文字,揭示道教思想在地方文化语境下的演变与融合。例如,某些壁画可能描绘了老子出关、尹喜迎祥等典故,借此弘扬道家思想;又或者通过描绘山水、祥瑞动物,来体现道教对自然和谐的追求。 道教与社会文化的互动:石窟的开凿和维护,往往离不开信徒的捐助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本书将深入探讨道教石窟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复杂联系。我们会考察石窟的建造年代、捐造者身份、地方官员的参与程度,以及石窟在民间信仰、婚丧嫁娶、节庆活动中的作用。这有助于我们理解道教如何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一种活态的文化传统。 地域特色与多元融合 中国幅员辽阔,道教在不同地域也呈现出鲜明的特色。本书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道教石窟,如北方地区的石窟寺可能更多地受到佛教影响,而南方地区的石窟则可能更贴近民间信仰和地方神灵。我们将分析这些地域性差异的成因,以及道教在传播过程中如何与当地原有的文化传统相互吸收、融合,形成丰富多元的道教文化景观。 解读方法与学术视角 为了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解读,本书将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 图像学分析:细致解读石窟中的壁画、雕塑、造像,分析其构图、色彩、人物造型、服饰、道具等,揭示其图像学意义和象征内涵。 碑刻文献研究:对石窟中发现的碑刻、题记、造像记等进行辨识、考释和解读,从中获取历史信息、人物关系、捐造事迹等。 道教文献比对:将石窟中的视觉和文字材料,与现存的道教经典、历史文献、地方志、民间传说等进行比对和印证,相互补充,深化理解。 考古学视角:结合考古发现,分析石窟的建造年代、结构形制、遗址环境等,为理解石窟的功用和历史背景提供实证。 民俗学与人类学视野:从民俗和人类学的角度,理解道教信仰在普通民众生活中的体现,以及其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知·道——石窟里的中国道教》不仅是一本学术研究的成果,更是一本面向广大文化爱好者、历史研究者、艺术爱好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的读物。 填补学术空白:本书将致力于挖掘和整理被相对忽视的道教石窟资源,填补相关学术研究的空白。 提供直观体验:通过大量的精美图片和细致的文字描述,带领读者“亲临”石窟现场,感受历史的厚重和艺术的魅力。 传承中华文明:通过对道教石窟的深入解读,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激发文化自信:展现中国古代人民在宗教信仰、艺术创作、哲学思想等方面的辉煌成就,激发民族文化自信。 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道教石窟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价值,让这些沉默的石头“开口说话”,向我们讲述那段古老而辉煌的“道”的故事。这是一场与智慧的对话,一场与历史的对话,一场与我们自身文化根源的对话。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凝固了时光的石窟,去“知”道,去“悟”道,去感受那份穿越千年的东方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内容设计都透露着一种对传统文化深深的敬畏与热爱。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敏感或晦涩的宗教概念时所展现出的尊重和审慎态度。它没有过度解读或妄加揣测,而是基于坚实的考证,以一种近乎虔诚的笔触去描绘这些文化遗存。每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老智慧的对话。这种沉静、内敛但力量强大的表达方式,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文化定力。它让人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抽离出来,专注于那些需要时间去沉淀和体会的永恒主题。这本书无疑是近年来我收藏的文化类书籍中最让我感到满足的一本,它成功地架起了现代读者与古代神秘精神世界之间的一座坚实桥梁。

评分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石窟艺术的图录,更是一扇观察古代社会信仰变迁的窗口。通过对道教在特定历史阶段如何借助石窟这种“永久性”的艺术载体进行思想传播和教义阐释的探讨,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宗教与世俗生活、政治权力之间复杂的关系。书中所呈现的那些壁画中的神仙谱系、修炼场景,以及供养人的形象,无不折射出当时的社会心态和价值取向。它提供了一个宏大的视角,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对于研究中国宗教史、艺术史乃至社会史的学者或爱好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极具启发性的参考资料,能引发许多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上的享受,封面那种古朴而又不失精致的质感,让人爱不释手。我个人对这种结合了传统美学和现代印刷工艺的作品特别有好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的色调,仿佛真的能带着你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些深邃幽静的石窟之中。文字的排版布局疏密有致,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不失典雅大气。尤其是那些配图,高清的摄影作品,细节之丰富,光影之运用,让人不得不赞叹摄影师的功力。每一幅图都像是在讲述一个无声的故事,将石窟壁画和造像的肌理感、历史的厚重感展现得淋漓尽致。看到那些精美的雕刻细节,真切地感受到古代匠人们的虔诚与技艺的精湛。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光是放在书架上,也足以提升整个空间的文化气息。我愿意花时间去细细品味每一个细节,从封面到扉页,从字体选择到插图编排,都能感受到出版团队对“美”的极致追求。

评分

阅读体验中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叙事时所营造出的一种沉浸式的氛围。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沉闷或枯燥,反而像是在跟随一位学识渊博的向导,徒步穿越崇山峻岭,亲身探访那些隐秘的石窟群落。作者的文字充满画面感和场景感,你几乎可以“听见”风吹过岩洞的声音,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尘土与香火气息。这种代入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石窟风格演变脉络的梳理,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让人能清晰地把握住中国道教艺术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与本土文化相互渗透、不断发展的。我常常会读完一段文字后,特意闭上眼睛想象那个场景,这种体验是单纯看图片资料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通常会比较注重内容的深度和史料的严谨性。这本书在论述上展现出一种令人信服的扎实感。它似乎不是那种浮光掠影地介绍几个著名洞窟,而是真正深入到那些鲜为人知、但又具有重要价值的角落去挖掘信息。作者在引述古代文献和地方志时,处理得非常得体,既没有陷入纯粹的学术说教,又能巧妙地将枯燥的史料融入到生动的叙述中。特别是对于一些宗教符号和壁画主题的解读,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新颖,常常能提供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使得即便是对道教文化接触不多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跟上思路,领会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意涵。这种平衡学识性与可读性的能力,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

真希望京东的活动再大一点,满减的券还是太少了

评分

很有趣,有不少的道教知识,书本身很漂亮。

评分

最喜欢这篇

评分

看了作者的另外一本书,《影子之城》,才追过来的

评分

对道教有兴趣的值得看下,了解下历史

评分

看了作者的另外一本书,《影子之城》,才追过来的

评分

看过作者之前的《空山》,感觉不错,所以也买了这本书。

评分

《知道》这本书不仅仅把一处处鲜为人知的道教石窟披露出来,也不仅仅用他的思考和足迹把中国的历史和道教石窟勾联起来,更可贵的是他让我们看到了芸芸众生与道教密不可分的关系。

评分

一本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