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在浮躁而忙碌的生活里,如何寻找内心的安静和充实?《禅境丛书》,精选八种明清小品,用清言慧语展现澄明高远的禅境,教你如何修身养性、自在自得。
内容简介
《禅境丛书》,精选八种明清小品,用清言慧语,展现澄明高远的禅境,教你如何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菜根谭》,融合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释家的超脱,营造理想的生活。《娑罗馆清言》,禅学珍言,读之“能使愁人立喜,热夫就凉,若披惠风,若饮甘露”。《小窗自纪》,情文并茂,隽永精粹。《小窗幽记》,倡导充满诗情和禅意的生活,摒落浮华,回归自然。《幽梦影》,全为作者情趣的流露,喜园林,爱山水,也爱美人。《幽梦续影》,全是高人趣味和雅士情怀。《围炉夜话》,以儒家思想来观照禅学,把佛教修行融入日常。《偶谭》,充溢睿智洒脱的禅学气息、玲珑透彻的人生感悟。每条均有正文、今译和注释。
作者简介
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明代思想家、学者,生平不详。约明神宗万历中前后在世。
吴言生,安徽庐江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佛教所所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华商书院等高校和国学机构国学班禅宗智慧课程特聘教授,国际佛教禅修学会执行会长。曾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主讲《禅宗哲学象征》,在中央电视台“名家讲谈”主讲《禅宗智慧与现代管理》,在东方卫视主讲《禅的智慧》等。著有“禅学三书”(《禅宗思想渊源》《禅宗哲学象征》《禅宗诗歌境界》,中华书局)等,主编《中国禅学》(中华书局)等。一直致力于佛禅大智慧的研究、实证和传播,是中国当代较受欢迎、较有影响的禅学名师之一。
内页插图
目录
菜根谭
娑罗馆清言
小窗幽记
小窗自纪
幽梦影 幽梦续影
围炉夜话 偶谭
前言/序言
清言 慧语 禅境——《禅境丛书》序(节选)
《禅境丛书》选入的八部明清小品,都充满人生智慧,文质双美,表里澄澈。
形式之美。一是对仗工整。它们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对句(联语、对语、偶语、韵语),有联珠贯玉之美。二是短小精粹。作者即兴点染,不拘一格,篇幅短小,轻松易读。三是音律谐美。这些清言隽语,字字珠圆,句句玉润。读来朗朗上口,谐金石之声,夺宫商之韵。四是譬喻巧妙。行云流水,悟透般若智慧;巧譬妙喻,道破尘缘万象。五是雅俗兼采。在自铸新词的同时,还征引、化用先哲格言、佛禅慧语、古典名句。六是通俗易懂。借鉴了语录体的创作,让读者读得懂,也想得通。
内容之美。举凡修身养性、为人处世、日常伦理、出世入世、高人风致、隐士情怀、山水品鉴、审美感受等,无不网罗殆尽。儒家、道家、释家,三教思想兼融;入世、出世、济世,三圣情怀并具。中国文化三教合流,这在清言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清言汲取儒家思想菁华,强调安贫乐道的精神;汲取道家思想菁华,标举虚静无为的风度;吸取佛家思想菁华,提倡超凡入圣的禅境。这些作品博采诸家,并洋溢着山居的气象和情趣。在清言中,俗世生活往往受到否定,山林生活总是得到肯定,令人向往:“交市人不如友山翁”(《菜根谭》),“居绮城不如居陋巷”(《小窗自纪》),“一生清福,只在茗碗炉烟”(《小窗幽记》)。禅意的山居,并不限于山林,在红尘中活出山林的气象,才是真正的山林。“有浮云富贵之风,而不必岩栖穴处。”(《菜根谭》)相反,如果一个人不能悟道,就会“居闹市生嚣杂之心”(《娑罗馆清言》)。因此,只要心中宁静,红尘不异山林,喧嚣不碍宁静:“心地上无风涛,随在皆青山绿水”,“心远处自无车尘马足”。(《菜根谭》)“胸藏丘壑,城市不异山林;兴寄烟霞,阎浮有如蓬岛。”(《幽梦影》)于是,好酒而不滥饮,好色而不滥交,好财而不贪婪,好道而不弃家,就成了心向往之的人生境界。作为前贤感悟人生的成果,这些作品把人生的要义、处世的妙谛、修炼的体会,在只言片语中阐发无遗,诚可谓“冷语、隽语、韵语,即片语亦重九鼎”(吴从先《小窗自纪》)。
清言慧语,展现了澄明高远的禅境,堪称现代人修身养性的指南。如:
动静圆融的禅境:“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的气象。”(《菜根谭》)“至人除心不除境,境在而心常寂然。”(《续娑罗馆清言》)
出入不二的禅境:“人能看得破认得真,才可以任天下之负担,亦可脱世间之缰锁。”(《菜根谭》)“必出世者方能入世”,“必入世者方能出世”。(《小窗自纪》)“宇宙内事,要担当,又要善摆脱。”(《小窗幽记》)
定力深厚的禅境:“风斜雨急处,要立得脚定;花浓柳艳处,要着得眼高。”(《菜根谭》)
无住生心的禅境:“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菜根谭》)
苦乐由心的禅境:“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心无染着,欲界是仙都;心有挂牵,乐境成苦海矣。”“人生福境祸区,皆念想所造成。”“世亦不尘,海亦不苦,彼自尘苦其心尔。”(《菜根谭》)
证悟空性的禅境:“山河大地已属微尘,而况尘中之尘;血肉身躯且归泡影,而况影外之影。”(《菜根谭》)
圆满无瑕的禅境:“此心常看得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菜根谭》)
宠辱不惊的禅境:“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菜根谭》)
确实,虽然尘世溷扰喧嚣,但只要我们养成一种超越的精神、不染的心境、随缘的态度、洒脱的情怀,就能在世俗红尘中,感悟到禅境的宁静高远、澄澈美丽。
禅境丛书(套装全六册)—— 探寻内心宁静与智慧的永恒之旅 《禅境丛书》以其深邃的智慧、淡雅的文字和对生命本源的深刻洞察,引领读者踏上一段返璞归真、寻觅内心宁静的非凡旅程。这套由六部独立却又相互辉映的著作组成的丛书,并非堆砌教条,而是以一种贴近生活、润物无声的方式,将禅宗的精髓融入字里行间,为在喧嚣尘世中渴望片刻安宁的灵魂,提供了一处心灵栖息之地。 第一册:《寂静之心》—— 观照当下,安顿烦忧 《寂静之心》是《禅境丛书》的基石,它着眼于“当下”的不可思议。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引导读者放慢脚步,去感受生命最细微的脉动。在现代社会,我们的思绪常常如脱缰的野马,奔向过去或未来,却忽略了生命真正发生的此刻。本书的核心在于“观照”,它并非要求我们去“做什么”,而是去“如是地看”。从呼吸的起伏,到阳光的洒落,再到脚步的触感,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都蕴含着生命的真谛。 书中通过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故事、比喻和禅宗公案,揭示了烦恼的根源往往在于我们对“过去”的执着和对“未来”的焦虑。当我们能将全部注意力带回到当下,体验到“无念”的状态,许多困扰便如同朝露般消散。作者鼓励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正念”,无论是吃饭、走路、工作,都能成为一次禅修。本书并没有高深的理论,而是将禅的智慧融入最朴素的生活场景,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内心的平静与清明。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安宁并非来自外界的改变,而是源于我们对内心世界的觉察与接纳。 第二册:《无声的言语》—— 倾听内在,洞悉本质 在《寂静之心》安顿好当下之后,《无声的言语》将引导我们进一步深入内在,去倾听那些超越语言的智慧。我们习惯于通过语言来理解世界,但很多时候,语言是有限的,甚至会成为沟通的障碍。本书探讨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一种基于直觉和体验的“无声的言语”。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寓言故事和经典禅语,这些看似简单的叙述,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鼓励读者去超越字面的意义,去体会言语背后的空灵与自在。书中深入剖析了“我执”如何蒙蔽我们的双眼,让我们误以为自己是独立于万物的个体,从而产生隔阂与痛苦。通过对“无我”的探寻,我们能够逐渐破除这种束缚,感受到与宇宙万物的连接,体验到一种更广阔、更深沉的爱与慈悲。 《无声的言语》还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不仅是倾听他人的声音,更是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倾听大自然的语言,倾听生命的低语。在这种无声的沟通中,我们能够获得真正的洞见,理解事物的本质,从而做出更符合生命本意的选择。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内心深处的一扇门,在那里,我们能够找到最真实、最纯粹的自我。 第三册:《行走的觉醒》—— 动中得静,化解执念 如果说前两册侧重于静态的观照和倾听,那么《行走的觉醒》则将禅的智慧带入到生动的日常活动中,强调“动中得静”的修行法门。生活不可能总是静止不动,我们在行走、工作、与人互动中,如何保持内心的觉醒与平静?本书正是为解答此惑而生。 作者通过描绘各种充满动态的场景,如爬山、做饭、与孩子玩耍,展示了如何在这些活动中融入正念。它并非要求我们在活动中保持一动不动的状态,而是让我们的心,在行动的同时,保持一份不被外境所牵引的觉知。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化解在动态中产生的各种情绪和执念,例如,在面对挑战时,不被焦虑淹没;在取得成功时,不沾沾自喜;在遭遇挫折时,不沉溺于失落。 《行走的觉醒》提供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读者将禅的体验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刻意的逃离,而在于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中,保持一份清醒的觉知,让每一次的行动都成为一次对生命的礼赞。本书是实践层面的重要指南,它让我们明白,无论身处何种境地,我们都可以成为那个“行走的觉醒者”,在动态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力量。 第四册:《空花水月》—— 看透虚幻,回归真实 《空花水月》以其诗意的语言和深刻的哲学思考,带领读者去观照“空性”的智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表象所迷惑,执着于事物的“有”与“无”,而忽略了事物本质的流动性与无常性。本书的核心在于破除幻象,让我们透过“空花水月”般的表象,看到生命的真实面貌。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佛教经典的“四句偈”和禅宗的机锋,引导读者去质疑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模式。我们所认为的“真实”,往往是我们大脑建构出来的概念和投射,并非事物的本来面貌。本书深入浅出地解释了“空性”的含义,并非指“什么都没有”,而是指事物的“无自性”,即一切事物都依赖于因缘而生,没有独立不变的实体。 理解空性,能够帮助我们摆脱对物质、名誉、情感的过度执着,因为一旦认识到它们的无常与相互依赖,我们便能以更洒脱、更豁达的态度面对得失。书中通过一个个引人深思的故事,揭示了那些我们视为珍宝的东西,在流转中终将化为虚无,而真正永恒不变的,是那颗洞悉一切的觉知之心。 《空花水月》的阅读体验,如同在静谧的湖面上泛舟,欣赏着水中倒影的变幻,最终明白,最美的风景,往往存在于那份对虚幻的超越之中。它赋予读者一种看透世事变迁的能力,从而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份内心的淡定与超然。 第五册:《无尽的慈悲》—— 以心印心,普度众生 《禅境丛书》的第五册,《无尽的慈悲》,将修行的重心从个人转向他人,探讨了禅宗“普度众生”的宏大愿景。在体悟到内心的宁静与智慧之后,真正的升华在于将这份爱与光芒,分享给周遭的世界。 本书并非是说教式的道德训诫,而是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体悟,展现了慈悲的本质。慈悲并非仅仅是同情,而是一种对所有生命深切的关怀与祝福,一种源自于对生命一体性的深刻理解。作者在书中描绘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场景,展现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慈悲,例如,以耐心倾听他人的烦恼,以善意回应他人的误解,以无私奉助他人解决困境。 《无尽的慈悲》强调了“以心印心”的修行方式,即通过内心的觉醒和转化,去影响和启发他人。它告诉我们,我们所做的一切,无论大小,都如涟漪般扩散,影响着周围的世界。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如何化解自身的嗔恨与分别心,从而以更宽广的胸怀去接纳和包容。 阅读本书,会让读者深刻体会到,慈悲是连接万物的纽带,是生命中最强大的力量。它鼓励我们将目光从自我中心转移,去体悟到每一个生命都是我们的一部分,去用无尽的慈悲,温暖这个世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共同家园。 第六册:《回归寂静》—— 圆满自在,自在解脱 《禅境丛书》的最后一册,《回归寂静》,是对整套丛书的升华与总结,它引领读者达到一种“圆满自在”的境界。经历了前五册的观照、倾听、实践、洞悉和慈悲,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回到那最初的、未曾染污的“寂静”本源,在那里,一切的分别与执着都已消融。 本书以一种更加精炼、更加诗意的语言,描绘了“证悟”后的状态。这种状态并非是某种超凡脱俗的体验,而是一种回归到生命最自然、最本真的状态。在这里,没有过去与未来的牵绊,没有得失的困扰,只有纯粹的当下,纯粹的存在。 《回归寂静》探讨了“解脱”的真正含义,它并非是指逃离现实,而是能够在任何境遇中,都保持一份内心的自由与安宁。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以一种淡然、超然的态度去面对,因为我们已经深刻理解了生命的无常与空性,不再为虚幻所动摇。 书中通过描绘一些高僧大德的行迹和一些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展现了那种“举手投足皆是禅”的境界。它鼓励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将所学所悟融入每一个呼吸、每一次心跳,让“寂静”成为我们生活的底色。 《回归寂静》为《禅境丛书》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它并非终点,而是另一段全新旅程的起点。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就在于回归本源,活出当下,以一颗圆满自在的心,去体验生命中最纯粹的美好。 《禅境丛书》,这六册图书如同一位慈悲的导师,一位智慧的伴侣,将带您穿越迷雾,抵达内心的彼岸。无论您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修习基础,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启发与指引,最终发现,那份您一直追寻的宁静与智慧,早已深深地根植于您的内心深处,只需静静地去发掘,去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