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哲学史

近代哲学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弗里德里希·谢林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史
  • 近代哲学
  • 西方哲学
  • 哲学
  • 历史
  • 思想史
  • 启蒙运动
  • 康德
  • 黑格尔
  • 尼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6660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798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76
字数:2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近代哲学史》: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代表人物谢林的中译作品集,对读者了解谢林的思想、精神实质、他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地位,以及更全面地理解德国古典哲学思想的脉络与复杂性具有重要价值。
  谢林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代表人物之一,与康德、费希特、黑格尔并称德国古典哲学四大家。《近代哲学史》为著作集中首部推出的作品,以高屋建瓴的方式阐述了近代哲学从笛卡尔直至谢林本人后期哲学的演进过程,为读者提供了哲学教科书之外理解近代哲学发展脉络的独特视角。

内容简介

  《近代哲学史》(1833/34)是谢林的代表作之一。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大师,谢林以高屋建瓴的方式阐述了近代哲学从笛卡尔直至谢林本人后期哲学的演进过程,其中不但包含着他对自己的早期哲学的检讨,更包含着他对黑格尔哲学的详细的批判分析。本卷收录的另外两篇著作,《为维克多·库桑先生哲学著作所作序》(1834)和《哲学经验论述要》(1834),从不同方面补充或进一步阐发了《近代哲学史》中的相关思想。这三篇著作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近代哲学史》对于理解近代哲学的精神实质,理解谢林的后期哲学、谢林在德国唯心主义中的定位、谢林与黑格尔的关系等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谢林(F. W. J. Schelling,1775-1854),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与康德、费希特、黑格尔并称德国古典哲学四大家。代表作品有《一种自然哲学的理念》《先验唯心论体系》《哲学与宗教》《论人类自由的本质》《神话哲学》《天启哲学》等。
  译者:先刚,图宾根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德国古典哲学、古希腊哲学、西方哲学史。

目录

目录

中文版《谢林著作集》说明

译者前言

近代哲学史(1833/1834)

为维克多·库桑先生哲学著作所作序(1834)

哲学经验论述要(1834)

人名索引

精彩书摘

中文版《谢林著作集》说明

如果从谢林于1794年发表其第一部哲学著作《一般哲学的形式的可能性》算起,直至其1854年在写作《纯粹唯理论哲学述要》时去世为止,他的紧张曲折的哲学思考和创作毫无间断地整整延续了60年的时间,这在整个哲学史里面都是一个罕见的情形。1 按照人们通常的理解,在德国古典哲学的整个“神圣家族”(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里面,谢林扮演着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角色。诚然,这个评价在某种程度上正确地评估了谢林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过程中的功绩和定位,但另一方面,它也暗含着一个贬低性的判断,即认为谢林哲学尚未达到它应有的完满性,因此仅仅是黑格尔哲学的一种铺垫和准备。这个判断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即在黑格尔逐渐登上哲学顶峰的过程中,谢林的哲学思考始终都与他处于齐头并进的状态,而且在黑格尔于1831年去世之后继续发展了二十多年。一直以来,虽然爱德华·冯·哈特曼(Eduard von Hartmann)和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等哲学家都曾经对“从康德到黑格尔”这个近乎僵化的思维模式提出过质疑,但真正在这个领域里面给人们带来颠覆性认识的,乃是瓦尔特·舒尔茨(Walter Schulz)于1955年发表的里程碑式的巨著《德国唯心主义在谢林后期哲学中的终结》。从此以后,学界对于谢林的关注度和研究深度整整提高了一个档次,越来越多的学者都趋向于这样一个认识,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谢林才是德国古典哲学或德国唯心主义的完成者和终结者。我们在这里无意于对谢林和黑格尔这两位伟大的哲学家的历史地位擅加评判。因为我们深信,公正的评价必须而且只能立足于人们对于谢林哲学和黑格尔哲学乃至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全面而深入的认识。为此我们首先必须全面而深入地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的全部经典著作。进而言之,对于一位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的学者来说,无论他的重心是放在四大家里面的哪一位身上,如果他对于另外几位没有深入的了解,那么很难说他的研究能够获得多少准确而透彻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中国学界来说,谢林著作的译介尤其是一项亟待补强的工作,因为无论对于康德、黑格尔还是对于费希特而言,我们都已经拥有其相对完备的中译著作,而相比之下,谢林著作的中译仍然处于一种非常匮乏的局面。有鉴于此,我们提出了中文版《谢林著作集》的翻译出版规划,希望以此推进我国学界对于谢林哲学乃至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工作。

中文版《谢林著作集》所依据的德文底本是谢林去世之后不久,由他的儿子(K. F. A. Schelling)编辑整理,并由科塔出版社出版的十四卷本《谢林全集》(以下简称为“经典版”)。“经典版”《谢林全集》分为两个部分,第二部分(第11—14卷)首先出版,其内容是晚年谢林关于“神话哲学”和“天启哲学”的授课手稿,第一部分(第1—10卷)的内容则是谢林生前发表的全部著作及后期的一些手稿。自从这套全集出版以来,它一直都是谢林研究最为倚重的一个经典版本,目前学界在引用谢林原文的时候所遵循的规则也以这套全集为准,比如“VI, 60”就是指所引文字出自“经典版”《谢林全集》第六卷第60页。20世纪上半叶,曼弗雷德·施罗特(Manfred Schr?ter)为纪念谢林去世100周年,重新整理出版了“百周年纪念版”《谢林全集》。但从内容上来看,“百周年纪念版”其实是“经典版”的原版影印,只不过在篇章的编排顺序方面进行了重新调整而已,而且“百周年纪念版”的每一页都标注了“经典版”的对应页码。就此而言,无论人们是使用“百周年纪念版”还是继续使用“经典版”,本质上都没有任何差别。唯一需要指出的是,“百周年纪念版”相比“经典版”还是增加了新的一卷,即所谓的《遗著卷》(Nachla?band)1,其中收录了谢林的《世界时代》的1811年排印稿和1813年排印稿,以及另外一些相关的手稿片断。1985年,曼弗雷德·弗兰克(Manfred Frank)又编辑出版了一套六卷本《谢林选集》2,其选取的内容仍然是“经典版”的原版影印。这套《谢林选集》因为价格实惠,而且基本上把谢林的最重要的著作都收录其中,所以广受欢迎。虽然自1976年起,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启动了四十卷本“历史—考据版”《谢林全集》 的编辑工作,但由于这项工作的进展非常缓慢(目前仅仅出版了谢林1801年之前的著作),而且其重心是放在版本考据等方面,所以对于严格意义上的哲学研究来说暂时没有很大的影响。总的说来,“经典版”《谢林全集》直到今天都仍然是谢林著作的最权威和最重要的版本,在谢林研究中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因此我们把它当作中文版《谢林著作集》的底本,这是一个稳妥可靠的做法。

目前我国学界已经有许多“全集”翻译项目,相比这些项目,我们的中文版《谢林著作集》的主要宗旨不在于追求大而全,而是希望在基本覆盖谢林的各个时期的著述的前提下,挑选其中最重要的和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陆续翻译出版,力争成为一套兼具完备性的精品集。实际上,即使从我们的初步规划来看,中文版《谢林著作集》也已经有十六卷的规模,而如果这项工作进展顺利的话,我们还会在这个基础上陆续推出更多的卷册(尤其是最近几十年来整理出版的晚年谢林的各种手稿)。也就是说,中文版《谢林著作集》将是一项开放性的长期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希望得到学界同仁的更多支持。

前言/序言

译者前言

本卷收录的《近代哲学史》(Zur Geschichte der neueren Philosophie)、《为维克多·库桑先生哲学著作所作序》(Vorrede zu einer philosophischen Schrift des Herrn Victor Cousin)以及《哲学经验论述要》(Darstellung des philosophischen Empirismus)是谢林写作于1833—1834年间的作品,其中的哲学思想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从时间年代来说,这几篇著作属于谢林的后期哲学著作。我们知道,谢林的后期哲学在形态上表现为“神话哲学”和“天启哲学”,而在内容实质上则是表现为“否定哲学”和“肯定哲学”。这里有必要指出,晚年谢林并不是像很多人误解的那样,以一种非此即彼的态度来对待“否定哲学”和“肯定哲学”,仿佛他的宗旨就在于贬低前者而抬高后者。因为真正说来,这两种哲学都是谢林的后期哲学体系的同等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的区分与柏拉图的本原学说的精神完全一致,即分别代表着“走向本原的道路”和“从本原出发的道路”。从哲学思考的本性来说,“走向本原的道路”或“否定哲学”必然先行于“从本原出发的道路”或“肯定哲学”,因此前者在某种意义上乃是后者的一个导论。另一方面,为了理解把握谢林的由“否定哲学”和“肯定哲学”组成的后期哲学体系,这本身又需要一个导论,而在谢林看来,对于哲学史的回顾就是这个意义上的最好的一个导论。

哲学史是最好的哲学导论——这是谢林和黑格尔的共识。而且谢林比黑格尔更早地实施了这个计划。其实谢林于1804年写作的《哲学导论》(Prop?deutik der Philosophie)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近代哲学史”,谢林在其中首先把之前的哲学区分为“有限者的层面”和“绝对者的层面”这两个阶段,然后依次讨论了1) 唯物主义,2) 笛卡尔的精神和物质(或心灵与身体)二元论,3) 斯宾诺莎的实在一元论,4) 莱布尼茨的精神原子论,5) 形而上学的独断论,6) 康德的不完满的“无限—有限”二元论唯心主义,7) 费希特的完满的“无限—有限”二元论唯心主义,最后把他自己的哲学定位为8) “唯心主义的斯宾诺莎主义”或“完满的唯心主义”(VI, 130)。类似的“近代哲学史述要”也出现在谢林1810年的《斯图加特私人讲授录》(Stuttgarter Privatvorlesungen)里面(VII, 443—446)。在此期间,黑格尔登上了哲学舞台,明里暗里对谢林哲学提出了尖锐批评,而以雅各比、巴阿德尔为代表的神秘主义则从未停止对于谢林哲学的攻击,这些情况促使谢林一方面把这些理论对手的哲学思想纳入到近代哲学史的发展过程中,予以回应,另一方面继续深化发展他自己的哲学思想,并对其进行重新定位,而这些反思的结果,就是当前的这部《近代哲学史》(1833/1834)。
其实早在谢林于1832年在慕尼黑大学正式讲授“近代哲学史”这门课程之前,他的相关思想已经在1827年的“世界时代体系”讲授录中有所表述。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大师,谢林在讲授哲学史的时候,从来都不是像通常的哲学史家那样采取平铺直叙的方法(比如先讲哲学家的生平和著作,然后介绍其主要思想等等),而总是一针见血地从哲学家的核心思想和关键命题出发,揭示出思想本身的内在逻辑和演进过程。在这部《近代哲学史》里,谢林以高屋建瓴的方式阐述了近代哲学从笛卡尔出发直到谢林本人的后期哲学的演进过程,其重点在于考察近代哲学的“主体”“存在”“思维”“经验”“上帝”“自由”“本原”等核心概念在各位哲学家那里的关键意义,并最终揭示出他所强调的“否定哲学”和“肯定哲学”之间的区分和联系。在这个过程中,谢林不但对于他自己的早期哲学作出了自我检讨,更用整整一章对黑格尔哲学进行了详细的批判分析——后面这一部分尤其是一份具有重大哲学意义的珍贵文献,因为长久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黑格尔及其学生对于谢林哲学的各种批评,仿佛谢林仅仅处于一种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的地位,已经被完全驳倒了,但实际上,谢林不但明确回应了黑格尔对他的某些具体指责(比如绝对者作为“前提”或是“结果”的问题,又比如“理智直观”的问题等等),而且反过来敏锐地揭示了黑格尔哲学在“现实性”乃至“历史性”(或“时间性”)方面的重大缺陷,进而指出黑格尔哲学在整个近代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只能算是一段“插曲”(Episode)(X, 125, 128, 213)。最重要的是,谢林对于黑格尔的“反批评”是一种纯粹“内在性的”(immanente)批判,也就是说,他和后黑格尔时期的那些完全站在外围反对黑格尔的哲学家(比如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和尼采)有着根本的不同,因为他的目标不是要简单地拒斥甚至打倒黑格尔,而是要让黑格尔哲学、他自己的哲学、还有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达到真正的完满。今天的我们尤其深刻地认识到,不管谢林哲学和黑格尔哲学有着多大的分歧和争论,它们在本质上仍然具有一种最为亲密的“家族相似性”,这就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高举理性、科学和辩证法旗帜的“大全一体”精神。无论如何,谢林的这些深刻思想使得他的《近代哲学史》不仅成为一部哲学史名著,而且也成为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谢林对于哲学史的关注和阐述最主要是体现在近代哲学这一块,而不是像黑格尔那样对于整个哲学史都有着完整的阐述,但这绝不意味着他的历史视野存在着局限。且不说谢林哲学本身与柏拉图以及新柏拉图主义的密切关系早就是一件众所周知的事情,实际上本卷收录的《哲学经验论述要》已经多次谈到柏拉图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最重要的是,晚年谢林的《神话哲学之哲学导论,或纯粹唯理论哲学述要》(Philosophische Einleitung in die Philosophie der Mythologie oder Darstellung der reinrationalen Philosophie)就是一部类似于“古希腊哲学史”或“柏拉图哲学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研究”的著作,在这部篇幅达到三百多页,以“神话哲学”为目标的“哲学导论”里,谢林几乎只字不提“神话”,相反却是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以表明,正如黑格尔的思辨哲学是近代“否定哲学”的顶峰,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同样也是古代“否定哲学”的顶峰。我们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尽快推出谢林的这部《神话哲学之哲学导论》,以便最终呈现出作为哲学史家的谢林的完整面貌。







思想的星河:一部人类理性与精神探索的史诗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哲学史教科书,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心灵漫游,一场关于人类如何认识世界、认识自身、认识存在的深刻对话。它将带领读者走进那些足以改变世界进程的思想实验室,探寻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头脑,感受他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以理性为桨,以追问为帆,勇敢地驶向未知的思想海洋。 我们将从古代文明的曙光开始,追溯那些奠定西方思想基石的伟大哲人。在古希腊的雅典,在苏格拉底的街头巷尾,我们倾听智慧的种子如何被播撒;在柏拉图的理想国,我们一同构建超越感官的真实世界;在亚里士多德的学园,我们学习逻辑的力量,理解万物的秩序。这些古老的声音,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即便在漫长的岁月中,依然指引着后世思想前行的方向。 随后,我们将踏入中世纪的寂静殿堂,审视宗教信仰如何与理性碰撞,试图在神圣的启示与人间的逻辑之间寻找平衡。奥古斯丁如何将基督教义融入哲学思考,托马斯·阿奎那又如何试图整合亚里士多德的智慧与教会的教义,这些努力不仅塑造了当时的欧洲思想格局,也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埋下了伏笔。 而真正的思想革命,则在文艺复兴的蓬勃生机中拉开了序幕。人本主义的兴起,挑战了神学的绝对权威,将目光重新投向了人本身。科学的曙光,如同破晓的晨曦,照亮了被遮蔽的理性。达·芬奇对自然的好奇,哥白尼对宇宙的重新审视,伽利略对实验的推崇,这些不仅仅是科学的进步,更是人类理性精神的觉醒。 紧接着,我们将进入一个思想的黄金时代——近代哲学。这个时期,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交锋,如同两股强大的思想洪流,各自奔涌,又相互激荡,塑造了我们理解世界的基本框架。 让我们跟随勒内·笛卡尔,这位“我思故我在”的伟大思想家,踏上对一切进行怀疑的旅程。他试图从一个绝对可靠的起点出发,重新构建知识的大厦。他的方法论,他的心物二元论,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对意识、身体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理解。 然后,我们将拜访弗朗西斯·培根,这位经验主义的先驱。他疾呼“知识就是力量”,倡导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认识自然。他的归纳法,他的对科学研究的系统性规划,为后来科学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英国,约翰·洛克将我们引入了“白板说”的世界。他认为人类的心灵在出生时是一张白纸,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官经验。他的政治哲学,特别是对自然权利和政府合法性的论述,直接孕育了启蒙运动的思想,深刻影响了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 紧随其后,乔治·贝克莱从经验主义出发,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的激进观点。他的唯心主义,挑战了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引发了关于现实本质的深刻辩论。 而大卫·休谟,这位怀疑主义的大师,将经验主义推向了极致。他质疑因果关系的必然性,挑战了我们对“自我”的直观认识。他的尖锐诘问,迫使后来的哲学家们重新审视理性与经验的边界。 在大陆,随着理性主义的继续发展,我们遇到了巴鲁赫·斯宾诺莎。他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统一的哲学体系,将上帝、自然和人类视为同一实体。他的泛神论,以及对自由、必然的深刻探讨,至今仍是哲学界的重要议题。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这位百科全书式的天才,以其“单子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由无数独立精神实体构成的宇宙。他试图调和理性与信仰,解释罪恶与至善并存的难题。 而真正将近代哲学推向高峰,试图化解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矛盾的,是伊曼努尔·康德。这位“哥白尼式的革命者”,将认识的主体置于核心地位。他提出了“范畴”,认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并非直接来自经验,而是通过我们心灵固有的先天结构来组织和理解经验。他的“物自体”与“现象”的区分,他关于道德的“绝对命令”,以及他对自由、灵魂不朽的论证,构成了哲学史上最伟大的思想遗产之一。 康德之后,哲学进入了一个更加多元和激烈的时代。德国唯心主义蓬勃发展,对康德的体系进行了继承、批判和发展。 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将康德的主体性原则进一步推向极致,认为“自我”是世界万物的源泉。 弗里德里希·威廉·约瑟夫·谢林,则试图弥合精神与自然的鸿沟,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机宇宙观。 而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这位集大成者,以其“辩证法”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历史性的、不断发展的精神过程。他的“绝对精神”理论,他的历史哲学,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一时期,我们也必须关注那些站在批判立场上的思想家。阿瑟·叔本华,以其对“意志”的洞察,揭示了生命背后存在的痛苦与虚无。他的悲观主义,虽然令人沮丧,却也促使人们反思存在的意义。 索伦·克尔凯郭尔,作为存在主义的先驱,将焦点从宏大的体系转移到个体的存在。他强调信仰的跳跃,对“存在的焦虑”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预示着20世纪存在主义思潮的到来。 当然,这场思想的盛宴远不止于此。本书还将触及语言哲学、逻辑学、政治哲学、伦论等多个分支的早期发展,展现思想家们如何从最根本的问题出发,构建出影响深远的理论。 阅读本书,不是为了记忆几个哲学家的名字或他们的核心观点,而是为了理解他们如何提问,如何思考,如何与时代对话。我们将看到,每一次思想的突破,都伴随着深刻的挑战和不断的自我超越。我们将体会到,人类的理性,从来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探索、反思和质疑中,螺旋式上升。 本书将以清晰的叙事,生动的语言,力求将这些深邃的思想,以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它将帮助你: 理解思想的源流: 追溯西方哲学思想的演进脉络,理解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认识伟大哲学家: 深入了解那些塑造了人类文明进程的杰出思想家的人生和他们的核心思想。 掌握哲学工具: 学习分析问题、建构论证、批判思考的基本方法。 反思自身与世界: 借由哲学家的智慧,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理解我们自身存在的意义。 这是一场关于思想的探险,一次关于理性的朝圣。它将打开你的视野,激发你的好奇,让你看到,那些看似抽象的哲学问题,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我们对世界的理解紧密相连。准备好,与我们一同踏上这场波澜壮阔的思想之旅吧,去感受人类理性之光,如何照亮前行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本书在处理哲学概念的演变过程时,展现出了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细致与耐心。很多哲学概念并非一蹴而就,它们是在历史的打磨中逐渐定型、甚至发生意义漂移的。作者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比如“自由意志”这一核心议题,在不同阶段,它如何从神学范畴的争论,逐渐转向了政治哲学对个体权利的界定,最终又被心理学和生理学观察所挑战,作者清晰地勾勒出了这条漫长而曲折的语义演化路径。他没有提供一个僵死的“标准定义”,而是呈现了一系列动态的、相互竞争的理解模式,让读者自己去感受概念的生命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关键转折点上所使用的精确的术语界定。他会不厌其烦地追溯某个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比如“理性”(Ratio)与“知性”(Understanding)在莱布尼茨和休谟那里含义的微妙张力。这种对语言精度的不懈追求,使得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梳理,更是一部高水平的哲学词源学和思想史的交叉研究报告,对于希望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接手一本厚重的哲学史著作有些畏惧,担心会陷入晦涩的术语泥潭,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出乎意料地流畅而富有节奏感。作者似乎深谙“大道至简”的道理,他总能在最恰当的时机插入一段富含哲理的个人见解或历史轶事,有效地调剂了阅读的枯燥感。例如,在描述唯物主义思潮兴起时,作者没有采用平铺直叙的哲学辩论,而是引用了当时某个新兴工厂主在私人信件中表达的对“物质决定精神”的朴素认同,这种叙事手法瞬间拉近了历史与读者的距离。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不同哲学流派之间的“跨界对话”的描绘。他不仅仅是描述A哲学家如何回应B哲学家,而是展示了当时科学革命(如牛顿力学、早期电磁学)对哲学思辨产生了哪些“溢出效应”,以及这些科学发现是如何被不同哲学流派吸收、改造,甚至被曲解的。这种多维度、立体化的解析,让原本看似孤立的哲学思想体系,重新融入了那个充满变革与不安的宏大时代背景之中。阅读体验堪称一次酣畅淋漓的智力探险,绝无拖沓之感。

评分

我必须指出,这本书最让我受益匪浅的地方,在于其对“哲学与政治权力”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剖析。近代哲学,尤其是启蒙运动的成果,往往被浪漫化地描绘为纯粹的理性胜利,但本书却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光芒背后的阴影。作者非常犀利地指出了,那些看似抽象的形而上学构建,是如何在世俗权力结构中找到了支撑点,并反过来巩固了特定的社会秩序。例如,在对霍布斯社会契约论的阐述中,作者强调了其理论对中央集权合法性的辩护作用,而不仅仅是其对自然状态的思辨。此外,书中对19世纪末期哲学转向的描述也颇具启发性,它展示了当既有的理性框架遭遇社会动荡和新的科学发现时,哲学家们如何被迫转向对非理性、意志和潜意识的探索,以期重建对世界的解释。这种对哲学“入世”情境的关注,让近代哲学不再是高阁之上的纯粹理论,而是深刻参与了人类社会建构与解构的历史进程。阅读它,让人对思想的力量及其伴随的责任有了更沉重的体会。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对“边缘”思想家的关注与挖掘。我们通常在哲学史的叙述中,习惯于将目光聚焦于那些被奉为圭臬的“巨擘”,如黑格尔、尼采等,但本书却花了大量篇幅去细致梳理那些在主流叙事中被边缘化,却对特定议题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人物。比如,对休谟怀疑论在美学领域的微妙渗透,作者就引入了几位鲜为人知的苏格兰道德哲学家作为旁证,他们的论述揭示了经验主义如何从认识论的泥沼中挣脱出来,试图为感性判断建立一套立得住的规范。这种“全景式”的考察方法,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近代哲学图景的理解。它不再是几座高耸入云的山峰,而是一片群山环绕、溪流纵横的复杂地貌。作者的论证结构极其严谨,每当引入一位新的思想家,都会清晰地指出其思想与前人观点的继承与决裂之处,并用精确的逻辑链条将其锚定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中。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启蒙运动内部张力的分析,它揭示了理性之光内部也存在着相互的张力与矛盾,这种深刻的洞察力,避免了将历史简单化、标签化的倾向。读完之后,我对近代思想的复杂性和内在矛盾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得极为考究,封面采用了一种略带磨砂质感的深蓝色纸张,触感温润而沉稳,正中央烫金的标题在灯光下散发出低调而优雅的光泽。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章节安排上的匠心独运。它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线索堆砌人物和观点,而是巧妙地构建了一个思想的“生态系统”。比如,关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论述,并没有停留在对其字面意义的解释,而是深入剖析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这一论断如何成为对抗经院哲学的强大武器,以及它对后续理性主义发展所预设的边界。作者的叙述语言极富画面感,仿佛能让人看到十八世纪巴黎的沙龙里,哲学家们围炉夜话,争论不休的场景。即便是对于康德那样深奥的先验哲学,作者也使用了大量的类比和生活化的场景来加以阐释,使得原本高悬于云端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合上书本,闭目沉思,试图追随作者的思路,去重构那些伟大的思想构建过程。这种体验,远超出了阅读一本普通教科书的范畴,更像是一场与先贤的深度对话。整体来看,这本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达到了极高的审美水准,让人爱不释手,愿意反复品读其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评分

《近代哲学史》(1833/34)是谢林的代表作之一。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大师,谢林以高屋建瓴的方式阐述了近代哲学从笛卡尔直至谢林本人后期哲学的演进过程,其中不但包含着他对自己的早期哲学的检讨,更包含着他对黑格尔哲学的详细的批判分析。本卷收录的另外两篇著作,《为维克多·库桑先生哲学著作所作序》(1834)和《哲学经验论述要》(1834),从不同方面补充或进一步阐发了《近代哲学史》中的相关思想。这三篇著作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近代哲学史》对于理解近代哲学的精神实质,理解谢林的后期哲学、谢林在德国唯心主义中的定位、谢林与黑格尔的关系等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评分

西方经典,值得用心读。

评分

评分

不错。。。。。。。。。。。。。

评分

很不错,价格也很实惠,评价赚京豆。

评分

好。。。

评分

评分

《近代哲学史》(1833/34)是谢林的代表作之一。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大师,谢林以高屋建瓴的方式阐述了近代哲学从笛卡尔直至谢林本人后期哲学的演进过程,其中不但包含着他对自己的早期哲学的检讨,更包含着他对黑格尔哲学的详细的批判分析。本卷收录的另外两篇著作,《为维克多·库桑先生哲学著作所作序》(1834)和《哲学经验论述要》(1834),从不同方面补充或进一步阐发了《近代哲学史》中的相关思想。这三篇著作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近代哲学史》对于理解近代哲学的精神实质,理解谢林的后期哲学、谢林在德国唯心主义中的定位、谢林与黑格尔的关系等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评分

帮别人买的 便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