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思想经典:弘明集

中华思想经典:弘明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朝梁] 僧祐 著,刘立夫,胡勇 译
图书标签:
  • 中华思想史
  • 明朝思想
  • 弘明集
  • 程复地
  • 理学
  • 哲学
  • 思想史
  • 古代文献
  • 国学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76806
版次:1
商品编码:10411083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1
字数:234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两千多年的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无数的著作,其中有些甫一面世,即引起激烈争鸣;有些经过历史的检验,成为对整个中国思想史产生重大影响的经典。

目录

前言
弘明集序
牟子理惑论
喻道论
明报应论
三报论
达性论
释《达性论》
新论·形神
明佛论
难神灭论
难神灭论
答曹录事《难神灭论》
形尽神不灭
与顾道士书

精彩书摘

弘明集序
【题解】
本篇载于《弘明集》卷一,是南朝梁代高僧僧祜(445-51 8)为《弘明集》所作的序言。在序言中僧祜记述自己编撰该书的宗旨:“夫道以人弘,教以文明,弘道明教,故谓之《弘明集》。”并对《弘明集》编撰时选择材料和安排体例的原则予以说明。
夫·海无涯,慧镜圆照。化妙域中,实陶铸于尧舜;理擅系表,乃埏埴乎周孔矣。然道大信难,声高和寡。须弥峻而蓝风起,宝藏积而怨贼生。昔如来在世,化震大千,犹有阴魔蓄忿.六师怀毒,况乎像、季,其可胜哉!
【注释】
①域中:寰宇间,国中。《老子》:“域中有四大,而王处其一焉。”
②系表:言辞之外。《晋春秋》苟粲同:“立象以尽慧,非通乎象外者也;系辛以尽言,非言乎系表者也。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矣。”
……

前言/序言


中华思想经典:弘明集 概述 《弘明集》是中国古代佛教思想史上一部重要的文献,成书于南北朝时期。它由僧佑所撰,旨在驳斥当时盛行的佛教批评,阐述佛教的教义,彰显其在中国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本书收录了大量与佛教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佛教经典、论疏、碑铭、书信、奏议等,内容驳杂,但主旨鲜明,即“弘扬佛法,阐明佛教的正确道理,使其光明正大,深入人心”。 时代背景 《弘明集》的成书,离不开当时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民族矛盾尖锐。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中国本土文化,尤其是儒家和道家思想,发生了深刻的交流与碰撞。 一方面,佛教因其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观念,以及其慈悲济世的精神,在乱世中为民众提供了精神慰藉,并得到了部分统治者的扶持,得以迅速传播。寺院经济日益壮大,僧侣数量不断增加,佛教的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 另一方面,佛教的传入也引发了中国传统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质疑与批评。一些人认为佛教“出家为僧,不事君父,不忠不孝”,有损于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另一些人则从哲学和认识论的角度,对佛教的“空”、“无”等概念提出挑战,认为其与中国传统的“实有”、“有为”思想相悖。 在这样的背景下,《弘明集》的出现,便具有了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是对佛教自身地位的辩护,更是对当时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与冲突的一种回应。僧佑以其渊博的学识和对佛教的深刻理解,试图弥合分歧,确立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正当性地位。 内容要旨 《弘明集》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收录了126篇文章,内容丰富,涉及佛教的方方面面。其核心主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驳斥佛教批评,维护佛教尊严: 这是《弘明集》最直接、最鲜明的主题。书中收录了大量反驳当时社会上对佛教的各种攻击和质疑的文章。这些批评主要集中在佛教的“无父无君”、“非孝”、“无益于世”、“虚诞不经”等方面。僧佑通过引用佛教经典、援引高僧大德的论述,以及列举佛教在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有力地驳斥了这些不实之词,捍卫了佛教的清白和尊严。例如,书中收录了竺道生等人的论述,解释了佛教的“孝”并非不顾家庭,而是更广义的“慈悲”和“报恩”;阐述了佛教的“出家”并非不忠不孝,而是为了更超脱的修行,最终也能利益众生。 2. 阐释佛教教义,彰显佛教智慧: 在驳斥批评的同时,《弘明集》也积极地阐述和普及佛教的核心教义。僧佑认为,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教的真实内涵,才能消除误解,达到“弘扬”的目的。书中包含了对“因果报应”、“轮回转世”、“无常”、“空性”、“涅槃”等重要佛教概念的解释。这些解释力求通俗易懂,并与中国人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相结合,使佛教思想更容易被接受。例如,关于“因果报应”,书中通过大量的事例,说明善恶行为必然有其相应的果报,以此鼓励人们行善积德,放弃恶行,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朴素观念相契合。 3. 论证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契合性: 僧佑并非孤立地看待佛教,而是将其置于中国文化的整体框架中进行审视。他敏锐地观察到,佛教的许多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哲学、伦理观念存在相通之处,或者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补充和升华。书中不乏将佛教的“慈悲”与儒家的“仁爱”相类比,将佛教的“智慧”与道家的“无为”进行对话。通过这种方式,《弘明集》旨在表明,佛教并非“外来异端”,而是能够与中国文化和谐共存,甚至能够丰富和发展中国文化,使其更具包容性和深度。这种“会通”的思路,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4. 记录佛教历史,保存珍贵史料: 《弘明集》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其作为一部重要的佛教史料。书中收录了大量历代高僧的传记、佛经翻译的目录、寺院的碑铭、与佛教相关的奏议和书信等。这些珍贵的史料,为后人研究中国佛教史、思想史、文化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例如,书中收录了关于支谦、竺法护、鸠摩罗什等著名译经师的介绍,以及他们翻译的佛经的概况,对于了解佛教汉译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章节划分与内容举例 《弘明集》上、下两卷并非严格按照主题划分,而是以作者的收集和编排为基础,内容多有交叉。但总体而言,上卷更侧重于驳斥佛教批评,下卷则更多地阐述佛教教义和论证佛教的价值。 上卷 上卷集中了许多具有强辩论色彩的文章。例如: 《辨惑论》: 这类文章主要针对当时社会上流传的关于佛教的种种谣言和误解,进行详细的辨析和反驳。例如,有人认为佛教提倡“死亡”是为了逃避现实,僧佑则会论证这是对佛教“无常”观的曲解,其真正的意涵在于超越生死烦恼,实现永恒的安乐。 《正行论》: 这类文章则从佛教的实际修行和戒律出发,阐述佛教徒的行为准则,证明其并非如批评者所言般“无法无天”,而是遵循着一套严谨的道德规范。 《沙门不敬王者论》: 这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重要的议题,围绕僧侣是否应该向世俗君王行礼展开。僧佑在书中引用了大量论据,认为沙门作为出家修行者,其根本在于“弘道”,而非“事君”,但这种“不敬”并非是对君王的蔑视,而是其修行性质的必然。 下卷 下卷则更侧重于阐发佛教的教理,以及其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例如: 《圣贤论》: 这类文章旨在证明佛教的教义和人物在中国社会中同样具有崇高的地位,与中国的圣贤人物相提并论,强调佛教思想的普适性和超越性。 《报应论》: 详细阐述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通过因果报应的必然性来劝诫人们行善,弃恶,从而达到净化人心、安定社会的目的。 《论证》: 收集了一些关于佛教功德、戒律的论述,如造塔、供养、持戒等,并论证了这些行为对于个人修行和积累福报的意义。 《碑铭》和《书信》: 这部分内容则更加贴近现实生活,通过实际的碑文和书信,展现了佛教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以及佛教徒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互动。 艺术特色与学术价值 《弘明集》的语言风格古朴典雅,论证严密,引经据典,逻辑清晰。虽然其内容以驳论为主,但作者的笔触并非尖锐刻薄,而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在学术价值方面,《弘明集》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佛教思想史的重要里程碑: 它标志着佛教在中国已经从初步的传入和本土化阶段,进入到一个能够与本土文化进行深度对话和自我辩护的成熟阶段。 中国文化史的研究宝库: 作为一部汇集了大量珍贵史料的文献,《弘明集》为研究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佛教中国化进程的生动体现: 僧佑的论述方式和选择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佛教在中国如何与本土文化进行融合,并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 《弘明集》是一部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佛教经典。它不仅是僧佑个人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国佛教发展过程中一次重要的思想梳理和理论建构。通过对佛教批评的回应、教义的阐释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话,《弘明集》有力地证明了佛教在中国社会中的价值和地位,为佛教在中国的深入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今,这部著作仍然是研究中国佛教思想史、文化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重量和厚度来看,这绝对是一部可以长期伴随阅读的书籍。我特别关注它在注释和校勘方面的工作做得如何。毕竟,面对古代典籍,清晰可靠的注释是连接古今思想的桥梁。我个人非常反感那种只做表面翻译而不触及深层文化背景的注释,那无异于饮鸩止渴。我期待这本书的注释能够深入到具体的历史语境和哲学分支中去,为读者提供足够的背景知识,以理解某些概念在当时语境下的确切含义。如果能附带一个详尽的人名地名索引以及术语对照表,那就更完美了,它将极大地提高资料的检索效率。对于这种经典汇编而言,工具性的完善程度,往往决定了它在学术实践中的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开篇的几页就牢牢抓住了我的注意力。那种沉稳而富有历史感的字体选择,配合着恰到好处的留白,让阅读过程本身就变成了一种享受。我特别欣赏出版社在纸张选择上的用心,那种略带粗粝但触感温润的纸张,仿佛能让人感受到文字背后所承载的厚重时光。虽然我还没有深入到核心内容,但仅凭前几页的排版和装帧,我就能感受到编者对这部经典的敬畏之心。尤其是扉页上那幅复古的插图,线条简练却意蕴深长,为整本书奠定了一种肃穆而又引人入胜的基调。每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次仪式感的准备,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呼吸,准备迎接思想的洗礼。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提升了阅读体验的层次,让人愿意花更多时间沉浸其中。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开篇的几页就牢牢抓住了我的注意力。那种沉稳而富有历史感的字体选择,配合着恰到好处的留白,让阅读过程本身就变成了一种享受。我特别欣赏出版社在纸张选择上的用心,那种略带粗粝但触感温润的纸张,仿佛能让人感受到文字背后所承载的厚重时光。虽然我还没有深入到核心内容,但仅凭前几页的排版和装帧,我就能感受到编者对这部经典的敬畏之心。尤其是扉页上那幅复古的插图,线条简练却意蕴深长,为整本书奠定了一种肃穆而又引人入胜的基调。每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次仪式感的准备,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呼吸,准备迎接思想的洗礼。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提升了阅读体验的层次,让人愿意花更多时间沉浸其中。

评分

我对这部书的价值定位充满了好奇,它似乎定位在一套非常严肃的学术性或文化性的选本上。从目录的初步浏览来看,它涵盖的领域似乎非常广博,横跨了多个历史时期的思想脉络。这种跨越式的编排方式,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它是否能梳理出一条清晰的古代思想演变的主线?我特别关注那些在传统教材中常常被一带而过的边缘思想流派,希望这部选本能提供更具深度的解读或更丰富的原始材料。如果它能成功地将那些看似零散的思想碎片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宏大而自洽的体系,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选集,更是一部思想史的导航图。我对那种能够拨开历史迷雾,展现思想家思想精髓的解读方式非常推崇,希望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

评分

拿到书后,我立刻被它那种扑面而来的“正统感”所震撼。这绝不是那种轻佻的入门读物,它散发出的气息是沉甸甸的,仿佛每一个字都经过了精心的锤炼和筛选。我个人对这种追求“原汁原味”的编辑理念非常赞赏,它意味着我们不太可能看到太多为了迎合现代口味而做的过度阐释或简化。我希望它能保持一种历史的距离感,让读者自己去触摸那些古老的文字肌理,而不是被过多地“喂养”解读。如果这本书真的能做到忠实呈现古代思想的复杂性和内在张力,那它对于任何想进行严肃研究或深度思考的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书。那种需要反复揣摩、甚至需要查阅工具书才能理解的深度,恰恰是优秀思想文献的标志。

评分

(7)明清史 36

评分

僧佑晚年体衰多病,然犹致力护法,凡有益于三宝之事,无不加以编录成书,例如本论集即是对当时世俗排佛的解答,并举儒道的典故来说明佛教的义理。所谓弘明,是弘道明教之意,如序文载:“道以人弘,教以文明,弘道明教,故谓之《弘明集》。”前十一卷是答覆儒、道的批判,而彰明儒、释、道三教的异同;后三卷则积极阐释佛教教义。本书极易为一般人所理解,是研究六朝时代思想,特别是了解当时儒、释、道三教交流的重要资料。

评分

好書耐看 慢慢讀 非常好

评分

经典的普及版本 值得收藏

评分

装帧、排版、印刷都很好,思想经典数娇娇,错过机会不好找。要买:不如趁早!但我,不是5毛。

评分

本书收录东汉以来,至南朝齐、梁五百余年间,阐明佛法的护法论集,共五十七篇。《出三藏记集》中,唯作十卷三十三篇,其后补足成十四卷五十七篇,唐代道宣律师据之撰《广弘明集》三十卷,为本书的续篇。

评分

(一)通史 140

评分

□《牟子理惑论》,又称牟融辨惑。一卷三十七章。东汉末年苍梧太守牟子博 撰(一说牟融)。本论旨在融和儒、释、道三教思想,采问答形式,针对当代对佛、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沙门剃发、捐财、弃妻、人死神不灭、生死等,所产生的疑问,一一加以答辩。其中多引孔、老之书以论述佛教与儒家、老庄思想并不相违背,对后世影响颇大。是我国早期论证佛教教理的著作,也是研究佛教传入我国初期历史有参考价值的重要资料。

评分

(七)其他 271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