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的政治:戏曲表演与清都社会

文化中的政治:戏曲表演与清都社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安瑞(Andrea,S.,Goldman) 著,郭安瑞,朱星威 译
图书标签:
  • 戏曲
  • 清代社会
  • 文化政治
  • 表演研究
  • 社会生活
  • 文化史
  • 地方社会
  • 都城文化
  • 仪式与权力
  • 民俗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680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069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启微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0
字数:2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在郭安瑞的笔下,清代北京戏曲表演的各面向被生动详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加上作者亲自操刀的极为流畅的译文,相信读者一定会发生各种跨越。《文化中的政治:戏曲表演与清都社会》是“启微”品牌图书。“启微”,意取朱子“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各有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表格物致知之意。致力于向公共读者提供学术水平高、可读性强的优秀历史类图书。《文化中的政治:戏曲表演与清都社会》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文化中的政治:戏曲表演与清都社会》在清代,戏曲表演在不同社会阶层传递了关于自我、家庭、社会和政治的观念。北京吸引了各种各样的戏曲表演派别和观众,并延伸成为文化价值扩散的中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郭安瑞将戏曲表演作为审视城市文化史的视角,细致而又有趣地分析了当时北京戏曲表演的多样性,探索了戏园作为清代北京一个表达公共话语重要场所的角色。戏曲就像一种文化黏合剂,提供了北京范围内跨越社会性别、阶级和族群差异的文化知识。本书揭示了朝廷和各种组织操作戏曲表演的情形,并且为理解晚清社会大变动提供了一个窗口。全书论证透彻严密,翻译语言精练流畅,可读性强,是一部了解清代北京戏曲表演的经典著作。


作者简介

郭安瑞(Andrea S. Goldman),2005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学博士,现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副教授,专攻清代、民国文化社会史,包括都市文化、戏曲表演及社会性别研究。目前的研究课题是清末民初在全球化影响下中国戏坛的男性再塑及其文化含义。

译者简介

朱星威, 南京大学历史学学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亚语言与文化硕士,现任职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兴趣包括近代中国城市空间的戏剧、电影与娱乐文化。


精彩书评

《文化中的政治:戏曲表演与清都社会》通过探研伶人、观众、剧作家及清廷之间的种种关联与碰击,揭开了十八、十九世纪北京商业戏园的面幕……(该著)研讨深入,文笔精妙,分析入微,本身就是一场风骚独领的表演大戏。

——美国亚洲研究协会2014年列文森图书奖颁奖词

此书是我近些年读到的让人兴奋的关于清史的著作……引发讨论是一本历史著作重要的贡献,在郭安瑞的书中,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罗威廉(William T. Rowe)

郭安瑞对北京戏曲的研究是透彻的、令人信服的,且引人入胜的。本书将成为中国戏曲、帝国晚期文化、清史、性别史研究者的必读书目。

——史恺悌(Catherine Swatek)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系教授

犹如置身于清代北京戏园,在一个令人愉快的下午,此书是一场活泼的、撩人的、具有高超技艺的表演。郭安瑞对于戏曲的博学和激情使她对清代商业戏园中性别、阶层、宫廷政治的研究充满生机。对清代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而言,这是一本必读书。

——柯必德(Peter J. Carroll)《天堂与现代性之间:建设苏州(1895-1937)》作者


目录

序(路应昆)

中译版自序

楔子

第一部分 观众与演员

第一章 戏迷与花谱

第二部分 场所与剧种

第二章 都市戏曲、跨界现象和国家监控

第三章 戏曲剧种、雅俗排位和朝廷供奉

第三部分 剧本与表演

第四章 诉苦剧及其性别倾向

第五章 “嫂子我”戏中的色情与暴力

尾声

附录

参考书目


前言/序言

2011~2012学年我双喜临门:其一,渴盼多时的儿子降生;其二,钻研多年而成的英文专著Opera and the City: The Politics of Culture in Beijing,1770-1900终由斯坦福大学出版发行。丈夫说我有两个孩子,一男一女:儿子伴随彩虹而来,小名虹虹,“女儿”乃是汗水笔墨熬成的书香。儿子怀胎十月便顺利出世;女儿则顽固得很,十年寒窗才分娩落地。“女儿”究竟是姐姐还是妹妹就难说了。时间辗转,又是五年了,“女儿”的孪生胞妹将要问世,即其中文译本《文化中的政治:戏曲表演与清都社会》。

读者或许会好奇地问,异国他乡的我怎么会对中国的戏曲与历史产生兴趣?我自幼就迷恋戏剧。打从五岁起,我便随着父母一同去观看莎士比亚的话剧表演。起初当然是似懂非懂,但逐渐地就钻进了台上所展现的遐想世界。我尤其喜好莎翁的历史剧,在高中课余常将之与相应的历史著述拿来比对阅读,乐此不疲。但要等到大学本科,我的视线才从近代欧洲转向了中华帝国晚期的历史及其种种文艺文学中的演义。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我又接触到了中国的相声。我想掌握外语最枯燥乏味的事莫过于背习单词。透过学说相声,我便兴致盎然地克服了研习中文的单调难题。同时,我又意识到,传统的相声段子大都离不开戏曲的基本常识;要懂得其中的笑料包袱,其前提就是必须熟识大量的戏曲典故及舞台表演程式。从中可见当时的戏曲是民间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从而决定从戏曲切入研究清朝的市民文化。

拙著综合了历史学界三个不同的研究方法与课题:戏曲史、都市史及社会性别史。如此综合意在将戏曲史置于更为广泛的社会历史进程与文化政治网络之中,以便窥视清代都市文化中显现出来的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换言之,戏曲史是起点站而不是目的地。在叙述此段历史的过程中,戏曲史上的某些负面的现象,譬如权贵对伶人的鄙视压榨以及风月场对男童的欺凌剥削等,难免也会暴露出来。揭发这些戏曲史中的污泥浊水并非意图丑化中华戏曲,而是通过细辨明析让我们更多了解等级排序及社会性别的种种衍变关系。在多年钻研戏曲史的经历中,我有多次机会观摩当代戏曲演出,我也逐渐地迷上了中国戏曲。也许是由于我外来者的身份背景,在戏曲品味上,我并没什么偏好,无论是优雅动听的水磨调还是慷慨激扬的西皮二黄,甚或是高亢豪放的梆子腔,我全都喜好。我认为每个剧种都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如果读者觉察出书中有所偏袒,那是我记录下的当事人的偏好,而不是我在褒此贬彼。本人由衷希冀拙著中文版的发行可以抛砖引玉,引来中国学术前辈、各位专家的批评补正。若此,拙著则价有所值,本人也将获益、欣喜感激。

在探研撰写拙著的漫长岁月中,我受益于诸多专家学者,有前辈先生,也有年轻新秀,实在是数也数不清,在此恐怕只能简略列其一二。姜士彬(David Johnson)先生在西方中国史学界率先举起了以俗曲研究民间文化的大旗,我从而追随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中国史博士学位。在姜士彬、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Jr)、奚如谷(Stephen H. West)等先生的栽培之下,我在伯克利完成了此书的雏形。之后,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及现任教职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我又得助于各位同行的学识洞见。在北京,廖奔、刘彦君伉俪提供了大量的指导帮助,既滋养我中国戏曲学识的进展,又时常补养我中华膳食。路应昆先生(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副主任)及其慷慨热情的夫人廖小华也同样由老师、师母转而成为挚朋良友。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的几位负责人,尤其是刘效民、戴云以及吴秀慧老师,对图书馆所藏的宝贵手抄本资料皆了如指掌,并给予我无数次的指点及协助。当年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的毕玉玲女士协助我重新抄写了大量的原始戏曲钞本,没有她的协作,此书恐怕难以完成。著名相声笑星丁广泉师父为我提供许多上台表演与下入民间体验生活的机会。上列的种种协助已过十多年之久,但我依然记忆犹新。略改一句中华名言来说,涌泉之恩,恐怕只能滴水相报。

近两年来,朱星威硕士认真熟练地与我合作翻译英文原著,其中第一章的译文概念语汇又得助于罗宇晴女士及吴晓均博士的提议点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项目统筹宋荣欣,尤其是责任编辑李期耀精干高效,把关促成了译文书稿的一切出版流程。我的姐姐兼剧作家Lauren Goldman Marshall每每乐意与我畅谈戏剧与社会的关系,原英文书稿她也阅读了无数遍。师兄兼夫婿的郭琦涛与我已构筑起明清社会文化史的“夫妻店”。这十余年中,他已看阅原书及中文译本书稿多次,他的关怀鞭策又使此书更为完善。小儿没有促进译本的顺利完成,反而每每拉着我拼建乐高、念故事书、观看儿童剧等,但正因如此,他为我增添了许许多多的人生快乐。

2017年9月5日

于美国洛杉矶“三蝈”寓所

——中译版自序



文化中的政治:戏曲表演与清都社会 序言 清代,一个承前启后、变革迭起的时代,孕育了璀璨的文化。在这股文化洪流中,戏曲作为一种集文学、音乐、表演、舞蹈、美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不仅是大众娱乐的重要载体,更是连接社会生活、政治权力与意识形态的重要桥梁。本书《文化中的政治:戏曲表演与清都社会》旨在深入探索清代戏曲表演在清都(泛指北京,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社会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揭示其背后蕴含的政治意涵,以及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和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权力关系。 本书并非简单梳理戏曲史上的重要剧目或表演流派,而是试图从一个更宏观、更具批判性的视角出发,将戏曲置于清代社会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我们关注的焦点是:戏曲是如何被政治权力所利用、所规训,又如何在自身的发展演变中,反哺并影响着政治生态的?清代的统治者如何看待戏曲,又如何通过戏曲来达到宣传教化、巩固统治的目的?而广大民众,又如何在戏曲的世界里寻找慰藉、寄托情感,甚至表达隐秘的政治诉求?清都作为一个汇聚了帝王贵胄、文人雅士、商贾市民的多元化都市,其独特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氛围,又如何与戏曲表演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动态平衡? 本书的研究不仅局限于舞台上的表演本身,而是将视野扩展至戏曲的生产、传播、接受等各个环节。我们将审视戏曲的演出场所,从宫廷内廷、官署剧场到市井茶楼、庙会街头,这些不同的空间承载着不同的观众群体和政治功能。我们将分析戏曲的剧目内容,关注其中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塑造、道德评判,以及它们与现实政治的隐喻关系。我们还将考察戏曲的表演者,他们的社会身份、职业生涯以及与权力阶层的互动。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深入探究清代观众的观看体验,他们是如何理解和解读戏曲的,戏曲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记。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清代戏曲表演并非孤立的文化现象,而是深深地嵌入到当时的政治肌体之中。它既是政治权力的延伸,也是政治意识形态的载体;既是统治者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工具,也为普通民众提供了审视和反思现实的窗口。通过对这一复杂互动的细致剖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清代社会的政治运作、文化景观以及其中蕴含的权力逻辑。 第一章 戏曲:权力的舞台与民众的镜子 本章将为本书奠定理论基础,界定“文化中的政治”这一核心概念在戏曲研究中的具体内涵。我们将回顾以往关于艺术与政治关系的经典理论,并结合清代的历史语境,提出本书的研究视角。 首先,我们将探讨戏曲作为一种公共表演艺术,其天然的社会属性使其与政治权力难以分割。戏曲的演出往往需要得到官方的许可,而演出场所、剧目内容、演员的选用等,都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政治干预。尤其是在清代,统治者对于文化艺术的管控尤为重视,戏曲自然也成为其进行意识形态宣传和文化整合的重要工具。我们将分析清朝统治者,特别是皇帝及其朝廷,如何通过资助戏曲、设立官办戏班、制定戏曲审查制度等方式,来影响戏曲的创作与传播。 同时,我们也将强调戏曲作为“民众的镜子”的另一重功能。尽管受到政治的规训,戏曲的内容和表演形式仍然能够折射出民间社会的诉求、情感和价值观。剧目中对忠奸善恶的描绘,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太平盛世的向往,都可能成为连接观众与现实政治的桥梁。我们将考察那些看似与政治无关的戏曲,如何在潜移默化中传递具有政治色彩的信息,例如对传统道德的强调,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以及对统治者行为的微妙评价。 本章还将初步梳理清代戏曲的主要类型及其在清都社会中的分布情况。例如,昆曲作为“宫廷雅乐”的代表,其演出与宫廷政治的联系更为紧密;而京剧的兴起,则标志着戏曲艺术更加贴近大众,也更容易与市井的政治情绪产生共鸣。我们将简要介绍这些主要流派的特点,以及它们在清都社会中扮演的不同角色,为后续章节的深入分析做好铺垫。 第二章 宫廷内外:帝王视角下的戏曲权力 本章将聚焦于清朝宫廷对戏曲的直接影响和利用。宫廷是政治权力的核心,其对戏曲的态度和政策,对整个戏曲生态都具有风向标的作用。 我们将深入研究清代皇帝对戏曲的态度。从康熙、乾隆到嘉庆、道光,历代皇帝的个人喜好、文化修养以及政治考量,都会不同程度地体现在他们对戏曲的支持或限制上。我们会考察皇帝如何利用戏曲来彰显其文化品位,如何通过观看戏曲来放松身心,甚至如何通过御笔批阅剧本,来表达其政治立场和审美取向。例如,乾隆皇帝对戏曲的喜爱和参与,不仅促成了许多经典剧目的诞生,也为戏曲的官方化和宫廷化奠定了基础。 宫廷戏班的建立和运作将是本章的重点。清朝设立了诸如升平署这样的官方机构,负责宫廷内外戏曲的演出和管理。我们将探讨这些机构的职能、人员构成、剧目选择以及演出频率,分析它们是如何服务于宫廷的政治和文化需求。宫廷戏班的演员,往往经过严格的训练,他们的表演风格和艺术水准,也成为当时戏曲的标杆。 此外,本章还将关注宫廷戏曲的政治功能。宫廷戏曲的演出,往往与重要的政治庆典、祭祀活动和宴会相结合。这些演出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是一种政治仪式,用以强化皇权的神圣性,宣示国家的力量,以及凝聚朝野臣民的向心力。例如,以歌颂君臣和谐、国家昌盛为主题的戏曲,在重大节日上演,具有明显的政治宣传效果。 然而,宫廷的权力并非总是压倒性的。我们也将探讨在宫廷之外,一些民间戏曲的生长空间,以及它们如何巧妙地规避官方的审查,表达更接近民间的叙事。尽管如此,宫廷的政治导向和审美趣味,仍然深刻地影响着民间戏曲的发展方向。 第三章 市井喧嚣:民间戏曲的生存与政治博弈 本章将把焦点从宫廷移至更广阔的清都社会,考察民间戏曲的生存状态及其与政治的互动。市井是文化交融和社会生活的中心,也是戏曲艺术最生动的舞台。 我们将分析清代清都的戏曲演出场所。从热闹的茶楼、酒馆,到热闹的庙会、街头,再到专设的戏园子,不同的演出场所承载着不同的观众群体和表演风格。我们将考察这些场所的经营模式、观众构成以及它们如何与城市的政治和经济环境相互影响。例如,一些大型的戏园子,往往成为城市居民重要的社交场所,也可能成为信息交流和舆论形成的温床。 民间戏曲的剧目选择和改编将是本章的另一个重要议题。在官方审查的压力下,民间艺人往往需要采取隐晦、曲折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我们将分析剧目中常见的政治隐喻,例如通过历史故事来影射当下政治,通过人物塑造来表达对统治者的评价,或者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绘来揭示民生疾苦。我们将特别关注那些涉及“乱臣贼子”、“忠臣义士”等主题的剧目,分析它们在不同政治气候下的传播和解读。 本章还将探讨民间戏曲的观众群体。清代的观众群体广泛,既有文人雅士,也有商贾市民,甚至还有一些下层民众。不同阶层的观众对戏曲的理解和解读会有所不同,他们的观看体验也各具特色。我们将考察这些观众如何通过戏曲来获得情感慰藉、审美享受,以及在观看过程中,如何形成和传播他们的政治观念。 此外,我们还将审视民间戏曲艺人的生存状态。他们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既需要迎合市场需求,也需要应对来自官方的压力。他们如何在现实的夹缝中生存,如何在艺术创作中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第四章 权力叙事与文化反拨:戏曲中的意识形态较量 本章将进一步深入剖析戏曲表演如何成为意识形态较量的场所,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权力如何试图塑造受众的观念,而文化又如何产生反拨。 我们将重点考察清代官方积极推广的戏曲题材和主题。例如,宣扬忠孝节义、歌颂盛世太平、弘扬传统伦理的剧目,往往会得到官方的大力扶持。这些剧目旨在构建一种符合统治者期望的价值体系,从而巩固其统治的合法性。我们将分析这些剧目在结构、情节、人物设计等方面是如何体现官方意识形态的。 同时,我们也将关注戏曲中可能存在的“文化反拨”现象。即使在严格的审查制度下,戏曲仍然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对官方意识形态进行微妙的挑战或质疑。这可能体现在对某些历史人物的重新解读,对社会不公的隐晦揭露,或者对反叛精神的暗中歌颂。我们将搜寻那些在官方宣传之外,更能引起观众共鸣的“边缘”剧目,分析它们如何在夹缝中生存,以及它们所传递的潜在政治信息。 本章还将审视戏曲表演中的表演实践如何承载政治信息。演员的表演风格、唱腔的运用、舞台的布景和道具,都可能在无形中传递特定的政治信号。例如,一些演员的表演方式可能被视为对权威的挑战,或者对民间情绪的代表。我们将通过对具体的表演细节的分析,来揭示其中蕴含的政治意涵。 我们还将考察戏曲批评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清代的文人阶层对戏曲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的评论和评价,既可能是在为官方意识形态辩护,也可能是在为民间艺术寻求生存空间。我们将分析戏曲评论如何介入到意识形态的较量中,以及它们对戏曲发展方向的塑造作用。 第五章 结语:清都戏曲的政治遗产 本章将对全书的研究进行总结,并进一步思考清代戏曲表演的政治遗产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我们将重申本书的核心观点:清代戏曲表演是政治与文化相互交织、相互塑造的生动体现。它不仅是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工具,也是民众表达情感、审视现实的媒介。清都作为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其戏曲生态更是这种互动关系的集中展现。 我们将梳理清代戏曲表演所留下的政治遗产。这种遗产体现在对后世戏曲发展的影响,体现在其所塑造的文化记忆,以及体现在其所揭示的权力运作逻辑。即使在清朝覆灭之后,许多在清代形成的戏曲传统和政治隐喻,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后来的文化和社会。 最后,本章将对本书的研究进行展望,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例如,可以将清代戏曲的政治研究与其他历史时期的戏曲研究进行比较,以揭示不同时代的政治与文化互动模式的共性与差异。也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特定剧目或特定剧种在政治传播中的具体案例,进行更细致的个案分析。 《文化中的政治:戏曲表演与清都社会》希望通过对这一历史进程的深入挖掘,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清代社会复杂性、认识文化艺术与政治权力之间深刻联系的全新视角。我们相信,对戏曲的细致解读,不仅能丰富我们对中国古代戏剧史的认知,更能帮助我们洞察历史背后隐藏的权力运作与社会变迁的脉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是极其扎实的,但它的价值绝不局限于学术圈内部。它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分析工具,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被视为“娱乐”或“消遣”的事物。作者似乎在挑战一个核心预设:即“上层政治”与“下层文化”是两个可以被清晰切割的领域。恰恰相反,他通过对戏曲表演中人、场域、制度的交叉分析,揭示了文化是如何成为政治资本流通的媒介,以及表演者如何在既定的权力结构中,利用自身的技艺进行有效的自我定位和生存策略。尤其是在讨论某一特定剧目在不同省份的演出差异时,那种对地域文化差异与中央集权张力之间微妙关系的捕捉,简直令人拍案叫绝。这不仅仅是关于清朝历史的考察,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社会中权力如何在流动中保持其合法性的“操作手册”。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知识的输入,不如说是一场持续不断的“身份重塑”之旅。作为现代读者,我们很容易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去看待过去,比如将戏曲简单地等同于娱乐至死的表象。然而,作者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剥开这层表皮,展示出其中复杂的血管和神经系统。他不仅关注了谁是观众,更关注了谁拥有“定义”这场演出的权力,谁可以决定哪些角色是英雄,哪些情节可以被公开演绎。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避讳”制度如何渗透到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中的章节,那种对细节的敏感度,让我开始对历史文献的“不可见之处”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这本书促使我反思,我们今天所接受的“主流叙事”,是否也仅仅是某种特定时刻、特定群体权力结构下的“舞台演出”?这种深度的自我反思,是任何严肃的历史著作都应具备的品质。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如同清代文人精雕细琢的扇面,看似轻盈雅致,实则暗藏锋芒。作者的笔触在学术的深邃与文学的灵动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他谈论严肃的意识形态对抗时,引用的却是戏曲演员在舞台上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交流;他描述底层民众对朝廷政策的微妙反抗时,采用的却是对某一特定唱腔腔调转折的细致入微的描述。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使得那些枯燥的政治史料瞬间活了起来,充满了呼吸感和烟火气。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琢磨某几个词语的选择,比如“斡旋”“规制”“映衬”——这些词汇的精确性,展示了作者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同时也暗示了清代社会中,所有公共表达都必须经过一层又一层的符号编码才能被安全地传达。它不是一本供人快速消化的读物,更像是一坛需要时间慢慢品味的陈年老酒,每一口都有不同的回甘。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实在让人耳目一新。作者似乎没有遵循传统的线性时间推进,而是像一位精明的策展人,将那些散落在清代社会各个角落的细碎观察,精心布置成一个流动的展览。每一章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展柜,里面陈列着不同主题的“文物”——可能是某出地方戏的剧本残页,也可能是一份关于戏班子收入的账目记录。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细节时那种近乎偏执的严谨,他不是简单地堆砌史料,而是通过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材料,层层剥开了当时权力运作的肌理。比如,他如何分析一张戏班的演出许可,如何将其与当时的文官晋升路径进行对照,这种跨领域的联想能力,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政治”二字的理解。它不再是宏大的庙堂叙事,而是渗透在街头巷尾、市井喧嚣之中的一种无形力量。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刚刚走出了一个巨大的、由丝绸、油彩和古老官僚文书构建起来的迷宫,那种意犹未尽的探索感,是近些年来少有的阅读体验。

评分

从排版和装帧设计来看,这本书也展现出一种罕见的用心。它不像许多当代学术著作那样,为了追求效率而牺牲了阅读的舒适度。纸张的质感、字体的选择,乃至引文和注释部分的排布,都透露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特别是书中穿插的一些老旧的戏曲插图和官方批文的拓片,虽然是黑白印刷,却以其独特的历史气息,为原本抽象的论述提供了坚实的视觉锚点。这种对“物质性”的强调,与书中关于表演艺术“现场性”的探讨形成了有趣的对话——历史不仅仅存在于文本中,它还存在于被触摸的纸张、被观看的图像里。这种多重感官的介入,使得阅读体验更加沉浸,让人很难从中抽身,感觉自己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充满锣鼓喧天与官府耳语的时代背景之中。

评分

副标题容易产生误导。实际并不怎么涉及沿海的生活。

评分

好书推荐给大家

评分

书的封面设计、叙事手法一流;京东物流值得信赖!好书!好书!

评分

不错

评分

满减加抢券。京东618太给力了。。。

评分

@战争前的广州贸易历史读物,书不错。

评分

买了五本书,其中最喜欢的一本书的书角又碰憋了,外包装箱好好的,不是一次两次了,你就不能温柔了点,好大的力啊,它又没惹你,你还在对它弯腰,捡起来,累不?

评分

很出色的学术著作,见地独到深刻,分析严谨有启发

评分

非常精彩的书,值得一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