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典。本套书为抗战史专家张宪文教授和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多名学者历时10年合作完成。
2.详尽。从1931年到1945年,对14年中国抗战历程做了全方位全视角的讲述。
3.图文并茂。本书附有数百张珍贵抗战老照片,由文到图,由图到文,多维度再现了14年抗战的烽火历史。
历史上的教科书。
“幢幢华裔,将即为奴;寂寂江山,日变其色”。1931年,侵华日军蓄意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7月7日,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到1938年10月,武汉、广州等地相继失守,华北、华中、华南等大片河山沦陷。
中华民族被推到了悬崖边上。生存还是毁灭,独立还是亡国,要自由还是被奴役?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长城内外、大江上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不甘屈辱的中华儿女共同发出了血战到底的怒吼。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取得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伟大的卫国战争的胜利。
四卷本《中国抗日战争史》由抗战史专家张宪文教授领衔,组织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多名学者集体编写,洋洋百万言,完整叙述了从1931年至1945年14年抗战的烽火历史,编织了一幅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抗战图卷,是一部全面系统、客观科学的抗战史巨作。
张宪文,山东泰安人,南京大学荣誉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抗日战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江苏智库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院长、中国现代史学会名誉会长等。
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教学与研究约60年。出版《中华民国史》、《中华民国专题史》、《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南京大屠杀全史》等十余种。多次主持国家及部省重大科研项目、多次获国家和部省奖励,并出国访问讲学。
1867 年, 日本西南地区一批具有改革倾向的封建领主兼军阀以“ 还政于天皇” 的名义兴兵讨伐当时控制中央政权的德川幕府。天皇颁发密诏确认其行为的合法性。10月14 日, 德川幕府的最后一代将军德川庆喜辞职,还政于天皇,德川幕府的统治至此结束。1868年1月3日, 明治天皇颁布王政复古诏书,正式宣布废幕府,成立新的中央政府。倡导倒幕、主张改革的人士掌握了中央政权,是谓明治政府。明治政府从19世纪60 年代末到70年代初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改革政策与措施,开始了日本近代化的进程, 构成了日本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史称“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 即日本近代化的主体力量具有浓郁封建色彩,其虽有近代化指向, 但封建因素与日本传统宗教神道教, 在日本近代化中产生了强大影响并发挥着整合社会的作用, 使得明治维新开始的同时, 日本便走上了军国主义的发展道路。明治政府建立伊始, 就提出了“富国强兵” 的口号。1868 年3 月14 日以天皇名义发表的《宸翰》(即天皇御笔信) 中, 即宣称要“ 继承列祖列宗之伟业”,“安抚尔等亿兆, 开拓万里波涛, 布国威于四方”。1872年, 明治政府颁布征兵令, 旨在建立现役与常备役( 即预备役) 相结合的近代军队。至1890 年, 日本已拥有7 个现役近代陆军师团, 人数达53000 余人; 近30 个常备役陆军师团, 人数达256000 余人。此外, 海军亦拥有近代舰只25 艘, 总吨位达51000 吨。并建立了遍布全国的军事警察网, 至1889 年, 已拥有首都警视厅和692 个警察署,774 个分署, 1400 余个派出所。②1890 年, 日本的近代工矿交通企业已达1653家, 占主导地位的为军工企业。1881 年, 明治政府颁布教育敕令, 明确规定军国主义思想为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并在学校普遍开展军事训练。军国主义不仅成了日本的国策方针, 而且内化并构成了日本的国家体制。1874 年颁布的陆军省官制中规定: “陆军卿(即大臣) 由将官中任命。” 这种体制后推广至海军部, 明确了大臣的武官制。陆、海军省作为政府的部门, 必须由陆、海军将官出任, 此种体制实际上使军方有效参预并制约了政府, 并在实际上拥有了对政府的干预权和否决权。只要军方的意图得不到实现, 就不派人参加政府, 政府便无法组成, 更谈不到开展工作了。1878 年, 设立了参谋本部。参谋本部以将官为首脑, 直属天皇, 与政府平行, 参预国策方针的制定。参谋本部处理军事事务,政府无权过问。参谋本部决定的军令事项, 可以直接下令军部执行之。作为政府部门的军部( 陆、海军省) , 在本质上也因此隶属于参谋本部了, 这就为参谋本部通过军部干涉政府开辟了通道。加之军部大臣的武官制, 军方实际上完全控制了政府。
我过去读过不少关于那场战争的著作,但这本书在处理不同派系、不同力量间的关系时,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客观和克制。它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矛盾和合作中的摩擦,而是坦诚地将其置于历史的舞台中央进行审视。作者在论述过程中,非常注重对史料的相互印证和交叉分析,使得即便是争议较大的事件,也能从中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切入点。例如,对于某些战略决策的失误分析,作者并没有进行简单的道德审判,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政治格局、情报限制和资源短缺等具体情境下去考量,这种“历史同情心”使得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决策者的困境。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再是简单地被动接受结论,而是在与作者一同参与到历史的解构与重塑中。这种引人思考的写作风格,正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它教会我,面对复杂的历史,最好的态度不是站队,而是理解其发生的全部背景和内在逻辑,这对于我们反思当下依然有极大的启发作用。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历史著作那样严格按照时间线索进行机械罗列,而是采用了主题式的切入点,这让阅读体验变得非常流畅和富有层次感。比如,其中一卷集中探讨了后方工业的艰难转型与支撑,那种在极端物资匮乏条件下,知识分子和产业工人如何凭借智慧和毅力维持民族工业命脉的叙述,极其感人且具有现实意义。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史料时的严谨性,大量的档案记录、个人信件和口述历史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文本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故事的吸引力。读到一些关于当时知识分子群体在民族危亡关头所做的艰难抉择时,我深感震撼。他们有的放下书卷投笔从戎,有的则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学术研究,这体现了一种超越了单纯军事对抗的文化和精神抵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宏大的战争叙事,细化到了社会结构、文化传承乃至民间信仰的层面,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抗战生态系统,让人对那段历史的理解,从平面走向了立体。
评分这本书的文笔功底是毋庸置疑的,它有一种沉稳、内敛却又充满力量的美感。作者的叙事节奏控制得非常好,高潮部分笔力千钧,情绪的渲染恰到好处,绝不流于煽情;而在描述那些漫长而枯燥的战略相持阶段时,文字又显得极其富有韧性,仿佛能让人感受到时间被拉长后那种煎熬感。我特别喜欢书中穿插的一些“微观历史”片段,比如描绘一个偏远山村在日军扫荡前后的生活变化,或者是某位医护人员如何用近乎原始的条件抢救伤员。这些细碎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描写,反而比那些大规模会战的叙述更能击中人心。它们让“战争”这个冰冷的词汇,重新拥有了血肉和温度。读完后,我感到一种由内而外的敬意,那不仅仅是对军人的敬意,更是对全体中华民族在面对灭顶之灾时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和韧性的折服。这本书不只是历史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民族精神的史诗。
评分坦率地说,这四册书的体量是相当可观的,但它提供的阅读回报率极高。我发现它对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及其与中国抗战进程的互动关系也有着相当深入的分析。作者并未将抗战视为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将其置于二战的宏大背景之下,详尽阐述了东西方战场的相互影响和联动机制。特别是在论述国际援助的复杂性,以及中国在争取国际援助过程中所付出的外交努力和牺牲时,视角非常开阔。这使得我们对“抗日战争”的理解,从单一的国内斗争,扩展到了全球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维度。这本书的严谨性还体现在对各种统计数据的审慎处理上,它清晰地说明了某些数据的测算难度和局限性,体现了研究者应有的谦逊态度。总而言之,这是一套知识密度极高、视野极其广阔的著作,它填补了我对这场伟大斗争认识上的许多空白点,是值得反复研读的传世之作。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从拿到手到翻开第一页,我就被它那种厚重感给镇住了。它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只谈论宏大叙事的历史书,而是像一位满载着岁月风霜的老兵,一笔一划地在为你描绘那些硝烟弥漫的战场和那些在黑暗中挣扎求生的人们。我最欣赏的是它对细节的挖掘,那种深入到基层士兵日常的描写,让人不禁会想,在那些枪林弹雨的时刻,他们究竟是怀着怎样的信念在支撑着自己?书中对不同战役的战略部署和战术执行都有着深入的剖析,让我这个对军事史略知一二的人,也感到茅塞顿开。比如,对台儿庄战役中那种近乎惨烈的巷战描写,文字的力度是如此之强,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泥土和血腥味。它不仅仅是在叙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究“为什么会发生”以及“这对后来产生了怎样的连锁反应”。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静静地消化那些沉甸甸的历史重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立体、多维度的抗战图景,而不是那种脸谱化的英雄赞歌,它让我们看到了胜利背后的巨大代价和复杂的人性光辉与挣扎。
评分减价入手合适
评分快递很快,书也不错,挺喜欢的
评分物流很快,书的质感也很不错,可以认真学习了
评分好像有一点点枯燥,不过慢慢来,书还是好书,应该了解的历史。
评分一直在这里买,相信京东,很快,很方便
评分不错的选择,可以慢慢品味
评分好。。。。。。。。。。。。。。。。。。。。。。。。。。
评分非常不错的历史书籍
评分包装精良,奶毒的好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