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

清代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琦,肖丽红,杨露春 等 著
图书标签:
  • 清代史
  • 漕粮
  • 地方社会
  • 社会经济
  • 政治史
  • 民生
  • 赋税
  • 社会秩序
  • 区域史
  • 历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0471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216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群体·社会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427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该书分为上、下两篇研究清代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构成多重而复杂的关系,上编主要探讨清代征漕体系及其社会意义,包括清代征漕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在清代后期的变化情况,征漕中的重要环节诸如蠲(免)缓(征)改折、漕粮仓储、漕粮截拨、漕粮平粜赈济等的社会意义;下编则主要围绕因征漕而引发的闹漕问题及其社会影响,包括清代闹漕的时空特征、闹漕者的成分与动机、闹漕的方式及动机、闹漕对于社会秩序的触动以及闹漕引发的其它社会问题等。

作者简介

  吴琦,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明清史、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各类项目多项,出版《漕运与中国社会》、《漕运群体社会》、《明清社会群体研究》、《明清地方力量与地方社会》、《明代“问题皇帝”研究:一项基于社会类群的考察》等着作,公开发表论文百篇。肖丽红、杨露春两位作者为副教授。

目录

绪 论……………………………………………………………………… 1

一 研究缘起:作为一项国家事务的清代漕运…………………… 1

二 相关研究述评…………………………………………………… 4

三 概念与理论方法………………………………………………… 22

四 思路、观点与创新……………………………………………… 26

五 研究分工说明…………………………………………………… 27

上 编

第一章 清代漕粮征派体系……………………………………………… 31

一 清初漕运的恢复………………………………………………… 31

二 清代漕运的定制与组织………………………………………… 34

三 清前中期漕粮征派方式………………………………………… 42

四 清代征漕中的规制之弊………………………………………… 55

第二章 晚清征漕秩序的重建…………………………………………… 69

一 清中后期漕粮折征的趋势……………………………………… 69

二 晚清各省漕粮折征……………………………………………… 77

第三章 蠲(免) 缓(征) 改折……………………………………… 105

一 漕粮蠲(免) 缓(征) ……………………………………… 106

二 漕粮改折……………………………………………………… 122

三 漕粮折征对地方社会的影响………………………………… 129

第四章 清代的漕粮仓储……………………………………………… 135

一 漕粮仓储及其功能…………………………………………… 135

二 清代漕粮仓储的社会意义…………………………………… 147

第五章 清代的漕粮截拨……………………………………………… 151

一 清代漕粮截拨政策、方式及用途…………………………… 151

二 清代漕粮截留的时空特征…………………………………… 156

三 漕粮截拨的社会功能及其意义……………………………… 166

第六章 清代漕粮的平粜赈济………………………………………… 174

一 京畿及各直省的漕粮平粜与社会赈济……………………… 174

二 清代漕粮赈粜的时空特征…………………………………… 187

三 平粜赈济与社会制衡………………………………………… 195

附录 保水济运与民田灌溉———清代山东漕河水利之争…………… 200

一 山东漕河与民田的水利矛盾………………………………… 200

二 争水利、避水患———山东漕河与民田的水利之争………… 203

三 河南卫河流域的水利争夺———与山东漕河相对照………… 207

下 编

第七章 清代闹漕的地域性差异与阶段性特征……………………… 215

一 清代闹漕案件………………………………………………… 215

二 地域性差异的原因…………………………………………… 222

三 阶段性特征…………………………………………………… 229

第八章 漕案参与者的成分及动机…………………………………… 233

一 视漕为利薮抑或秉公办漕:闹漕中的州县………………… 233

二 利益追逐中的特殊阶层:闹漕中的地方势力……………… 244

三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无奈:闹漕中的民众……………… 253

第九章 方式与角色互动……………………………………………… 263

一 法内路径:漕控……………………………………………… 264

二 法外路径之一:个人日常的反抗…………………………… 285

三 法外路径之二:集体公开闹漕……………………………… 303

第十章 反抗与秩序…………………………………………………… 312

一 政治秩序变动………………………………………………… 312

二 生活秩序紊乱………………………………………………… 317

三 制度调整……………………………………………………… 320

第十一章 闹漕背后的社会问题……………………………………… 339

一 民间信仰与地方治理………………………………………… 339

二 地方政府合作问题…………………………………………… 346

三 “共域” 领域地方官自主权问题…………………………… 353

余论:闹漕与清代地方社会秩序变动………………………………… 357

一 闹漕对清代地方社会结构的影响…………………………… 357

二 闹漕与地方社会规范运行…………………………………… 360

三 闹漕与社会冲突、无序状态的控制………………………… 362

参考文献………………………………………………………………… 365

后 记…………………………………………………………………… 398


《明代藩王与地方社会:以山东为例的权力重构与文化影响》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明代初期至中叶,中央集权制度下,藩王群体在地方社会结构中扮演的复杂角色及其对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研究聚焦于山东这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腹地,通过对藩王府的建置、宗室人员的活动、以及他们与地方士绅、官僚阶层之间的互动进行细致梳理,揭示了这一时期地方治理的权力动态与社会张力。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明初的藩王制度在加强中央控制的同时,也意外地在地方层面催生了一个特殊的权力子系统。这一系统在初期对地方经济和秩序的稳定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宗室特权带来的土地兼并、税收豁免以及司法干预,逐渐演化为制约地方发展的结构性障碍,并与日益壮大的士绅阶层产生了微妙的利益冲突与合作关系。 第一部分:藩王制度的肇建与山东的特殊格局 本章首先回顾了明太祖朱元璋建立藩王制度的初衷及其与中央集权体系的内在矛盾。随后,重点考察了山东藩王(如齐王、鲁王等)的受封情况、封地的划分及其初步的权力配置。山东作为“开国之地”与“礼乐重地”,其藩王地位尤为突出,使得中央对该地的政治干预程度远高于其他省份。 研究细致比对了藩王在地方行政体系中的权力边界。在建国初期,藩王往往被赋予一定的军事指挥权和监察权,这使得他们一度成为地方政治的实际参与者。通过分析早期藩王奏折、敕书以及地方志中的记载,本书描绘了藩王如何利用其宗室身份,在不直接干预州县具体政务的前提下,通过“疏请”和“弹劾”等方式,对地方官员的任免去留施加影响。 第二部分:宗室经济的扩张与土地制度的异化 本书将大量篇幅用于分析藩王庄田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山东地方经济生态的侵蚀。宗室土地的获取途径多样,包括国家分拨、官员献予、甚至是通过巧取豪夺和“侵占”等非法手段。这些土地往往享受极高的税收减免乃至完全免税,造成了严重的财政不平衡。 通过对特定地域(如济南府、泰安州等地)的庄园经济案例分析,本书揭示了藩王庄田的运作模式。这些庄园不仅是土地的集中地,更是宗室权力向乡村社会渗透的触角。庄园内外的佃农、长工与宗室代理人之间形成了复杂的雇佣与依附关系,这套半独立的经济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架空了地方官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书中详细探讨了因庄田兼并引发的“额设”与“里甲”制度的重负,阐释了这如何加剧了普通农民的贫困化,并为后来的农民起义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文化教化与士绅的联盟与抗衡 明代藩王被赋予了重要的“教化”使命,这使得宗室与地方精英阶层——士绅(读书人)之间形成了微妙的互动关系。本书考察了藩王在兴修文庙、资助儒学、编纂地方文献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在表面上,藩王是文化事业的赞助者,赢得了部分士绅的赞誉。 然而,这种合作关系并非坦途。随着士绅阶层通过科举制度积累了更多的社会资本和政治话语权,他们对宗室垄断地方文化资源的现象开始不满。本书通过对“乡贤传记”、“府志”的文本分析,对比了士绅对“贤王”与“庸王”的不同评价,揭示了文化领域内的权力拉锯战。士绅通过掌握教育和舆论引导权,成为制约藩王过度干预社会事务的隐性力量。当藩王滥用特权触及士绅的核心利益(如族田、私学等)时,士绅便会联合地方官员,以“告御状”或“地方舆论”的形式进行集体性抗衡。 第四部分:宗藩权力在地方社会治理中的溢出效应 本书最后探讨了宗藩权力对地方司法与治安秩序的结构性影响。藩王及其随从(如护卫、仪卫)拥有相对独立的司法豁免权,这使得涉及宗室成员的案件处理异常复杂。通过对一些著名的“命案”和“奸情案”的深入剖析,本书展示了宗室特权如何扭曲了地方的法律实施,导致“王法”凌驾于“国法”之上,严重破坏了基层社会的公平正义观念。 此外,宗室护卫作为一支具有军事性质的武装力量,其在地方治安维护中的作用也值得关注。他们在协助捕盗、维持交通线安全方面的贡献与他们对地方百姓的骚扰并存,形成了双重效应。本书认为,正是这种权力边界的模糊性与制度设置上的“二元治理”结构,使得明代地方社会在表面繁荣的表象下,潜藏着难以调和的结构性矛盾,这些矛盾最终在王朝中后期以更激烈的方式爆发出来。 结论: 《明代藩王与地方社会:以山东为例的权力重构与文化影响》超越了以往将藩王视为单纯的政治旁观者的传统视角,强调了宗室阶层在明代地方社会结构中作为一个独特、且不断演变的权力实体所发挥的作用。本书通过对经济基础、文化建构和司法实践的细致考察,重新审视了明代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之间的张力,为理解明代中晚期社会矛盾的积累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不少关于明清财政史的著作,但坦白说,大多都聚焦于户部和国库的宏观账目,对于地方层面的执行细节往往一笔带过。然而,这本书的视角却极其独特和精准,它把焦点牢牢钉在了“征派”这一具体行为上。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粮差”和“乡绅”这两个关键角色的刻画。以往的论述常把他们脸谱化,要么是贪婪的胥吏,要么是阻挠改革的保守势力。但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幅充满灰色地带的群像:地方精英如何在维护自身利益和执行朝廷法令之间走钢丝,而那些底层征粮吏,他们的盘剥与无奈,他们的家庭生计与政治风险,都被细致地摊开来。这种对权力运作的复杂性的洞察,远超我之前的阅读经验。读到一些关于“捐纳”和“摊派”细节的论述时,我甚至感到有些心惊,原来在看似平静的社会表象下,维持运转所需的代价是如此沉重和隐晦,这完全颠覆了我对清代“盛世”的刻板印象。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种泛黄的古纸质感,搭配上苍劲有力的隶书字体,立刻就将人带回了那个波谲云诡的清代。我本来是对那种严肃的历史专著抱持着一丝敬畏的态度的,总觉得会是枯燥的史料堆砌,但拿起这本书后,那种担忧立刻烟消云散了。作者的叙事功力高超,仿佛一位技艺精湛的匠人,将那些复杂的官僚体系和地方乡绅之间的博弈,用一种近乎文学化的笔触娓娓道来。特别是开篇对于漕运沿线地理环境的描摹,那长江的浩渺、大运河的蜿蜒,以及沿岸市镇的兴衰,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能闻到水汽和米糠的味道。读着读着,我开始思考,那些被历史车轮碾过的普通百姓,他们的生活是如何被这些宏大的政策所裹挟和塑造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梳理制度,更是在挖掘制度背后,那些鲜活的人性挣扎与地方生态的微妙平衡。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国家叙事,巧妙地嵌入到了微观的社会肌理之中,读完让人对那个时代产生了更深切的共鸣与好奇。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触动,是它对于“秩序的脆弱性”这一主题的深刻揭示。我们常常习惯于从宏大的政治结构去理解清朝的统治基础,认为皇帝的权威和强大的文官系统足以维系一切。但通过对漕粮征派这一核心经济命脉的剖析,作者展现了一个更精妙也更令人不安的图景:地方秩序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种脆弱的、动态的权力平衡——是官府的威慑力、士绅的配合意愿、还是地方宗族的整合能力在起作用?一旦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系统性的失衡,比如灾荒扩大、官员更迭或者士绅阶层对中央政策的集体抵制,那么看似坚不可摧的社会结构就会面临巨大的瓦解风险。这种对权力与社会韧性之间关系的探讨,具有极强的现实反思价值,它提醒着我们,任何看似稳固的结构背后,都潜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脆弱节点。这本书的价值,已然超越了单纯的历史研究范畴,具有了深刻的社会学和政治学意涵。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版式设计,也体现了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现代学术的严谨性。纸张的选用非常考究,阅读体验极佳,即便是长时间浸淫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更值得称道的是,排版上对引文和注释的处理方式,既保证了学术的规范性,又不会像有些刻板的学术著作那样,让阅读的流畅性大打折扣。书中的地图和图表的绘制也十分精美且富有信息量,特别是几张关键的漕粮流向图,简洁明了地展示了复杂的物资调拨网络,这对于理解清代中央与地方的经济联系至关重要。总而言之,从硬件到软件,这本书都透露着一种匠心,这让我确信,出版方和作者都对这部作品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值得被珍藏和反复阅读。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做到了一个非常难得的平衡。作为一名对地方行政史略有涉猎的业余爱好者,我最看重的是其史料的扎实程度。这本书引用了大量的档案、地方志甚至是私人文书,这使得它的论证逻辑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比如,书中对某个特定省份在特定年份因灾荒导致的征粮困难的分析,不仅引用了官方的奏折,还对比了地方士绅捐助的记录,这种多源信息的交叉比对,极大地增强了结论的可信度。然而,即便有着如此深厚的学术底蕴,作者却从未让这些艰深的材料成为阅读的障碍。他擅长设置悬念,引导读者跟随他的思路,层层剥开历史的迷雾。读完某一章,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作者不是在“告知”你历史,而是在“带领”你亲身探访那个年代的衙门和乡间田垄。这种体验,是很多纯粹的学术论文难以给予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