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分为上、下两篇研究清代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构成多重而复杂的关系,上编主要探讨清代征漕体系及其社会意义,包括清代征漕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在清代后期的变化情况,征漕中的重要环节诸如蠲(免)缓(征)改折、漕粮仓储、漕粮截拨、漕粮平粜赈济等的社会意义;下编则主要围绕因征漕而引发的闹漕问题及其社会影响,包括清代闹漕的时空特征、闹漕者的成分与动机、闹漕的方式及动机、闹漕对于社会秩序的触动以及闹漕引发的其它社会问题等。
吴琦,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明清史、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各类项目多项,出版《漕运与中国社会》、《漕运群体社会》、《明清社会群体研究》、《明清地方力量与地方社会》、《明代“问题皇帝”研究:一项基于社会类群的考察》等着作,公开发表论文百篇。肖丽红、杨露春两位作者为副教授。
绪 论……………………………………………………………………… 1
一 研究缘起:作为一项国家事务的清代漕运…………………… 1
二 相关研究述评…………………………………………………… 4
三 概念与理论方法………………………………………………… 22
四 思路、观点与创新……………………………………………… 26
五 研究分工说明…………………………………………………… 27
上 编
第一章 清代漕粮征派体系……………………………………………… 31
一 清初漕运的恢复………………………………………………… 31
二 清代漕运的定制与组织………………………………………… 34
三 清前中期漕粮征派方式………………………………………… 42
四 清代征漕中的规制之弊………………………………………… 55
第二章 晚清征漕秩序的重建…………………………………………… 69
一 清中后期漕粮折征的趋势……………………………………… 69
二 晚清各省漕粮折征……………………………………………… 77
第三章 蠲(免) 缓(征) 改折……………………………………… 105
一 漕粮蠲(免) 缓(征) ……………………………………… 106
二 漕粮改折……………………………………………………… 122
三 漕粮折征对地方社会的影响………………………………… 129
第四章 清代的漕粮仓储……………………………………………… 135
一 漕粮仓储及其功能…………………………………………… 135
二 清代漕粮仓储的社会意义…………………………………… 147
第五章 清代的漕粮截拨……………………………………………… 151
一 清代漕粮截拨政策、方式及用途…………………………… 151
二 清代漕粮截留的时空特征…………………………………… 156
三 漕粮截拨的社会功能及其意义……………………………… 166
第六章 清代漕粮的平粜赈济………………………………………… 174
一 京畿及各直省的漕粮平粜与社会赈济……………………… 174
二 清代漕粮赈粜的时空特征…………………………………… 187
三 平粜赈济与社会制衡………………………………………… 195
附录 保水济运与民田灌溉———清代山东漕河水利之争…………… 200
一 山东漕河与民田的水利矛盾………………………………… 200
二 争水利、避水患———山东漕河与民田的水利之争………… 203
三 河南卫河流域的水利争夺———与山东漕河相对照………… 207
下 编
第七章 清代闹漕的地域性差异与阶段性特征……………………… 215
一 清代闹漕案件………………………………………………… 215
二 地域性差异的原因…………………………………………… 222
三 阶段性特征…………………………………………………… 229
第八章 漕案参与者的成分及动机…………………………………… 233
一 视漕为利薮抑或秉公办漕:闹漕中的州县………………… 233
二 利益追逐中的特殊阶层:闹漕中的地方势力……………… 244
三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无奈:闹漕中的民众……………… 253
第九章 方式与角色互动……………………………………………… 263
一 法内路径:漕控……………………………………………… 264
二 法外路径之一:个人日常的反抗…………………………… 285
三 法外路径之二:集体公开闹漕……………………………… 303
第十章 反抗与秩序…………………………………………………… 312
一 政治秩序变动………………………………………………… 312
二 生活秩序紊乱………………………………………………… 317
三 制度调整……………………………………………………… 320
第十一章 闹漕背后的社会问题……………………………………… 339
一 民间信仰与地方治理………………………………………… 339
二 地方政府合作问题…………………………………………… 346
三 “共域” 领域地方官自主权问题…………………………… 353
余论:闹漕与清代地方社会秩序变动………………………………… 357
一 闹漕对清代地方社会结构的影响…………………………… 357
二 闹漕与地方社会规范运行…………………………………… 360
三 闹漕与社会冲突、无序状态的控制………………………… 362
参考文献………………………………………………………………… 365
后 记…………………………………………………………………… 398
我最近读了不少关于明清财政史的著作,但坦白说,大多都聚焦于户部和国库的宏观账目,对于地方层面的执行细节往往一笔带过。然而,这本书的视角却极其独特和精准,它把焦点牢牢钉在了“征派”这一具体行为上。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粮差”和“乡绅”这两个关键角色的刻画。以往的论述常把他们脸谱化,要么是贪婪的胥吏,要么是阻挠改革的保守势力。但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幅充满灰色地带的群像:地方精英如何在维护自身利益和执行朝廷法令之间走钢丝,而那些底层征粮吏,他们的盘剥与无奈,他们的家庭生计与政治风险,都被细致地摊开来。这种对权力运作的复杂性的洞察,远超我之前的阅读经验。读到一些关于“捐纳”和“摊派”细节的论述时,我甚至感到有些心惊,原来在看似平静的社会表象下,维持运转所需的代价是如此沉重和隐晦,这完全颠覆了我对清代“盛世”的刻板印象。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种泛黄的古纸质感,搭配上苍劲有力的隶书字体,立刻就将人带回了那个波谲云诡的清代。我本来是对那种严肃的历史专著抱持着一丝敬畏的态度的,总觉得会是枯燥的史料堆砌,但拿起这本书后,那种担忧立刻烟消云散了。作者的叙事功力高超,仿佛一位技艺精湛的匠人,将那些复杂的官僚体系和地方乡绅之间的博弈,用一种近乎文学化的笔触娓娓道来。特别是开篇对于漕运沿线地理环境的描摹,那长江的浩渺、大运河的蜿蜒,以及沿岸市镇的兴衰,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能闻到水汽和米糠的味道。读着读着,我开始思考,那些被历史车轮碾过的普通百姓,他们的生活是如何被这些宏大的政策所裹挟和塑造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梳理制度,更是在挖掘制度背后,那些鲜活的人性挣扎与地方生态的微妙平衡。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国家叙事,巧妙地嵌入到了微观的社会肌理之中,读完让人对那个时代产生了更深切的共鸣与好奇。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触动,是它对于“秩序的脆弱性”这一主题的深刻揭示。我们常常习惯于从宏大的政治结构去理解清朝的统治基础,认为皇帝的权威和强大的文官系统足以维系一切。但通过对漕粮征派这一核心经济命脉的剖析,作者展现了一个更精妙也更令人不安的图景:地方秩序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种脆弱的、动态的权力平衡——是官府的威慑力、士绅的配合意愿、还是地方宗族的整合能力在起作用?一旦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系统性的失衡,比如灾荒扩大、官员更迭或者士绅阶层对中央政策的集体抵制,那么看似坚不可摧的社会结构就会面临巨大的瓦解风险。这种对权力与社会韧性之间关系的探讨,具有极强的现实反思价值,它提醒着我们,任何看似稳固的结构背后,都潜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脆弱节点。这本书的价值,已然超越了单纯的历史研究范畴,具有了深刻的社会学和政治学意涵。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版式设计,也体现了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现代学术的严谨性。纸张的选用非常考究,阅读体验极佳,即便是长时间浸淫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更值得称道的是,排版上对引文和注释的处理方式,既保证了学术的规范性,又不会像有些刻板的学术著作那样,让阅读的流畅性大打折扣。书中的地图和图表的绘制也十分精美且富有信息量,特别是几张关键的漕粮流向图,简洁明了地展示了复杂的物资调拨网络,这对于理解清代中央与地方的经济联系至关重要。总而言之,从硬件到软件,这本书都透露着一种匠心,这让我确信,出版方和作者都对这部作品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值得被珍藏和反复阅读。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做到了一个非常难得的平衡。作为一名对地方行政史略有涉猎的业余爱好者,我最看重的是其史料的扎实程度。这本书引用了大量的档案、地方志甚至是私人文书,这使得它的论证逻辑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比如,书中对某个特定省份在特定年份因灾荒导致的征粮困难的分析,不仅引用了官方的奏折,还对比了地方士绅捐助的记录,这种多源信息的交叉比对,极大地增强了结论的可信度。然而,即便有着如此深厚的学术底蕴,作者却从未让这些艰深的材料成为阅读的障碍。他擅长设置悬念,引导读者跟随他的思路,层层剥开历史的迷雾。读完某一章,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作者不是在“告知”你历史,而是在“带领”你亲身探访那个年代的衙门和乡间田垄。这种体验,是很多纯粹的学术论文难以给予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