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專製製度與商人:18世紀20年代至60年代初

俄國專製製度與商人:18世紀20年代至60年代初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俄] 娜·瓦·科茲洛娃(Н.В.КОЗЛОВА) 著,萬鼕梅,崔誌宏 譯
圖書標籤:
  • 俄國曆史
  • 18世紀俄國
  • 專製製度
  • 商人階層
  • 社會經濟史
  • 彼得大帝改革
  • 葉卡捷琳娜二世
  • 俄羅斯帝國
  • 曆史研究
  • 社會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20114240
版次:1
商品編碼:12274631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俄國史譯叢·政治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頁數:368
字數:353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是莫斯科國立大學曆史係教授娜·瓦·科茲洛娃的一部力作,是俄國史學界首次對18世紀20年代至60年代初俄國專製製度統治時期國傢政權與商人關係進行全方位探討的著作,無論是從研究視角、學術參考價值以及研究成果看,均具開創意義。同時,此譯著行文流暢,通俗易懂且不失學術品位,頗見譯者功力。本書對於曆史專業的學者和研究者、高校相關專業師生及對俄國國傢政權與商人階層之間關係感興趣的讀者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俄]娜·瓦·科茲洛娃(Н.В.КОЗЛОВА),1948年生,曆史學博士,莫斯科國立大學曆史係俄國史教研室教授、國內史專業答辯委員會成員,俄羅斯曆史博物館學術委員會成員。主要研究領域包括18世紀俄國社會在經濟、政治及文化等方麵的特點,齣版專著10餘部,發錶學術論文100餘篇,主持各類基金項目10餘項。
萬鼕梅,1976年生,畢業於俄羅斯莫斯科國立大學語文係,文學博士,吉林大學外國語學院俄語係副教授。主要從事俄羅斯文學、翻譯等領域的研究與教學實踐工作。齣版專著《阿·尼·托爾斯泰女性群像研究》(俄文),譯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並參與國傢重大齣版基金項目《世界文學史》的翻譯工作,譯作100餘萬字,先後在《莫斯科大學學報》等國內外學術期刊發錶論文20餘篇。主持及參與各類基金項目近10項。
崔誌宏,1972年生,曆史學博士,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國際政治所副教授。目前主要從事俄羅斯政治製度與外交、東北亞地區國際關係等領域的研究與教學工作,齣版專著《當代俄羅斯多黨製》,編著《東北亞地緣政治與長吉圖戰略》等。主持及參與各類基金項目10餘項。

目錄

引 言/001
文獻綜述/007
文獻資料/030

第一部分 俄國專製製度統治下國傢官僚機構及政策中的商人與商業問題
第一章 商務委員會的組織結構及編製原則/003
第二章 商務委員會的章程及修訂/033
第三章 貿易委員會的組織結構及人員構成/048
第四章 市政總局的建立及其人員組成/065
  第一節 18世紀20年代的市政總局/065
  第二節 18世紀30年代初的城市改革草案/079
  第三節 18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初的市政總局/088
第五章 18世紀20~40年代商務委員會及貿易委員會的活動/099
第六章 18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初商務委員會及貿易委員會的活動/151
第七章 市政總局及其在專製時期城市政策中的作用/174

第二部分 專製製度下商人的需求及其在政策中的體現
第八章 商人的經濟需求與俄國立法/219
第九章 國傢政權與商人關係中的社會政治問題/246
第十章 國傢政權與商人關係中的社會文化問題/275
  第一節 文化知識與商業教育/275
  第二節 商人階層自我意識的特點/293

結束語/301
人名索引/309
地名索引/315
《俄羅斯帝國:權力的構建與社會變革(18世紀20年代至60年代初)》 引言 18世紀的俄羅斯帝國,是一個充滿矛盾與活力的時代。彼得大帝的改革餘韻猶在,而新的挑戰與機遇也正悄然萌生。在這個時期,沙皇的絕對權力得到空前鞏固,國傢機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動著現代化進程,但同時,舊有的社會結構與經濟模式也麵臨著深刻的轉型。本書將聚焦於18世紀20年代至60年代初這一關鍵曆史階段,深入探討俄羅斯專製製度的演進及其對帝國社會、經濟和文化産生的深遠影響。我們將審視權力如何在精英階層內部傳遞與製衡,國傢如何通過一係列政策塑造其社會經濟格局,以及這些變化又如何反過來影響瞭帝國政治的走嚮。 第一章:專製權力的鞏固與延伸 18世紀20年代至60年代初,俄羅斯專製製度的基石得到進一步夯實。彼得大帝留下的強大集權遺産,在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和彼得三世統治時期得以延續並有所發展。本章將詳細分析沙皇權力在這一時期的運作機製。 沙皇作為國傢核心的絕對權威: 我們將剖析沙皇如何通過製定法律、任命官員、控製教會以及運用軍事力量來維護其至高無上的地位。這一時期的法律體係,例如《國傢官員服務法》(Табель о рангах)的持續影響,以及對貴族階層服務義務的強調,都體現瞭國傢對人纔的吸納與控製。 宮廷政治與精英的角逐: 盡管沙皇擁有絕對權力,但宮廷內部的權力鬥爭與派係林立始終是影響帝國政治的重要因素。我們將考察不同時期占據主導地位的朝臣群體,分析他們如何通過影響沙皇決策、爭奪職位和資源來鞏固自身地位。例如,著名的“宮廷政變”並非偶然,而是深刻反映瞭精英階層內部的權力博弈。 國傢官僚體係的擴張與專業化: 隨著國傢職能的不斷擴大,官僚體係也日益龐大和復雜。本章將考察不同部門的設立與職能,以及官員的選拔、任用與晉升機製。我們還將分析這一時期官僚體係的效率與腐敗問題,以及國傢為提升行政效率所做的嘗試。 意識形態的構建與傳播: 專製製度的閤法性不僅依賴於強製力,也需要意識形態的支持。我們將探討彼得大帝時期塑造的“為國服務”的理念如何在這種情況下繼續傳播,以及教會、教育和文化機構在維護沙皇權威方麵的作用。 第二章:國傢經濟政策與社會結構 18世紀的俄羅斯,國傢經濟政策是驅動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國傢試圖通過各種手段來促進經濟發展,以滿足軍事需求和國傢擴張的需要。 重商主義政策的實踐: 國傢積極推行重商主義,鼓勵本國工業發展,限製外國商品的進口。我們將詳細考察國傢在采礦業、冶金業、紡織業等領域的大力投入,以及為扶持這些産業而頒布的各項政策,例如特許經營權、稅收優惠和強製勞役。 土地與農業的變革: 盡管工業化有所發展,但農業仍是俄羅斯經濟的基石。本章將分析農奴製的狀況及其對農業生産的影響。我們將探討貴族地主如何通過擴大莊園、加強對農奴的控製來提高生産效率(或鞏固自身利益),以及國傢在不同時期對農奴製度的乾預與調整。 商業與城市的發展: 城市是商品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我們將考察18世紀俄羅斯城市的麵貌,分析商業活動的興起,以及商人階層的地位與作用。國傢如何通過設立商業法庭、建設港口和道路來促進貿易,以及這些舉措對城市人口結構和經濟活動帶來的影響。 稅收體係與財政狀況: 國傢財政的維持離不開稅收。我們將分析這一時期俄羅斯的主要稅種,例如人頭稅、消費稅等,以及稅收徵管體係的運作。同時,也將探討國傢的財政收入與支齣狀況,以及戰爭、擴張等因素對國傢財政的影響。 第三章:社會階層的變動與互動 18世紀俄羅斯社會的結構在專製製度的驅動下,經曆著深刻的變動。傳統階層的地位受到挑戰,新的社會群體開始嶄露頭角。 貴族階層的鞏固與分化: 貴族作為帝國統治階層,其地位在這一時期得到瞭進一步鞏固。我們將分析貴族在軍事、行政和服務體係中的特權,以及其土地和農奴所有權。同時,也將考察貴族內部的日益分化,一部分貴族通過接受教育和參與國傢事務,成為帝國精英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則相對衰落。 農奴製的睏境與反抗: 農奴製是18世紀俄羅斯社會最顯著的特徵之一。本章將深入探討農奴的法律地位、經濟負擔和人身依附關係,以及他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習俗。我們將分析農奴製對社會生産力、人口流動和階級矛盾産生的負麵影響,並考察在這一時期齣現的零星的農奴反抗和逃亡現象。 新興社會群體的崛起: 隨著商業和工業的發展,城市中湧現齣新的社會群體,例如手工業者、小商人、知識分子等。我們將考察這些群體的社會地位、經濟活動以及他們與傳統階層之間的互動關係。 教會的地位與作用: 俄羅斯東正教會作為重要的精神支柱,其在社會結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我們將分析教會的財産、組織結構以及其在教化民眾、支持國傢政策方麵的作用。 第四章:文化與思想的轉型 18世紀的俄羅斯,在西方影響的衝擊下,文化與思想領域也發生瞭顯著的轉變。 啓濛思想的傳入與本土化: 歐洲啓濛思想通過各種途徑傳入俄羅斯,對俄羅斯的知識分子和精英階層産生瞭深遠影響。我們將考察伏爾泰、狄德羅等啓濛思想傢的著作在俄羅斯的傳播情況,以及俄羅斯思想傢如何吸收、消化並將其融入俄羅斯的現實土壤。 教育體係的改革與發展: 國傢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旨在培養服務於國傢發展的閤格人纔。我們將考察彼得大帝時期建立的學校,以及之後在不同領域進行的教育改革,例如軍事院校、技術學校和高等學府的興起。 文學、藝術與科學的繁榮: 18世紀是俄羅斯文學、藝術和科學發展的重要時期。我們將欣賞這一時期湧現齣的傑齣作傢、藝術傢和科學傢,分析他們的作品所反映的時代精神和思想潮流。例如,洛濛諾索夫在自然科學和語言學方麵的貢獻,以及卡拉姆津等作傢對俄羅斯文學的革新。 俄羅斯身份認同的探索: 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時,俄羅斯也在不斷探索自身的文化身份。我們將考察在這一時期,俄羅斯人如何看待自身在歐洲和亞洲之間的獨特位置,以及這種自我認知如何影響瞭他們的文化創造和思想發展。 結論 18世紀20年代至60年代初的俄羅斯帝國,是一個在專製權力主導下,經曆著深刻社會經濟變革的時代。沙皇的絕對權威得到鞏固,國傢通過一係列強有力的政策試圖實現現代化目標。然而,這種變革並非一帆風順,它伴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動、階級矛盾的加劇以及文化思想的碰撞。本書的研究旨在揭示這一時期俄羅斯專製製度的內在邏輯,分析其如何塑造瞭帝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麵貌,並為理解俄羅斯後來的曆史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盡管本書側重於宏觀的曆史敘事,但其背後所蘊含的對個體命運、社會動態以及文化演進的關注,也希望能夠引發讀者更深入的思考。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奇妙旅程!作者以一種極其生動細膩的筆觸,將我帶迴瞭18世紀20年代至60年代初那個風雲變幻的俄國。翻開書頁,仿佛能聽到馬車在聖彼得堡的鵝卵石街道上滾過的聲音,聞到宮廷裏香水與塵土混閤的氣息。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女皇時代宮廷政治的描寫,那些錯綜復雜的人物關係,那些暗流湧動的權力鬥爭,簡直比任何一部宮廷劇都精彩。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而是深入挖掘瞭當時社會各階層的生存狀態,尤其是那些在時代洪流中努力尋求生存和發展的商人階層。他們的掙紮、他們的智慧、他們與貴族和官僚的周鏇,都得到瞭淋灕盡緻的展現。讀完這本書,我對那個時代的俄國有瞭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感覺自己也曾身臨其境,見證瞭曆史的變遷。那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絕對是難得的享受,強烈推薦給所有對曆史和俄國文化感興趣的朋友們!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在學習曆史,不如說是在體驗一次深度的人物訪談。作者對於18世紀俄國商人群體的刻畫,簡直入木三分。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在繁忙港口揮汗如雨的碼頭工人,能聽到他們在集市上討價還價的吆喝聲,更能感受到他們在麵對嚴苛稅收和官僚盤剝時的無奈與抗爭。書中對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商人的區分,也讓我大開眼界,原來當時的商業活動並非鐵闆一塊,而是充滿瞭地域特色和行業差異。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沒有將商人描繪成單一的符號,而是賦予瞭他們鮮活的個性和復雜的動機。他們既有精打細算的生意頭腦,也有對傢庭的責任感;他們既敢於冒險,也懂得隱忍。尤其是書中關於商人如何利用人脈和信息網絡來規避風險、謀求發展的段落,更是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商業智慧的閃光點。這本書不僅讓我瞭解瞭曆史,更讓我對人性有瞭更深的體悟。

評分

這是一本讓我重新審視曆史的著作。在閱讀過程中,我被作者嚴謹的考證和深刻的洞察力深深摺服。書中對於18世紀俄國社會經濟結構的分析,細緻入微,仿佛能夠觸摸到那個時代的脈搏。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城市發展和商業網絡的構建的論述,它讓我看到瞭一個正在緩慢轉型中的俄國。那些新興的城市,那些日益繁忙的貿易路綫,都在作者的筆下變得鮮活起來。我更是被那些書中活躍的商人群體所吸引,他們的遠見卓識,他們的冒險精神,以及他們為推動社會進步所做的貢獻,都讓我肅然起敬。這本書不僅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知識空白,更重要的是,它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復雜性和多麵性,看到瞭那些在宏大敘事背後,個體努力與時代洪流的交織。

評分

坦白說,一開始我對這本書的標題有些遲疑,但讀下去之後,我完全被它吸引住瞭。作者對於18世紀俄國曆史的解讀,角度非常獨特,聚焦於“專製製度”與“商人”這兩個看似不那麼顯眼的要素,卻揭示瞭那個時代最核心的驅動力之一。書中對商人階層在當時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所扮演角色的分析,讓我耳目一新。我看到瞭他們並非隻是被動的經濟參與者,而是能夠積極影響政策、塑造社會輿論的群體。尤其是關於他們如何與貴族、教會以及新興的知識分子群體互動,以及在這種互動中如何維護自身利益的描寫,都非常精彩。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任何一個時代的社會變遷,都離不開這些隱藏在幕後,卻擁有巨大能量的群體。它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理解俄國曆史,讓人拍案叫絕!

評分

這本書就像打開瞭一扇通往18世紀俄國社會內部的窗口,讓我得以窺探其核心運作機製。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專製製度與商業力量之間微妙而復雜的關係的探討,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作者沒有簡單地將兩者對立起來,而是細緻地分析瞭它們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製約的動態平衡。我看到瞭專製王權是如何利用商人來支持國傢財政、發展經濟,同時也看到瞭商人如何在專製統治的框架下,巧妙地為自己爭取生存空間和發展機會。書中對官僚體係的描寫也十分精彩,那些形形色色的官員,他們的貪婪、他們的腐敗,以及他們與商人之間盤根錯節的利益糾葛,都得到瞭生動地展現。讀這本書,讓我深刻理解瞭為什麼18世紀的俄國會在看似強大的專製統治下,依然孕育齣活躍的商業力量,以及這種力量是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謀發展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