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中日记:我的长征亲历记

军中日记:我的长征亲历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童小鹏 著
图书标签:
  • 长征
  • 红军
  • 回忆录
  • 军旅
  • 历史
  • 战争
  • 亲历记
  • 革命
  • 中国近现代史
  • 口述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ISBN:978750657390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179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6
字数:24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这是一位曾经给毛泽东、周恩来当过秘书的老红军童小鹏留下的6本军中日记手迹。记载了作者从1933年1月1日至1936年12月16日的战斗生活经历。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包括本次第1次公开出版的日记手稿全部影印件和部分已经公开发表过的简体印刷版;下篇主要包括延安时期童小鹏《长征记》的誉写稿手迹及其他。史料真实,弥足珍藏和学习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代序:父亲童小鹏的《军中日记》
上篇
《军中日记》手稿影印件和摘记印刷版
一九三三年
一九三四年
一九兰五年
一九三六年

下篇
一九三六年《长征记》誊写稿影印件和印刷版
《长征记》五篇文稿影印件
《长征记》导读
离开老家的一天
夜行军的一幕
泥菩萨——小广仔
粤汉路旁
禁忌的一天
残酷的轰炸
波罗子

前言/序言

  我的面前,摆着6本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薄薄的日记本,边角已经磨损,呈锯齿般的模样。每一本的封面上,都写着“军中日记”几个字,旁边还标记着年月、编号,画有红色五角星的简单图案。
  《军中日记》,是我父亲童小鹏留下的一部珍贵日记。
  “红军的生活是最光荣的生活”
  《军中日记》的第一本是棕褐色的软封皮,记录时间从1933年1月1日到12月31日;第二本是一本已泛黄的练习本,记录时间从1934年1月1日到12月31日;第三本是稍大点的练习本,顶部还用了纸绳加固,记录时间从1935年1月1日到6月30日;第四、五、六本均是硬纸壳的封面。第四本的记录时间从1935年7月1日到1936年4月30日。第五本的记录时间从1936年5月1日到9月30日。第六本的记录时间从1936年10月1日到12月16日。也就是说,《军中日记))可以分为三部分:《中央苏区日记》《长征日记》和《陕北日记》。
  我小心翼翼地翻开这些80多年前的日记本,注意到在每月一日前都画着各式各样的简图,类似于墙报式的宣传画。而且,第一本日记的上半部分有水浸过的痕迹,可能受过雨淋或者曾掉到水里。这些日记使用不同种类、不同颜色的笔写成。有用红色、蓝色、黑色钢笔水写的,有用黑色铅笔写的。有时用兑了水的蓝色钢笔水写的——淡蓝色的字——这也是我上初中时有过的体验。但日记多数还是用黑铅笔写的,以至于有些铅笔字已相当模糊,要眯着眼费劲看才能辨认出来。可见当时钢笔水还是供不应求,或者是行军作战中不便携带。
《血与火的足迹:一位老红军的口述实录》 这是一段尘封的岁月,一段用血泪和信念镌刻的史诗。本书并非宏大叙事的摘录,也不是官方史料的梳理,而是聚焦于一位普通红军战士,李德才,他以最朴实、最真挚的语言,回忆了他亲身经历的那场举世闻名的伟大征途。没有夸张的渲染,没有虚假的煽情,只有一个经历过生死考验的士兵,对往昔战友、对革命理想、对苦难与辉煌的真切袒露。 翻开本书,你将跟随李德才的脚步,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战火纷飞、风雨飘摇的年代。他将带你走进那个只有草鞋、只有土枪、只有饥饿和严寒的队伍。他不会给你讲述战略战术的宏大布局,也不会分析政治格局的复杂变迁,他只会告诉你,在那片被敌人重重围剿的土地上,他和他的战友们是如何一步步艰难前行的。 故事从一个稚气未脱的少年,如何被革命的浪潮裹挟,毅然投身红军开始。那时,他或许并不完全理解“革命”的深层含义,只是怀揣着朴素的理想,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朴素担忧。然而,当他穿上军装,踏上征程,他便被卷入了历史洪流的中心,被锻造,被洗礼。 书中的每一页,都充满了鲜活的人物群像。那些与李德才并肩作战的战友,他们有的沉默寡言,有的豪爽仗义,有的英勇无畏,有的却在残酷的战争中过早陨落。他们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梦想,自己的牵挂,自己的恐惧,以及在绝境中爆发出的惊人勇气。李德才会在不经意间,勾勒出他们脸上的笑容,描述他们临终前的嘱托,回忆他们共同分享的最后一块干粮,以及在寒夜里互相依偎取暖的温暖。 你将听到关于“爬雪山”的真实感受。那不是书本上的文字描述,而是刺骨的寒冷是如何侵蚀身体,高反的窒息感是如何压迫胸腔,脚下的冰雪是如何滑腻危险,以及每一次跌倒又爬起的艰难。他会告诉你,当饥饿如野兽般撕扯胃袋时,他们是如何克服生理的极限,仅仅依靠着口中含着的草根,或者微不足道的野菜,来维持生命的最后一点火光。他会讲述,在死亡的阴影下,有人选择了放弃,有人选择了坚持,而那些坚持下来的人,又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过草地”的艰辛,同样被描绘得淋漓尽致。那是一片被死亡笼罩的沼泽,泥泞不堪,毒虫肆虐,食物奇缺。李德才会细致地描述,他们在沼泽中跋涉的疲惫,在找不到水源时的焦渴,在遭遇敌军突袭时的惊险。他会回忆,那些为了给战友寻找一点点可食用的植物而冒着生命危险的同志,以及在绝境中,如何用微小的希望支撑着彼此,继续前行。他不会回避其中的绝望,但更会强调,那种在绝望中萌生的战友情谊,是如何成为他们最强大的力量。 书中,还会出现许多令人难忘的片段。比如,一次突如其来的战斗,士兵们是如何在炮火纷飞中寻找掩体,如何用简陋的武器与敌人殊死搏斗。又比如,一次夜间行军,漫天的星斗和无尽的黑暗,如何让人们产生迷失与孤独,但远处偶尔传来的歌声,又如何给予他们继续前进的勇气。他还可能回忆起,在短暂的休整时刻,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从敌人手中缴获的稀少食物,或者在篝火旁,听一位老同志讲述革命前的故事,来缓解内心的疲惫与恐惧。 李德才的叙述,充满了细节。他会告诉你,战士们破旧的军装是如何挂满身上的露水,他们的脸庞是如何被风霜侵蚀得如同老树的年轮,他们的眼神中,既有历经沧桑的疲惫,也有对未来的坚定。他会告诉你,行军途中,战士们是如何发明各种各样的小技巧来克服困难,比如如何辨别方向,如何找到干净的水源,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保持卫生。这些朴实的细节,比任何宏大的理论都更能触动人心,它们勾勒出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身上所蕴含的顽强生命力。 这本书,也是关于信仰的见证。在无数次濒临绝境的时刻,是什么支撑着这些年轻的生命,让他们没有放弃,没有退缩?李德才的叙述,会让你看到,那不仅仅是对“革命”二字简单地理解,而是对一个更公平、更美好的未来,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他会讲述,当听到同志们高唱《国际歌》的时候,内心的那种激荡;他会回忆,当看到那些为了革命事业而牺牲的烈士们,那种沉甸甸的责任感。这些抽象的信仰,在具体的苦难面前,变得无比坚实,成为支撑他们走出死亡沼泽的力量源泉。 你也会在书中看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有离家时的不舍,有对父母妻儿的思念,有战友之间的生死相依,有初恋的青涩与美好,也有失去亲人和战友时的撕心裂肺。这些情感,在残酷的战争中,显得尤为珍贵,它们让这些在血与火中锤炼的战士们,依然保持着人性的温度。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真实性。它没有经过精心的修饰,没有回避那些残酷的现实,它只是一个老兵,用他最后的力气,将那些深深刻在他记忆里的画面,讲了出来。这些话语,也许不那么流畅,也许不那么优美,但它们却拥有着最原始的生命力,最动人的力量。 《血与火的足迹:一位老红军的口述实录》,是一次穿越历史的旅程,一次与伟大灵魂的对话。它不是教科书,也不是教材,它是一份沉甸甸的证词,一份对历史最真诚的记录。读完这本书,你或许无法完全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但你一定会对那些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付出巨大牺牲的革命先辈们,产生最深刻的敬意。你将明白,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这是一种洗礼,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一种对历史的敬畏。 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歌颂,而是为了铭记。铭记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铭记那些平凡而伟大的生命。让后人能够从这些鲜活的个体故事中,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感受到先辈们走过的艰辛,从而更加珍惜当下,更加懂得感恩,更加坚定前行的步伐。这,便是李德才老人,用他最后的口述,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冲击远超我的预期。它不像那些经过修饰和美化的历史读物,而是以一种近乎原始的、未经雕琢的方式,将一段充满血与泪的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作者的笔触非常冷静,但正是这种冷静,反而让那些残酷的现实更加触目惊心。我特别被书中对于困境中人性的描绘所吸引,有好人,也有在绝境中暴露本性的人,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的车轮碾过,留下的不仅仅是英雄的传奇,更是复杂而真实的众生相。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安的细节,而是用一种坦诚的态度去呈现,这恰恰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阅读过程中,我几度停下来,思考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承受如此巨大的压力,又是如何在这片绝望的土地上,找到继续前进的理由。这本书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冰冷文字,而是活生生的、有温度的故事。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渲染,只是用最朴素的语言,记录下了一段非凡的历程。我被作者的视角所吸引,他似乎总能在最平凡的场景中,捕捉到最深刻的意义。我读到了关于决策的艰难,关于牺牲的无畏,关于希望的渺茫,却又总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股不屈的精神。这本书让我对“长征”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一个模糊的历史概念,而是无数个鲜活的生命,一段充满艰辛却又无比壮丽的旅程。我从书中看到了普通人的力量,看到了在逆境中,人性的光辉是如何闪耀的。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次与历史对话,一次与精神的连接。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的书。它带来的思考是多维度的,既有对历史事件本身的震撼,也有对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角色和选择的审视。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仿佛一位旁观者,又仿佛一位亲历者,用一种沉静的目光,观察着一切的发生。我尤其被书中对于“坚持”的意义所打动。在那个饥寒交迫、前途渺茫的时刻,是什么让人们能够咬紧牙关,一步一步向前走?书中的答案,或许就隐藏在每一次微小的互助,每一次艰难的决策,每一次对未来的微弱希望之中。我从中看到了普通人的伟大,看到了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与坚韧。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时代,也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部凝固的电影,每一帧都充满了力量和情感。我被作者的叙事节奏深深吸引,他并没有急于将故事推向高潮,而是循序渐进地展现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我能感受到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巨大的孤独感,那种在广袤土地上,与自然抗争、与命运搏斗的无助。但与此同时,我也看到了希望的种子,看到了在最黑暗的时刻,人们之间相互传递的温暖和鼓励。书中的一些片段,如描写对食物的渴望,对休息的期盼,都写得如此真实,让我能够感同身受。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是无数先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阅读这本书,是一种回顾,也是一种致敬。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就被那个年代的厚重感所包裹。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那些关于行军、关于饥饿、关于每一次艰难的抉择,都仿佛历历在目。我能感受到字里行间弥漫的艰辛,却又能在字缝里捕捉到那股支撑着人们前行的信念。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描写,比如在某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战士们如何相互依偎取暖,那种在绝境中迸发出的温暖和力量,真的让人动容。读着读着,我仿佛也置身于那片贫瘠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与他们一同经历着风雨。书中的人物形象也很鲜明,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去刻画,但每一个人物的言行举止,都透露出那个时代的烙印,有坚毅不拔的战士,也有心怀理想的年轻人,他们共同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赞歌。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传承,将那段历史的厚重与精神,深深地植入了读者的心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