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該書分為上、下兩篇研究清代漕糧徵派與地方社會秩序構成多重而復雜的關係,上編主要探討清代徵漕體係及其社會意義,包括清代徵漕體係的基本內容及其在清代後期的變化情況,徵漕中的重要環節諸如蠲(免)緩(徵)改摺、漕糧倉儲、漕糧截撥、漕糧平糶賑濟等的社會意義;下編則主要圍繞因徵漕而引發的鬧漕問題及其社會影響,包括清代鬧漕的時空特徵、鬧漕者的成分與動機、鬧漕的方式及動機、鬧漕對於社會秩序的觸動以及鬧漕引發的其它社會問題等。
  吳琦,華中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明清史、中國古代社會史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等各類項目多項,齣版《漕運與中國社會》、《漕運群體社會》、《明清社會群體研究》、《明清地方力量與地方社會》、《明代“問題皇帝”研究:一項基於社會類群的考察》等著作,公開發錶論文百篇。肖麗紅、楊露春兩位作者為副教授。
緒 論……………………………………………………………………… 1
一 研究緣起:作為一項國傢事務的清代漕運…………………… 1
二 相關研究述評…………………………………………………… 4
三 概念與理論方法………………………………………………… 22
四 思路、觀點與創新……………………………………………… 26
五 研究分工說明…………………………………………………… 27
上 編
第一章 清代漕糧徵派體係……………………………………………… 31
一 清初漕運的恢復………………………………………………… 31
二 清代漕運的定製與組織………………………………………… 34
三 清前中期漕糧徵派方式………………………………………… 42
四 清代徵漕中的規製之弊………………………………………… 55
第二章 晚清徵漕秩序的重建…………………………………………… 69
一 清中後期漕糧摺徵的趨勢……………………………………… 69
二 晚清各省漕糧摺徵……………………………………………… 77
第三章 蠲(免) 緩(徵) 改摺……………………………………… 105
一 漕糧蠲(免) 緩(徵) ……………………………………… 106
二 漕糧改摺……………………………………………………… 122
三 漕糧摺徵對地方社會的影響………………………………… 129
第四章 清代的漕糧倉儲……………………………………………… 135
一 漕糧倉儲及其功能…………………………………………… 135
二 清代漕糧倉儲的社會意義…………………………………… 147
第五章 清代的漕糧截撥……………………………………………… 151
一 清代漕糧截撥政策、方式及用途…………………………… 151
二 清代漕糧截留的時空特徵…………………………………… 156
三 漕糧截撥的社會功能及其意義……………………………… 166
第六章 清代漕糧的平糶賑濟………………………………………… 174
一 京畿及各直省的漕糧平糶與社會賑濟……………………… 174
二 清代漕糧賑糶的時空特徵…………………………………… 187
三 平糶賑濟與社會製衡………………………………………… 195
附錄 保水濟運與民田灌溉———清代山東漕河水利之爭…………… 200
一 山東漕河與民田的水利矛盾………………………………… 200
二 爭水利、避水患———山東漕河與民田的水利之爭………… 203
三 河南衛河流域的水利爭奪———與山東漕河相對照………… 207
下 編
第七章 清代鬧漕的地域性差異與階段性特徵……………………… 215
一 清代鬧漕案件………………………………………………… 215
二 地域性差異的原因…………………………………………… 222
三 階段性特徵…………………………………………………… 229
第八章 漕案參與者的成分及動機…………………………………… 233
一 視漕為利藪抑或秉公辦漕:鬧漕中的州縣………………… 233
二 利益追逐中的特殊階層:鬧漕中的地方勢力……………… 244
三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無奈:鬧漕中的民眾……………… 253
第九章 方式與角色互動……………………………………………… 263
一 法內路徑:漕控……………………………………………… 264
二 法外路徑之一:個人日常的反抗…………………………… 285
三 法外路徑之二:集體公開鬧漕……………………………… 303
第十章 反抗與秩序…………………………………………………… 312
一 政治秩序變動………………………………………………… 312
二 生活秩序紊亂………………………………………………… 317
三 製度調整……………………………………………………… 320
第十一章 鬧漕背後的社會問題……………………………………… 339
一 民間信仰與地方治理………………………………………… 339
二 地方政府閤作問題…………………………………………… 346
三 “共域” 領域地方官自主權問題…………………………… 353
餘論:鬧漕與清代地方社會秩序變動………………………………… 357
一 鬧漕對清代地方社會結構的影響…………………………… 357
二 鬧漕與地方社會規範運行…………………………………… 360
三 鬧漕與社會衝突、無序狀態的控製………………………… 362
參考文獻………………………………………………………………… 365
後 記…………………………………………………………………… 398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觸動,是它對於“秩序的脆弱性”這一主題的深刻揭示。我們常常習慣於從宏大的政治結構去理解清朝的統治基礎,認為皇帝的權威和強大的文官係統足以維係一切。但通過對漕糧徵派這一核心經濟命脈的剖析,作者展現瞭一個更精妙也更令人不安的圖景:地方秩序的穩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一種脆弱的、動態的權力平衡——是官府的威懾力、士紳的配閤意願、還是地方宗族的整閤能力在起作用?一旦任何一個環節齣現係統性的失衡,比如災荒擴大、官員更迭或者士紳階層對中央政策的集體抵製,那麼看似堅不可摧的社會結構就會麵臨巨大的瓦解風險。這種對權力與社會韌性之間關係的探討,具有極強的現實反思價值,它提醒著我們,任何看似穩固的結構背後,都潛藏著無數不為人知的脆弱節點。這本書的價值,已然超越瞭單純的曆史研究範疇,具有瞭深刻的社會學和政治學意涵。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可讀性做到瞭一個非常難得的平衡。作為一名對地方行政史略有涉獵的業餘愛好者,我最看重的是其史料的紮實程度。這本書引用瞭大量的檔案、地方誌甚至是私人文書,這使得它的論證邏輯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比如,書中對某個特定省份在特定年份因災荒導緻的徵糧睏難的分析,不僅引用瞭官方的奏摺,還對比瞭地方士紳捐助的記錄,這種多源信息的交叉比對,極大地增強瞭結論的可信度。然而,即便有著如此深厚的學術底蘊,作者卻從未讓這些艱深的材料成為閱讀的障礙。他擅長設置懸念,引導讀者跟隨他的思路,層層剝開曆史的迷霧。讀完某一章,總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作者不是在“告知”你曆史,而是在“帶領”你親身探訪那個年代的衙門和鄉間田壟。這種體驗,是很多純粹的學術論文難以給予的。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抓人眼球,那種泛黃的古紙質感,搭配上蒼勁有力的隸書字體,立刻就將人帶迴瞭那個波譎雲詭的清代。我本來是對那種嚴肅的曆史專著抱持著一絲敬畏的態度的,總覺得會是枯燥的史料堆砌,但拿起這本書後,那種擔憂立刻煙消雲散瞭。作者的敘事功力高超,仿佛一位技藝精湛的匠人,將那些復雜的官僚體係和地方鄉紳之間的博弈,用一種近乎文學化的筆觸娓娓道來。特彆是開篇對於漕運沿綫地理環境的描摹,那長江的浩渺、大運河的蜿蜒,以及沿岸市鎮的興衰,都描繪得淋灕盡緻,讓人仿佛能聞到水汽和米糠的味道。讀著讀著,我開始思考,那些被曆史車輪碾過的普通百姓,他們的生活是如何被這些宏大的政策所裹挾和塑造的。這本書不僅僅是在梳理製度,更是在挖掘製度背後,那些鮮活的人性掙紮與地方生態的微妙平衡。它成功地將宏大的國傢敘事,巧妙地嵌入到瞭微觀的社會肌理之中,讀完讓人對那個時代産生瞭更深切的共鳴與好奇。
評分我最近讀瞭不少關於明清財政史的著作,但坦白說,大多都聚焦於戶部和國庫的宏觀賬目,對於地方層麵的執行細節往往一筆帶過。然而,這本書的視角卻極其獨特和精準,它把焦點牢牢釘在瞭“徵派”這一具體行為上。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糧差”和“鄉紳”這兩個關鍵角色的刻畫。以往的論述常把他們臉譜化,要麼是貪婪的胥吏,要麼是阻撓改革的保守勢力。但在這裏,我們看到的是一幅幅充滿灰色地帶的群像:地方精英如何在維護自身利益和執行朝廷法令之間走鋼絲,而那些底層徵糧吏,他們的盤剝與無奈,他們的傢庭生計與政治風險,都被細緻地攤開來。這種對權力運作的復雜性的洞察,遠超我之前的閱讀經驗。讀到一些關於“捐納”和“攤派”細節的論述時,我甚至感到有些心驚,原來在看似平靜的社會錶象下,維持運轉所需的代價是如此沉重和隱晦,這完全顛覆瞭我對清代“盛世”的刻闆印象。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版式設計,也體現瞭一種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現代學術的嚴謹性。紙張的選用非常考究,閱讀體驗極佳,即便是長時間浸淫其中,眼睛也不會感到疲憊。更值得稱道的是,排版上對引文和注釋的處理方式,既保證瞭學術的規範性,又不會像有些刻闆的學術著作那樣,讓閱讀的流暢性大打摺扣。書中的地圖和圖錶的繪製也十分精美且富有信息量,特彆是幾張關鍵的漕糧流嚮圖,簡潔明瞭地展示瞭復雜的物資調撥網絡,這對於理解清代中央與地方的經濟聯係至關重要。總而言之,從硬件到軟件,這本書都透露著一種匠心,這讓我確信,齣版方和作者都對這部作品傾注瞭極大的心血,值得被珍藏和反復閱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