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漕糧徵派與地方社會秩序

清代漕糧徵派與地方社會秩序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琦,肖麗紅,楊露春 等 著
圖書標籤:
  • 清代史
  • 漕糧
  • 地方社會
  • 社會經濟
  • 政治史
  • 民生
  • 賦稅
  • 社會秩序
  • 區域史
  • 曆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20304719
版次:1
商品編碼:1227216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群體·社會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5-01
用紙:膠版紙
字數:427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該書分為上、下兩篇研究清代漕糧徵派與地方社會秩序構成多重而復雜的關係,上編主要探討清代徵漕體係及其社會意義,包括清代徵漕體係的基本內容及其在清代後期的變化情況,徵漕中的重要環節諸如蠲(免)緩(徵)改摺、漕糧倉儲、漕糧截撥、漕糧平糶賑濟等的社會意義;下編則主要圍繞因徵漕而引發的鬧漕問題及其社會影響,包括清代鬧漕的時空特徵、鬧漕者的成分與動機、鬧漕的方式及動機、鬧漕對於社會秩序的觸動以及鬧漕引發的其它社會問題等。

作者簡介

  吳琦,華中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明清史、中國古代社會史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等各類項目多項,齣版《漕運與中國社會》、《漕運群體社會》、《明清社會群體研究》、《明清地方力量與地方社會》、《明代“問題皇帝”研究:一項基於社會類群的考察》等著作,公開發錶論文百篇。肖麗紅、楊露春兩位作者為副教授。

目錄

緒 論……………………………………………………………………… 1

一 研究緣起:作為一項國傢事務的清代漕運…………………… 1

二 相關研究述評…………………………………………………… 4

三 概念與理論方法………………………………………………… 22

四 思路、觀點與創新……………………………………………… 26

五 研究分工說明…………………………………………………… 27

上 編

第一章 清代漕糧徵派體係……………………………………………… 31

一 清初漕運的恢復………………………………………………… 31

二 清代漕運的定製與組織………………………………………… 34

三 清前中期漕糧徵派方式………………………………………… 42

四 清代徵漕中的規製之弊………………………………………… 55

第二章 晚清徵漕秩序的重建…………………………………………… 69

一 清中後期漕糧摺徵的趨勢……………………………………… 69

二 晚清各省漕糧摺徵……………………………………………… 77

第三章 蠲(免) 緩(徵) 改摺……………………………………… 105

一 漕糧蠲(免) 緩(徵) ……………………………………… 106

二 漕糧改摺……………………………………………………… 122

三 漕糧摺徵對地方社會的影響………………………………… 129

第四章 清代的漕糧倉儲……………………………………………… 135

一 漕糧倉儲及其功能…………………………………………… 135

二 清代漕糧倉儲的社會意義…………………………………… 147

第五章 清代的漕糧截撥……………………………………………… 151

一 清代漕糧截撥政策、方式及用途…………………………… 151

二 清代漕糧截留的時空特徵…………………………………… 156

三 漕糧截撥的社會功能及其意義……………………………… 166

第六章 清代漕糧的平糶賑濟………………………………………… 174

一 京畿及各直省的漕糧平糶與社會賑濟……………………… 174

二 清代漕糧賑糶的時空特徵…………………………………… 187

三 平糶賑濟與社會製衡………………………………………… 195

附錄 保水濟運與民田灌溉———清代山東漕河水利之爭…………… 200

一 山東漕河與民田的水利矛盾………………………………… 200

二 爭水利、避水患———山東漕河與民田的水利之爭………… 203

三 河南衛河流域的水利爭奪———與山東漕河相對照………… 207

下 編

第七章 清代鬧漕的地域性差異與階段性特徵……………………… 215

一 清代鬧漕案件………………………………………………… 215

二 地域性差異的原因…………………………………………… 222

三 階段性特徵…………………………………………………… 229

第八章 漕案參與者的成分及動機…………………………………… 233

一 視漕為利藪抑或秉公辦漕:鬧漕中的州縣………………… 233

二 利益追逐中的特殊階層:鬧漕中的地方勢力……………… 244

三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無奈:鬧漕中的民眾……………… 253

第九章 方式與角色互動……………………………………………… 263

一 法內路徑:漕控……………………………………………… 264

二 法外路徑之一:個人日常的反抗…………………………… 285

三 法外路徑之二:集體公開鬧漕……………………………… 303

第十章 反抗與秩序…………………………………………………… 312

一 政治秩序變動………………………………………………… 312

二 生活秩序紊亂………………………………………………… 317

三 製度調整……………………………………………………… 320

第十一章 鬧漕背後的社會問題……………………………………… 339

一 民間信仰與地方治理………………………………………… 339

二 地方政府閤作問題…………………………………………… 346

三 “共域” 領域地方官自主權問題…………………………… 353

餘論:鬧漕與清代地方社會秩序變動………………………………… 357

一 鬧漕對清代地方社會結構的影響…………………………… 357

二 鬧漕與地方社會規範運行…………………………………… 360

三 鬧漕與社會衝突、無序狀態的控製………………………… 362

參考文獻………………………………………………………………… 365

後 記…………………………………………………………………… 398


《明代藩王與地方社會:以山東為例的權力重構與文化影響》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剖析瞭明代初期至中葉,中央集權製度下,藩王群體在地方社會結構中扮演的復雜角色及其對區域政治、經濟和文化産生的深遠影響。研究聚焦於山東這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腹地,通過對藩王府的建置、宗室人員的活動、以及他們與地方士紳、官僚階層之間的互動進行細緻梳理,揭示瞭這一時期地方治理的權力動態與社會張力。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明初的藩王製度在加強中央控製的同時,也意外地在地方層麵催生瞭一個特殊的權力子係統。這一係統在初期對地方經濟和秩序的穩定起到瞭一定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宗室特權帶來的土地兼並、稅收豁免以及司法乾預,逐漸演化為製約地方發展的結構性障礙,並與日益壯大的士紳階層産生瞭微妙的利益衝突與閤作關係。 第一部分:藩王製度的肇建與山東的特殊格局 本章首先迴顧瞭明太祖硃元璋建立藩王製度的初衷及其與中央集權體係的內在矛盾。隨後,重點考察瞭山東藩王(如齊王、魯王等)的受封情況、封地的劃分及其初步的權力配置。山東作為“開國之地”與“禮樂重地”,其藩王地位尤為突齣,使得中央對該地的政治乾預程度遠高於其他省份。 研究細緻比對瞭藩王在地方行政體係中的權力邊界。在建國初期,藩王往往被賦予一定的軍事指揮權和監察權,這使得他們一度成為地方政治的實際參與者。通過分析早期藩王奏摺、敕書以及地方誌中的記載,本書描繪瞭藩王如何利用其宗室身份,在不直接乾預州縣具體政務的前提下,通過“疏請”和“彈劾”等方式,對地方官員的任免去留施加影響。 第二部分:宗室經濟的擴張與土地製度的異化 本書將大量篇幅用於分析藩王莊田的形成機製及其對山東地方經濟生態的侵蝕。宗室土地的獲取途徑多樣,包括國傢分撥、官員獻予、甚至是通過巧取豪奪和“侵占”等非法手段。這些土地往往享受極高的稅收減免乃至完全免稅,造成瞭嚴重的財政不平衡。 通過對特定地域(如濟南府、泰安州等地)的莊園經濟案例分析,本書揭示瞭藩王莊田的運作模式。這些莊園不僅是土地的集中地,更是宗室權力嚮鄉村社會滲透的觸角。莊園內外的佃農、長工與宗室代理人之間形成瞭復雜的雇傭與依附關係,這套半獨立的經濟係統,在一定程度上架空瞭地方官府的經濟管理職能。書中詳細探討瞭因莊田兼並引發的“額設”與“裏甲”製度的重負,闡釋瞭這如何加劇瞭普通農民的貧睏化,並為後來的農民起義埋下瞭伏筆。 第三部分:文化教化與士紳的聯盟與抗衡 明代藩王被賦予瞭重要的“教化”使命,這使得宗室與地方精英階層——士紳(讀書人)之間形成瞭微妙的互動關係。本書考察瞭藩王在興修文廟、資助儒學、編纂地方文獻等方麵所做的努力。在錶麵上,藩王是文化事業的贊助者,贏得瞭部分士紳的贊譽。 然而,這種閤作關係並非坦途。隨著士紳階層通過科舉製度積纍瞭更多的社會資本和政治話語權,他們對宗室壟斷地方文化資源的現象開始不滿。本書通過對“鄉賢傳記”、“府誌”的文本分析,對比瞭士紳對“賢王”與“庸王”的不同評價,揭示瞭文化領域內的權力拉鋸戰。士紳通過掌握教育和輿論引導權,成為製約藩王過度乾預社會事務的隱性力量。當藩王濫用特權觸及士紳的核心利益(如族田、私學等)時,士紳便會聯閤地方官員,以“告禦狀”或“地方輿論”的形式進行集體性抗衡。 第四部分:宗藩權力在地方社會治理中的溢齣效應 本書最後探討瞭宗藩權力對地方司法與治安秩序的結構性影響。藩王及其隨從(如護衛、儀衛)擁有相對獨立的司法豁免權,這使得涉及宗室成員的案件處理異常復雜。通過對一些著名的“命案”和“奸情案”的深入剖析,本書展示瞭宗室特權如何扭麯瞭地方的法律實施,導緻“王法”淩駕於“國法”之上,嚴重破壞瞭基層社會的公平正義觀念。 此外,宗室護衛作為一支具有軍事性質的武裝力量,其在地方治安維護中的作用也值得關注。他們在協助捕盜、維持交通綫安全方麵的貢獻與他們對地方百姓的騷擾並存,形成瞭雙重效應。本書認為,正是這種權力邊界的模糊性與製度設置上的“二元治理”結構,使得明代地方社會在錶麵繁榮的錶象下,潛藏著難以調和的結構性矛盾,這些矛盾最終在王朝中後期以更激烈的方式爆發齣來。 結論: 《明代藩王與地方社會:以山東為例的權力重構與文化影響》超越瞭以往將藩王視為單純的政治旁觀者的傳統視角,強調瞭宗室階層在明代地方社會結構中作為一個獨特、且不斷演變的權力實體所發揮的作用。本書通過對經濟基礎、文化建構和司法實踐的細緻考察,重新審視瞭明代中央集權與地方自治之間的張力,為理解明代中晚期社會矛盾的積纍提供瞭新的分析框架。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觸動,是它對於“秩序的脆弱性”這一主題的深刻揭示。我們常常習慣於從宏大的政治結構去理解清朝的統治基礎,認為皇帝的權威和強大的文官係統足以維係一切。但通過對漕糧徵派這一核心經濟命脈的剖析,作者展現瞭一個更精妙也更令人不安的圖景:地方秩序的穩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一種脆弱的、動態的權力平衡——是官府的威懾力、士紳的配閤意願、還是地方宗族的整閤能力在起作用?一旦任何一個環節齣現係統性的失衡,比如災荒擴大、官員更迭或者士紳階層對中央政策的集體抵製,那麼看似堅不可摧的社會結構就會麵臨巨大的瓦解風險。這種對權力與社會韌性之間關係的探討,具有極強的現實反思價值,它提醒著我們,任何看似穩固的結構背後,都潛藏著無數不為人知的脆弱節點。這本書的價值,已然超越瞭單純的曆史研究範疇,具有瞭深刻的社會學和政治學意涵。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可讀性做到瞭一個非常難得的平衡。作為一名對地方行政史略有涉獵的業餘愛好者,我最看重的是其史料的紮實程度。這本書引用瞭大量的檔案、地方誌甚至是私人文書,這使得它的論證邏輯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比如,書中對某個特定省份在特定年份因災荒導緻的徵糧睏難的分析,不僅引用瞭官方的奏摺,還對比瞭地方士紳捐助的記錄,這種多源信息的交叉比對,極大地增強瞭結論的可信度。然而,即便有著如此深厚的學術底蘊,作者卻從未讓這些艱深的材料成為閱讀的障礙。他擅長設置懸念,引導讀者跟隨他的思路,層層剝開曆史的迷霧。讀完某一章,總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作者不是在“告知”你曆史,而是在“帶領”你親身探訪那個年代的衙門和鄉間田壟。這種體驗,是很多純粹的學術論文難以給予的。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抓人眼球,那種泛黃的古紙質感,搭配上蒼勁有力的隸書字體,立刻就將人帶迴瞭那個波譎雲詭的清代。我本來是對那種嚴肅的曆史專著抱持著一絲敬畏的態度的,總覺得會是枯燥的史料堆砌,但拿起這本書後,那種擔憂立刻煙消雲散瞭。作者的敘事功力高超,仿佛一位技藝精湛的匠人,將那些復雜的官僚體係和地方鄉紳之間的博弈,用一種近乎文學化的筆觸娓娓道來。特彆是開篇對於漕運沿綫地理環境的描摹,那長江的浩渺、大運河的蜿蜒,以及沿岸市鎮的興衰,都描繪得淋灕盡緻,讓人仿佛能聞到水汽和米糠的味道。讀著讀著,我開始思考,那些被曆史車輪碾過的普通百姓,他們的生活是如何被這些宏大的政策所裹挾和塑造的。這本書不僅僅是在梳理製度,更是在挖掘製度背後,那些鮮活的人性掙紮與地方生態的微妙平衡。它成功地將宏大的國傢敘事,巧妙地嵌入到瞭微觀的社會肌理之中,讀完讓人對那個時代産生瞭更深切的共鳴與好奇。

評分

我最近讀瞭不少關於明清財政史的著作,但坦白說,大多都聚焦於戶部和國庫的宏觀賬目,對於地方層麵的執行細節往往一筆帶過。然而,這本書的視角卻極其獨特和精準,它把焦點牢牢釘在瞭“徵派”這一具體行為上。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糧差”和“鄉紳”這兩個關鍵角色的刻畫。以往的論述常把他們臉譜化,要麼是貪婪的胥吏,要麼是阻撓改革的保守勢力。但在這裏,我們看到的是一幅幅充滿灰色地帶的群像:地方精英如何在維護自身利益和執行朝廷法令之間走鋼絲,而那些底層徵糧吏,他們的盤剝與無奈,他們的傢庭生計與政治風險,都被細緻地攤開來。這種對權力運作的復雜性的洞察,遠超我之前的閱讀經驗。讀到一些關於“捐納”和“攤派”細節的論述時,我甚至感到有些心驚,原來在看似平靜的社會錶象下,維持運轉所需的代價是如此沉重和隱晦,這完全顛覆瞭我對清代“盛世”的刻闆印象。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版式設計,也體現瞭一種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現代學術的嚴謹性。紙張的選用非常考究,閱讀體驗極佳,即便是長時間浸淫其中,眼睛也不會感到疲憊。更值得稱道的是,排版上對引文和注釋的處理方式,既保證瞭學術的規範性,又不會像有些刻闆的學術著作那樣,讓閱讀的流暢性大打摺扣。書中的地圖和圖錶的繪製也十分精美且富有信息量,特彆是幾張關鍵的漕糧流嚮圖,簡潔明瞭地展示瞭復雜的物資調撥網絡,這對於理解清代中央與地方的經濟聯係至關重要。總而言之,從硬件到軟件,這本書都透露著一種匠心,這讓我確信,齣版方和作者都對這部作品傾注瞭極大的心血,值得被珍藏和反復閱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