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圖形文字和裝飾圖案以其神秘性、難解性著稱。當年郭沫若先生曾提齣“族徽”理論,以解釋青銅器的部分“徽識”,對理解中國青銅時代産生瞭深刻影響。但隨著時間推移,郭氏理論顯露齣越來越多的“破綻”。究竟什麼是這些神秘裝飾和圖形文字的正解?
楊曉能先生所挑戰的正是這樣一個世紀性的重大考古學課題。作者兼跨曆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和美術史四大學科,在占有豐富資料的基礎上,對青銅紋飾、圖案和圖形文字的含義、功能做瞭新的探索,發現一種介於文字和裝飾圖案之間的“圖像銘文”。作者討論瞭青銅器紋飾、圖形文字和“圖像銘文”三者的起源、背景及其相互關係,找到瞭三者在史前文化中的源頭,論證瞭三者的演化與古代社會、文化、政治、宗教和禮製的發展密切相關。既而指齣,這三大類彆視覺媒體在中國青銅器時代早期的社會意義和功能實際上是不同的,但它們均承載瞭中國早期文明形成與發展的信息,因而是中國古史的另類記錄,對重建中國古代社會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本書在英文版基礎上瞭進行瞭全麵修訂,納入瞭新的考古學研究成果,插圖近480組。所收集的資料,幾乎囊括瞭中國境內發現的史前到商周時期的全部器物裝飾主題和“徽識”,且分門彆類,為後來的研究者提供瞭極大方便並對以往有關青銅器紋飾、圖形文字的研究做瞭全麵係統的總結,所提齣的問題和給齣的解答都具獨創性。
[作者簡介]
楊曉能(xiaoneng Yang) 畢業於北京大學曆史係考古專業,獲美國華盛頓大學美術史和考古學博士;曾任職於中國文化部文物局齣國文展辦公室,隨後長期主持美國密蘇裏州堪薩斯市納爾遜一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東方部;現為美國斯坦福大學坎特視覺藝術中心亞洲主任,並擔任美國埃德加·斯諾基金會董事。
作者研究興趣廣泛,側重以考古發現為齣發點來釋讀中國文化藝術。其著作《中國考古學的黃金時代:中華人民共和國輝煌考古成就》(The Golden Age of Chinese Archaeology:Celebrated Discoveries from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在美獲評2000年傑齣學術齣版物;其兩捲本、長達韆餘頁的《中國曆史的新思維:二十世紀中國考古學》(New Perspectives on China’s Past:Chinese Archaeolog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獲2006年全美院校藝術協會*佳美術史著作提名。
多年來,作者並且緻力於東西方文化和學術交流,嚮海外介紹中國的文化、藝術和考古學成就,組織瞭具有重大國際影響的展覽。其策劃的“中國考古學的黃金時代:中華人民共和國輝煌考古成就展”1999年在位於華盛頓的美國國傢美術館首展,被《華盛頓郵報》譽為“古埃及法老”(King Tut)展以來,在美國首都令人震撼的古代藝術展,《紐約時報》則稱其為中國的凱鏇。
[譯者簡介]
唐際根,1964年生人。北京大學考古係本科,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係碩士,英國倫敦大學考古係博士。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1999年,領導考古所安陽工作站隊員發現洹北商城,2001年又發現洹北商城內的宮殿宗廟區。該項考古發現引起學術界廣泛關注。1999年以來,與美、加學者共同發起安陽洹河流域區域考古調查。1993年以來,發錶學術論文八十餘篇,同時與學術同行編寫和齣版學術專著四部,其中大部分引起國內外學界重視。
孫亞冰,1978年生於河南登封,200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曆史學碩士學位,並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所先秦室工作,現為助理研究員。論文有《百年來甲骨文材料再統計》、《濟南市大辛莊遺址新齣土甲骨蔔辭探析》(與宋鎮豪先生閤著)等多篇。
對商代至西周時期青銅器的圖形文字,過去學者多認定為“族徽”。本書則從更為廣闊的視角,全麵解析當時的青銅器紋飾、圖形文字和圖像銘文,追溯其與史前藝術的聯係,對圖形文字的特點、含義和功能進行新的詮釋,做齣有益的值得重視的學術探索,推進瞭對圖形文字的研究進程。
楊 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青銅器,古人智慧之巔,自有無限奧秘。本書所及青銅器上的符號語言,亦是學術未解之謎。作者廣羅資料,一一比勘,然後條分縷析,述而有論,其見解獨樹一幟。研究者讀後會掩捲三思,有興趣者定會趣味更濃……
李朝遠(上海博物館研究員、副館長)
古代社會的復雜往往需要藉助不同視角的觀察纔能洞徹。楊曉能先生通過對商周青銅器紋樣、圖形文字以及他所提齣的介乎圖飾與文字間的“圖像銘文”的解讀,探索其所體現的古代政治、經濟與宗教內涵,以圖輔說,窮源究委。這種綜閤考古學、曆史學、文字學和藝術史的研究,不僅使書中充滿瞭創新見解,而且其翔實的史料與清麗的辭辯也足資怡神。
馮 時(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楊曉能先生對青銅器紋飾、圖形文字和圖像銘文的分類和釋讀,凸顯瞭中國青銅時代政治、社會和文化的極端復雜性;而追溯它們的史前淵源,則從另外一個角度證明瞭中國青銅文化的土著性、多元性、包容性和獨特性。本書比它2000年的英文版更精彩,內容更豐富,也更有吸引力。
陳星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
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選擇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低調的奢華,拿在手裏很有分量感,這從側麵也反映齣內容本身的厚重。我之所以鍾愛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沒有陷入那種“獵奇”或“翻案”的敘事陷阱。它專注於對曆史進程中的細微力量進行挖掘,那些往往在宏大敘事中被忽略的、微小的社會機製和文化慣性,纔是作者真正著墨的重點。我讀到關於某個特定製度變遷的論述時,感到作者的筆觸極其審慎和剋製,他展示瞭製度是如何在不經意間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思維模式中去的,這種對“潛規則”和“無形結構”的洞察,是極其高明的。這本書讀起來,需要耐心,但它給予讀者的迴報也是豐厚的——一種對曆史更具韌性和層次感的理解。它不是讓你看完就閤上的快餐讀物,而是會讓你時不時地想迴去翻閱某一頁,去重溫某個精妙的論斷。
評分坦白講,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稱得上是一種挑戰,但絕對是值得的。它的行文節奏非常穩健,不疾不徐,這要求讀者也必須放慢腳步,沉下心來。我常常需要帶著筆在一旁做批注,因為書中提齣的某些論點,會引發我對自己固有認知的反思和修正。它的魅力並不在於提供那些聳人聽聞的新發現,而在於對既有史料進行瞭一種“去魅”的過程,剝離掉後世附加的各種光環和標簽,努力還原曆史的真實肌理。書中對一些關鍵人物的評價也相當公允,沒有陷入道德審判的窠臼,而是試圖從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權力結構中去理解他們的行為邏輯。這種剋製而深入的剖析,使得整本書的學術氣質非常突齣。讀完一章,我總會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不是因為內容不夠,而是因為思緒被作者引導著,久久不能平復,這種強烈的智識上的互動感,是我衡量一本好書的重要標準。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挺有意思的,那種老舊泛黃的質感,配上略顯模糊的字體,一下子就把人帶入瞭一種曆史的滄桑感之中。我喜歡這種不張揚的風格,沒有太多花哨的修飾,讓人感覺這本書是腳踏實地在做學問的。剛翻開的時候,我其實有點擔心內容會不會太過於晦澀難懂,畢竟涉及到“古史”這個宏大的主題,總怕一上來就是一堆我無法理解的專業術語和理論框架。但齣乎意料的是,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平實,像是老先生在慢悠悠地跟你講故事,雖然談論的都是些嚴肅的曆史議題,但語言卻很有溫度。它沒有試圖去顛覆你原有的曆史觀,更多的是提供瞭一種新的觀察角度,讓你在已知的史料中去尋找那些被忽略的細節。比如,書中對某一特定時期社會結構變遷的描述,不是簡單地羅列事件,而是深入到日常生活的層麵,去探討那些普通人的生活狀態如何悄然發生變化,這種細膩的觀察視角,讓人在閱讀過程中忍不住會停下來思考很久。整體而言,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紮實、內斂,但又蘊含著深厚的洞察力,非常適閤喜歡慢慢品味曆史的讀者。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有一種古典的韻味,但又保持著現代學術的精確性,這種平衡拿捏得恰到好處。它不像一些學術著作那樣,為瞭追求嚴謹而犧牲瞭可讀性,反之,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將復雜的思想用清晰的、富有張力的文字錶達齣來。尤其是在描述那些社會風貌的段落時,畫麵感極強,仿佛能透過文字看到當時的市井百態、士人的憂思。我尤其喜歡它對一些概念定義和演變過程的梳理,非常清晰和條理分明,即便是初次接觸相關領域的讀者,也能很快把握住核心要義。我發現,這本書更像是一次深刻的對話,作者在耐心地引導我們進行一次關於“過去如何影響現在”的深度思考。它提供的不是一個現成的答案,而是一套強大的分析工具,幫助我們更好地審視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和我們所處的時代,閱讀體驗是積極且富有啓發性的。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著實考驗瞭作者的功力,我感覺它更像是一張精心編織的網,而不是一條簡單的綫性時間軸。它似乎更側重於對曆史脈絡的梳理和對特定概念的深挖,而不是簡單地復述已知的大事件。閱讀過程中,我發現它巧妙地運用瞭一些對比手法,將不同曆史時期的相似性與差異性並置討論,這種橫嚮的比較讓我對曆史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片段,而是形成瞭一個更為立體的圖景。特彆是對於那些曆史轉摺點的分析,作者並沒有給齣武斷的結論,而是展現瞭多種可能性和解釋的張力,這體現瞭一種非常成熟的學術態度——承認曆史的復雜性與多義性。我特彆欣賞它在論證過程中所錶現齣的那種審慎,每一步推導都像是經過瞭反復的推敲和打磨,讓人感到信服。即便是對我這個自認為對這段曆史有所瞭解的人來說,閱讀過程中也不時會産生“原來如此”的頓悟感,很多原本模糊的概念被清晰地勾勒齣來,就像是霧霾散去,遠處的風景豁然開朗。
評分書很好,送貨速度也不錯,好!
評分書的質量還是不錯的
評分這本書內容正是我想看的,不錯,物流也很快
評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作者討論瞭青銅器紋飾、圖形文字和“圖像銘文”三者的起源、背景及其相互關係,找到瞭三者在史前文化中的源頭,論證瞭三者的演化與古代社會、文化、政治、@和禮製的發展密切相關。既而指齣,這三大類彆視覺媒體在中國青銅器時代早期的社會意義和功能實際上是不同的,但它們均承載瞭中國早期文明形成與發展的信息,因而是中國古史的另類記錄,對重建中國古代社會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評分書很厚,遠遠超齣我的預料瞭,第一版似乎便宜很多,但是買不到瞭。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書的質量還是不錯的
評分楊曉能的《另一種古史》對青銅器的解讀與應用讓人印象深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