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德国淘旧书

我在德国淘旧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广宇 著
图书标签:
  • 旧书
  • 德国
  • 淘书
  • 文化
  • 旅行
  • 生活
  • 阅读
  • 收藏
  • 异国
  • 二手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971010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6136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261
字数:101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在异域风景流连之中走马观花,爱书之人方寻旅途书店。于德国、于香港、于上海,走大街小巷,串各色书坊。
随书附赠版(插)画别册,别册与书相呼应,颇具阅读和欣赏美感。
瓦楞纸函套,精装装帧,封面为布面烫金,经典雅致。

内容简介

《我在德国淘旧书》视域广阔,话题有趣,行文更精到。包括“我在德国淘旧书”、“港九访书五日记”、“跟着灵风游上海”、“爱书更爱叶灵凤”四辑,不仅详记德国香港等地书市风景寻书历程,更包含许多初次披露的叶灵凤生平史料。

作者简介

李广宇,现任zuigao人民法院第四巡回法庭副庭长。兼任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理事,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出版个人专著3部,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我在德国淘旧书
科隆
煤矿书店
海涅的杜塞尔多夫
马尔库斯买残书
明斯特的书香
古城买画
书旅拾零
马约尔与维吉尔
港九访书五日记
第一日
第二日
第三日
第四日
第五日
跟着灵凤游上海
四马路
北四川路
施高塔路
内山书店
多伦路
静安寺
爱书也爱叶灵凤
赵克臻手写的叶灵凤小传
陈君葆日记中的叶灵凤
叶灵凤与邵洵美
叶灵凤与黄新波
叶灵凤与柳存仁
叶灵凤与穆时英的点滴
叶灵凤在一九七三
叶灵凤手迹
范用致叶中敏书信两通

精彩书摘

  《我在德国淘旧书》:
  科隆
  飞机降落杜塞尔多夫机场时,还是大清早,德方的接机人员说,酒店要到午后方能入住,加之周日所有的商店都关门,只好先去附近的科隆走走,好消磨掉这大半天的时光。于是出了机场迳直上了前往科隆的高速。正是深秋时节,高速公路两侧层林尽染,绿草浅潭之上竟低低飘浮着团团白雾。车行四十分钟,没有任何过渡,就进入城市的街道,我问这就是科隆了?不等回答,果然就看见了科隆大教堂高耸入云的双塔的塔尖。教堂对面是一家建于一八五五年的青石楼房,在底层的咖啡馆用早餐,落地玻璃窗外就是教堂的正面,一边喝咖啡一边就在思忖:这个建筑怎么一修就修了六百多年。
  窗外游人开始多起来的时候,预约的导游也如约而至,是一位六十多岁的德国绅士,自称有一个汉语名字,姓魏。听他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我们都很好奇,他说他并没有在学校学习过汉语,因为他的妈妈有一半中国血统。他爷爷早年为了传教去了青岛,后来又在天津住了很多年。他的外祖父是烟台人,和一位德国女性结婚生下了他的妈妈。魏先生讲,一会儿要带我们从教堂出发,穿过老城,去到莱茵河边,参观河中半岛上利用码头旧址建造的巧克力博物馆。
  我对观景兴致不大,只打听附近可有什么有名的书店。魏先生说很遗憾今天是周日,商店一律不开门,书店也是如此。他一指教堂右侧:“那个写着DB字样的大楼是科隆火车站,里面倒是有家书店。”可他并没有带我们去的意思。教堂的左侧是一家博物馆,名叫Romich Germenisches Museum,从玻璃窗望进去,隐约看见了书的影子,赶紧抓住这根稻草,央求魏先生带我们进去瞅瞅。魏先生按部就班地先带我们来到博物馆外一面玻璃窗前,拿手遮住光线看下去,才发现几米之下是一块五色斑斓的马赛克地面。魏先生说:这是古罗马时期留下来的原物。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帝国皇帝奥古斯都派驸马阿格里帕挥师北进,在莱茵河西建起军营要塞。又过了几十年,出生于此的阿格里帕的外孙女阿格里皮娜登上了皇后宝座,她恳请皇帝把她的故乡升格为市,并定名为科隆尼亚·克劳狄·阿拉·阿格里皮内西姆,再以后就把这一长串绕口的名字简化成了科隆。科隆在拉丁文里就是殖民地的意思。我在想,为什么罗马法在德国如此发扬光大,原来也是一种殖民地文化。
  博物馆的大厅果然有一些书售卖,大都与科隆的古罗马文化有关,也有一些古罗马雕塑的小型复制品,却没有一眼看上去就喜欢的。往东走,是一栋红砖的现代建筑,玻璃橱窗的陈设分明显示出是一家书店。店招上写的是Bucher Kosel, 老魏说,Bucher是书的意思,Kosel则是老板的名字。隔着玻璃窗往里望,但见缥缃万卷,插架琳琅,这就更增添了一丝欲逛不能的不甘。但俗话说,上帝关上一扇门,必会打开一扇窗,百无聊赖地继续东行之际,忽地碰上一家博物馆,叫作Wallraf das Museum。老魏给我们解释,Wallraf是捐赠人,以他的捐赠品为基础,建起了这家艺术博物馆。虽说仍是计划外的,但在我的要求下,还是顺带进去歇了歇脚。首层大厅是附设的Cedon艺术书店,架上台上摆了那么多画册,让人兴奋得有些热血沸腾。时间有限,不遑细选,匆忙中只挑了两种。
  ……
我眼中的世界:一段穿越时空的阅读之旅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我”的记录,不如说是一场深入灵魂的对话。它承载着我对文字、对历史、对人类情感最真挚的探索,是一次与无数陌生灵魂在泛黄纸页间悄然相遇的体验。我并非一位拥有宏大叙事野心的史学家,也非一位以考据为生的学者,我只是一个对旧时光怀有虔诚敬意,对印刷术的温度念念不忘的普通人。这本书,便是我在寻觅那些被遗忘在角落的书籍时,所拾起的点点滴滴,所引发的万千思绪。 我的旅程,始于对“物”的迷恋。我深信,每一件旧物,都承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而书籍,尤其如此。一本旧书,不仅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时间的凝固,是前人思想的余温,是某个特定时代气息的低语。我喜欢那种略带霉味,却又弥漫着纸张独特芳香的气息,那是时光的味道,是历史的沉淀。每一次捧起一本旧书,我仿佛都能感受到它在漫长岁月中经历的风雨,看得到它曾被无数双手抚摸过的痕迹,听得到它在静默中诉说的往昔。 我的足迹,遍布了那些承载着历史印记的街巷,那些隐藏在市井深处,或是在古老集市一隅的二手书店。那里,不仅仅是琳琅满目的书籍堆积,更是一个个充满惊喜与传奇的宝藏库。我并非怀揣着寻觅稀世珍本的狂热,我的目标更为简单,也更为纯粹——寻找那些能够触动我心灵,引发我思考,让我感到亲切的书籍。它们可能是某个时期某个名不见经传的作者的随笔,可能是某个普通人的人生手记,也可能是某个时代社会风貌的生动写照。 我沉迷于在那些堆叠如山的旧书中“淘”的乐趣。这种“淘”,并非简单的挑选,而是一种带着探索精神的搜寻。它需要耐心,需要敏锐的眼光,更需要一种冥冥中的缘分。有时,一本封面朴素、毫无名气的书,却能在翻开的瞬间,给我带来巨大的震撼;有时,一本被无数人奉为经典的巨著,却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在我这里只能留下浅浅的印记。我寻找的是那种“不期而遇”的惊喜,是那种与灵魂契合的共鸣。 这本书,将记录我与那些“旧时光”的对话。我会在书中细致描绘我所到之处的风景,那些古老而又迷人的城市,它们独特的建筑风格,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那些在街头巷尾与我擦肩而过的,充满故事的人们。这些地方,不仅仅是我寻书的背景,更是孕育书籍,承载历史的土壤。我希望通过我的文字,能够将这些地方的独特魅力,连同那些隐藏在书本中的故事,一同呈现给读者。 我也会分享我在寻找书籍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趣事。那些与书店老板的谈话,那些在书堆中不经意间发现的感人片段,那些因为一本旧书而结下的奇妙缘分。我并非有意追求戏剧性,但生活本身就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转折与温暖。也许是一个老妇人,在向我讲述她年轻时最爱读的书;也许是一个年轻的店员,为我介绍他眼中被低估的经典;也许是一本童年时读过的连环画,在多年后再次出现在我眼前,激起无限的回忆。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将深入探讨书籍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一本旧书,是时代的缩影。它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思潮、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甚至是人们的喜怒哀乐。通过阅读这些旧书,我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过去的人们对话,理解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情感。我会在书中分享我从不同书籍中获得的启示,那些关于人生、关于历史、关于人性的思考。 例如,我可能会摘录一本早已被遗忘的诗集,分享其中一句打动我的诗句,并由此引发我对生命短暂与永恒的感悟。我也可能会找到一本关于某个特定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回忆录,通过他的视角,更直观地感受那个时代的动荡与变迁。又或者,一本描绘着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旧小说,能让我体会到跨越时代的共鸣,原来,人类的情感,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有着相似的脉络。 我深信,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独立的宇宙,而每一位阅读过它的人,都为这个宇宙注入了新的生命。当一本旧书经过我的手,它的生命故事便会延续。我希望通过我的解读,能够让那些被时光蒙尘的书籍,重新焕发光彩,让它们的思想与情感,能够再次触动现代人的心灵。 本书的结构,并非是线性的时间叙事,更像是一种围绕着“书”与“我”展开的,自由而又充满探索性的散文。我可能会将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发现,穿插在一起,用一种更加有机的方式,展现我的阅读之旅。有时,我会从一本具体的旧书出发,挖掘它背后的故事,延伸到相关的历史背景或文化现象;有时,我会从一个场景、一段回忆出发,引申出我对某种类型书籍的思考。 我也会在书中探讨“阅读”本身。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保持深度阅读的能力?我们如何从浩瀚的书海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片心灵绿洲?我希望我的阅读经历,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不一样的视角和启发。我并不是倡导回到过去,而是希望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寻找到一种更为宁静、更为深刻的与书籍相处的方式。 这本书,也包含了我个人成长的印记。每一次的寻书之旅,每一次的阅读体验,都让我对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人生有了更广阔的视野。那些曾经让我困惑的问题,在一本本书的引导下,逐渐找到了答案;那些曾经让我感到迷茫的时刻,在泛黄纸页的慰藉下,重新获得了力量。我将诚实地记录下我的思考,我的挣扎,我的顿悟,希望能够与读者一同前行。 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慢读”的书。它不追求哗众取宠的标题,不刻意营造紧张的情节,只是用一种平和、温润的笔触,与读者分享一段段充满温情的文字,一段段引人深思的体验。我希望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能够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宁静,能够停下匆忙的脚步,与我一同沉浸在书香与时光交织的海洋里。 这本书,最终的目标,是希望唤醒读者内心深处对阅读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对过往的尊重。它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本充满生活气息,饱含个人情感的书。我希望,当读者合上这本书时,能够感受到一种心灵的洗礼,能够重新审视自己与书籍的关系,能够带着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刻的思考,去发现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与智慧。 我相信,每一本被认真对待的旧书,都值得被讲述,值得被珍藏。我的这次旅程,也正是为了给这些默默无声的书籍,赋予新的生命,让它们的光芒,能够穿越时空,照亮更多的心灵。这,便是我眼中的世界,一场永不落幕的阅读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坦白,一开始我以为这会是一本很“极客”的书,针对的是那些对德语文学或者古籍修复有特殊癖好的小众读者。结果,惊喜地发现,这本书的吸引力远远超出了这个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异乡生活观察手记”。作者在德国的生活片段,那些在慕尼黑小酒馆里和古董商的讨价还价,甚至是对当地人生活习惯的吐槽,都写得妙趣横生,充满了人情味。我尤其喜欢他对比德式严谨与德式浪漫的那些篇章。比如,他会花大篇幅去描述一个二手书店老板对咖啡温度的坚持,如何折射出德国人对细节的偏执,但随后又会话锋一转,描绘出这些看似刻板的人,在谈论到波德莱尔的诗歌时眼中闪烁出的狂热光芒。这种鲜明的对比,让人物形象瞬间丰满了起来。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让你感受到的不只是“淘书”的刺激,更是“融入异乡”的挣扎与乐趣。读到他描述自己因为德语不佳而在一家偏僻书店里闹出的笑话时,我忍不住大笑,那种文化差异带来的幽默感,处理得恰到好处,既自嘲又充满了对当地文化的尊重。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结构松散得有些“任性”,但恰恰是这种结构上的自由,造就了它独特的阅读体验。它不是那种按部就班、逻辑严密的报告文学,更像是一系列散落的、却又被某种隐形的情感线索串联起来的日记片段。如果你期待的是一份德国旧书店的完整指南或者分类详尽的购买攻略,那你可能会感到失望。然而,如果你是一个喜欢在旅途中收集碎片化记忆的人,这本书简直是为你量身定做。作者的笔法是跳跃的,今天可能还在汉堡的港口边谈论航海文学,明天就瞬间切换到了海德堡那充满学术气息的阁楼上,讨论某个哲学家的手稿。这种不拘泥于时间和地点的叙事方式,反而形成了一种迷幻的蒙太奇效果,让人感觉作者的“淘书之旅”是永无止境的,是贯穿其整个在德生活时期的。我个人最欣赏的是,作者将个人的阅读体验和宏大的历史背景巧妙地结合起来。他淘到一本关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政论,就能由此延伸出对当时社会氛围的深刻剖析,使得每一笔“战利品”都不再是孤立的物品,而是连接历史的钥匙。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我买来的时候其实是冲着那个略带诗意的名字去的,虽然《我在德国淘旧书》这个标题本身就挺吸引人的,但读完之后,我发现它带给我的远不止是关于旧书店的寻宝故事。作者的文字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导游,不紧不慢地领着你穿梭在那些欧洲古城的鹅卵石街道上。他对于“淘”这个动作的理解,简直是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比如,他描述寻找某一本绝版德语诗集的过程,与其说是“寻找”,不如说是一种“命中注定”的相遇。那种对纸张的触感、油墨的陈旧气息的细腻描摹,简直能让我隔着屏幕都闻到那种特有的图书馆灰尘味。他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让那些平平无奇的书页,瞬间拥有了跨越百年的生命力。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时间胶囊”的章节,作者并没有简单罗列他淘到的书目,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本书的“前世今生”,比如某本十九世纪的医学手册里夹着的一张褪色的火车票,或者扉页上潦草的德文留言,这些无意间留下的痕迹,比书本身的内容还要引人入胜。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松弛,读起来就像是冬日里蜷缩在壁炉边听一位老者慢悠悠地讲故事,完全没有现代阅读追求效率的焦虑感,让人不得不放慢自己的脚步,去体会那种缓慢而有深度的生活美学。

评分

从文学风格上来说,这本书的表达是极其内敛和克制的,这很符合作者所描绘的德国文化氛围。他很少使用那种煽情或夸张的词汇去描述发现珍本时的狂喜,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记录下那一刻的心跳加速和呼吸的停滞。这种“不动声色的震撼”,反而比直接的宣泄更有力量。例如,当他终于在一个偏远的大学城里找到那位传说中的老书商时,他没有写一场戏剧性的重逢,而是花了整整两页纸去描述那家书店门上生锈的门把手和空气中弥漫的樟脑丸气味。这种对氛围的极致捕捉,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探寻过程中的紧张与期待。这本书的语言是极其精准的,几乎每一个形容词都用在了最恰当的位置,没有一丝多余的赘述,这让原本可能有些枯燥的“淘货”过程,变成了一种精密的侦探工作。它教会了我,真正的热爱,不是大张旗鼓的占有,而是在尊重和理解的前提下,小心翼翼地呵护与传承。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重新定义了“价值”这个概念。在我们的日常语境中,价值通常与价格挂钩。但作者通过一系列对“无人问津”的书籍的细致描绘,挑战了这种观念。他会用极低的价钱淘到一本封面破损、内容晦涩的早期自然科学读本,但他对其价值的评估,却完全基于它可能留给后世研究者的一丝线索。这种对知识本身近乎虔诚的尊重,是这本书中最打动我的地方。很多篇幅都集中在探讨那些“不完美”的书籍——那些被虫蛀的、被水渍浸泡过的、甚至被狗啃过的——它们身上的残缺,在作者眼中,恰恰是它们最有力的“身份证明”。我从中领悟到,真正的宝藏,往往是被主流目光所忽略的那些角落里。这种视角上的转换,不仅是对旧书的评判,也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去发现那些被快速消费社会所淘汰掉的、沉淀下来的、有厚重感的物件和情感。读完之后,我去看待家里的旧物,眼神都变得不一样了,似乎每一个磨损的棱角都在讲述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评分

好书一套三本不错不错。

评分

好书一套三本不错不错。

评分

好书一套三本不错不错。

评分

冲着这精美的装帧都该买的

评分

小开本的布面精装,很美的一套书。

评分

很不错

评分

今天收到好多我在德国淘旧书多的书籍啊,有了多。

评分

今天收到好多我在德国淘旧书多的书籍啊,有了多。

评分

作者淘书经历还真是有趣,搭配精美装帧十分舒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