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古典园林蕴藏着老庄哲理、佛道精义、魏晋风流、诗文趣味,表达了古人对心灵自由放逸的求索。中国古代名园的遗迹,留存至今的不足十之一二。幸而我们可以通过古人那些美得无以复加的园林诗歌,再现那烟雨迷蒙中的黛瓦粉垣,绿水掩映着的小亭曲廊,月亮门前的幽深石径,以及那小桥流水上结着闲愁的女子,领略中华文明的别样情趣与魅力。
作者简介
主编简介;
薛保勤,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著有《读悟天下》《从红色革命到绿色革命》《青春的备忘》《送你一个长安》《给灵魂一个天堂》。有两部作品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一部作品荣获柳青文学奖。
李浩,长江学者,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复旦大学中文博士后流动站师从王水照先生,进行博士后研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文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唐代文学研究》主编、陕西省诗词学会副会长。
作者简介:
董雁,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及文化研究。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清代南北园林演剧消长与南北戏曲嬗变》《晚明文人园林观演剧活动及其戏曲史意义》《江南园林雅集与晚明戏曲的繁荣》等中国园林文化方面的科研论文多篇。
精彩书摘
《诗说中国 园林卷:明月松间》:
在古人心目中,能够通天地人神者,方有资格为王,这对确立及维系王权至关重要。拥有灵台,意味着拥有了通天手段,从而也就获得了为王的资格。在中国历史上,为了让政权获得合法的依据和象征,哪怕是只有金瓯一片,甚至朝不保夕的小王朝,只要有可能,也必定要设立“钦天监”,以示正统在兹。
掌握通天手段以求为王,关键的一步是要获知“天命”,所谓“顺天应命”“奉天承运”等即是此意。那么姬昌“犯上作乱”私自赶建灵台之后,对周的“天命”有无帮助呢?答案是肯定的,《史记·周本纪》中记载了“八百诸侯会孟津”的故事。
姬昌死后,商王朝内外交困,由周灭商,改朝换代的格局已经形成,当时八百诸侯拥兵谋反,公然宣称要推翻商朝。兹事体大,需要有知天命之人出来领导。那么,这个知天命之人是谁?正是姬昌的儿子姬发。
八百诸侯,没有人知道天命,只有姬发一人知道。原因很简单,虽然他只是诸侯身份,但他绝对与众不同,他已拥有了通天手段——姬昌赶工建造的灵台,正屹立在周原高地之上;周室的巫觋正在灵台上观祲象、察时变,预告着天命的转移。
这番庄严神秘的景象,在当时八百诸侯心目中,无疑象征着一个新的强大政权已在西部崛起,殷纣对通天手段的垄断已被打破,因而他的统治正在日益失去其合法性,不可避免地从动摇走向崩溃。
了解了灵台的性质与功能,就可以对姬昌“经始灵台”的动机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当时姬昌据有周原之地,继承父祖之业,趁殷商衰败之机,积极实施久已有之的“翦商”宏图,以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二。因此,使自己的行为合法化,使自己的王权神圣化,是姬昌最迫切需要的。
能满足姬昌这个需要的,当然是人们对于天神的敬畏与信仰,以及体现这种敬畏与信仰的制度设施——灵台。由灵台而树立起来的服膺天命的思想,成为周人征服商朝的有力武器,从而向天下宣告一个由周人主宰的新时代已经开始。
对应于灵台的,还有灵沼。据刘向《新序》卷五记载:“周文王作灵台及为池沼。”这说明,取土而成灵沼,堆高而成灵台,灵沼应该在灵台之下。高处的灵台和低处的灵沼,象征着古人心目中的神山和神水。后世园林中,山与水作为园林的骨架,其雏形大抵就来自上古时期的灵台和灵沼。
在上古时代,人们还不能科学地去理解山水,认为它神秘莫测,并怀着敬畏的心理加以崇拜。山是体量最大的自然物,它高入云霄,仿佛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以那时被人们想象为神仙的居所。而水则被认为是万物中最为薄弱的,任何东西都无法漂浮在上面,蓬莱仙山四周三万里弱水环绕,山上居住着仙人,它遥不可及,仙人只有驾着飞龙才能渡越弱水,抵达仙山。
……
《诗说中国 园林卷:明月松间》 引言 中国园林,是物质与精神的交融,是自然与人文的对话,更是数千年来中国士大夫对天地精神的不懈追求与凝练。它并非简单的植物堆砌或建筑罗列,而是一个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的艺术整体。从皇家御苑的磅礴大气,到文人园林的曲径通幽,再到寺庙园林的禅意静谧,中国园林以其独特的东方魅力,诉说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与民族精神。《诗说中国 园林卷:明月松间》一书,便致力于深入探索中国园林的精髓,将诗歌的意境、哲学的思考、历史的脉络与园林的空间设计巧妙地结合,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世界。 本书并非对园林进行的纯粹的学术梳理,也不是一本简单的图册,而是试图通过一种更具感染力的方式,让读者“读”懂园林,“品”味园林。我们选取了与园林意境高度契合的中国古典诗词作为切入点,以诗为引,以园为媒,层层剥茧,揭示中国园林背后的文化密码。我们相信,当读者跟随诗歌的韵律漫步于园林之中,当他们体会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或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雅致时,他们将更能理解园林设计者所倾注的心力,以及园林所能带来的心灵慰藉与精神升华。 第一篇:诗意栖居,园林的精神内核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一种境界。“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描绘的是一种宁静致远的闲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流露出的是一种超脱尘俗的淡泊。这些诗句所传达的意境,恰恰是中国古代文人心目中最理想的居住环境。而园林,正是这种理想的物质化载体。 本篇将从诗歌出发,探讨中国园林的精神内核。我们将选取一系列经典的、与园林意境高度相关的诗歌,如李白的《月下独酌》之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所传达的孤高与浪漫;王维的《山居秋暝》之中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所展现的回归自然、宁静致远的志趣;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首诗中的“心远”二字,更是点明了园林的精神所在——它并非仅仅是物理空间的远离,更是心灵的超脱。 通过对这些诗歌的解读,我们将深入分析中国文人如何将自身的哲学思想、人生感悟融入到园林的设计之中。例如,儒家所倡导的“天人合一”,在园林中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建筑与环境的融为一体;道家所追求的“道法自然”,则让园林成为自然山水的缩影,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之趣;佛家禅宗的“空寂”与“无我”,则为部分园林带来了超凡脱俗、静思冥想的氛围。 我们还将探讨园林如何承载中国人的情感世界。在喜庆之时,园林可以成为宴饮游乐的场所,如“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所描绘的热烈场景;在悲伤之时,园林又是寄托哀思、抚慰心灵的所在。而“明月松间”所蕴含的意境,更是将中秋佳节的思念、清高孤绝的节操、以及对生命永恒的思考融为一体,成为中国园林意境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之一。 第二篇:山水寄情,园林的造景艺术 中国园林,尤其擅长将有限的空间,通过精妙的造景手法,营造出无限的意境。这种造景艺术,深受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影响。山水画中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原则,在园林设计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园林的空间布局,并非一览无余,而是通过曲折的路径、错落的景物,引导游人一步一景,步移景异,在有限的空间里获得游览无限山水的体验。 本篇将深入剖析中国园林的造景艺术,并以诗歌中的山水意象为线索。我们将重点解读那些描绘山水景致的诗歌,例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如何启发了园林中对水景和远景的设计;“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又如何体现了园林中对声音的巧妙运用,以静衬动,以声显静。 我们将详细介绍园林中的主要造景元素: 山石:掇山是中国园林的核心技艺之一。我们探讨不同风格的假山,如叠石、洞穴、峰峦等,如何模仿自然山脉,营造出崇山峻岭的磅礴气势,或是丘陵溪涧的婉约情致。例如,苏州园林中的太湖石,以其瘦、透、漏、皱的特点,被誉为“皱云”,其形态千姿百态,极富艺术感染力,恰如“山色空濛雨亦奇”的诗境。 水景:水在中国园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视觉上的点缀,更是灵动的生命之源。我们分析池塘、溪流、瀑布等不同形式的水景,它们如何与山石、植物相结合,营造出“山因水而活,水因山而媚”的和谐画面。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诗句,也常常成为仿建瀑布时的灵感来源。 植物:植物是中国园林中最具生命力的元素。我们不仅探讨常见树木、花卉的选用,更关注它们在四季变化中所展现出的不同姿态,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文化象征意义。例如,松柏象征坚韧不拔,竹子象征虚心有节,梅花象征傲雪独立。“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这句诗便是对梅花精神的绝佳诠释,也是许多园林中不可或缺的景致。 建筑:亭、台、楼、阁、榭、廊、桥等建筑,是中国园林的点睛之笔。它们不仅满足了游人的休憩、观赏功能,更巧妙地将人引入景,并与自然融为一体。“小桥流水人家”,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意的生活画面,也正是中国园林中对建筑与景致融合的极致追求。 在本篇中,我们还将重点解析“借景”和“框景”等园林造景的独特手法。借景,是将园外景物纳入园内,使园林空间得以拓展,如“远山含黛,近水含烟”,将远处的自然美景引入园中,达到“虽身处樊笼,心已在山野”的境界。“框景”则是通过门窗、洞口等,将景物“框”入画中,形成一幅幅动态的风景画。 第三篇:移步换景,园林的游赏体验 中国园林的空间设计,讲究“曲径通幽”、“步移景异”。它不像西方古典园林那样追求轴线的对称和一览无余的开阔,而是通过曲折回环的游廊、蜿蜒起伏的小径,将游人引入一个充满惊喜的探索过程。每一处转角,都可能遇见新的景致;每一个回眸,都可能发现别样的风光。这种设计,不仅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它模拟了人在山野中探索的体验,让游览本身成为一种富有意趣的活动。 本篇将聚焦于园林的游赏体验,并结合诗歌中描绘的行旅、隐逸、寻幽等主题。我们将分析园林中路径的设计如何引导游人的视线,如何制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例如,在苏州园林中,常常利用粉墙黛瓦的阻隔,在不经意间形成“藏”与“露”的对比,使得园林的空间显得更加丰富和深邃。 我们还将探讨园林中的“景”是如何与“情”相结合的。园林并非仅仅是静态的景物组合,它更是一个可以引发情感共鸣的空间。当游人漫步于“曲廊通回”之中,看到“垂柳依依”,可能会联想到离愁别绪;当他们置身于“亭台楼阁”之上,凭栏远眺,可能会引发“人生几何”的感慨。“蜡烛有心还惜别,ረዳ无情更爱娇”这句诗,虽然描绘的是人事的离别,但其所蕴含的情感,也常常会在园林中,通过特定的景致,被唤起。 廊:曲廊不仅连接着各个景致,本身也是一道风景线。它的曲折变化,使得游人在行走过程中,视线不断被引导,也使得园林空间显得更加丰富。 桥:各式各样的桥梁,如拱桥、平桥、九曲桥,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园林中的重要景观。九曲桥的设计,更是巧妙地延长了游览路径,并使得水面上的景致可以被多次观赏。 门洞与窗:门洞和漏窗的设计,更是园林“隔而不绝”、“疏而不漏”的空间处理手法的体现。它们既能将景物“框”入画中,又能在视觉上产生延续感,使得有限的空间显得更加广阔。 “明月松间”作为本书的题眼,更是将游赏体验推向了极致。在月夜之下,清辉洒落,松影婆娑,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松香。这样的场景,本身就是一种最美的体验。它提醒我们,园林不仅仅是白天的赏玩之地,更是夜晚的诗意栖居。在静谧的月色下,人与自然达到了一种最深的契合。 第四篇:诗词寻踪,园林中的文化符号 中国园林,是中华文明的缩影,它融合了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多种文化元素。在园林之中,许多景物、建筑,甚至名称,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典故和诗词意境。通过追寻这些文化符号,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园林的设计意图,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本篇将以“诗词寻踪”为主题,带领读者在园林中发现那些隐藏的诗意。我们将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园林,如苏州拙政园、留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通过具体的实例,讲解园林中的景名、建筑名称,以及它们与经典诗词之间的渊源。 例如,“玉兰堂”可能取自“曲院风荷”中玉兰花盛开的景象,呼应着“绿肥红瘦”的诗句;“半山亭”可能化用“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情;而“水榭”的设计,则常常与“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诗句相映成趣。 我们还将探讨园林中一些经典的文化符号,如: “花鸟画”意境的营造:许多园林通过精心布置的花卉和引种的鸟类,来营造出生机勃勃、充满诗意的“花鸟画”意境。例如,“绿荫轩”中可能会种植形态优美的植物,并邀请善于鸣唱的鸟儿驻足,构成一幅动态的画卷。 “渔樵耕读”主题的体现:部分园林会通过设置渔具、茅屋、耕作工具等,来营造出“渔樵耕读”的隐逸生活场景,呼应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古训。 “四时景”的安排:中国园林非常注重四季景色的变化,不同的季节,会有不同的花卉开放,不同的树木呈现不同的色彩。这种对时令的重视,也体现在许多诗歌之中,如“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本书将通过大量的引经据典,将园林中的景物与相应的诗词巧妙地连接起来,让读者在欣赏园林之美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国古典诗词的博大精深。当我们站在“听雨轩”中,听到雨滴落在芭蕉叶上的声音,心中自然会涌起“梧桐更兼细雨”的愁绪;当我们漫步于“月洞门”之外,看到“松间明月”的光影,更能体会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宁静与诗意。 结语 《诗说中国 园林卷:明月松间》一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种全新的理解和欣赏中国园林的方式。我们希望通过诗歌的引航,哲学的启迪,历史的追溯,以及对造景艺术的细致解读,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在园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意栖居。 中国园林,是历代匠人与文人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它不仅仅是物质的建筑,更是精神的寄托。当我们走进园林,不仅仅是在欣赏景物,更是在与古人对话,与自然交流,与自己的内心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明月松间”的清幽,是自然之美,也是心境之美。希望本书能够成为您探索中国园林,感受东方韵味的得力助手,让您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丛林中,也能寻得一片宁静致远的诗意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