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景展现1901—2017诺贝尔文学奖风采,全面呈现百年世界文学的异彩纷呈,融资料性、文学欣赏、典籍收藏于一体。
2.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专家宋兆霖先生主持,著名画家、翻译家高莽先生精心绘制的肖像(2017新作), 100多位资深翻译家倾力翻译。
3. 新收郭国良教授翻译石黑一雄代表作。
诺贝尔文学奖一会儿授予通俗文学作家高尔斯华绥和赛珍珠,一会儿授予执意求新者艾略特和福克纳,一会儿又授予鲜为人知的大师辛格和米沃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托尔斯泰和哈代不能获奖?为什么亚洲的获奖者寥寥几?——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 谢尔·埃斯普马克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仪式,堪称聚焦全球注意力的文化盛事,神神秘秘、纷纷扰扰、热热闹闹、众口难调,鲜花与口水乱飞,道贺与嘲讽齐发,文雅与喧嚣并存。本书全面的揭晓评奖准则,深度释疑获奖争议,全面展示诺贝尔文学奖的辉煌与崇高,精彩呈现一百年来世界文学的发展与成就。
本书由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专家宋兆霖先生主持编纂修订,高莽先生倾情绘制获奖者肖像(收2017新作),百余位知名翻译家联袂释译。全书分为上下两卷,收录了1901年至今所有获奖作家的代表力作,传略和授奖词(授奖公告)全方位呈现获奖作家的生平、文学活动、代表作品、创作风格和获奖理由。
主编
宋兆霖(1928—2011),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笔名雨林、林天水等。译著有长篇小说《赫索格》、《奥吉·马奇历险记》、《最后的莫希干人》、《间谍》、《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呼啸山庄》、《简爱》、《鲁米诗选》等50余种,主编作品多部,另发表小说、诗歌、论文等2000余万字。
插画画家
高莽(1926—2017),著名翻译家、画家。长期在各级中苏友好协会及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从事翻译、编辑、俄苏文学研究和中外文化交流与对外友好活动,同时从事文学与美术创作。2013年11月,高莽凭借译作阿赫玛托娃的叙事诗《安魂曲》,获得了"俄罗斯-新世纪"俄罗斯当代文学作品蕞佳中文翻译奖。 2017年10月6日,翻译家高莽先生在北京去世,享年91岁。
2017获奖作家
石黑一雄(1954— ),日裔英籍作家。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其主要作品有《群山淡景》、《浮世画家》《长日留痕》和《无可慰藉》等。曾获得1989年布克奖、大英帝国勋章、法国艺术及文学骑士勋章、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等多个奖项,与鲁西迪、奈保尔被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
前言
增订说明
1901苏利-普吕多姆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02蒙森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03比昂松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04弗·米斯特拉尔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04埃切加赖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05显克维奇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06卡尔杜齐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07吉卜林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08奥伊肯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09拉格洛夫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1910海泽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
2001奈保尔
传略
授奖公告
作品
2002凯尔泰斯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2003库切
传略
授奖公告
作品
2004耶利内克
传略
授奖公告
作品
2005哈罗德·品特
传略
授奖公告
作品
2006奥尔罕·帕慕克
传略
授奖公告
作品
2007多丽丝·莱辛
传略
授奖公告
作品
2008勒克莱齐奥
传略
授奖公告
作品
2009赫塔·米勒
传略
授奖公告
作品
2010巴尔加斯·略萨
传略
授奖公告
作品
2011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传略
授奖公告
作品
2012莫言
传略
授奖公告
作品
2013艾丽丝·门罗
传略
授奖公告
作品
2014 莫迪亚诺
传略
授奖公告
作品
2015 阿列克谢耶维奇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2016 鲍勃·迪伦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2017 石黑一雄
传略
授奖词
作品
前言
一八九六年十二月十日,瑞典著名发明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意大利圣列莫的别墅中去世。他的遗嘱的发表,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他捐献出自己几乎所有的巨额财产,用来奖励那些为世界和平和在科学、文学领域内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们。遗嘱写道:
我所留下的全部可变换为现金的财产,将以下列方式予以处理:这份资金将由我的执行者投资于安全的证券方面,并将构成一种基金;它的利息将每年以奖金形式,分给那些在前一年里曾赋予人类最大利益的人。上述利息将被平分为五份,其分配方法如下:一份给在物理学方面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一份给作出过最重要的化学发现或改进的人;一份给在生理和医学领域作出过最重要发现的人;一份给在文学方面曾创作出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一份给曾为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为废除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举行与促进和平会议作出过最大或最好贡献的人……
于是声名卓著的诺贝尔奖就随之产生,其中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或医学、文学和和平奖(一九六八年瑞典银行又出资增设了经济学奖,一九六九年第一次颁发)。把文学奖与科学奖、和平奖并列,本身就表明这位具有博大襟怀的发明家的远见卓识。他是一位发明家,也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他试图通过自己设立的这个大奖,鼓励人类在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上取得尽可能同步和谐的发展,因为他关注的不仅是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关注着人类道德精神的成长以及人类未来的命运和世界的前途。这也许可以称之为“诺贝尔精神”。
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定,历来颇多争议,主要不外是公正合理与否之类。说起来,瑞典学院的那班评奖委员和院士们也是够为难的。因为按照遗嘱规定,文学奖应给予“在文学方面曾创作出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所谓“最佳作品”,想必是指在国内外得到评论家好评和读者欢迎的作品。这说来容易,可评之不易。文学观念、艺术标准、审美情趣、鉴赏口味,必然各有所好,不尽相同。至于何谓“理想主义倾向”,则更是众说纷纭了。诺贝尔本人并未对此作过任何解释,瑞典学院那些评奖的老先生们的理解和把握,也未必完全符合诺贝尔的初衷。因而有人说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似乎就是一连串解释一份词语含糊不清的遗嘱的历史。”
最初,评奖委员们把“理想主义倾向”解释成维护二十世纪初理想主义的一种保守观点,要求入选作家的创作都能符合传统文学的风范,而对当时激烈批判传统文化和科技文明的作家则采取排斥态度,因而像列夫·托尔斯泰、易卜生、左拉、哈代等文学巨子都未能入选,留下了历史性的遗憾。而且由于欧洲中心主义的深刻影响,囿于瑞典本身的处境和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以及专业知识上的不足,使得瑞典学院的视线只限于欧洲,主要是西欧和北欧。
后来,评委们又解释说,诺贝尔的“理想主义倾向”是“对宗教、君主政体、婚姻以及整个社会秩序采取批判态度”。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则解释为“对人类的深刻同情”与“广泛的博爱主义”。这说明瑞典学院已逐渐摆脱初期的拘谨和保守态度,开始树立起现代文化和文学观念,明显地增强了现代人类的文化意识。这一时期获奖的虽然大多为现实主义作家,但他们的作品大都相当鲜明地体现出强烈的文化批判意识。如在托马斯·曼、刘易斯的小说和皮兰德娄、奥尼尔的戏剧中,关注的已不仅仅是社会的不公,而是人性的完整和自由,对人性扭曲、异化的探讨已成为相当重要的主题之一。这一阶段,瑞典学院的视线虽然主要仍落在欧洲,但也逐步扩大到美洲、亚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出现了较大变化。评委们看重的是“文学的开拓者”,同时认识到,对人类生存价值和生存困境的真实描绘,是富有历史深度的“理想主义倾向”,因而在这段时期内获奖的,有许多是现代主义作家,如托·斯·艾略特、福克纳、加缪、萨特、贝克特等等。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瑞典学院又转而特别重视“地方上的文学巨匠”,从而使获奖者扩大到澳洲、非洲,同时也把一些在当地声名卓著而在世界文坛默默无闻的作家,推到了全世界读者的面前。从近年的情况看,瑞典学院似乎很重视通过多元交融取得丰硕成果的作家,如既有现实主义题旨,又有阿拉伯风味和现代新手法的马哈福兹,熔本民族传统、东方哲学和法国超现实主义为一炉的帕斯,既继承印第安人和黑人传统,又吸收欧美当代观念的沃尔科特,能很好地把黑人传统、现实题旨和现代手法结合在一起的托尼·莫里森,以及有着多元文化身份的奈保尔,等等。此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还有较多的诗人获奖,有人认为,这反映了瑞典学院想以“纯诗”来复兴一种人文精神。一九九七年意大利剧作家达里奥·福和二〇〇三年南非作家库切的获奖,则表明评委们对当代社会中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困境的关注。
综观一百多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定,瑞典学院的评奖委员和院士们对评选标准的理解和把握,一直在不断改变和改进之中,这一过程也反映了评奖工作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大家都知道,评奖不易,评文学奖更难。在文学领域里,一切选择都可能会有争议。而且,那班评奖委员和院士们毕竟囿于自身的历史条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文化背景、文学观点、审美情趣等等,这样一个国际性的大奖,要评得大家满意,完全“公正合理”,恐怕更是难上加难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定,说到底,毕竟是一家之言,当然这是一“大家”之言。综观一百多年来的授奖情况,虽有不少文学大家未能获得这一殊荣,也有一些获奖者似嫌不足,但大部分获奖作家应该说得到全世界的公认,是二十世纪的文学精英。他们为人类留下了具有时代意义和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优秀作品,或者在某个时期、某一地区、某种形式的文学创作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品。总之,诺贝尔文学奖的地位和价值,它的世界性和权威性,是应该予以肯定的。正是基于这种看法,我们选编了这套《诺贝尔文学奖全集》,意在向我国读者介绍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全部情况,其中包括获奖作家的代表作品和优秀作品、获奖的原因、他们的生平传略、时代背景、文学观念、文学成果等,供我国读者欣赏和借鉴,并得以了解诺贝尔文学奖的全貌,而且也可让读者进一步了解二十世纪以来世界文坛的概况和文学潮流的变迁,从中得到启迪和裨益。
《诺贝尔文学奖全集》分上、下两卷,收入了自一九〇一年颁奖以来的一百多位获奖作家的代表作品或优秀作品。在每位作家的作品前面,均列有《传略》和《授奖词》(或《授奖公告》)以便读者对该作家的生平情况、文学活动、代表作品、创作风格和获奖理由等有所了解。入选本作品集的作品,除少量属转译外,均直接自原文译出,其中包括英、法、德、俄、日、西班牙、意大利、捷克、希腊、波兰、瑞典、阿拉伯、孟加拉等文种。译者则均为各国文学的知名译家和研究专家。在本作品集的选编过程中,瑞典诺贝尔奖基金会多次无偿提供了宝贵的原文资料,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及全国各地许多知名译家朋友给予了大力支持,《世界文学》前主编、著名翻译家、肖像画家高莽先生不仅为本作品集提供了译稿,还专为获奖作家画了头像,谨在此一并深表谢意。
宋兆霖 于浙江大学求是村
这套书带来的,是一种久违的、沉静的阅读体验。在这个信息爆炸、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能够捧起这样一套厚重的、承载着百年文学积淀的经典,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奢侈。每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都代表着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甚至是一种人类精神的独特表达。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那些被誉为“世界级”的作家,他们的作品是如何在各自的文化土壤中孕育,又如何跨越国界,触动全球读者的心灵。我尤其好奇那些名字,我可能只在文学史的片段中听过,或者根本不熟悉。我想知道,他们是如何用文字构建出一个个鲜活的世界,塑造出令人难忘的人物,又如何在看似平凡的叙事中,蕴含着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的深刻洞察。这套书就像一个宝库,每一页都可能藏着一个等待被发掘的惊喜,一次与伟大灵魂的邂逅。我准备好放下手机,远离喧嚣,与这些文字进行一场深入而持久的对话,让它们引领我去探索更广阔的文学天地,去感受语言的无穷魅力。
评分当我第一次捧起这套书,一种庄重感油然而生。这不仅仅是一堆纸张的集合,它承载的是一个多世纪以来,全球文学的精华,是那些用文字丈量世界、用思想烛照人性的伟大灵魂的结晶。我一直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充满好奇,他们是如何在各自的创作领域,达到如此的高度,赢得如此的荣耀。我期待着在这套书中,发现那些我熟悉的名字,重温他们曾经带给我的震撼与感动。更让我心潮澎湃的是,那些我还不熟悉的名字,他们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怎样的文化背景,怎样的独特视角,能够让他们在世界文坛上熠熠生辉。我渴望着,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去感受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独特魅力,去理解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去拓展我认识世界的维度。这套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深入历史、对话思想、丰富心灵的非凡旅程。
评分一本沉甸甸的书,捧在手里,就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1901年到2017年,一百多年的文学史,就这么凝聚在我的书桌上。打开它,就好像推开了一扇扇尘封的门,里面是无数闪耀着智慧与情感的灵魂。我想象着当年的评审们,在浩如烟海的书卷中,如何艰难地抉择,最终将这份殊荣授予那些真正触及人类灵魂深处、以文字丈量世界、以思想点亮文明的作家。我会被那些陌生的名字吸引,然后迫不及待地去寻找他们的作品,去理解他们为何能获得如此崇高的肯定。也许是第一次读到某种地域的文学,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或是被某种深刻的哲学思辨所震撼。我期待着在这些文字中,看见人类共同的情感,那些关于爱、关于失去、关于希望、关于绝望的永恒主题,以最纯粹、最动人的方式被表达出来。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是一次与伟大灵魂对话的机会,一次拓展视野、丰富心灵的旅程。我渴望着沉浸其中,让那些文字在我的脑海里生根发芽,激荡起新的思考和感悟。
评分收到这套书的那一刻,我便感受到了一股沉甸甸的分量,那不仅仅是纸张和墨水的堆叠,更是百年文学积淀的厚重感。我一直认为,诺贝尔文学奖是对一位作家一生创作的最高肯定,它代表着某种普世价值和深刻的人文关怀。翻开这套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文学殿堂,每一位获奖者都是其中的璀璨明星。我期待着去发掘那些我还不熟悉的名字,去探寻他们作品的独特魅力。也许是一位我从未读过的东欧作家,他用悲悯的笔触描绘了历史的创伤;也许是一位我从未接触过的非洲作家,他用史诗般的叙事展现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困境。我相信,在这些文字中,我能找到对人性最深刻的理解,对生命最真挚的感悟。这套书不仅是一次阅读的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我准备好投入其中,让这些伟大的思想和情感,在我的心中激荡起涟漪,拓展我的视野,丰富我的灵魂。
评分这本书的到来,像是一场期盼已久的文学朝圣。1901年至2017年,这跨越了一个多世纪的文学瑰宝,集结了人类文明中最璀璨的文学之光。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这片文学的海洋,去认识那些用文字雕刻灵魂的大师们。我想了解,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土壤里,他们是如何用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去描绘世界的变迁,人性的复杂。也许我会发现一些我曾经仰慕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如今就在这套书里,让我有机会重温经典,获得新的理解。更让我兴奋的是,那些陌生的名字,那些我从未听过的名字,他们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怎样的思想,怎样的艺术力量,能够让他们跻身世界文学的殿堂。我期待着,在这浩如烟海的文字中,找到能够触动我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共鸣,找到那些能够让我重新审视生活、思考人生意义的作品。
评分多读书 读好书 多读好书
评分经典之作,值得慢慢品味。
评分非常有收藏意义,感谢我妈送我的礼物
评分非常有收藏意义,感谢我妈送我的礼物
评分多读书 读好书 多读好书
评分多读书 读好书 多读好书
评分质量不错?,正版图书,给予好评,希望大家能喜欢!谢谢?
评分非常有收藏意义,感谢我妈送我的礼物
评分好书啊!好书!好书啊!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