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古典園林蘊藏著老莊哲理、佛道精義、魏晉風流、詩文趣味,錶達瞭古人對心靈自由放逸的求索。中國古代名園的遺跡,留存至今的不足十之一二。幸而我們可以通過古人那些美得無以復加的園林詩歌,再現那煙雨迷濛中的黛瓦粉垣,綠水掩映著的小亭麯廊,月亮門前的幽深石徑,以及那小橋流水上結著閑愁的女子,領略中華文明的彆樣情趣與魅力。
 
     作者簡介
   主編簡介;
  
 薛保勤,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係,西安交通大學、陝西師範大學兼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著有《讀悟天下》《從紅色革命到綠色革命》《青春的備忘》《送你一個長安》《給靈魂一個天堂》。有兩部作品榮獲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奬,一部作品榮獲柳青文學奬。
  
 李浩,長江學者,西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在復旦大學中文博士後流動站師從王水照先生,進行博士後研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傢、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中文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副會長兼《唐代文學研究》主編、陝西省詩詞學會副會長。
  
 作者簡介:
 董雁,陝西師範大學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及文化研究。在學術期刊上發錶《清代南北園林演劇消長與南北戲麯嬗變》《晚明文人園林觀演劇活動及其戲麯史意義》《江南園林雅集與晚明戲麯的繁榮》等中國園林文化方麵的科研論文多篇。
 
 
     精彩書摘
     《詩說中國 園林捲:明月鬆間》:
  在古人心目中,能夠通天地人神者,方有資格為王,這對確立及維係王權至關重要。擁有靈颱,意味著擁有瞭通天手段,從而也就獲得瞭為王的資格。在中國曆史上,為瞭讓政權獲得閤法的依據和象徵,哪怕是隻有金甌一片,甚至朝不保夕的小王朝,隻要有可能,也必定要設立“欽天監”,以示正統在茲。
  掌握通天手段以求為王,關鍵的一步是要獲知“天命”,所謂“順天應命”“奉天承運”等即是此意。那麼姬昌“犯上作亂”私自趕建靈颱之後,對周的“天命”有無幫助呢?答案是肯定的,《史記·周本紀》中記載瞭“八百諸侯會孟津”的故事。
  姬昌死後,商王朝內外交睏,由周滅商,改朝換代的格局已經形成,當時八百諸侯擁兵謀反,公然宣稱要推翻商朝。茲事體大,需要有知天命之人齣來領導。那麼,這個知天命之人是誰?正是姬昌的兒子姬發。
  八百諸侯,沒有人知道天命,隻有姬發一人知道。原因很簡單,雖然他隻是諸侯身份,但他絕對與眾不同,他已擁有瞭通天手段——姬昌趕工建造的靈颱,正屹立在周原高地之上;周室的巫覡正在靈颱上觀祲象、察時變,預告著天命的轉移。
  這番莊嚴神秘的景象,在當時八百諸侯心目中,無疑象徵著一個新的強大政權已在西部崛起,殷紂對通天手段的壟斷已被打破,因而他的統治正在日益失去其閤法性,不可避免地從動搖走嚮崩潰。
  瞭解瞭靈颱的性質與功能,就可以對姬昌“經始靈颱”的動機有一個深刻的認識。當時姬昌據有周原之地,繼承父祖之業,趁殷商衰敗之機,積極實施久已有之的“翦商”宏圖,以達到三分天下有其二。因此,使自己的行為閤法化,使自己的王權神聖化,是姬昌最迫切需要的。
  能滿足姬昌這個需要的,當然是人們對於天神的敬畏與信仰,以及體現這種敬畏與信仰的製度設施——靈颱。由靈颱而樹立起來的服膺天命的思想,成為周人徵服商朝的有力武器,從而嚮天下宣告一個由周人主宰的新時代已經開始。
  對應於靈颱的,還有靈沼。據劉嚮《新序》捲五記載:“周文王作靈颱及為池沼。”這說明,取土而成靈沼,堆高而成靈颱,靈沼應該在靈颱之下。高處的靈颱和低處的靈沼,象徵著古人心目中的神山和神水。後世園林中,山與水作為園林的骨架,其雛形大抵就來自上古時期的靈颱和靈沼。
  在上古時代,人們還不能科學地去理解山水,認為它神秘莫測,並懷著敬畏的心理加以崇拜。山是體量最大的自然物,它高入雲霄,仿佛有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以那時被人們想象為神仙的居所。而水則被認為是萬物中最為薄弱的,任何東西都無法漂浮在上麵,蓬萊仙山四周三萬裏弱水環繞,山上居住著仙人,它遙不可及,仙人隻有駕著飛龍纔能渡越弱水,抵達仙山。
  ……    
				
 
				
				
					《詩說中國 園林捲:明月鬆間》  引言  中國園林,是物質與精神的交融,是自然與人文的對話,更是數韆年來中國士大夫對天地精神的不懈追求與凝練。它並非簡單的植物堆砌或建築羅列,而是一個承載著深厚文化底蘊、哲學思想和審美情趣的藝術整體。從皇傢禦苑的磅礴大氣,到文人園林的麯徑通幽,再到寺廟園林的禪意靜謐,中國園林以其獨特的東方魅力,訴說著中華民族的古老智慧與民族精神。《詩說中國 園林捲:明月鬆間》一書,便緻力於深入探索中國園林的精髓,將詩歌的意境、哲學的思考、曆史的脈絡與園林的空間設計巧妙地結閤,帶領讀者走進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園林世界。  本書並非對園林進行的純粹的學術梳理,也不是一本簡單的圖冊,而是試圖通過一種更具感染力的方式,讓讀者“讀”懂園林,“品”味園林。我們選取瞭與園林意境高度契閤的中國古典詩詞作為切入點,以詩為引,以園為媒,層層剝繭,揭示中國園林背後的文化密碼。我們相信,當讀者跟隨詩歌的韻律漫步於園林之中,當他們體會到“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或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雅緻時,他們將更能理解園林設計者所傾注的心力,以及園林所能帶來的心靈慰藉與精神升華。  第一篇:詩意棲居,園林的精神內核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詩”不僅僅是一種文學形式,更是對生活的一種態度,一種境界。“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描繪的是一種寜靜緻遠的閑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流露齣的是一種超脫塵俗的淡泊。這些詩句所傳達的意境,恰恰是中國古代文人心目中最理想的居住環境。而園林,正是這種理想的物質化載體。  本篇將從詩歌齣發,探討中國園林的精神內核。我們將選取一係列經典的、與園林意境高度相關的詩歌,如李白的《月下獨酌》之中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所傳達的孤高與浪漫;王維的《山居鞦暝》之中的“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所展現的迴歸自然、寜靜緻遠的誌趣;陶淵明的《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這首詩中的“心遠”二字,更是點明瞭園林的精神所在——它並非僅僅是物理空間的遠離,更是心靈的超脫。  通過對這些詩歌的解讀,我們將深入分析中國文人如何將自身的哲學思想、人生感悟融入到園林的設計之中。例如,儒傢所倡導的“天人閤一”,在園林中體現在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建築與環境的融為一體;道傢所追求的“道法自然”,則讓園林成為自然山水的縮影,追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自然之趣;佛傢禪宗的“空寂”與“無我”,則為部分園林帶來瞭超凡脫俗、靜思冥想的氛圍。  我們還將探討園林如何承載中國人的情感世界。在喜慶之時,園林可以成為宴飲遊樂的場所,如“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所描繪的熱烈場景;在悲傷之時,園林又是寄托哀思、撫慰心靈的所在。而“明月鬆間”所蘊含的意境,更是將中鞦佳節的思念、清高孤絕的節操、以及對生命永恒的思考融為一體,成為中國園林意境中最具代錶性的意象之一。  第二篇:山水寄情,園林的造景藝術  中國園林,尤其擅長將有限的空間,通過精妙的造景手法,營造齣無限的意境。這種造景藝術,深受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影響。山水畫中的“可行、可望、可遊、可居”的原則,在園林設計中得到瞭完美的體現。園林的空間布局,並非一覽無餘,而是通過麯摺的路徑、錯落的景物,引導遊人一步一景,步移景異,在有限的空間裏獲得遊覽無限山水的體驗。  本篇將深入剖析中國園林的造景藝術,並以詩歌中的山水意象為綫索。我們將重點解讀那些描繪山水景緻的詩歌,例如“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如何啓發瞭園林中對水景和遠景的設計;“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又如何體現瞭園林中對聲音的巧妙運用,以靜襯動,以聲顯靜。  我們將詳細介紹園林中的主要造景元素:     山石:掇山是中國園林的核心技藝之一。我們探討不同風格的假山,如疊石、洞穴、峰巒等,如何模仿自然山脈,營造齣崇山峻嶺的磅礴氣勢,或是丘陵溪澗的婉約情緻。例如,蘇州園林中的太湖石,以其瘦、透、漏、皺的特點,被譽為“皺雲”,其形態韆姿百態,極富藝術感染力,恰如“山色空濛雨亦奇”的詩境。    水景:水在中國園林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視覺上的點綴,更是靈動的生命之源。我們分析池塘、溪流、瀑布等不同形式的水景,它們如何與山石、植物相結閤,營造齣“山因水而活,水因山而媚”的和諧畫麵。李白“飛流直下三韆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麗詩句,也常常成為仿建瀑布時的靈感來源。    植物:植物是中國園林中最具生命力的元素。我們不僅探討常見樹木、花卉的選用,更關注它們在四季變化中所展現齣的不同姿態,以及它們所蘊含的文化象徵意義。例如,鬆柏象徵堅韌不拔,竹子象徵虛心有節,梅花象徵傲雪獨立。“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這句詩便是對梅花精神的絕佳詮釋,也是許多園林中不可或缺的景緻。    建築:亭、颱、樓、閣、榭、廊、橋等建築,是中國園林的點睛之筆。它們不僅滿足瞭遊人的休憩、觀賞功能,更巧妙地將人引入景,並與自然融為一體。“小橋流水人傢”,寥寥數語,勾勒齣一幅充滿詩意的生活畫麵,也正是中國園林中對建築與景緻融閤的極緻追求。  在本篇中,我們還將重點解析“藉景”和“框景”等園林造景的獨特手法。藉景,是將園外景物納入園內,使園林空間得以拓展,如“遠山含黛,近水含煙”,將遠處的自然美景引入園中,達到“雖身處樊籠,心已在山野”的境界。“框景”則是通過門窗、洞口等,將景物“框”入畫中,形成一幅幅動態的風景畫。  第三篇:移步換景,園林的遊賞體驗  中國園林的空間設計,講究“麯徑通幽”、“步移景異”。它不像西方古典園林那樣追求軸綫的對稱和一覽無餘的開闊,而是通過麯摺迴環的遊廊、蜿蜒起伏的小徑,將遊人引入一個充滿驚喜的探索過程。每一處轉角,都可能遇見新的景緻;每一個迴眸,都可能發現彆樣的風光。這種設計,不僅增加瞭遊覽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它模擬瞭人在山野中探索的體驗,讓遊覽本身成為一種富有意趣的活動。  本篇將聚焦於園林的遊賞體驗,並結閤詩歌中描繪的行旅、隱逸、尋幽等主題。我們將分析園林中路徑的設計如何引導遊人的視綫,如何製造“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例如,在蘇州園林中,常常利用粉牆黛瓦的阻隔,在不經意間形成“藏”與“露”的對比,使得園林的空間顯得更加豐富和深邃。  我們還將探討園林中的“景”是如何與“情”相結閤的。園林並非僅僅是靜態的景物組閤,它更是一個可以引發情感共鳴的空間。當遊人漫步於“麯廊通迴”之中,看到“垂柳依依”,可能會聯想到離愁彆緒;當他們置身於“亭颱樓閣”之上,憑欄遠眺,可能會引發“人生幾何”的感慨。“蠟燭有心還惜彆,ረዳ無情更愛嬌”這句詩,雖然描繪的是人事的離彆,但其所蘊含的情感,也常常會在園林中,通過特定的景緻,被喚起。     廊:麯廊不僅連接著各個景緻,本身也是一道風景綫。它的麯摺變化,使得遊人在行走過程中,視綫不斷被引導,也使得園林空間顯得更加豐富。    橋:各式各樣的橋梁,如拱橋、平橋、九麯橋,不僅僅是交通工具,更是園林中的重要景觀。九麯橋的設計,更是巧妙地延長瞭遊覽路徑,並使得水麵上的景緻可以被多次觀賞。    門洞與窗:門洞和漏窗的設計,更是園林“隔而不絕”、“疏而不漏”的空間處理手法的體現。它們既能將景物“框”入畫中,又能在視覺上産生延續感,使得有限的空間顯得更加廣闊。  “明月鬆間”作為本書的題眼,更是將遊賞體驗推嚮瞭極緻。在月夜之下,清輝灑落,鬆影婆娑,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鬆香。這樣的場景,本身就是一種最美的體驗。它提醒我們,園林不僅僅是白天的賞玩之地,更是夜晚的詩意棲居。在靜謐的月色下,人與自然達到瞭一種最深的契閤。  第四篇:詩詞尋蹤,園林中的文化符號  中國園林,是中華文明的縮影,它融閤瞭曆史、哲學、文學、藝術等多種文化元素。在園林之中,許多景物、建築,甚至名稱,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典故和詩詞意境。通過追尋這些文化符號,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園林的設計意圖,以及它所承載的文化內涵。  本篇將以“詩詞尋蹤”為主題,帶領讀者在園林中發現那些隱藏的詩意。我們將選取一些具有代錶性的園林,如蘇州拙政園、留園,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等,通過具體的實例,講解園林中的景名、建築名稱,以及它們與經典詩詞之間的淵源。  例如,“玉蘭堂”可能取自“麯院風荷”中玉蘭花盛開的景象,呼應著“綠肥紅瘦”的詩句;“半山亭”可能化用“欲上青天攬明月”的豪情;而“水榭”的設計,則常常與“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的詩句相映成趣。  我們還將探討園林中一些經典的文化符號,如:     “花鳥畫”意境的營造:許多園林通過精心布置的花卉和引種的鳥類,來營造齣生機勃勃、充滿詩意的“花鳥畫”意境。例如,“綠蔭軒”中可能會種植形態優美的植物,並邀請善於鳴唱的鳥兒駐足,構成一幅動態的畫捲。    “漁樵耕讀”主題的體現:部分園林會通過設置漁具、茅屋、耕作工具等,來營造齣“漁樵耕讀”的隱逸生活場景,呼應著“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寜靜無以緻遠”的古訓。    “四時景”的安排:中國園林非常注重四季景色的變化,不同的季節,會有不同的花卉開放,不同的樹木呈現不同的色彩。這種對時令的重視,也體現在許多詩歌之中,如“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本書將通過大量的引經據典,將園林中的景物與相應的詩詞巧妙地連接起來,讓讀者在欣賞園林之美的同時,也能領略到中國古典詩詞的博大精深。當我們站在“聽雨軒”中,聽到雨滴落在芭蕉葉上的聲音,心中自然會湧起“梧桐更兼細雨”的愁緒;當我們漫步於“月洞門”之外,看到“鬆間明月”的光影,更能體會到“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的寜靜與詩意。  結語  《詩說中國 園林捲:明月鬆間》一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種全新的理解和欣賞中國園林的方式。我們希望通過詩歌的引航,哲學的啓迪,曆史的追溯,以及對造景藝術的細緻解讀,讓每一位讀者都能在園林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詩意棲居。  中國園林,是曆代匠人與文人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審美情趣的集中體現。它不僅僅是物質的建築,更是精神的寄托。當我們走進園林,不僅僅是在欣賞景物,更是在與古人對話,與自然交流,與自己的內心進行一場深刻的對話。“明月鬆間”的清幽,是自然之美,也是心境之美。希望本書能夠成為您探索中國園林,感受東方韻味的得力助手,讓您在鋼筋水泥的都市叢林中,也能尋得一片寜靜緻遠的詩意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