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传统吴式太极拳入门诀要》主要内容包含:
三种套路,循序渐进,适合广泛人群:
10式,适合没有太极拳基础,练拳时间少的读者;
18式,适合学过太极拳,想开始接触吴式太极拳的习练者;
28式,适合吴式太极拳的进阶习练者和参赛者。
作者简介
张全亮,自幼酷爱武术,习练多种拳法。20世纪70年代先后师从八卦掌名家李子鸣学习梁式八卦掌、太极拳名家王培生学习吴式太极拳。2005年创立“北京大兴鸣生亮武学研究会”,现在全国及海外已设有48个辅导站,8个分会。2009年和2014年,分别主持申报吴式太极拳(北派)成为北京市市级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先后出版了8部太极拳、八卦掌方面的专著,发行光盘20碟,发表论文、文章300余篇。现任北京市八卦掌研究会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大兴区武术协会名誉会长,《武当》杂志顾问。曾担任央视《武林大会》传统武术擂台赛专家评委、总裁判长,央视“武林盛典”训练营主教练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吴式太极拳的源流与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
吴式太极拳的奠基与定型
南吴北王
吴式太极拳(北派)的四个里程碑
我与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概要
吴式太极拳(北派)的内容和特点
吴式太极拳的健身与技击原理
吴式太极拳六原则
吴式太极拳的文化价值
传统吴式简化太极拳10式
吴式太极拳的基本动作
10式名目
动作图解
传统吴式简化太极拳18式
18式名目
动作图解
传统吴式简化太极拳28式
28式名目
动作图解
附录
传统吴式太极拳十五论
受益者的回声
前言/序言
因与张全亮先生多年朋友的关系,在他的这本《传统吴式太极拳入门诀要》付梓之前,我便见到了这本书的原稿。张先生的意思,无非是想让我看完之后提些意见以便修改;而就我而言,则是沾了近水楼台的光,得以先睹为快。
看完之后,我觉得应该写点什么,把我对张全亮先生的一些了解和我看完这部书稿后的一些感受告诉读者,以期为朋友们阅读本书和学习吴式太极拳提供一些帮助。
对于张全亮先生,即便没有读过他的书,只要您是武术、特别是太极拳爱好者,恐怕多少都会对他有些了解。在众多的报纸杂志和电视节目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他写的文章或关于他的节目。而他所传承的吴式太极拳,2009年和2014年先后被评定为北京市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一切充分说明,张全亮先生的确是当代中国武林一个有很大影响力的重量级人物。
张全亮先生的成就,我以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他本人功夫上的造诣,一个是他在传承和发展中华武术方面的突出贡献。关于这两方面的内容,我不想多说,因为各位所了解的,也许一点儿都不比我少。这里,我只想和朋友们讨论一个问题,就是张全亮先生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
说到张全亮先生成功的原因,我突然想到了张先生早年的一件事。那时,他还是个青年,在他的家乡北京大兴农村当党支部书记。那里的土地,是数十年来永定河决口的泥沙淤积而成的,下面如同筛子眼儿一般,无论给庄稼浇多少水、施多少肥,很快就会渗漏无遗。这对庄稼的生长十分不利,所以长久以来,全村人都靠吃国家供给的统销粮过日子。为了解决这个漏水漏肥的问题,张全亮费尽了心思,最后想出了压住“草鸡毛”(通过植树造林、打井灌溉把见风就起的流沙稳住)、削平“骆驼背”(把高低不平的沙丘推平)、堵上“筛子底”(改良土壤解决沙地漏水漏肥的问题)等办法,带领乡亲们解决了这个近20年都解决不了的难题。这在当时简直就是个神话,为此,张全亮先生还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执着、勤奋、刻苦、善于思考和总结,这是张全亮先生能够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但,我认为,这还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是什么?就吴式太极拳而言,开始时是出于对武术的痴迷、酷爱,而后来,则是出于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武术、中华传统文化的强烈的责任心!因为,如果没有了这些,便没有了动力;而没有了动力,执着、勤奋、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等等,一切一切都将无从谈起。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才舍知道,我们要具有怎样的精神、怎样的态度、怎样的方法才能真正地把太极拳学好、练好。
这一点,是我首先要告诉各位朋友的,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
现在,我再来说说张全亮先生在本书中所介绍的三个套路。
这三个套路,有的是在传统套路的基础上去掉了一些式子,然后再按照原来的先后顺序重新组合到了一起,每个式子的动作都原封未动;有的则是抽取现成的式子组合而成的全新的套路。所以,这些简化后的套路,仍然是传统套路,我们仍将其称为传统太极拳。
《养气蓄锐:中华内家拳流派精要》 编著者: (此处可填入虚构的编著者姓名,例如:顾明轩、陈道远等,以增加真实感)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入虚构的出版社名称,例如:华夏武学出版社、东方文化书局等) 出版日期: (此处可填入虚构的出版日期,例如:2023年10月) 图书简介: 一、 书籍定位与价值: 《养气蓄锐:中华内家拳流派精要》是一部深入浅出、系统梳理中国传统内家拳发展脉络与精髓的力作。本书并非泛泛而谈,而是着眼于那些历经岁月洗礼,至今仍焕发着勃勃生机的几大主流内家拳派,通过对其理论体系、技术特点、身法要诀、心法修为的精细剖析,为广大武术爱好者,特别是对内家拳抱有浓厚兴趣的初学者,提供一条清晰、可靠的入门与进阶之路。 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其“精要”二字。内家拳博大精深,流派众多,若无明师指引,初学者往往容易迷失在繁杂的招式和理论之中。本书则以“提纲挈领、深入浅出”的编辑思路,选取了当下最广为流传、体系最为成熟的几大内家拳派作为重点,对其核心理念、基本功法、以及最具代表性的技击运用进行归纳与阐释。我们力求做到,让读者在有限的篇幅内,能够准确把握每个拳派的灵魂所在,避免“只知其形,不知其意”的浅尝辄止。 本书的目标读者群体十分广泛: 初学者: 对于初次接触内家拳,希望了解不同拳派特点,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方向的读者,本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信息,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认识,少走弯路。 已入门者: 已经开始练习某种内家拳,但对拳理拳法仍感困惑,希望进一步深化理解,拓展视野的练习者,本书能提供不同拳派的视角,启发新的思考,促进技艺的提升。 武术爱好者: 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充满热情,希望了解内家拳在中华武术体系中的地位与贡献,感受其独特魅力的读者,本书将是一次愉快的文化体验。 健身养生人士: 认识到内家拳在强身健体、调和气血、宁心静气方面的显著功效,希望将其作为一种健康生活方式的实践者,本书将介绍如何通过内家拳的练习达到养生延年的目的。 二、 内容体系与亮点: 本书的架构设计严谨而富有逻辑性,从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 第一篇:内家拳概论——溯源与定格 内家拳的起源与发展: 简述内家拳的形成背景,辨析其与外家拳的区别,追溯其历史渊源,重点介绍内家拳“以柔克刚”、“用意不用力”等核心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 内家拳的几大主流流派: 概述少林、武当、峨眉等传统武术体系的演变,重点突出如陈式太极、杨式太极、形意拳、八卦掌、孙式太极等在内家拳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流派,介绍它们各自的形成历史、代表人物及其在武术史上的地位。 内家拳的练习宗旨与方法: 阐述内家拳练习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追求技击的胜负,更是身心的和谐统一。详细介绍“三性归一”(性、命、情)、“形、气、神”的协调,以及“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修炼层次。 第二篇:陈式太极拳——刚柔相济的动感之美 陈式太极拳的历史传承与风格特色: 追溯陈王廷创拳的传说,介绍陈式太极拳“震、抽、领、进、退、吞、吐、起、落、曲、直、缓、急”等独特的用劲和风格特点。 基本功法详解: 桩功: 重点介绍“混元桩”的要领,包括身体姿势、呼吸方法、意念引导,以及其在培养内劲、疏通经络方面的作用。 基本步法: 阐述陈式太极的“进退缠丝步”,强调步法的转换、虚实的配合,以及如何通过步法带动全身的协调运动。 缠丝劲的练习: 这是陈式太极拳的灵魂。本书将系统讲解顺缠丝与逆缠丝的区分与运用,讲解如何通过手臂、腰身、腿部的协调动作,形成连绵不断的螺旋劲。 套路精要解析: 以陈式太极拳“一路”(老架一路)为例,选取其中几个最具代表性的动作,如“金刚捣碓”、“白鹤亮翅”、“斜飞势”等,深入剖析其动作要领、劲力运用、呼吸配合以及技击含义。强调其“刚中带柔,柔中带刚,快慢相间,刚柔并用”的特点。 第三篇:杨式太极拳——舒展大方的健身典范 杨式太极拳的渊源与流传: 介绍杨露禅宗师“杨无敌”的传奇经历,以及杨式太极拳如何演变成当下最为普及的太极拳流派。 杨式太极拳的健身价值: 重点阐述杨式太极拳“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练习特点,以及其在调和气血、舒筋活络、增强心肺功能、改善体态方面的显著效果。 基本功法要点: 中正安舒的体态: 强调“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坐胯”等基本要求,以及如何在练拳过程中始终保持身体的正直与放松。 引进落空与听劲: 详细解释“引进落空”的技击原理,以及如何通过“听劲”感知对方的劲力变化,从而做出最恰当的应对。 缓慢连绵的动作: 介绍杨式太极拳动作缓慢、匀速、连绵的特点,以及如何在此过程中保持气沉丹田、意念集中。 套路精析(如简化二十四式): 选择经典的杨式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选取“起势”、“野马分鬃”、“白鹤亮翅”、“搂膝拗步”等动作,讲解其流畅的动作连接,强调“身法、手法、步法、眼法、心法”的融会贯通,以及其舒展、圆活、沉稳的风格。 第四篇:形意拳——内壮外猛的拳学之道 形意拳的理论基础与创始人: 介绍形意拳“以意为帅,以气为辅,以形为马”的独特拳学思想,以及姬隆风(心意六合拳)和李洛能(形意拳)的历史贡献。 五行拳的奥秘: 深入讲解形意拳的“五行拳”:劈、崩、钻、炮、横。 劈拳(金): 讲解其刚猛、直劲、发力特点,以及“顶、抱、对、截、推”的劲力变化。 崩拳(木): 阐述其快速、穿透、爆发力,以及“进、退、顾、盼、定”的步法配合。 钻拳(水): 介绍其螺旋、穿插、钻劲,以及“顶、穿、撞、磕、按”的劲力运用。 炮拳(火): 讲解其浑圆、爆发、穿杨的劲力,以及“进、退、横、竖、直”的劲力方向。 横拳(土): 阐述其沉稳、厚实、抱守的劲力,以及“起、落、闪、进、退”的步法特点。 十二形拳的精髓: 简要介绍形意拳模仿十二种动物(龙、虎、熊、猴、鸡、鹰、燕、蛇、马、鹞、犬、鸡)的“十二形拳”,并选取其中一两种最具代表性的进行举例说明,讲解其模仿动物的神韵与劲力特点。 第五篇:八卦掌——变幻莫测的穿梭迷踪 八卦掌的起源与创始人: 介绍董海川的传奇故事,以及八卦掌“以步法为主,身法为辅,变化无穷”的核心特点。 走转的基本功: 详细讲解八卦掌的“走转”功法,包括“单换掌”、“双换掌”、“行步”等,强调“穿”、“拧”、“转”的动作要领,以及如何在走转中保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 掌法的变化与运用: 介绍八卦掌常见的掌法,如“穿掌”、“劈掌”、“撩掌”、“托掌”、“按掌”等,讲解其如何与步法、身法结合,形成变化多端的攻击与防御。 连环掌与身法: 重点阐述八卦掌的“连环掌”概念,即动作一气呵成,变化无端。同时,深入讲解八卦掌独特的身法,如“猫步”、“蛇形步”等,以及如何通过拧腰转胯、闪展腾挪来规避对方的攻击。 第六篇:武术修养与身心调和——内家拳的深层境界 意念的引导与控制: 强调内家拳练习中“意念”的重要性,如何通过意念引导气血,如何集中注意力,如何达到“气沉丹田”、“神意合一”的境界。 呼吸的方法与技巧: 介绍内家拳常用的几种呼吸方法,如“自然呼吸”、“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等,以及如何在不同的动作和练功阶段调整呼吸。 松静自然与内外兼修: 强调内家拳练习并非一味追求力量与速度,更注重“松”、“静”、“自然”,以及通过练习达到“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内外兼修之功。 内家拳的技击原则: 总结内家拳在实战中的基本原则,如“不争一时之长短”、“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化被动为主动”等,并强调“不恋战”、“知己知彼”的重要性。 三、 语言风格与呈现形式: 本书在语言上力求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武术术语。对于必要的专业名词,会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行文风格上,既有严谨的学术考据,又不失生动的武术韵味。 为了增强读者的理解和练习效果,本书将大量运用: 高清实拍的动作分解图: 针对每一个重要的功法和套路动作,都将配以精细的分解图,从不同角度展示动作要领和身体姿态,帮助读者精确模仿。 示意图与理论图解: 对于“缠丝劲”、“五行”、“八卦”等抽象概念,将辅以清晰的示意图进行可视化解读。 对比分析: 在介绍不同拳派的同类动作或概念时,将进行有针对性的对比分析,突出其异同与特点。 历史典故与名人轶事: 穿插一些与拳种相关的历史典故和名人轶事,增加阅读的趣味性,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拳种的历史文化背景。 四、 结语: 《养气蓄锐:中华内家拳流派精要》不仅仅是一本武术技法书籍,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与身心锻炼的智慧结晶。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帮助更多的读者走进内家拳的殿堂,感受其博大精深的魅力,并从中获益,实现身心健康、气质提升的终极目标。这是一次对中华武术瑰宝的深度挖掘与精细呈现,是对传统文化传承与推广的一次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