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奥林匹克之旅

冬季奥林匹克之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燕萍 著
图书标签:
  • 冬季奥运
  • 奥林匹克
  • 体育
  • 冰雪运动
  • 旅行
  • 纪实
  • 文化
  • 历史
  • 赛事
  • 冬奥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4296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199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22年2月4日至20日,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北京、张家口举行。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目前世界上规模*大的冬季综合性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届,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二十二届。一直以来,由于地域和我国冰雪运动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民众对于冬奥会的了解并不如夏季奥运会充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在家门口观看2022年冬奥会,本书以冬奥会的发展历程为主线,从申办历程、奥运元素、开幕式与火炬传递、赛事简况、中国参赛情况、幕后故事和奥运百科等几个板块对历届冬奥会进行了梳理性介绍。

作者简介

杨燕萍,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中心兼职研究及管理人员,现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理学院。曾多年从事奥运研究管理及奥运研究工作,参与了“决战之年奥运培训工作研究”“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培训效果评估研究”等项目研究工作,担任过“2008北京奥运总体研究(OGI)”项目管理总监,发表过《奥运助推高校科学研究》《决战之年的北京奥运市民教育研究》等文章。

目录

第一届:1924年夏蒙尼冬奥会
第二届:1928年圣莫里茨冬奥会
第三届:1932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
第四届:1936年加米施-帕滕基兴冬奥会
第五届:1948年圣莫里茨冬奥会
第六届:1952年奥斯陆冬奥会
第七届:1956年科蒂纳丹佩佐冬奥会
第八届:1960年斯阔谷冬奥会
第九届:1964年因斯布鲁克冬奥会
第十届:1968年格勒诺布尔冬奥会
第十一届:1972年札幌冬奥会
第十二届:1976年因斯布鲁克冬奥会
第十三届: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
第十四届:1984年萨拉热窝冬奥会
第十五届:1988年卡尔加里冬奥会
第十六届:1992年阿尔贝维尔冬奥会
第十七届:1994年利勒哈默尔冬奥会
第十八届:1998年长野冬奥会
第十九届: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
第二十届:2006年都灵冬奥会
第二十一届: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
第二十二届:2014年索契冬奥会
参考文献
后 记

精彩书摘

历史上首届冬奥会的由来并非一帆风顺。虽然一直以来单独举办冬奥会是许多人的愿望,但由于瑞典、挪威等冰雪运动发达国家的抵制,这一愿望一直没有成为现实。1908年伦敦奥运会因增加了花样滑冰项目而大受欢迎,1920年的安特卫普奥运会因将花样滑冰和冰球列入比赛项目而广受好评。因此 1924年第八届奥运会的东道主法国提出了单独举办冬季运动会的设想,并得到了国际冰球联合会、国际滑雪委员会(国际滑雪联合会的前身)以及一些国际奥委会委员的支持。1921年在洛桑举行的第七届国际奥委会全会,讨论并通过了法国的提案,但由于对比赛可能产生的影响没有把握,会议决定在1924年巴黎奥运会前举行冰雪运动项目比赛,并避开了“奥运会”的字眼,而是以“奥林匹亚德冬季体育周”的名义开展,举办地定在法国夏蒙尼。
作为冬奥会的开端,夏蒙尼冬奥会在1924年举办时被命名为“第八届奥林匹亚德冬季体育周”,直到两年后的 1926 年,国际奥委会才正式为它正名,确认其为第一届冬奥会。
……
《冬季奥林匹克之旅》 一、 序言:冰雪世界的呼唤 当第一片雪花悄然落下,当寒风裹挟着凛冽的清冷席卷大地,当万物沉寂在银装素裹的静谧中,一个充满活力、激情与拼搏的冰雪世界便缓缓拉开了帷幕。这不仅仅是季节的轮回,更是一场属于人类勇气、技巧与极限挑战的盛大庆典——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将全球的目光聚焦于冰雪之上,汇聚了无数运动员的汗水、泪水与荣耀,也点燃了亿万观众心中对速度、力量与美的无限向往。 本书《冬季奥林匹克之旅》旨在带领读者踏上一段深度探索冰雪运动奥林匹克辉煌历程的旅程。我们不只是简单地罗列奖牌榜,也不止于讲述激动人心的赛事瞬间。我们的目标是深入挖掘每一项冬季运动背后的故事,理解其演变的轨迹,感受那些在严寒中绽放的人类精神光辉。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从最初简陋的冰上娱乐,到如今科技与艺术完美融合的顶级竞技,我们将共同见证这项运动如何从一项区域性的活动,成长为影响全球的体育盛事。 在接下来的篇章中,你将有机会了解那些在冰雪上书写传奇的运动健将,他们的非凡技艺,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以及他们在荣誉面前所展现出的谦逊与风度。你还将走进那些承载着奥运梦想的冰雪场馆,感受那里弥漫着的紧张与期待。我们将一同回顾那些经典的比赛,重温那些足以载入史册的瞬间,品味其中的策略、智慧与不可思议的逆转。 《冬季奥林匹克之旅》是一部关于勇气、毅力、梦想与团结的史诗。它是一扇窗,让你窥见一个由冰雪构筑的精彩世界;它是一面镜,映照出人类在极限挑战中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无论你是否是冰雪运动的狂热爱好者,这本书都将为你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你领略这项运动的深邃魅力,感受它所传递的积极能量。让我们一起,踏上这场精彩纷呈的冬季奥林匹克之旅。 二、 冰雪起源:从野趣到竞技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历史,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它深深植根于人类在寒冷气候下的生存与娱乐需求。早在遥远的史前时代,北欧和亚洲北部的居民便已掌握了利用冰雪进行活动的技巧。考古学家们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发现的史前雪橇和滑雪板,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它们最初的用途无疑是为了便于在积雪覆盖的地区狩猎和出行,而非现代意义上的体育竞赛。 在古代文明中,虽然没有系统的冬季运动会,但一些与冰雪相关的娱乐活动已初见端倪。例如,古希腊的某些文献中曾提及冬季进行的一些冰上活动,虽然其具体形式已不可考,但足以证明人类对冰雪运动的早期探索。 真正将冬季活动推向竞技化道路的是19世纪。随着欧洲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和交通运输的便利,人们开始在冬季享受更多的休闲时光,而冰雪运动也逐渐从实用的生存技能演变为一种时尚的社交和体育活动。在瑞士、奥地利、挪威等拥有漫长冬季的国家,滑雪、滑冰、雪橇等运动日益普及。 挪威是现代冬季运动的重要发源地之一。19世纪末,挪威人将滑雪运动发展得炉火纯青,并在国内举办了多次滑雪比赛,其中最著名的“霍尔门科伦滑雪节”至今仍是挪威冬季体育的标志。同样,在花样滑冰领域,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也纳等地的冰上表演和比赛吸引了大量观众,将这项优雅的运动推向了世界舞台。 这些区域性的、非正式的冬季运动比赛,为后来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它们证明了冬季运动的吸引力和竞技潜力,也激发了人们将其纳入奥林匹克大家庭的愿望。然而,将冬季运动正式纳入奥运会,并非易事,它涉及到国际奥委会的决策、各项运动的规范化以及申办城市的条件等等。这一过程,将在后续的章节中详细展开。 三、 奥运曙光:冬季运动的整合之路 将冬季运动正式纳入奥运会的想法,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经过了多方人士的积极推动和漫长的酝酿。早期的奥运会,在现代奥林匹克之父皮埃尔·德·顾拜旦的倡导下,主要以夏季项目为主,因为这些项目在当时的普及程度和组织难度上都相对较低。然而,随着冬季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日益流行,特别是滑雪、滑冰等项目在欧洲和北美的蓬勃发展,许多人都认为,奥林匹克运动会应该能够包容这些精彩的冬季项目。 早在1908年,在伦敦举行的奥运会上,就曾经将花样滑冰列为比赛项目,这被认为是冬季项目首次进入奥运会。四年后的191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也曾考虑过设立冬季项目,但由于当时冬季项目的组织和设施尚不成熟,未能实现。 进入20世纪20年代,冬季运动的国际化进程加速。国际滑雪联合会(FIS)和国际滑冰联合会(ISU)等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相继成立,为冬季项目的规范化和推广奠定了基础。在此背景下,将冬季运动设立为一个独立的奥运会赛事的声音越来越强烈。 终于,在1924年,国际奥委会做出了历史性的决定。在法国的夏蒙尼,举办了首届“国际冬季体育周”(International Winter Sports Week)。这场为期11天的赛事,汇集了来自16个国家的258名运动员,他们参加了滑雪(越野滑雪、跳台滑雪、高山滑雪)、滑冰(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球、雪橇(俯式冰橇、有舵雪橇)等项目。虽然最初并没有“冬季奥运会”的名称,但这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为冬季奥运会的正式诞生铺平了道路。 1925年,国际奥委会正式将“国际冬季体育周”定名为“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Olympic Winter Games),并决定每四年举办一次,与夏季奥运会错开两年举行。1928年的瑞士圣莫里茨冬季奥运会,是第一届正式冠以“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之名的赛事。 从夏蒙尼的星星之火,到圣莫里茨的正式启航,《冬季奥林匹克之旅》将带您回顾这段充满挑战与智慧的整合之路。我们将探讨那些促成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关键人物和事件,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推广冬季运动方面的努力,以及冬季项目在奥林匹克大家庭中逐步确立其重要地位的意义。这不仅仅是几个项目的增加,更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拓展,是对人类挑战极限、追求卓越精神的更全面体现。 四、 冰雪传奇:项目解析与经典瞬间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丰富多样的项目上。每一项运动都承载着独特的挑战,都需要运动员付出艰辛的训练和非凡的努力。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探究一些最具代表性的冬季奥运会项目,了解它们的起源、规则,以及那些足以载入史册的经典瞬间。 滑雪系列:速度与高度的较量 高山滑雪: 这项将速度、技巧与勇气完美结合的运动,要求运动员在倾斜的山坡上,沿着预设的标志线高速滑降。从最早的单板滑降,到如今拥有回转、大回转、超级大回转和全能等多个细分项目,高山滑雪不断挑战着运动员的极限。我们将会回顾那些在陡峭雪道上风驰电掣的传奇人物,他们如何在失重与重力之间寻找平衡,如何在每一次过门中展现精准的控制。还记得那个在险峻赛道上创造奇迹的阿尔卑斯山脉的王者吗? 越野滑雪: 这是冬季奥运会中最能体现耐力和毅力的项目之一。运动员需要在平缓或起伏的地形上,依靠自身力量完成数十公里的长距离滑行。无论是传统技术还是自由技术,越野滑雪都是对心肺功能和全身协调性的极致考验。我们将追溯那些在雪原上不知疲倦、以惊人速度奔跑的身影,他们如何在漫长的比赛中保持节奏,如何应对严酷的天气条件。 跳台滑雪: 飞跃的瞬间,是对勇气与技巧的终极献礼。运动员助跑,在跳台边缘瞬间发力,腾空而起,在空中舒展身姿,追求最远的飞行距离和最优雅的姿态。这项运动充满了戏剧性,每一次腾空都是一次对未知的探索,一次对物理定律的挑战。我们将聚焦那些在空中划出完美弧线的“飞翔者”,他们如何克服恐惧,如何在短暂的滞空中超越极限。 自由式滑雪与单板滑雪: 近年来,这两个项目的发展尤为迅猛,它们将滑雪的技巧与体操、滑板等项目的元素相结合,充满了炫目的技巧和时尚的风格。从空中技巧的翻转腾挪,到U型场地和坡面障碍技巧的创意发挥,再到单板平行大回转的速度与对抗,这些项目为冬季奥运会注入了年轻与活力。我们将展现那些在空中展现惊人创造力的运动员,他们如何将雪板化为画笔,在冰雪上挥洒艺术。 冰上项目:优雅与力量的交织 速度滑冰: 在光滑的冰面上,运动员以超越人类极限的速度竞技。无论是短距离的爆发力,还是长距离的耐力,速度滑冰都对运动员的蹬踏力量、滑行技术和战术运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我们将重温那些在椭圆形冰道上你追我赶、不断刷新纪录的经典对决。 花样滑冰: 这是一项将体育与艺术完美结合的项目,运动员在音乐的伴奏下,完成各种高难度的跳跃、旋转和步法,用优雅的动作和饱含情感的演绎打动评委和观众。我们将欣赏那些在冰上翩翩起舞的“冰上精灵”,他们如何在音乐中诠释故事,如何将技术与情感融为一体。那些经典的节目,至今仍令人回味无穷。 冰球: 团队合作、速度、力量与激情的碰撞。冰球比赛是冬季奥运会上最受欢迎的集体项目之一。在高速的对抗中,队员们需要默契的配合、精准的传球和果断的射门,才能赢得比赛。我们将感受冰球场上那种永不放弃、为团队而战的精神,以及那些决定比赛胜负的瞬间。 雪橇与滑雪板:挑战速度与极限 雪车(有舵雪橇/无舵雪橇): 运动员利用重力的作用,在特制的赛道上高速滑行。这些项目是对团队协作、驾驶技术和勇气的高度考验。我们将体验那些在冰道上风驰电掣、挑战生理极限的惊险刺激。 俯式冰橇: 运动员面部朝下,以极高的速度滑行,对运动员的胆量和身体控制能力要求极高。 五、 幕后故事:汗水、泪水与梦想 在闪耀的奖牌背后,在震撼人心的比赛瞬间之后,是无数运动员默默付出的汗水、泪水和不懈的梦想。本书《冬季奥林匹克之旅》致力于揭示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奥运精神的内涵。 艰苦的训练: 每一位奥运健儿的成功,都离不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艰苦训练。我们将会看到,运动员如何在严寒中坚持训练,如何在伤病中咬牙挺住,如何将每一个动作打磨到极致。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到深夜的灯火阑珊,他们的训练场就是他们实现梦想的熔炉。 挑战与逆境: 体育竞技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运动员们会遇到伤病、低谷、误解,甚至是被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正是这些挑战,磨砺了他们的意志,让他们变得更加强大。我们将分享那些在逆境中重新站起来、在绝望中抓住希望的励志故事。 团队的力量: 许多冬季项目,特别是冰球和雪车,是高度依赖团队协作的。教练、队医、后勤人员,以及队友之间的默契配合,共同支撑着运动员走向胜利。我们将探索团队精神在奥运舞台上的重要性,以及那些为了共同目标而努力付出的集体。 家庭的支持: 运动员的家人,往往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家人的爱与鼓励是他们前进的最大动力。本书将展现那些在背后默默支持、分享喜悦与分担忧愁的家庭故事。 梦想的传承: 奥运会不仅是一场竞技,更是一场关于梦想的传递。老一辈运动员的经验和精神,激励着新一代的运动员不断追求卓越。我们还将关注那些在赛场之外,积极推广冬季运动、传承奥运精神的杰出人物。 六、 奥运遗产:冰雪运动的未来展望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影响,早已超越了赛场本身,它在世界范围内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并不断塑造着冰雪运动的未来。 推动冰雪运动普及: 奥运会的举办,极大地提升了主办国和全球范围内冬季运动的知名度和参与度。更多的人开始接触和喜爱滑雪、滑冰等运动,体育产业也随之蓬勃发展。 科技与创新: 为了更好地呈现比赛,也为了运动员能够发挥出更好的水平,奥运会不断推动着冰雪运动相关科技的进步,例如更先进的场地设备、运动器材和训练技术。 文化交流与国际理解: 奥运会是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各国运动员和观众汇聚一堂,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展现了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精神。 可持续发展: 随着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如何举办一届绿色、可持续的奥运会,已成为重要的课题。未来的冬季奥运会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冬季奥林匹克之旅》的结尾,我们将展望冰雪运动的未来。它将继续以何种方式发展?新的项目是否会涌现?运动员们将面临哪些新的挑战?无论前路如何,我们相信,那份源自冰雪世界的激情、勇气与拼搏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人类不断前行,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指引下,创造更多辉煌的篇章。 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记录,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愿这场冰雪的盛宴,能够点燃你心中的火炬,让你感受到奥林匹克运动的无穷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星辰之上的花园》,那一定是“绚烂”和“宏大”。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太空歌剧,但它避开了传统科幻作品中常见的冷硬技术描述,转而专注于描绘一个横跨数个星系的、融合了生物技术与美学哲学的文明。故事的主线围绕着一个由“光合文明”统治的星域展开,这个文明的社会结构完全基于对特定波段光线的吸收与转化,他们的城市就是巨大的、有生命的生态系统。作者构建的这个世界观极其完整且富有想象力,我读得最多的部分是关于“色彩语言”的描写,书中描述了不同颜色的光芒是如何承载复杂的哲学思想和情感的,这种设定新颖至极,远超我对传统语言的理解。主角团的设定也很有趣,他们是一群试图重新激活被遗忘的“恒星之歌”的流亡者。书中不乏宏大的战争场面,但这些战争的爆发点往往不是资源争夺,而是对美学理念和生存哲学的根本性冲突,这使得战斗场面充满了诗意和悲剧色彩。书中对于“生命形态多样性”的想象力更是令人惊叹,从漂浮在气体巨行星上的微生物到拥有集体意识的硅基生命体,每一个物种的描述都饱含科学的严谨和艺术的想象力。总的来说,这本书适合那些热爱史诗感、对宇宙的无限可能性充满好奇心的读者,它是一场视觉与智力的盛宴。

评分

翻开这本《冰雪奇缘:北极光下的冒险》,立刻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寒冷与壮阔感抓住了。作者的文字功力简直可以用“冰雕玉琢”来形容,每一个句子都像精心打磨过的冰晶,透着清冽的光泽。故事的主角,一个名叫艾拉的年轻探险家,为了追寻传说中能治愈失落记忆的“永恒之光”,毅然踏上了穿越北极圈的征途。书中对环境的描绘细致入微,我仿佛能感受到脚下厚厚的积雪发出的“吱嘎”声,以及极地之夜那种深邃到令人窒息的黑暗。尤其让我震撼的是关于自然力量的刻画,当暴风雪毫无预兆地袭来时,那种人类在自然伟力面前的渺小与无助,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书中穿插了大量关于萨米人古老传说的片段,这些传说为原本硬核的探险故事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艾拉在旅途中遇到的那些形形色色的角色——沉默寡言的猎人、热衷于研究极地生物的古怪教授——都栩栩如生,他们的动机和挣扎都相当复杂,绝非脸谱化的配角。这本书的节奏控制得非常好,紧张的求生情节和舒缓的、带有哲学思辨的内心独白交替出现,让人欲罢不能。读完后,心中留下的不是对“永恒之光”的探寻结果的在意,而是对生命中那些转瞬即逝却又无比珍贵的美好瞬间的深深眷恋。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极为考究,淡蓝色的封面搭配银色的烫金字体,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仪式感,非常值得收藏。

评分

《夜语者的低语》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被精心编织的、充满民间巫术气息的恐怖寓言。它并没有采用那种充斥着血腥和Jump Scare的廉价惊悚手法,而是通过营造一种挥之不去的、令人不安的“氛围感”来达到恐怖的效果。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终年笼罩在雾气中的欧洲小镇。小镇的居民对“夜语者”——一个传说中在月圆之夜窃取人们‘名字’的实体——怀有根深蒂固的恐惧。作者对细节的把控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比如,书中描述了镇上晾晒的衣物总带着一股潮湿的霉味,孩子们玩耍的声音总是被雾气吞噬得模糊不清,这种环境描写几乎是立体化的,让人感同身受地感到压抑。故事的视角不断地在几个核心家庭之间切换,每个家庭都藏着一个关于“夜语者”的可怕秘密,随着故事的推进,这些秘密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揭开,真相的残酷性远超想象。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记忆的不可靠性”的处理,很多时候,叙述者自己都无法确定眼前发生的是幻觉还是现实,这种叙事上的不确定性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焦虑感。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古老的、口述史诗般的韵律,充满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恐惧。它探讨的是集体无意识中的恐惧是如何通过仪式和禁忌被固化和传承的,读完后让人在关灯睡觉时都会不自觉地看向窗外。

评分

这本书,暂且称之为《蒸汽时代的钟表匠》,简直是一场结构精妙的文学迷宫。它的叙事手法极其大胆,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时间线在十九世纪末的伦敦和未来的某个反乌托邦城市之间频繁跳跃,初读时可能会有些许迷失,但一旦跟上了作者的节奏,那种解谜般的快感便会让人沉醉。核心人物是一位痴迷于时间机器发明的钟表匠,他的每一次对齿轮的调整,似乎都在预示着他自身命运的某种悖论。让我印象极其深刻的是作者对“时间”这一概念的哲学探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量子物理学的概念,但却用最富诗意的方式将其融入到人物的对话和内心独白中,探讨了自由意志与宿命论的永恒拉锯。例如,书中有一段描写钟表匠试图“修正”一次早逝的爱情,结果却导致了另一个更糟糕的连锁反应,那段情节的张力处理得近乎完美,让人拍案叫绝。配角的塑造也极为成功,尤其是那个亦正亦邪的侦探角色,他总是在关键时刻出现,给出一些模棱两可的提示,推动情节发展,他的每一句台词都充满了双关语和隐喻,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深意。全书的语言风格偏向于维多利亚时代的厚重感,词汇选择考究,句式复杂而富有韵律感,读起来像是在品鉴一首复杂的赋格曲。这本书挑战了传统的叙事规范,适合那些喜欢深度思考、不惧怕复杂结构的大胆读者。

评分

《铁锈与玫瑰:都市重建者的日志》这本书,风格走的是一种非常接地气的、略带颓废感的“后工业纪实文学”。它不像前几部作品那样追求宏大叙事或奇幻设定,而是将焦点集中在了一个被遗忘的、正在缓慢瓦解的巨型工业城市“灰烬港”的日常。主人公是一位负责城市基础设施维护的工程师,他的工作就是记录和修复那些摇摇欲坠的钢筋水泥、锈迹斑斑的管道和失灵的交通系统。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感”和对“微小坚持”的赞颂。作者的语言极其简洁、克制,充满了技术术语和对机械部件的精确描述,读起来有一种令人安心的秩序感,仿佛在阅读一份详尽的工程报告,但隐藏在这种秩序之下的是人类面对衰败的无力感。书中对光影的处理非常出色,总是将仅存的微弱的人类活动置于巨大的、冰冷的工业遗迹的阴影之下,突显出一种末世的美学。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人物群像的描绘,那些在废墟中依靠维修旧设备、贩卖回收零件为生的“拾荒者”和“修补匠”,他们身上有一种不屈服于消亡的坚韧。这本书探讨了现代文明的脆弱性以及个体在结构性衰败面前所能做出的微小但重要的贡献。它没有给出任何乌托邦式的希望,但它展示了在泥泞中依然会开出玫瑰的生命力,读完后让人对那些被忽视的、默默运转的城市基础设施产生一种深沉的敬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