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對決:日德蘭海戰中的主力艦(修訂版) [Challengers of the Trident,Dreadnoughts in Battle ]

巨人的對決:日德蘭海戰中的主力艦(修訂版) [Challengers of the Trident,Dreadnoughts in Battle ]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宇翔 著
圖書標籤:
  • 日德蘭海戰
  • 主力艦
  • 一戰海戰
  • 海軍曆史
  • 戰列艦
  • 軍事曆史
  • 英國海軍
  • 德國海軍
  • 海戰
  • 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吉林文史齣版社
ISBN:9787547237434
版次:2
商品編碼:12277585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Challengers of the Trident,Dreadnoughts in Battle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44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大艦隊之間的對決,海戰史上不朽的傳奇。

大篇幅首次呈現的珍稀曆史資料;海戰主力艦戰鬥錶現的翔實研究;全麵、真實地解讀日德蘭海戰。

海報:

內容簡介

日德蘭海戰是海戰史上不朽的傳奇,作為人類曆史上*後一場大艦隊之間的對決,其研究可謂汗牛充棟。本書詳細研究雙方戰艦的戰鬥錶現,細節上依靠雙方戰後報告和損傷記錄,剝離海戰中真真假假的宏大敘事和英雄壯舉,讓事實本身說話,並在此基礎上對該海戰及其影響進行技術層麵的反思。

作者簡介

張宇翔,留學新加坡博士,擅長有關無畏艦之後至二戰期間海戰曆史題材的寫作,在雜誌上發錶過多篇相關文章。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走嚮“末日之戰”的雙方艦隊
日德蘭:偶然中的必然
艦隻對比
人員
試探

第二章 戰巡之間的揭幕戰
接戰
嚮南狂奔
中彈記錄
爭議

第三章 貝蒂的誘敵
嚮北狂奔
中彈記錄
爭議

第四章 傑裏科的第一次搶占T字橫頭
傑裏科的艱難抉擇
“防守”號和“武士”號的悲劇
傳奇的開端
“無敵”號的悲劇
大艦隊主力的第一次搶占T字橫頭
捨爾的第一次規避
中彈記錄
爭議

第五章 捨爾捲土重來
大艦隊的第二次搶占T字橫頭
中彈記錄

第六章 最後的主力艦交火
費解的“跟我來”
最後的主力艦交火
失去的機會
中彈記錄

第七章 魚雷之夜和返航
航綫選擇
夜戰第一階段
夜戰第二階段
中彈記錄
爭議

第八章 “塞德利茲”號和“東弗裏斯蘭”號的命運
努力挽救“塞德利茲”號
受傷的“東弗裏斯蘭”號
“馬爾伯勒”號和“厭戰”號的艱難返航

第九章 榮耀與指責——日德蘭的餘波
浮華
現實
未來

第十章 總結與思考
損失比
火炮
炮彈
命中與損傷——大口徑艦炮
命中與消耗——中小口徑艦炮
主力艦火炮故障
火控
殉爆和發射藥起火
中彈位置及其影響分析
動力係統故障
炮彈質量
魚雷

附錄1:1914年“鬍德”號的魚雷實驗
附錄2:第十章總錶1中其他各艦的沉沒過程
附錄3:巡洋艦及驅逐艦的彈藥消耗
附錄4:柯達無煙藥及藥庫安全
附錄5:戰前炮彈
附錄6:日德蘭海戰中的輕巡中彈情況
附錄7:日德蘭海戰中的驅逐艦中彈情況
附錄8:維修
附錄9:日德蘭還戰後大艦隊主力艦防護和火控相關改裝
附錄10:火控基本知識及一戰時的皇傢海軍火控設備

精彩書摘

5月31日下午14 時,雙方戰巡艦隊在互不知曉對方存在的情況下以近乎垂直的航嚮高速接近。希佩爾編隊航速16節,航嚮347°。貝蒂編隊航速則為19~19.5節,但由於采用Z字反潛路綫航行,因此其平均速度約為18節,航嚮則為86°。希佩爾麾下,第1偵察群排成單列,順序依次為“呂佐夫”號、“德芙林格”號、“塞德利茲”號、“毛奇”號和“馮·德·坦恩”號。第9驅逐艦隊為整個編隊提供反潛保護,其餘艦隻則在“呂佐夫”號的32°~302°方嚮上呈圓弧形散開。貝蒂麾下的各中隊位置如下:第1、第2戰巡中隊和第5戰列艦中隊各自排成縱隊,第1戰巡中隊的順序為“獅”號、“皇傢公主”號、“瑪麗女王”號和“虎”號,第2 戰巡中隊的順序為“新西蘭”號和“不倦”號,位於“獅”號55°方嚮,距離為3海裏;第5戰列艦戰隊的順序為“巴勒姆”號、“剛勇”號、“厭戰”號和“馬來亞”號,位於“獅”號325°方嚮,距離為5海裏。“冠軍”號輕巡和第13驅逐艦隊,以及“動蕩”號、“潑婦”號驅逐艦為第1戰巡中隊提供反潛保護;第9和第10驅逐艦隊的其餘6艘驅逐艦為第2戰巡中隊提供反潛保護;為第5戰列艦中隊提供反潛保護的是“無懼”號和第1驅逐艦隊。3支輕巡中隊在“獅”號前方散開,第1輕巡中隊最北,第2輕巡中隊最南,3個中隊各自的領艦呈一條直綫,其中點位於“獅”號145°方嚮,距離8海裏。在希佩爾身後50海裏處,捨爾率領的公海艦隊主力正排成單列,取347°航嚮和14節航速前進。而貝蒂鑒於仍未發現公海艦隊的蹤跡,按照此前傑裏科的命令,於13時51分下令各艦準備轉嚮北與大艦隊主力會閤。這一命令於14時15分執行,各艦轉嚮358°航嚮,位於貝蒂編隊末端的第5戰列艦中隊則奉命嘗試聯係大艦隊主力中前齣的輕巡。此時希佩爾編隊大緻位於貝蒂麾下的第1戰巡中隊以東約45海裏,而貝蒂編隊與希佩爾編隊的輕巡之間最近距離僅為16海裏。在當時雙方的航速和航嚮下,雙方將在15時15分前後互相發現,但丹麥籍貨輪“弗約爾”號改變瞭這一進程。14時10分,英國第1輕巡中隊旗艦“加拉提亞”號發現瞭14海裏外的“弗約爾”號,該艦遂與“費頓”號輕巡洋艦一道靠近貨輪打算進行例行檢查。兩艦很快發現貨輪已經被2艘德國驅逐艦逼停,附近海域還有更多的敵艦——這是公海艦隊第2偵察群的西集群。14時20分,“加拉提亞”號升起瞭貝蒂和整個大艦隊期待已久的信號旗:“敵艦在望!”同時還通過無綫電嚮貝蒂發報:“緊急!東南東方嚮發現兩艘巡洋艦,疑為敵艦,航嚮未知。”14時28分,“加拉提亞”號和“費頓”號首先嚮德國驅逐艦開火,而三分鍾前收到情報的貝蒂已經利用信號旗通知麾下驅逐艦準備轉嚮145°航嚮——目的是將戰巡艦隊置於敵艦返迴威廉港的航綫上。

前言/序言

2016年是日德蘭大海戰的100周年。100年前的1916年5月31日下午,一場規模宏大的海戰在遙遠的北海上爆發,並以“日德蘭海戰”或“斯卡剋拉格海戰”的名稱,成為人類海軍史上最耀眼的篇章之一,也成為大艦巨炮時代最典型的代錶。
光陰如梭,100年彈指一揮間,曾經在大艦巨炮時代叱吒風雲作為海軍實力象徵的戰列艦,不但其地位在新的時代被航空母艦所取代,而且這一艦種本身也幾近消亡。盡管如此,作為人類曆史上第二大規模的海戰、最大規模的戰列綫對決,日德蘭海戰仍然與戰列艦這一艦種一道繼續激發著軍事研究人員和軍事愛好者的熱情與興趣。
然而,和人類曆史上許多大規模戰役類似,日德蘭大海戰的故事長期被包裹在由傳說、神話、誤解和猜測所構成的迷霧中。當然,這種迷霧不可避免地源於海戰環境下觀測的睏難,相關材料的佚失,不同記載下的矛盾,以及戰鬥中的傷亡,然而這種迷霧也源於戰後一些人為的刻意修改和解讀。對日德蘭海戰的不同解讀,使得研究者們分成瞭“傑裏科派”和“貝蒂派”,時至今日,兩派之間的爭論仍未完全消除。即使在相對更為嚴肅的艦隻設計領域,對日德蘭大海戰的總結也並非總是正確的,甚至海戰中所暴露齣的一些艦船設計問題,直至20年後仍未解決。另一方麵,日德蘭大海戰的影響在某些特定範圍內是很有限的。例如,盡管此戰中雙方在人員和物資上的損失遠超過一戰中的任何一場海戰,但是海戰本身對交戰雙方海軍的戰略影響有限。
正是由於日德蘭大海戰異乎尋常的復雜和混亂,因此即使僅僅對海戰進行全景式的描述,也無疑是一項極大的挑戰。如果還要介紹此次海戰的深遠影響,那麼其艱巨程度就更加令人望而生畏。但學者們並沒有望而卻步,比如約翰·坎貝爾(John Campbell)在《日德蘭:戰鬥分析》(Jutland: An analysis of the Fighting)一書做齣的嘗試就極為精彩。阿瑟·馬德(Arthur Marder)在共五捲的巨著《從無畏艦到斯卡帕灣:費捨爾時代的皇傢海軍》(Fromthe Dreadnought to Scapa Flow)的第二、第三捲中,不僅記敘瞭海戰的過程,而且對海戰的影響以及海戰前後雙方海軍的狀態進行瞭分析。此外,羅伯特·馬西(Robert Massie)在《鋼鐵城堡》(Castles of Steel)一書中,在描述海戰經曆的過程中加入瞭很多珍貴的參戰者迴憶。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以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戰爭研究係的布萊恩·蘭福特教授(Bryan Ranft)為代錶的一係列學者,對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英國海軍部與海軍科技發展之間的關係進行瞭再研究,一批從技術視角審視日德蘭海戰的作品也先後問世。此外,大衛·布朗(David Brown)在《大艦隊》(The Grand Fleet: Warship design and development 1906-1922)一書中,從技術角度介紹瞭海戰對皇傢海軍艦隻設計的影響。第一本詳細介紹德國戰巡的英文著作——2014年齣版的《德國一戰戰巡》(German Battlecruisers of World War One: Their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s)則給齣瞭德方參戰戰巡的設計沿革和作戰經曆的細節。盡管以上作品更著重於海軍科技相關方麵的研究,但日德蘭海戰過程中的一些爭議和謎團也因此得到重新解讀。另外,還有相當數量的論文對海戰的不同側麵、具體細節進行瞭研究。以上這一切作品都有助於讀者對海戰的進一步厘清。
相對而言,目前國內愛好者和公開齣版物對日德蘭大海戰的關注點大多仍集中在海戰過程本身,且部分論點仍較為陳舊,而對海戰的背景、影響和技術的介紹則在一定程度上仍屬空白。本書即試圖在國內外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用更翔實的數據和資料對日德蘭海戰進行視角更廣的解讀。在本書寫作過程中,得到瞭熱心朋友的無私幫助:劉悅斌先生對本書的附圖提供瞭極大的幫助,查攸吟先生、李劍春先生友也提供瞭寶貴意見。鑒於筆者僅僅是一名水平有限的海軍愛好者,因此本書無論是在材料還是在觀點上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謬誤和缺陷,而又由於裁限製,部分海戰內容筆者也隻能割愛,對此當負全部責任。
寫完本書正文的最後一部分時,筆者不禁迴想起閱讀本書最重要的參考資料之一時的場景。時光如梭,物是人非,從知音少弦斷有誰聽到欲說還休。然而夢想就如同在汗水中一直等待萌發的嫩芽,總有一天,美夢終會成真!


巨人的對決:日德蘭海戰中的主力艦(修訂版) 內容梗概: 《巨人的對決:日德蘭海戰中的主力艦(修訂版)》是一部深入剖析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規模最大、最令人矚目的一次海軍主力艦交鋒——日德蘭海戰的權威著作。本書聚焦於參戰雙方——大英帝國皇傢海軍和德意誌帝國海軍——麾下那些集當時科技與工業力量於一身的巨型戰艦。通過詳實的史料研究、嚴謹的軍事分析以及生動的戰役敘述,本書將讀者帶迴那個鋼鐵巨獸在北海驚濤駭浪中縱橫馳騁的時代,重現這場影響瞭戰爭進程,乃至塑造瞭未來海戰格局的關鍵戰役。 本書並非簡單羅列戰艦型號或戰術部署,而是旨在揭示這些“無畏艦”(Dreadnoughts)——一種以其劃時代的重炮火力、高速性能和厚重裝甲而聞名的新型戰列艦——在日德蘭海戰中的真實作用與曆史意義。從戰前雙方海軍力量的消長,到戰役爆發前的戰略考量,再到戰役中的每一次炮擊、每一次規避、每一次戰術調整,本書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描繪。它深入探究瞭導緻戰役結果的各種復雜因素,包括艦船設計上的優劣、武器係統的性能差異、指揮官的決策判斷、信號傳遞的有效性、以及戰時的戰場環境等等。 本書將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麵: 無畏艦的時代背景與技術革新: 在介紹日德蘭海戰之前,本書將首先迴顧“無畏艦”概念的誕生及其對海軍戰略的影響。讀者將瞭解到,在20世紀初,無畏艦的齣現標誌著海軍力量的重新洗牌,各國紛紛投入巨資建造這類劃時代的海上堡壘。本書會剖析當時主要海軍強國在艦船設計上的思路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在日德蘭海戰中顯現齣來。 皇傢海軍與德國海軍的實力對比與戰略構想: 日德蘭海戰是兩大海軍強國之間的一次正麵較量。本書將詳細比較皇傢海軍和德國海軍在主力艦數量、火炮口徑、裝甲厚度、航速性能以及艦員素質等方麵的具體情況。同時,本書也將闡述雙方海軍的戰略目標和作戰原則,理解他們為何會選擇以主力艦決戰的方式來對抗敵人。 日德蘭海戰戰役過程的詳細復盤: 這是本書的核心內容。作者將以日記式的嚴謹,按時間順序,細緻地還原日德蘭海戰的各個階段。從雙方艦隊的集結、初步接觸、大規模炮戰,到戰役的最終收場,每一個關鍵時刻都會被深入解析。讀者將跟隨作者的筆觸,體驗戰艦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是如何調動、如何射擊、如何承受炮火的。 參戰主力艦的性能分析與戰場錶現: 本書將對參戰的主要主力艦型號進行深入的性能分析。例如,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級和“復仇”級戰列艦,以及德國的“巴伐利亞”級和“德意誌”級戰列艦,它們各自的設計理念、技術優勢和局限性是什麼?在實際的炮戰中,它們的錶現如何?哪些艦船在戰鬥中發揮瞭關鍵作用,又有哪些因設計缺陷或戰術失誤而受挫?本書將提供詳實的數據和具體的案例分析。 關鍵人物的指揮與決策: 戰役的勝敗往往取決於指揮官的戰略眼光和戰術執行能力。本書將重點關注雙方艦隊司令官,如英國的約翰·傑利科海軍上將(Admiral Sir John Jellicoe)和戴維·比蒂海軍中將(Vice-Admiral Sir David Beatty),以及德國的賴因哈德·捨爾海軍上將(Admiral Reinhard Scheer)和弗朗茨·馮·希佩爾海軍中將(Vice-Admiral Franz von Hipper)等關鍵人物。他們的指揮決策、戰術調整以及麵臨的壓力,都將被詳細地呈現齣來,以揭示日德蘭海戰背後的人為因素。 炮擊、魚雷攻擊與戰術創新: 日德蘭海戰是曆史上最後一次大規模的主力艦炮戰,也是一次魚雷攻擊大規模應用的戰役。本書將深入分析雙方艦隊的炮擊技術,包括射擊控製係統、彈藥性能、炮彈穿透力等。同時,本書也將探討魚雷在夜間和近距離交戰中的作用,以及它們如何改變瞭海戰的格局。 戰役的傷亡與損失評估: 規模巨大的海戰必然伴隨著慘重的傷亡和損失。本書將對雙方在日德蘭海戰中的艦船損失、人員傷亡進行精確的統計和分析,並評估這些損失對雙方海軍力量的長期影響。 日德蘭海戰的曆史意義與遺産: 日德蘭海戰的結果,盡管在戰術上存在爭議,但在戰略上卻為協約國海軍贏得瞭北海的製海權,對戰爭的最終走嚮産生瞭深遠影響。本書將探討這場戰役在軍事史上的地位,以及它對後世海軍戰略、艦船設計和技術發展所帶來的啓示。它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也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探討瞭大規模海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最終地位。 修訂版特色: 作為“修訂版”,本書很可能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瞭大量的更新與充實。這可能包括: 新增的史料發現: 隨著時間的推移,新的曆史檔案、個人迴憶錄或考古發現可能會為我們理解日德蘭海戰提供新的視角。修訂版將可能整閤這些最新研究成果,修正或補充原有的觀點。 更深入的技術分析: 隨著艦船技術研究的不斷發展,對當時主力艦的性能分析可能會更加細緻和精確。修訂版可能利用更先進的分析工具或模型,對艦船的裝甲防護、火炮射程、彈道計算等方麵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更完善的戰役圖示與數據: 精確的戰役地圖、艦船數據圖錶以及傷亡統計,對於理解復雜的海戰至關重要。修訂版可能會提供更清晰、更詳盡的圖示和數據,幫助讀者更直觀地理解戰役過程。 對曆史爭議的重新審視: 日德蘭海戰在曆史上一直存在著諸多爭議,例如雙方的戰術決策是否得當,戰役結果的最終定性等等。修訂版可能會結閤新的研究,對這些爭議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和辯析,提供更具說服力的解釋。 《巨人的對決:日德蘭海戰中的主力艦(修訂版)》是一部獻給所有對軍事史、海軍史以及戰爭技術感興趣的讀者的傑作。它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記錄,更是一次對人類在技術巔峰時期所展現齣的勇氣、智慧和代價的深刻反思。通過本書,讀者將得以全麵、深入地理解日德蘭海戰的每一個細節,感受那場波瀾壯闊的海上史詩,並從中汲取曆史的經驗與教訓。

用戶評價

評分

從資料來源的考證嚴謹性來看,這本書無疑是同類題材中的佼佼者。作者團隊顯然投入瞭巨大的精力去比對不同國傢、不同視角的原始檔案,他們不僅僅滿足於引用二手資料,而是力求還原那些關鍵時刻的真實記錄。我特彆留意瞭書中對於戰後各國海軍審查報告的交叉引用,可以看到作者是如何謹慎地分辨哪些是齣於政治目的的美化,哪些是基於技術事實的客觀分析。這種“去神話化”的史學態度,使得全書的論證基礎異常堅實可靠。對於任何希望建立對這場海戰的全麵、無偏見的認識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的資料廣度和深度,是構建個人曆史觀時不可或缺的基石。它提供的不隻是一個故事,更是一套經過多方驗證的、可供深入研究的史料框架。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為曆史愛好者量身定做的。封麵那深沉的海藍色調,搭配上巨艦側影的精妙構圖,立刻就給人一種撲麵而來的厚重感。內頁的紙張質感也非常棒,不是那種廉價的亮麵紙,而是略帶紋理的啞光紙,能很好地襯托齣那些精心挑選的黑白照片和技術圖紙。翻開扉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組極為罕見的艦船細部照片,像是船體裝甲的鉚釘特寫,或者是主炮塔內部的復雜機構,這立刻顯示齣作者團隊在資料搜集上的不懈努力。裝幀上的用心,不僅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像是一種對那個時代鋼鐵巨獸的緻敬儀式。它不僅僅是一本講述海戰的書,更是一件可以被細細品味的收藏品。我尤其欣賞它在排版上的剋製,沒有過度花哨的裝飾元素,讓讀者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那些冰冷的鋼鐵事實和曆史的沉寂之中。每一次翻閱,都感覺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那個硝煙彌漫的時代的秘密通道。

評分

我發現這本書最令人稱道的一點,是它對於“人”的關注,它從未將那些巨艦僅僅視為沒有生命的金屬集閤體。在描述火力準備和裝填過程時,作者用瞭大量的篇幅來描繪水手們在狹窄炮塔內的艱苦工作,以及他們麵對高速射速帶來的高溫和疲憊時的反應。這種對一綫操作人員的細膩描摹,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代入感。我們讀到的不再是冷冰冰的交戰記錄,而是真實地感受到瞭在那個時代,麵對數噸重的炮彈如何在狹窄的通道中被搬運,以及火炮射擊時巨大的衝擊力和震動對乘員生理極限的考驗。這種將技術史與人物命運緊密結閤的寫法,使得“日德蘭”這場工業化戰爭的殘酷性,以一種更為立體和人性化的方式被傳達瞭齣來,讓人在敬畏之餘,更添一份對曆史人物的同情與理解。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非常巧妙,它沒有陷入那種流水賬式的戰役時間綫記錄,而是采用瞭主題式的章節劃分,讓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點深入探索。比如,有一個章節專門討論瞭“信管與引信的緻命差異”,這在其他許多關於海戰的書籍中是鮮有提及的深度。通過對情報失誤和技術細節的聚焦,作者揭示瞭宏大曆史背後那些微小但決定性的因素。敘事語言上,它既有老派曆史學傢那種嚴謹的學術腔調,又時不時穿插一些富有畫麵感的描述,讓人在咀嚼技術細節的同時,不至於感到枯燥乏味。這種張弛有度的敘述方式,使得那些晦澀難懂的技術概念也變得生動起來,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戰地記者,不僅報道瞭傷亡數字,更深入挖掘瞭造成傷亡的每一個環節。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是一場身臨其境的戰術推演訓練。作者對作戰雙方艦船性能的對比分析,細緻到瞭令人發指的地步。比如,他們不僅列齣瞭主炮的口徑和初速,還會深入探討彈藥類型對穿甲效果的影響,以及不同火控係統在遠距離交戰中的實際偏差。這種深度剖析,遠超瞭一般曆史普及讀物所能達到的層麵。我曾多次停下來,對著圖錶上的射程和火力密度數據反復琢磨,試圖站在當時艦艇指揮官的角度,去想象如何在能見度受限的北海海域,僅僅依靠著模糊的信號和初步的彈著點修正,來完成一次緻命的攔截。書中的戰術模擬部分,清晰地揭示瞭決策的艱難性——每一次轉嚮都可能暴露側舷,每一次開火都可能因為能見度問題而徒勞無功。它成功地將冰冷的工程數據,轉化為瞭充滿人性掙紮的戰場決策藝術。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