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海贝勒中国研究文选

托马斯·海贝勒中国研究文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托马斯·海贝勒 著
图书标签:
  • 托马斯·海贝勒
  • 中国研究
  • 西方汉学
  • 近代中国
  • 文化史
  • 思想史
  • 社会史
  • 传记
  • 历史学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7073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2980
包装:平装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托马斯·海贝勒(Thomas Heberer)是海外的中国研究专家之一,德国著名政治学家、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是当代德国中国研究的领军人物,长期担任德国杜伊斯堡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2013年起担任浙江大学特聘教授。海贝勒教授曾任德中友好协会主席(1984-1990),并组织了许多中德社会文化交流活动增加中德互信。他对中国国情和中国学术的理解在海外同类专家中首屈一指。托马斯·海贝勒自1977年来华担任《北京评论》翻译职位开始,至今已经发表几十部中文、英文、德文著作,100余篇中文、英文、德文论文,以及无数演讲、评论文章。本书精选他的15篇重要论文,论题涉及环境治理、地方治理、民族企业家等,是一部代表性的著作。

目录

代序:发现真实中国与中国研究的兴起/郁建兴
20世纪中国政治史:对现代化与善治的追求
东亚与西方:对抗还是合作?——论双方问的误会与曲解
中国“发展型国家”3.O版与政治制度的韧性
转型国家的战略集团与国家能力
作为战略性群体的县乡干部:透视中国地方政府战略能动性的一种新方法
富人的武器:作为“战略群体”的中国民营企业家
沟通、激励和监管对地方行为的影响:中国地方环境政策的案例研究
考核过程、地方干部的行为及地方发展
中国城市公民权演进还是威权社群主义?邻里发展、社区参与和自治
当今中国参与中存在的问题:以城市社区为例
社会保障新模式下的合法性重建:让社区成为合法性的建构机构
中国的民族企业家与民族认同:以凉山彝族(诺苏)为个案的分析
环境治理中汉族“文明者”与彝族“非文明者”的争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个案研究
学者亦是行者:学术的动力、用途及认知价值
托马斯·海贝勒中国研究论著目录
后记

精彩书摘

  《托马斯·海贝勒中国研究文选》:
  在这些文献看来,中央政府几乎无力控制地方政府,这使地方政府合谋对抗其上级政府的行为可以轻易得逞,从而导致了公共资源的无端浪费,腐败频发,退一步说,政策执行充其量只是达到了次优的结果(Zhao,2006/7;Zhou,2010; Smith,2009)。尽管在广袤的农村地区和城市边缘地带,这种判断有其合理之处,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毕竟在有些地区,政策执行的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的确,在中国的村、乡镇和县级层面上,有些项目很成功。根据我们近些年在中国多个省份进行的田野调查,中央政策(例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地方层面上得到了有效的执行,从而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公共物品的供给状况。但这并不是说所有项目都是如此。要想解决上述悖论,突破口似乎在于剖析地方干部行为和政策执行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中央的所有涉农政策归根结底都要由县乡政府来执行,因而县乡层面的干部体制对于中央在广大农村地区推行的任何改革项目的成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为了理解中国的政策执行和地区不平衡发展的差异,对县乡干部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作用和职能进行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不少中西方学者把地方干部看作一个特殊的群体。例如,樊红敏将地方干部称之为“地位团体”(樊红敏,2008);周雪光把地方干部命名为“战略性同盟”(Zhou,2010)。还有其他的一些称谓,例如,“派系”、“权力派系网络”、“小集团”、“小格局”、“小圈子”、“干部利益团体”(贾立政,2010;徐晓军,2010;龚维斌,2009;Hillmann,2010;Thogersen,2003;金太军,2008;仝志辉,2007;Lollar and Hamilton,2010)或“俸禄阶层”。
  ……
《托马斯·海贝勒中国研究文选》 内容简介 托马斯·海贝勒,这位在国际汉学界享有盛誉的学者,其对中国的深入观察与研究,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壮丽画卷,为我们呈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社会及政治的多元面向。本选集汇聚了海贝勒教授数十载耕耘的精华,旨在梳理其研究脉络,展现其思想演进,并邀请读者一同走进一个更为 nuanced、更为 dynamic 的中国。 海贝勒教授的研究视野之广阔,足以令人赞叹。他并非仅仅聚焦于某个孤立的领域,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观和深刻的跨学科视角,将中国置于全球互动的语境中进行考察。从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到近代以来政治体制的演变、经济发展的轨迹,再到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外交政策的调整,海贝勒教授的笔触几乎无所不及。他善于在看似零散的史料中发现内在联系,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提炼出核心议题,从而构建出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框架。 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精辟梳理与深刻解读。海贝勒教授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并非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注重历史的内在逻辑和动态发展。他深入剖析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如官僚体系的形成、中央集权的加强、以及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核心地位。他并不回避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如王朝更迭、社会革命,而是致力于探究其深层原因和长远影响。例如,他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秩序”与“合法性”观念的探讨,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政治的延续性与稳定性。 进入近代,海贝勒教授的研究尤为引人注目。他深刻揭示了西方列强侵略对中国社会结构、思想观念以及国家认同所带来的冲击与重塑。他细致分析了清末的改革尝试,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以及这些改革在面对内外压力时的局限性。他同样关注了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及其历史局限,以及随之而来的军阀混战、政治动荡。海贝勒教授的研究视角,常常能跳出传统的民族主义叙事,从更为客观、更为辩证的角度,审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阵痛与探索。他对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兴起、以及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萌芽,都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分析。 当然,本书的重点也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中国。海贝勒教授对新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历程进行了长时段、多维度的考察。他不仅关注宏观的政策制定与国家战略,如“一五计划”的实施、改革开放的决策,也深入研究了这些政策在具体社会层面所产生的复杂效应。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逻辑的理解,对中国政治体制运作机制的剖析,以及对中国经济奇迹背后深层因素的探究,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位资深研究者的深厚功力。他对于中国农村改革、城市化进程、以及社会阶层变迁的分析,都极具参考价值。 海贝勒教授在文化研究方面同样卓有建树。他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及其生命力。他不仅关注中国古典文学、哲学、艺术,也敏锐地捕捉着当代中国文化的新趋势和新动态。他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如“和”与“礼”的解读,对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角色定位的分析,以及对中国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的研究,都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他注意到,在中国快速的社会变迁中,传统文化如何被重塑、被继承、或被挑战,这一过程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在他的笔下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本书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海贝勒教授的“在地研究”方法。他并非仅仅从外部视角观察中国,而是努力走进中国社会,与当地学者、普通民众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对话。这种“接地气”的研究方式,使得他的分析更加贴近现实,更加富有生命力。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中国社会中那些不易被察觉的细微之处,并从中发掘出重要的社会信号。这种实地考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模式,使得他的研究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对现实的关怀。 此外,海贝勒教授在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研究领域,也贡献了宝贵的见解。他深入分析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演变,从一个被动回应者逐渐走向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和塑造者。他对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考量、对中国与其他国家互动模式的分析,以及对中国在国际组织中作用的评估,都展现了他对复杂地缘政治格局的深刻洞察。他提出的关于中国崛起对全球秩序影响的观点,以及他对中国式全球化的思考,都为我们理解当前世界格局的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总而言之,《托马斯·海贝勒中国研究文选》是一部集思想性、学术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力作。海贝勒教授以其深厚的学养、广阔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本书不仅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的学者们的案头必备,对于任何对中国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而言,也无疑是一次充满启迪的阅读之旅。通过阅读海贝勒教授的这些精选文章,我们不仅能 gain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past and present, but also to contemplate its future trajectories in an increasingly interconnected world. 这部文选,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复杂而迷人的光彩,邀您一同探索其深邃的内涵。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厚重的文集,仅仅是翻开扉页,便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养与跨越时空的洞察力。海贝勒先生的文字,如同一面清晰的镜子,映照出近代中国在剧烈变革中所经历的阵痛与希望。我尤其欣赏他对地方精英与乡村社会变迁的描摹,那份细致入微,绝非是基于宏大叙事的冷冰冰的数据堆砌,而是充满了对具体人群命运的关怀与理解。他笔下的乡绅、士绅,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权衡,不再是教科书里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个体。通过阅读这些精选的文章,我仿佛跟随作者的脚步,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亲身感受了传统秩序是如何在内忧外患中逐渐瓦解,又是如何催生出新的社会结构与权力关系。特别是他对某一特定省份或区域深入的田野调查式的考察,其严谨的方法论和对一手史料的运用,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这对于任何一个想深入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学者或爱好者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阅读这些文章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时代进行深度对话的智力冒险。海贝勒的理论框架和分析视角,总能巧妙地避开当时主流思潮的窠臼,提供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路径。我发现,他对于“地方性知识”的重视,是其研究中最具魅力的一个侧面。他并不急于将中国的复杂现实套入西方的既有范式,而是耐心地从中国自身的历史逻辑和文化语境中去寻找解释的钥匙。这种“他者”的视角,恰恰为我们提供了审视自身历史时所需的那份恰到好处的距离感。例如,他对某一特定时期政治权力运作的梳理,那种对微妙的利益交换、非正式关系的剖析,其细腻程度远超许多本土学者的宏观叙述。每一次读到他将一个看似偶然的事件,置于长时段的历史脉络中进行考察时,总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人不禁拍案叫绝,感叹其洞察之深远。

评分

坦白说,文集的选篇极为精到,几乎每一篇都能在不同的知识谱系中引发强烈的共鸣和反思。对于历史学爱好者而言,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作者对时间尺度的把握。海贝勒的写作,往往能将晚清到民国这段“断裂”的历史,通过对社会肌理的持续追踪,展现出一种内在的连续性。他的文字风格本身也极具辨识度,那种沉稳、克制却又蕴含强大张力的叙事,让人沉浸其中,难以自拔。我个人尤其偏爱他对特定社会群体——比如受过新式教育的年轻一代,或是在传统与现代边缘徘徊的知识分子——的心理侧写。这些描写,精准地捕捉了那个时代个体身份认同的危机与重塑,远非干巴巴的年代划分所能涵盖。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原本冰冷的学术论述,充满了温度和人性关怀,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体验。

评分

这部文集,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跨越文化与学术传统的桥梁。它不仅是向中国研究界展示其重要成果的集结,对于渴望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转型历程的普通读者来说,也是一本极佳的引路书。作者的笔调虽然学术性强,但其构建的历史图景却是如此生动且富有张力,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巨大推力和个体命运的微妙牵引之间的永恒张力。不同章节之间,主题虽各有侧重,但贯穿着一种对“中国特质”的深刻关怀与探索,这种探索绝非肤浅的文化主义或历史决定论,而是一种在动态变化中寻求规律的智性努力。总而言之,这是一套能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停下来思考、咀嚼,并最终带着更丰富、更立体认知离开书页的珍贵文本。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对特定历史事件的记录或解释,它更像是一套研究中国社会变迁的“方法论指南”。海贝勒先生在运用社会科学工具分析中国历史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游刃有余,着实令人佩服。他没有让理论成为束缚,而是将之化为洞察复杂现实的锐利工具。其中关于权力结构、资源分配以及文化观念演变相互作用的论述,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即便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也极具启发性。我特别注意到了他对资料来源的审慎态度,那种对档案、地方志乃至私人信件的细致辨析,体现了卓越的史学良知。读罢全书,我感到自己对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些深层结构和行为模式,获得了全新的、更具穿透力的视角,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非常深刻的知识积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