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精装版)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精装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剑农 著
图书标签:
  • 政治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历史
  • 精装本
  • 百年历史
  • 政治
  • 历史研究
  • 社会科学
  • 中国历史
  • 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19390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3545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472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耶鲁大学的汉学家沃尔克(Richard L.Walker)在《美国历史评论》上发表书评指出“《中国近百年政治史》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它不仅是作为这一时期研究生的基本参考书目,而且也作为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学术评价的观点,引入到西方。
2武汉大学萧致治教授评价《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李先生的作品成为国内外学者所广泛重视和引用的名著,究其根源,有以下几个因素:1、取材精当,叙事准确,解释了历史真相;2、分析深透,评论公允,富有说服力;3、奋笔直书、无所忌讳,伸张了正义;4、注意探根求源,善于联系当时形势分析问题,易使读者信服;5、文笔精炼,阐述问题深入浅出,简洁明了

内容简介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起自鸦片战争止于北伐战争,将这近百年来中国的政治变化分为三个段落:第yi个段落为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这是列强入侵、新思想酝酿的时代;第二个段落为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这是革命势力不断发展、满清王朝最终覆灭的时代;第三个段落为民国成立到北伐战争,这是革命势力与清残余的军阀势力斗争的时代。通过对近一百年的政治事件的考察,梳理了中国人为国家寻求一种合适的政治制度进行的各种实践:在政体选择上有立宪和共和之争、国体选择上联邦制还是单一体制、议会制还是总统制?作者详细阐述了各个段落中国政治中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特别是辛亥革命前的部分相当客观,并且见解精到,言简意赅,可以得见李剑农卓越的信息提取和总结能力。一句话,本书就是介绍仁人志士为国家寻找合适的政治制度的历史总结。

作者简介

李剑农,历史学家,教育家,曾受聘于武汉大学、国立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政治史和中国古代经济史,著有《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中国经济史讲稿》、《政治学概论》等,均受到中外学者好评。

目录

卷头语/001

导?论

一?百年前的世界趋势/003
二?百年前中国内部的情形/006
三?百年来中国政治变化的概要/010

第一章?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一般的关系/016
二?鸦片战争前的中英交涉/018
三?鸦片问题的发生与林则徐的严切手段/025
四?战争的经过及其结果/031
五?鸦片战争的意义/037

第二章?洪杨革命时代

一?洪杨崛起以前的社会背景/044
二?洪秀全与太平天国的树立/049
三?曾国藩与湘军的崛起/057
四?太平天国被摧倒的经过/063
五?太平军失败与湘军致胜的原因/070
六?洪杨战役期中的外患及清廷政权的推移/074

第三章?西法模仿时代

一?同光两代的朝局及政治上的中心人物/086
二?西法模仿与士大夫心理的反感/090
三?西法模仿时代的对外关系问题(一)
——俄国侵占伊犁与新疆改设行省/095
四?西法模仿时代的对外关系问题(二)
——中法战役与海军衙门的创设/100
五?西法模仿时代的对外关系问题(三)
——中日战争/107

第四章?维新运动的初步

一?两个维新运动的领导人物——孙中山与康有为/118
二?适应一时环境的康有为/120
三?康有为维新运动的思想基础和进行方法/121
四?百日维新的失败——戊戌政变/125
五?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其结果/128

第五章?维新运动的反动

一?反动势力的解剖/134
二?反动的演进——己亥建储与庚子拳乱/137
三?反动期中革命党与保皇党的离合运动/143
四?反动与袁世凯的幸运——北洋军阀基础的成立/146

第六章?维新运动的再起

一?言论界的骄子梁启超/150
二?新势力复活的酝酿/152
三?清政府遮羞的变法及主持的人物/156
四?日俄战争与立宪的动机/159

第七章?革命与立宪的对抗运动(上)

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62
二?革命论与立宪论的激战/167
三?清政府预备立宪的表示及满汉的暗斗/171
四?立宪党的活动及其结果/178
五?屡起屡仆的革命军/182

第八章?革命与立宪的对抗运动(下)

一?宣统嗣位与袁世凯之被逐/188
二?皇族集权与立宪运动的大失望/191
三?革命运动的苦境/195
四?铁道国有政策的反响/200

第九章?清政府的颠覆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一?武昌起义与各省的响应/206
二?袁世凯的起用与清廷的逐步降服/211
三?南京临时政府的组织/216
四?和议的经过与清帝退位/223
五?改选临时总统颁布约法与临时政府的北迁/233

第十章?国民党与北洋军阀斗争的初期

一、政党的产生与演化/245
二?内阁的更迭与政党的关系/251
三?“宋案”及大借款的风潮/258
四?讨袁军的失败/263
五?国会的破毁与所谓“第一流内阁”的末路/269

第十一章?帝制运动与反帝制运动

一?约法的改造/278
二?帝制运动的公开演进/281
三?反帝制各派的联合战线与外交形势/288
四?护国军的崛起与帝制的撤销/296
五?帝制撤销后南北两方的行动及袁氏之死/303
六?帝制战争的副产物——南北小军阀的产生/312

第十二章?护法运动中北洋军阀的分裂与西南军阀的离合

一?袁死后新旧约法之争——护法运动的序幕/318
二?国会恢复后的党派形势与政潮/322
三?国会第二次解散、张勋复辟与段祺瑞的再起/330
四?南北分裂——护法战争的开始/335
五?护法战争中北方冯、段的暗斗/339
六?护法战争中西南党派的暗斗与军政府改组/346
七?无结果的南北和会/350
八?北方段派势力的倾覆与南方军政府的瓦解/356

第十三章?联省自治运动与南北各军阀的混战

一?联治思想的由来及其运动的进展/365
二?联治运动中的援鄂战争/369
三?联治运动中北方的奉直斗争/372
四?联治运动中南方的陈炯明的叛孙/378
五?所谓“法统”的恢复与联治运动的合流/384
六?中山重回广州建立大元帅府/390
七?曹锟实行篡位的演进/394

第十四章?中国国民党改组与北洋军阀的末路

一?中国国民党改组前社会思潮的倾向/404
二?中国国民党改组的经过/408
三?中国国民党改组后在广东奋斗的第一年/424
四?曹、吴的倾倒/430
五?临时执政政府的成立及其设施与中国国民党的态度/435
六?北方各军阀的大混战与执政政府的消灭/441
七?中国国民党出师北伐前内部整理的工作/451
八?北洋军阀的末路/457
卷头语/001

导?论

一?百年前的世界趋势/003
二?百年前中国内部的情形/006
三?百年来中国政治变化的概要/010

第一章?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一般的关系/016
二?鸦片战争前的中英交涉/018
三?鸦片问题的发生与林则徐的严切手段/025
四?战争的经过及其结果/031
五?鸦片战争的意义/037

第二章?洪杨革命时代

一?洪杨崛起以前的社会背景/044
二?洪秀全与太平天国的树立/049
三?曾国藩与湘军的崛起/057
四?太平天国被摧倒的经过/063
五?太平军失败与湘军致胜的原因/070
六?洪杨战役期中的外患及清廷政权的推移/074

第三章?西法模仿时代

一?同光两代的朝局及政治上的中心人物/086
二?西法模仿与士大夫心理的反感/090
三?西法模仿时代的对外关系问题(一)
——俄国侵占伊犁与新疆改设行省/095
四?西法模仿时代的对外关系问题(二)
——中法战役与海军衙门的创设/100
五?西法模仿时代的对外关系问题(三)
——中日战争/107

第四章?维新运动的初步

一?两个维新运动的领导人物——孙中山与康有为/118
二?适应一时环境的康有为/120
三?康有为维新运动的思想基础和进行方法/121
四?百日维新的失败——戊戌政变/125
五?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其结果/128

第五章?维新运动的反动

一?反动势力的解剖/134
二?反动的演进——己亥建储与庚子拳乱/137
三?反动期中革命党与保皇党的离合运动/143
四?反动与袁世凯的幸运——北洋军阀基础的成立/146

第六章?维新运动的再起

一?言论界的骄子梁启超/150
二?新势力复活的酝酿/152
三?清政府遮羞的变法及主持的人物/156
四?日俄战争与立宪的动机/159

第七章?革命与立宪的对抗运动(上)

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62
二?革命论与立宪论的激战/167
三?清政府预备立宪的表示及满汉的暗斗/171
四?立宪党的活动及其结果/178
五?屡起屡仆的革命军/182

第八章?革命与立宪的对抗运动(下)

一?宣统嗣位与袁世凯之被逐/188
二?皇族集权与立宪运动的大失望/191
三?革命运动的苦境/195
四?铁道国有政策的反响/200

第九章?清政府的颠覆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一?武昌起义与各省的响应/206
二?袁世凯的起用与清廷的逐步降服/211
三?南京临时政府的组织/216
四?和议的经过与清帝退位/223
五?改选临时总统颁布约法与临时政府的北迁/233

第十章?国民党与北洋军阀斗争的初期

一、政党的产生与演化/245
二?内阁的更迭与政党的关系/251
三?“宋案”及大借款的风潮/258
四?讨袁军的失败/263
五?国会的破毁与所谓“第一流内阁”的末路/269

第十一章?帝制运动与反帝制运动

一?约法的改造/278
二?帝制运动的公开演进/281
三?反帝制各派的联合战线与外交形势/288
四?护国军的崛起与帝制的撤销/296
五?帝制撤销后南北两方的行动及袁氏之死/303
六?帝制战争的副产物——南北小军阀的产生/312

第十二章?护法运动中北洋军阀的分裂与西南军阀的离合

一?袁死后新旧约法之争——护法运动的序幕/318
二?国会恢复后的党派形势与政潮/322
三?国会第二次解散、张勋复辟与段祺瑞的再起/330
四?南北分裂——护法战争的开始/335
五?护法战争中北方冯、段的暗斗/339
六?护法战争中西南党派的暗斗与军政府改组/346
七?无结果的南北和会/350
八?北方段派势力的倾覆与南方军政府的瓦解/356

第十三章?联省自治运动与南北各军阀的混战

一?联治思想的由来及其运动的进展/365
二?联治运动中的援鄂战争/369
三?联治运动中北方的奉直斗争/372
四?联治运动中南方的陈炯明的叛孙/378
五?所谓“法统”的恢复与联治运动的合流/384
六?中山重回广州建立大元帅府/390
七?曹锟实行篡位的演进/394

第十四章?中国国民党改组与北洋军阀的末路

一?中国国民党改组前社会思潮的倾向/404
二?中国国民党改组的经过/408
三?中国国民党改组后在广东奋斗的第一年/424
四?曹、吴的倾倒/430
五?临时执政政府的成立及其设施与中国国民党的态度/435
六?北方各军阀的大混战与执政政府的消灭/441
七?中国国民党出师北伐前内部整理的工作/451
八?北洋军阀的末路/457

精彩书摘

第一章
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一般的关系

一八四〇至一八四二年的中英战争,中国习称为鸦片战争;因为中国方面,认此次战争以禁止鸦片为唯一原因,但在英国方面,开战的动机,却不在禁止鸦片,而在屡次受中国政府的蔑视凌辱;战机的潜伏,已经有了几十年,禁止鸦片,不过为此次战争最近的导火线。我们要了解所谓鸦片战争的真意义,须先明了战争前的中英关系,并且须明了战争前中国对外一般的关系。
战争前中国对外一般的关系,可分三点来说明:
一、中国在政治上是孤立的国家,未加入所谓国际社会团体?在鸦片战争前,西方各国虽与中国有历史上相沿的通商、传教的事实,但除俄国以外,都不曾与中国成立什么通商修好条约。俄国因为与中国西北国境争议的原因,在一六八九年(康熙二十八年)订立《尼布楚条约》,后四年又订立《北京通商条约》,一七二七年(雍正五年)又订立《恰克图条约》;以外各国都与中国为无约国。就是葡萄牙的租领澳门,也是沿袭明代已成事实,在此时尚与清政府无条约关系。澳门的主权还是在中国,受中国的控制。
二、通商制度之不合理?在鸦片战争前,中国与外人通商制度之不合理的处所有三:第一,税则不可靠。中国向来对于商税的征收,不若田赋规制的谨严。税吏的额外苛索,成为不可拔除的恶习。外国商人初到中国时,因为语言隔阂,一切情形皆不通晓,税吏对于他们的额外苛索自然更甚。第二,商埠的限制。清代初年,外国商人,大都皆以广东为集中地点。广东的大小官吏,自然有特别发洋财的机会。有时外国商人,不堪那种额外苛索之苦,改向闽浙的厦门、宁波等处图发展,但是这些地方的大小官吏,也想发洋财,对于外商的待遇也是一样,甚至于额外的苛索更重,因是广东仍为外商的集中地。清政府因为防范夷人的不测,也不愿夷商窜扰到广东以外的地方去。第三,公行的专利。广东方面,因为外商特别的多,买卖货物,不免与本地人民间时常惹起纠纷来,于是在康熙年中便生出一种经纪人的所谓官商,由政府指定的,凡洋商输出入货物,皆须经此种官商之手。外国商人,都受限制,很感不便,曾经一度废止,到康熙末年,由广东商人成立一种所谓“公行”的组织,取官商之地位而代之。公行组织,虽非由政府的命令,实由官厅非正式的许可(暗中且为官吏渔利的工具),一时虽经内外商人抗议废止,但不久又复成立。公行既操对外商业的专利权,外商所负担的额外苛征,日益加重;然政府所得,仍极微薄,其大部分皆入于大小官吏与公行员之私囊,虽经外商屡次要求减免,皆归无效。这是在乾隆以前的大概情形。到乾隆中叶以后,上面所述后二种不合理的情形,更为具体化:其一,即一七五七年(乾隆二十二年)由皇帝颁布谕旨,将外人通商口岸,限于广东一处,闽浙各口,皆不准外国商船入口,英商运动在厦门、宁波另辟通商根据地全归失败。其二,即一七六〇年(乾隆二十五年)正式认可公行为经理对外通商之机关。(乾隆三十六年,虽因公行多数破产,负欠税金及外人债务,曾经一度解除,然未几即复另行组织。)公行的任务,不但外人输入货物,须由其评价及买卖,并且成为政府与外商间的传递机关。货物的纳税报关,固须由公行经手,即外商要向中国政府有所陈诉,也不能自由进禀,必须由公行代呈,否则政府不予受理,政府对于外国商人的行动,也责令公行监督。于是,公行成为政府与外国商人间的重要机关。原来在乾隆二十几年时,粤督李侍尧对于洋人深怀疑忌,奏请设法防范(一七五九年即乾隆二十四年)。乾隆帝对外的观念,也不若康熙帝的宽大,因采用李侍尧奏请的所谓防范外夷之“五事”,颁行一种限制外商的规则(乾隆二十五年),命洋商(即公行员,中国政府公文书对于公行皆称洋商)向外国商馆宣布。自此一直行到鸦片战争时,不过时有修改,条目增减前后不同。最后由卢坤、祈、彭年进呈章程八条(在道光十五年即一八三五年),其要点如下:
(一)外国战舰不得入虎门以内。
(二)外国妇人,不可偕来商馆;商馆内不得储藏铳炮枪械或其他武器。
(三)外船雇用之领江及买办人员,须在澳门同知衙门注册(此时澳门尚保留中国主权,中国设有同知衙门),由该衙门发给执照,随身携带备查。
(四)外商雇用中国仆役人数,须有一定限制(初时禁止雇用,后经修改,但限名额)。
(五)外人住居商馆者,不得任意乘船出外游行,仅于每月初八、十八、二十八三日,得往各花园及河南寺庙散步游玩,但须带翻译随行;如有不当行为,翻译须负责任。
(六)外人不得自由向官厅进禀,如有陈诉,须由公行代呈。
(七)公行有指导及保护外人之责,不得负外人债务。
(八)外人每岁在广东商馆住居经营商务,须有一定期限(大约为四十日,有时得延长),事毕即须退去,如不归国,只能在澳门居住。
这些限制当然不能严格的生效,但大部分必须遵守,尤其是向官厅直接进禀的一层,是万不能行的。外商既无向官厅直接陈诉之权,于是不能不事事受公行员的抑勒。公行员的专利权,既由官厅取得,也不能不事事听官厅的指挥。不肖的大小官吏与公行员因缘为奸,外国商馆,便成为他们发洋财的渊薮。因是一般的外商,对于这种通商情况皆不满足。
三、此时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商业关系以与英国为最密切?原来各国与中国发生商业关系最早的,要算葡萄牙,其次为西班牙,其次为荷兰,英国较迟。在十八世纪的百年内,英国海上的势力已经凌驾各国,于是对于中国的通商,也渐次跃居第一位了。一七五一年(乾隆十六年),外国商船来到黄埔的总计十八艘,其中英船九艘、荷兰船四艘、法国船两艘、丹麦船一艘、瑞典船两艘。到一七八九年(乾隆五十四年),外国商船来粤的增至八十六艘,其中英船六十一艘、美船十五艘、荷兰船五艘、法国船一艘、丹麦船一艘、葡萄牙船三艘。在拿破仑第一时代,英法对抗,欧洲大陆诸国,皆受法国的宰制,但对于英国海上的优越势力,终不能推翻;惟美国因守局外中立,不受影响。所以在此期内,英国对于中国的通商势力,仍旧是有增无已,其次则为美国。然英国有较近的印度为根据,美则在东方尚无根据地,故终以英国居第一位。
这是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通商一般的大概情形。

前言/序言

卷头语




十余年前,予曾述《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起戊戌变法,至民国十五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时止。脱稿后,适承乏国立武汉大学中国近代政治史讲席,即用前书为同学参考之资。惟讲授课程,以近百年为范围,因复从鸦片战争时起至甲午战争时止,草草编制讲稿三章,略与前述三十年史相衔接。但讲授时,资料之搜集考证既欠周密,编制亦甚不善,舛误尤属难免,除由学校印发受课之同学外,不敢刊行问世。近复承乏国立师范学院中国近代政治史讲席,史地系同学以参考书不易购得,请将前编之讲稿及《三十年政治史》合印为一,名曰《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暂应急需。予不能却,遂许由本院史地学会印行。然误谬之处自不能免,尚乞读者进而教正之为幸。

民国三十一年五月?李剑农识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精装版)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梳理并呈现自晚清以来,中国政治格局变迁的宏大叙事。我们试图勾勒出在这百余年间,中国社会在政治领域所经历的深刻转型,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影响深远的事件、思潮与人物。这不是一本枯燥的政治教科书,而是一次试图在历史的长河中,探寻中国政治发展脉络与内在逻辑的严肃尝试。 晚清的余晖与风雨飘摇 本书的起点,将追溯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晚清时代。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击下,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王朝,其僵化的体制与落后的生产力暴露无遗。本书将深入剖析晚清政治的体制性弊端,如腐败的官僚体系、保守的统治思想、以及对内改革的迟缓与对外屈辱的妥协。我们不仅会审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自上而下的改革尝试,也会关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民间力量的兴衰,理解它们为何未能挽救摇摇欲坠的帝国。晚清的政治遗产,既包括了封建专制的深重烙印,也孕育了寻求变革的种子,为后续的革命埋下了伏笔。 革命的洪流与共和的序章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政治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本书将详细描绘这场革命的酝酿、爆发与进程,解析革命党人的理想与实践,以及革命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与思想动因。我们不仅会关注孙中山等革命领袖的呕心沥血,也会探讨清廷内部的反应与各方势力的博弈。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然而,共和的序章并非坦途,军阀割据、政局动荡、以及共和理念在现实中的困境,都将是本书重点探讨的内容。我们将分析袁世凯称帝的企图,以及由此引发的护国运动,理解革命成果如何在曲折中艰难维系。 国民革命的兴衰与国家重建的尝试 进入民国时期,中国政治舞台的主角逐渐转向国民党。本书将深入分析国民党在北伐战争中的崛起,以及其试图统一中国的努力。在这一时期,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各种政治思潮在中国土地上激烈碰撞。我们不仅会关注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与政策调整,也会审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支新兴力量的成长与发展。抗日战争的爆发,为国共合作提供了契机,也极大地考验着中国的政治凝聚力。本书将全面呈现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浴血奋战,以及战争对中国政治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国民党政府战后的施政,包括土地改革、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努力与不足,以及国共内战的爆发与最终结局,都将得到细致的梳理。 新中国的诞生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本书将聚焦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体制构建,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实施,以及国家治理体系的初步形成。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探索与实践。从土地改革到农业合作化,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到“大跃进”的尝试,再到“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本书将力求客观公正地呈现这些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分析其成功之处与曲折教训。我们不仅会关注宏观的政策制定与政治运动,也会尝试从微观层面,理解这些政治变革对社会结构、人民生活及个体命运的影响。 改革开放的潮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本书将重点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体制的深刻变革。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的提上日程,再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本书将梳理这一转型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与取得的成就。我们将分析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其对中国政治道路的指引作用。同时,我们也将审视中国共产党在适应时代发展、应对国际国内复杂局势方面的智慧与决策,包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处理香港、澳门回归等重大事件。本书还将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以及它在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方面的重要意义。 走向复兴的时代与未来的展望 进入21世纪,中国政治的面貌呈现出新的特点。本书将分析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脉络,包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系列重要论述,如“中国梦”的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等。我们将探讨中国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方面所采取的策略,以及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扮演的日益重要的角色。同时,本书也将审视中国在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等方面的努力。 本书的独特价值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精装版)力求从历史的纵深和现实的广度,来理解中国政治发展的复杂性与独特性。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试图通过深入的分析,揭示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政治逻辑、制度渊源和社会力量。我们注重不同政治思潮的演变,探讨意识形态的变迁与现实政治的互动。同时,本书也强调政治与经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力求展现一个立体、多维度的中国政治画卷。 本书并非要为任何政治观点进行辩护或批判,而是希望通过严谨的史料梳理与客观的分析,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近百年政治变迁的可靠视角。我们相信,只有深入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在,并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阅读对象 本书适合一切对中国近现代史、政治学、社会学感兴趣的读者。无论是历史专业的研究者、学生,还是对中国政治发展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本书都将是您不可或缺的参考。精装版的问世,更希望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份值得珍藏的阅读体验。 在梳理这百年跌宕起伏的政治画卷时,我们始终坚信,历史的宏大叙事,离不开每一个个体命运的真实描摹。我们希望本书能带领您穿越时空的阻隔,走进那一个个充满挑战与变革的年代,感受那股推动中国前进的磅礴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入手这本书主要是因为我一直对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感到着迷,尤其是那个时期政治舞台上的风云变幻。这本书的外观设计就很吸引人,精装本显得非常大气,拿在手上也很有质感。我比较关注的是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结构、阶级关系以及民族主义思潮演变的研究。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在西方列强侵略和内部矛盾交织的背景下,中国的政治精英们是如何应对挑战,试图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的。我对书中关于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复杂关系的发展演变、以及它们各自的政治遗产也充满期待。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给我的感觉是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故事性,能够将复杂的政治概念和历史事件讲述得清晰易懂。我非常期待它能帮助我构建一个更完整的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图景。

评分

这本书我看了大概三分之一,感觉内容非常扎实,信息量巨大,但结构清晰,引人入胜。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梳理历史事件时,能够将宏观的政治格局与微观的人物命运巧妙地结合起来。比如,在描述某个重大政治事件时,书中穿插了一些关键历史人物的传记片段,这使得冰冷的政治史变得生动起来,也让我更容易理解那些决策背后的考量和人性的复杂。我对书中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及其早期发展的章节非常感兴趣,想知道在那个革命年代,他们的政治理念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壮大,最终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此外,书中对于不同时期政府的施政方针、经济政策以及外交策略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非常值得细细品读的书,它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近百年政治变迁的绝佳视角。

评分

这本书我最近才入手,一直对中国近现代史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波澜壮阔的政治变革时期。拿到手的那一刻,就感觉这本书的分量和厚度都非常扎实,纸张的质感也很不错,作为一本精装版,放在书架上确实很有档次。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虽然才刚开始看,但整体的编排和章节的设置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作者似乎花了大量的心思去梳理那些纷繁复杂的事件和人物关系,试图构建一个清晰的脉络。我尤其关注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节点,比如辛亥革命的起因与影响,以及之后民国初年的政治格局演变。这本书的开篇部分,从晚清的改革尝试写到共和的建立,信息量巨大,但叙述的逻辑性很强,很容易跟上作者的思路。我已经预感到,这将是一段充满挑战但又收获颇丰的阅读旅程,希望它能真正解答我心中关于那个时代的一些困惑。

评分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全面、深入地解读中国近百年政治风云变幻的著作。这本书的精装版本质感很棒,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开内页,那种厚重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我最看重的是一本历史书是否能够展现出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复杂逻辑。从目前阅读的章节来看,作者并没有仅仅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探讨了政治变革的驱动力,例如社会矛盾的激化、经济基础的变化以及思潮的涌动等等。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历史时期政治体制的演变、权力结构的变迁以及国家治理模式的探索感到兴趣。这本书似乎在试图回答“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又带来了什么后果”这样的核心问题。我希望它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政治斗争、改革图存以及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样历史悠久的国家,离不开对其政治演变过程的深入剖析。这本书的标题就直接击中了我的兴趣点,近百年,这正是中国从帝制走向现代、经历无数动荡与重生的关键时期。我特别期待它能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将那些看似孤立的事件串联起来,让我看到一种历史发展的逻辑和必然性。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史料的运用上非常严谨,引用了不少珍贵的档案和文献,这无疑增加了这本书的可信度和学术价值。我比较关注的是书中对于不同政治派别、思想流派的分析,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博弈、影响历史进程的。比如,国民党和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壮大,以及它们各自的政治主张和策略,这些内容如果能得到深入的阐述,将会非常有启发性。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系统性梳理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的希望。

评分

好书质量很好。

评分

好书质量很好。

评分

好书质量很好。

评分

好书质量很好。

评分

好书质量很好。

评分

好书质量很好。

评分

好书质量很好。

评分

好书质量很好。

评分

好书质量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