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王朝拐点”系列,一套10部书,从商朝中期开始说起,剖析中国历史上,前一个强大王朝衰落的原因,并解读新崛起王朝是如何找到切入点,一点点强大并吞噬前一个王朝的,这些变局的内容包括商末周初、周末秦初、秦末汉初、汉末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末唐初、五代十国交替、宋末元初、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等10个单元。这些王朝大变局的内容,既是对历史品读的享受,也是对历史变迁的深度思考。        
内容简介
     大明王朝立国二百多年,从中期开始皇帝消极怠政,但明朝却依然在正常运转,到了明朝末年,明朝阶级矛盾尖锐,各地小股农民起义在酝酿之中,励志改变明朝颓废局面的崇祯皇帝,尽管努力地想宏图大展一番,却不知不觉中把大明带入覆亡的深渊。其原因让人难以说清。李自成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军,一步步吞噬了明王朝的光辉,最终让崇祯帝自缢,当他自尽前一刻不由得感叹,我不是亡国之君,是大臣负我。难道他真的没有一点责任吗?而那时的东北地区,女真人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再次兴起,并逐渐兴盛,完善各项制度,兵力渐强,建立了政权,努尔哈赤的继任者们借助农民起义军灭大明之势,杀入山海关,取代明朝。清朝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并统一全国,满族统治者很多人都为国泰民安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并成功延续国祚将近三百年。       
作者简介
     姜越,女,现年38岁,大学文化,长期从事文化事业工作。曾成功策划出版了“青春有约”系列、“青少年心灵绿茶”系列、“青春少年样样红”系列、“青少年读史尝鲜”系列、“辅国名臣”系列,着有《找对婆家嫁对郎》《正儿八经地生活》《顺势者昌》等。       
目录
   第一章 腐败透顶的明末政治 
明朝末年,朝政腐败,昏君无能,穷奢极欲;奸佞之臣肆意妄行,忠良之臣屡遭残害。加之宦官专权,朋党林立,举国上下,暗无天日。各地官绅,强取豪夺,搜刮民脂。人民生灵涂炭,常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上无治国之明君,下无安民之良臣,在这腐败透顶的统治下,会有怎样的血雨腥风呢? 
武宗乱政003 
“立地皇帝”刘瑾专权010 
奸臣弄权015 
徐阶与高拱罢官024 
万历荒政031 
崇祯间党派之争041 
第二章 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 
自古道,官逼民反。随着奸臣宦官弄权的加深,各地统治日益黑暗,人民多无以为生。然朝堂之上的君王,竟无视百姓疾苦,任各地豪强鱼肉百姓。有曰:天下乱,弱者为丐,强者为盗,悍者为匪。在此之时,君将何为,民将何为呢?有道是各路豪杰并起,一场场酝酿已久的反抗义举也必将风起云涌,震荡山河,威慑江山…… 
正统、成化年间农民起义051 
正德年间农民反抗斗争054 
万历年间农民起义060 
天启年间白莲教起义066 
张献忠起义071 
李自成起义075 
第三章 女真族的崛起与努尔哈赤 
一个朝代的没落的同时,必然有新的势力崛起,这似乎是历史发展和更迭的必然规律。在大明王朝没落之时,一个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女真族,迅速崛起,并很快成为北方霸主。继而威胁着大明王朝。在中国皇朝历史上,以少数民族的身份达到如此势力的人实属凤毛麟角,而以“十三副遗甲”起兵的努尔哈赤便是这其中之一。那么,就让我们揭开这层层面纱,去看看女真族和努尔哈赤的神秘故事吧。 
女真族的崛起087 
智勇双全的努尔哈赤089 
创建八旗092 
统一大业096 
努尔哈赤之死103 
第四章 汗位之争 
努尔哈赤虽建立了北方政权,然而政权内部却时刻存在着权力之争。在历代皇权争斗之中,没有父子、兄弟之情。努尔哈赤也不例外,于是便有了努尔哈赤的幽弟杀子。历史承认他的功绩,但同时也昭示了他的冷酷无情。在一场斗争之后,胜者为王,败者身死。然而一切也终将归于暂时的平静,而后胜者将励精图治,有所作为。这就是皇权游戏。 
努尔哈赤的儿女115 
储位之争116 
皇太极巩固政权120 
松锦之战130 
第五章 无力回天的崇祯 
大明王朝最后的一位皇帝——崇祯,在危亡之中莫名其妙地登上了皇位。在前几位皇帝的挥霍下,国家已是破败不堪。称他是“破烂皇帝”,也不为过。虽然他想重振祖业,也励精图治了几年。然而,内忧外患不断,江山摇坠,他一人之力已是无法挽救。在垂死挣扎之中又听信谗言,自毁长城,导致王朝加速灭亡,自己终落得煤山一叹,自缢而亡。 
时局暂稳139 
崇祯乱中求治143 
自毁长城147 
两难境地151 
崇祯之死156 
第六章 清兵入关与南明政权的覆灭 
李自成的义军在北京夺取政权之后,只为满足皇帝梦。不知安抚民心,反而骄奢放纵,抢烧杀戮,丧失民心。多次较量,山海关一役中,终在两军夹击之下,落荒而逃,迅速灭亡。而清兵则坐收渔翁之利,入主北京。而后清兵更是所向披靡,一路南下。南明政权不知团结,在清兵铁骑之下也显得不堪一击,终在血腥的杀戮下灭亡,从此江山易主。 
入关之战165 
短暂的皇帝梦173 
入主北京182 
血腥暴行186 
第七章 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 
一个王朝灭亡了,义军夺得的政权也落入他人之手。江山易主,忠于前朝的诸将以及遗老遗少一心复明;而那些当初的义军面对失去的权力以及后来者的镇压,又怎肯罢休屈服?此时,他们便走到一起抗击清兵。他们抗战虽不惧生死,可歌可泣,也留得史册,为后人瞻仰,然而对于已成的事实,却也是无济于事。 
农民军余部抗清斗争195 
北方人民的抗清斗争196 
南方人民的抗清斗争199 
第八章 康熙大帝开启盛世 
一个帝国的缔造,必然有很多前人的积累和当政帝王的勤政图强。经历多年的炮火之后,清朝迎来相对的稳定。然而,内外的忧患却始终存在。这就需要一位雄才大略的君王来改变这一切,而康熙则应运而生。他除鳌拜,平三藩,统台湾,御沙俄,治蒙古……在解了内忧,除了外患之后,休养生息,得文治武功。终成就了千古一帝,开创了康熙盛世! 
康熙即位与四臣辅政213 
智擒鳌拜214 
统一战争219 
休养生息,发展科教231        
精彩书摘
     严嵩误国 
  自从浙江巡抚朱纨抗倭招来杀身之祸后,倭患日益猖獗。 
  嘉靖三十一年(1525年)四月二十四日,有“五峰船主”之称的海盗王派部下大头目鳓海、陈东、萧显、麻叶等人,带领倭寇一万多人,驾船一千多艘,从浙江舟山、象山县鹊登岸,在台州、温州、宁波一带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浙东、浙西、江南、江北同时告急。五月,倭寇又攻陷黄岩县。七月二十二日,明世宗在给事中王国桢等人的建议下,命山东巡抚、右佥都御史王忏提督军务,巡视浙江兼管辖福建、兴化、漳州、泉州等地。王忏赴任后,当即任命参将俞大猷等统领备军,准备迎战,在沿海各镇加强防范,抗击倭寇。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寇又大举进犯东南沿海。闰三月二十八日,王直带领倭寇,出动战船百余艘,在浙江台州、宁波、嘉兴、湖州、苏州、松江、淮北等滨海数千里地区内,抢劫百姓财产、掳掠人口,所掳来的男人让他们带路做向导,或者让他们上前线打仗;所掳妇女,白天织布缫丝干农活,晚上则遭受百般蹂躏。沿海海盗乘机身着倭服,悬挂倭旗,四出抢掠。逃跑的囚犯、被罢免的官吏、不得志的书生等纷纷投靠了倭寇。 
  倭寇气焰嚣张,自从闰三月二十九日攻破浙江昌国卫后,四月又侵犯太仓、巨浦、平湖、海盐、海宁、上海、江阴等地,一路上无恶不作。六月,温、台、宁、绍、杭、嘉、湖、苏、扬、淮十府各州、县、卫、所共20余处遭倭寇焚掠。十一月,倭寇又进犯抢劫常熟、上海、嘉定。虽然明军采取抵抗措施,仍于事无补。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每月都举兵侵犯沿海地区,大肆劫掠。正月掠苏州、松州各州县,占据南沙长达五个月;二月又侵犯松江府;三月北攻通州、泰州,将各地的盐场焚烧殆尽,山东震动;同时又进攻宁波普陀山;四月再犯嘉兴、通州,攻陷嘉善、崇明等地,在孟宗堰大败明军;五月劫掠苏州昆山县;六月在嘉兴大败明军指挥夏光部;七月洗劫嘉善;八月进犯嘉定县城,在采淘港大败明军;九月侵犯海门县;十月占领陀林等地;十一月兵分各路劫掠嘉兴、湖州;十二月又焚掠秀水、归安、嘉善。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正月,徐海勾结萨摩、肥前等地倭寇又向浙江进攻,攻陷巨浦、海宁、崇德、德清,之后又围攻杭州,造成当地百姓死伤无数,血流成河。 
  鉴于倭寇多次攻打江南沿海,二月十五日,继巡抚应天都御史周琉7天前上疏言御倭十难三策后,工部右侍郎赵文华,上疏明世宗论“防倭七事”,为了迎合皇上崇信道教的心理,提出应派官员到江南祭海神和督视江南军情。明世宗听信严嵩的话,于二月二十一日,命赵文华祭告海神并视察江南抗倭军情。 
  ……       
前言/序言
     天下之势,盛极必衰,乱极必治。古今之事,概莫能外。 
  在古代君主专制的封建社会,一个朝代替代另一个朝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在朝代更替的过程中,都有这样一种现象,开国皇帝往往都比较开明,在建国早期都励精图治,强国富民,立志建立千秋霸业。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朝的统治者一一更换,然而等到最后的皇帝时,国家已内忧外患,动乱不堪。自秦至今,无不如此。 
  明王朝自太祖皇帝朱元璋至末位皇帝崇祯,历时276年。值得一提的是,当初明王朝是由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建立的,而最后也是被农民起义灭亡的。明朝期间,虽然有明君,有“仁宣之治”,但是各地农民起义还是连绵不断。据载,明朝是历史上农民起义最多的朝代。尽管它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的第六次盛世,但它也避免不了走向衰弱,走向灭亡的命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常被用来形容新的事物必将代替旧的事物。明朝末年,国势急速衰落,君王无能,诸王叛乱,朋党林立,奸臣弄权,宦官专政,忠良之臣不得重用,皇帝成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傀儡。在这样的统治下,生灵涂炭,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无以为生。当年陈胜曾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农民没有了退路,自然要奋死一搏。李自成起义便应时而生。与此同时,满族铁骑践踏中原,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此时的明朝已无力抗衡内患,抵御外敌。终在1644年灭亡。然而农民起义军夺取政权之后,完全忘记了自身处境,贪图享乐,将夺得的江山拱手让人,落得个名败身死,被历史淹没。 
  与此同时,在中国历史中,努尔哈赤是一位很神秘的人物。他靠十三副遗甲起兵,统一女真,并建立清政权。虽然没有亲自入关进京,但他却奠定了清朝的基业。然而,在后来的权力争夺之中,他的后代却表现了前所未有的冷酷与残忍,幽弟杀子,全然没有兄弟之情、骨肉之情。也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宫廷之中无父子。皇权的争斗的确比战争还要残酷。此后的入关战争中,清皇太极却坐收渔翁之利,顺治入主北京,之后康熙帝南征北战,内平三藩,除鳌拜,灭义军余部,收复台湾,外剿噶尔丹,征蒙古,御沙俄,逐步统一全国,开创盛世。 
  《明末清初那些事儿》一书,讲述了从武宗到崇祯继而到康熙年间的诸多大事。本书分为八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结合史料,简洁概括地将明末清初的那些事儿再现出来,并阐述了事情发生的原因,加以评价。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明末清初历史,避免混淆,书中的时间采用了皇帝年号纪年和公元纪年相结合的方式。读史可以明智,知古可以鉴今。相信你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定能有所帮助,不仅能让你丰富历史知识,而且书中的智慧也定会让你受益匪浅。 
  回味历史,便是体悟当下。不管是在清晨坐在柳树湖畔之时,还是在夜晚寂静时分,捧着此书,静心读之,亦是一种享受。历史就是一堂教育课,能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大唐风云:贞观之治的辉煌与隐忧》的历史叙事作品的图书简介。  ---  《大唐风云:贞观之治的辉煌与隐忧》  一部拨开迷雾、重现盛世光影的史诗巨著  简介:  本书以恢弘的笔触,深入剖析了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黄金时代之一——唐太宗李世民统治下的“贞观之治”。这不仅仅是一部对历史事件的简单编年,更是一部对权力运作、制度构建、文化融合及社会转型的深度探索。我们试图还原的,是一个在烈火中重生的帝国,如何在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手中,从战乱的废墟蜕变为一个万邦来朝、文明璀璨的巅峰盛世。  第一卷:龙兴潜渊——秦王肇始  故事的起点,是隋末的天下大乱。李世民如何从一个相对边缘的皇子,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在群雄逐鹿的血腥战场上脱颖而出?本卷详述了其参与的历次关键战役,从虎牢关之围到洛阳平定,描绘了李世民如何一步步奠定其最终夺取帝位的合法性与威望。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他如何在那样的乱世中,展现出超越其父的军事直觉和对基层民情的洞察力,为日后的“无为而治”打下坚实的军事基础。同时,对“玄武门之变”的描写,力求摒弃脸谱化的叙事,着重探讨其背后的复杂动机、权力斗争的残酷逻辑,以及此次事件对李世民后续治国理念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二卷:定鼎乾坤——开创贞观气象  成功登基后的李世民,面临的挑战并非结束,而是更为艰巨的“治国”而非“夺国”。本卷的核心在于解析贞观初期的政治智慧。面对隋亡的教训,李世民如何采纳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贤臣的诤谏,实施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国策?我们细致梳理了“三省六部制”的完善过程,解析其如何有效地制约皇权,保证政令的有效推行。书中不仅记录了君臣之间的精彩辩论,更通过对当时户籍、赋税制度改革的细节还原,展现一个务实、高效的中央政府是如何重新凝聚民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恢复的。特别是对魏征“良药苦口”精神的刻画,旨在展现一个真正接受批评的君主形象。  第三卷:四夷宾服——开放与强盛的交响  贞观之治的标志性成就之一,便是其空前的国际影响力。本卷聚焦于唐朝对外关系的构建与维护。从对东突厥的彻底胜利,到册封颉利可汗,唐朝建立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以文化吸引力为基础的宗主国体系。书中详尽考察了唐朝在漠北、西域的军事部署与外交策略,分析了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遗产,以及唐朝在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与文化输出。我们不回避战争的残酷,但更强调唐朝对外政策中体现出的包容性与自信心——这种自信,使得来自中亚、波斯乃至更远地区的文化、宗教和技术得以在长安自由交流、蓬勃发展。  第四卷:盛世之下的暗流——隐忧与制衡的艺术  任何伟大的盛世都难以避免其内在的矛盾与潜在的危机。《大唐风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未将贞观描绘成一个毫无瑕疵的乌托邦。本卷将深入探讨盛世光环下的隐忧:土地兼并的萌芽、关陇士族对政治资源的固化、军事贵族对地方控制的日益增强,以及青年官员在权力结构中上升的瓶颈。 李世民晚年对世袭权力的担忧,对太子李承乾的教育失焦,以及对自身功业可能带来的后世反思,都将是本卷重点剖析的内容。我们试图通过对制度性约束的失效和个人局限性的审视,理解“盛极而衰”的必然逻辑是如何在巅峰时期就已经埋下伏笔的。  结语:历史的回响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让读者理解:贞观之治并非偶然的幸运,而是制度设计、人才选拔和一位杰出领袖个人魅力复杂交织的产物。它为后世树立了一个关于“仁政”的典范,但同时,它留下的关于权力继承和官僚体系惰性的教训,至今仍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通过细致的史料考据和引人入胜的叙事,本书旨在为您呈现一个鲜活、立体、充满矛盾与光辉的“贞观世界”。  本书特色:     聚焦制度建构: 不止于战事,更深入解析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的实际运作与成效。    详实还原人物群像: 塑造魏征的耿直、房玄龄的圆融、长孙皇后的贤德,以及李世民的复杂性。    平衡视角: 客观评价军事扩张的代价与文化融合的成就,呈现盛世的立体面貌。  ---  适合读者: 对中国古代史,特别是隋唐变革期历史感兴趣的读者,以及希望深入理解古代政治哲学与制度演变的专业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