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读史札记

吕思勉读史札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思勉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吕思勉
  • 史学
  • 中国历史
  • 文化
  • 学术
  • 随笔
  • 读书笔记
  • 史论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9476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1542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01
字数:12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对中国古代史感兴趣的且有一定历史文化知识的读者。

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注重排比史料和分类札记,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本书是其经典著作。

本书汇总了吕先生的全部已刊和未刊读史札记共762条,一百余万字。

读者不仅可以见到全本吕先生读史札记,还可以获得学习历史的方法。

本书被誉为可比肩清代三大史学名著《廿二史札记》《十七史商榷》《廿二史考异》。


内容简介

本书是吕思勉先生史学论著的一个大集,分上、中、下三册,按历史时代顺序分为五帙: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以下、通代五部分,完整收录了吕思勉的全部已刊和未刊札记共七百六十二条,一百余万字,内容丰富、论点精当、论述严谨,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史学通史性著作。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江苏常州人,中国现代史学家,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研究,与陈寅恪、陈垣、钱穆一同被后人推重为“现代四大史学家”。曾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人家说我正史读过遍数很多,其实不然,我于四史,《史记》《汉书》《三国志》读得多,都曾读过四遍,《后汉书》《新唐书》《辽史》《金史》《元史》三遍,其余都只两遍而已。

——吕思勉

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崇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严耕望


目录

甲帙 先 秦
盤古考·〇〇三
古史時地略説上·〇〇八
古史時地略説下·〇一六
緯書之三皇説·〇二三
儒家之三皇五帝説·〇二六
伏羲考·〇三〇
華胥氏·〇三二
有巢燧人考·〇三二
神農與炎帝、大庭·〇三五
炎黄之争考·〇四〇
少昊考·〇四五
女媧與共工·〇五四
帝堯居陶·〇六一
囚堯城辨·〇六一
丹朱傲辨·〇六二
禪讓説平議·〇六六
共工、禹治水·〇六九
唐虞之際二十有二人·〇七三
唐、虞、夏都邑一·〇七四
唐、虞、夏都邑二·〇八〇
唐、虞、夏都邑三·〇八六
唐、虞、夏都邑四·〇九一
夏都考·〇九三
有扈考·〇九八
太康失國與少康中興·一〇〇
越之姓·一〇七
匈奴爲夏后氏苗裔·一〇九
説商·一一〇
自契至於成湯八遷考·一一四
釋亳·一一六
湯弱密須氏·一二一
論湯放桀地域考·一二一
湯冢·一二三
伊尹生於空桑·一二四
惟尹躬天見於西邑夏解·一二六
盤庚五遷·一二六
殷兄弟相及·一三〇
周先世世系·一三三
公劉·一三五
畢郢·一三八
三恪解·一四四
武王克商·一四五
太公爲西方人·一四八
惟周公誕保文武受命惟七年·一五一
衛伯·一五六
江漢、常武·一五七
西周皆都豐鎬·一五八
疑周伐玁狁爲東遷後事·一六一
齊桓公存三亡國·一六二
長狄考·一六三
鬼方考·一六六
山戎考·一七二
山戎考續篇·一七五
赤狄、白狄考·一七六
春秋時人以畜比君·一八二
餘祭之死·一八三
楚之四國·一八四
三王五霸·一八五
中山·一八九
皇帝説探源·一九三
管子論王霸·一九六
中國未經游牧之世·一九六
農業始於女子·一九九
古代商業緣起情形·二〇二
讀馬爾薩斯人口論·二〇六
管子輕重一·二〇八
管子輕重二·二一一
管子輕重三·二一四
管子輕重四·二一六
井田之廢·二一九
買田宅、請田宅·二二一
買道而葬·二二二
古振貸一·二二三
古振貸二·二二四
古振貸三·二二五
古振貸四·二二六
古振貸五·二二七
古振貸六·二二八
母財·二二九
釋官·二三〇
三公、四輔、五官、六官、冢宰·二三一
周官五史·二三六
毁譽褒貶·二四一
守藏室之史·二四三
左右史·二四四
夫人選老大夫爲傅·二四九
以夷隸守王門·二五三
車服·二五四
篡立者諸侯既與之會則不復討·二五四
釋“興滅國,繼絶世”·二五六
古者君臣之義上·二六〇
古者君臣之義下·二六三
君臣朋友·二六七
朋友之道·二六九
春秋立君之法·二七一
臣之事君·二七二
尊王與民貴之義相成·二七三
布衣死節·二七六
民與政相關之切·二七七
民各有心·二八〇
韓起辭玉·二八一
封地大小·二八三
巡守朝聘·二八五
霸國貢賦·二八八
五侯九伯·二九二
姬姓日也,異姓月也·二九四
屬人·二九六
古人不重生日·二九七
古人周歲增年·二九八
合男女頒爵位必當年德義·三〇一
娶於異姓所以附遠厚别義·三〇三
昏年考·三〇五
釋夫婦·三〇八
原妾·三〇九
飲食進化之序·三一一
古代貴族飲食之侈·三一二
原酒·三二〇
衣服之法·三二五
諒闇·三二五
冰鑒·三二六
墳墓·三二七

精彩书摘

001- 盤古考
今世俗無不知有盤古氏者,叩以盤古事跡,則不能言,蓋其説甚舊,故傳之甚廣,而又甚荒矣。
盤古故事,見於《五運歷年記》者曰:“元氣濛鴻,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啓陰感陽,分布元氣,乃孕中和,是爲人也。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爲雷霆,左眼爲日,右眼爲月,四肢五體爲四極五嶽,血液爲江河,筋脈爲地里,肌肉爲田土,髮髭爲星辰,皮毛爲草木,齒骨爲金石,精髓爲珠玉,汗流爲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爲黎甿。”據《繹史》卷一引。見於《述異記》者曰:“昔盤古氏之死也:頭爲四嶽,目爲日月,脂膏爲江海,毛髮爲草木。秦漢間俗説:盤古氏頭爲東嶽,腹爲中嶽,左臂爲南嶽,右臂爲北嶽,足爲西嶽。先儒説:盤古氏泣爲江河,氣爲風,聲爲雷,目瞳爲電。古説:盤古氏喜爲晴,怒爲陰。吴楚間説:盤古氏夫妻,陰陽之始也。今南海有盤古氏墓,亘三百餘里,俗云:後人追葬盤古之魂也。桂林有盤古氏廟,今人祝祀。”據《漢魏叢書》本。《繹史》無末十一字。見於《三五曆記》者曰:“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爲天,陰濁爲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據《繹史》卷一引。案《厄泰梨雅優婆尼沙曇》(Aitareya Upanishad) 云:“太古有阿德摩(Atman),先造世界。世界既成,後造人。此人有口,始有言;有言,乃有火。此人有鼻,始有息;有息,乃有風。此人有目,始有視;有視,乃有日。此人有耳,始有聽;有聽,乃有空。此人有膚,始有毛髮;有毛髮,乃有植物。此人有心,始有念;有
念,乃有月。此人有臍,始有出氣;有出氣,乃有死。此人有陰陽,始有精;有精,乃有水。”《外道小乘涅槃論》云:“本無日月星辰,虚空及地,惟有大水。時大安荼生。形如雞子,周匝金色。時熟破爲二段:一段在上作天,一段在下作地。”《摩登伽經》云:“自在以頭爲天,足爲地,目爲日月,腹爲虚空,髮爲草木,流涙爲河,衆骨爲山,大小便利爲海。”《五運歷年記》《三五曆記》之説,蓋皆象教東來之後,雜彼外道之説而成。《述異記》首數語,即《五運歷年記》之説。秦漢間俗説亦同。此説疑不出秦漢間,任氏誤也。至其所謂先儒説、古説、吴楚間説者,則皆各自爲説,與上諸説不同。
《山海經? 海外北經》云:“鍾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爲晝,瞑爲夜。吹爲冬,呼爲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爲風。身長千里。在無之東。其爲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鍾山下。”《大荒北經》云:“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此二者即一事,皆謂其身生存,不謂已死,《述異記》所謂先儒説及古説者蓋如此。《路史》謂:“荆湖南北,今以十月十六日爲盤古氏生日,以候月之陰晴。”《初三皇紀》。可見《述異記》所謂古説者流傳之久矣。至其所謂吴楚間説者,則盤古氏明有夫妻二人,與一身化爲萬有之説,尤釐然各别。
盤古即盤瓠之説,始於夏穗卿。見所作《古代史》。予昔亦信之,今乃知其非也。盤瓠事跡,見於《後漢書? 南蠻傳》,其説云:“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訪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將吴將軍頭者,購黄金千鎰,邑萬家,又妻以少女。時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槃瓠。下令之後,槃瓠遂銜人頭造闕下。羣臣怪而診之,乃吴將軍首也。帝大喜。而計槃瓠不可妻之以女,又無封爵之道,議欲有報,而未知所宜。女聞之,以爲帝皇下令,不可違信,因請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槃瓠。槃瓠得女,負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處險絶,人跡不至。於是女解去衣裳,爲僕鑒之結,著獨力之衣。帝悲思之,遣使尋求,輒遇風雨震晦,使者不得進。經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槃瓠死後,因自相夫妻。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製裁皆有尾形。其母後歸,以狀白帝。於是使迎致諸子。衣裳班蘭,語言侏離;好入山壑,不樂平曠。帝順其意,賜以名山廣澤。其後滋蔓,號曰蠻夷。外癡内黠,安土重舊。以先父有功,母帝之女,田作賈販,無關梁符傳租税之賦;有邑君長,皆賜印綬,冠用獺皮。名渠帥
曰精夫,相呼爲姎徒。今長沙武陵蠻是也。”《水經·沅水注》與此説同而辭較略,云:“今武陵郡夷,即盤瓠之種落也。其狗皮毛,適孫世寶録之。”夏氏謂漢族古帝,蹤跡多在北方,獨盤古祠在桂林,墓在南海,疑本苗族神話,而漢族誤襲爲己有。案干寶《晉紀》,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皆謂“歲首祭盤瓠,雜糅魚肉酒飯於木槽,叩槽羣號爲禮”。《文獻通考·四裔考》引。而今粤
西巖峒中,猶有盤古廟,以舊曆六月二日爲盤古生日,遠近聚集,致祭極虔;此予昔所以信夏氏之説也。由今思之,殊不其然。凡神話傳説,雖今古不同,必有沿襲轉移之跡,未有若盤古、槃瓠之説,絶不相蒙者。《後漢書注》云:“今辰州盧溪縣西有武山。黄閔《武陵記》曰:山高可萬仞。山半有槃瓠石室,可容數萬人。中有石牀,槃瓠行跡。《水經注》云:“武水源出武山。水源石上,有槃瓠跡猶存矣。”今案山窟前有石羊石獸,古跡奇異尤多。望石窟,大如三間屋。遥見一石,仍似狗形,蠻俗相傳,云是槃瓠像也。”《路史? 發揮》云:“有自辰、沅來者,云盧溪縣之西百八十里,有武山焉。其崇千仞。遥望山半,石洞罅啓。一石貌狗,
人立乎其旁,是所謂槃瓠者。今縣之西南三十,有槃瓠祠,棟宇宏壯,信天下之有奇跡也。”《注》云:“黄閔《武陵記》云:山半石室,可容數萬人,中有石牀,槃瓠行跡。今山窟前石獸,石羊,奇跡尤多。《辰州圖經》云:隍石窟如三間屋。一石狗形,蠻俗云槃瓠之像。今其中種有四:一曰七村歸明户,起居飲食類省民,但左衽。二曰施溪武源歸明蠻人。三曰山。四曰犵獠。雖自爲區别,而衣服趨向,大略相似。土俗以歲七月二十五日,種類四集,扶老攜幼,宿於廟下。五日,祠以牛彘酒?,椎鼓踏歌,謂之樣。樣,蠻語祭也。云容萬人,循俗之妄。”自唐迄宋,遺跡依然,足見《後漢書》所謂槃瓠者,實僅指武山一種落。《後漢書》説雖荒唐,中實隱藏實事。如衣服,居處,語言,俗尚,及中國待之之寬典等。獨力、僕鑒,蓋其衣結之名。精夫之精,義雖難解,夫固漢族
稱長上之辭,如大夫,千夫是也。姎徒尤確爲漢語。其事託之高辛者。楚之先,爲高辛火正。楚與吴世讎。吴將軍,蓋本謂吴之將軍。復以槃瓠狗種,稱其人爲犬戎,以冠吴將軍上,遂若吴爲其人之氏族矣。《公羊》言“楚王妻媦”,同姓爲昏,楚蓋自有此俗。《廣韻》獛字注引《山海經》云:“獛鉛,南極之夷。尾長數寸。巢居山林。”今經無。《後漢書》述哀牢夷,亦云“衣皆著尾”。濮之先,固亦在荆豫之域,《左氏》:“王使詹桓伯辭於晉曰:巴、濮、楚、鄧,吾南土也。”昭公九年。又云“楚子爲舟師以伐濮”,是也。昭公十九年。將軍,戰國後語。金以鎰計,封以户數,亦皆秦漢時制。然則槃瓠傳説,蓋起於楚,而經秦漢後人之改
易,所指固不甚廣,其原亦非甚古也。孰與夫盤古之説,東漸吴會,南踰嶺表,且視爲凡生民之始者哉?《路史》又謂會昌有盤古山;湘鄉有盤古堡;雩都有盤古祠;成都、淮安、京兆,皆有廟祀;又引《元豐九域志》,謂廣陵有盤古冢廟;與所謂荆湖南北,以盤古生日候月陰晴者,固與槃瓠渺不相涉。《述異記》謂:“南海中有盤古國,今人皆以盤古爲姓。”則盤古亦自有種落,此當與南海之盤古墓、桂林之盤古祠有關。吴楚間盤古之説,蓋亦同出一原。惟本夫妻二人,故有墓;若一身既化爲萬有矣,又何墓之有焉?豈聞創造天地萬物之神,乃待以衣冠爲冢者哉?然其與槃瓠之説,不可緄而爲一,則又無待再計矣。


好的,以下是一部与《吕思勉读史札记》内容无关,且力求自然流畅的图书简介: --- 《古都遗梦:长安的兴衰与文化脉络》 作者:陈明远 出版信息: 华夏文史出版社,2023年10月第一版 定价: 88.00 元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断代史叙事,而是一次深入古都长安城垣之下的文化考古与社会侧写。陈明远先生以其深厚的唐史功底和对考古遗址的敏锐洞察力,将读者带回这座世界级都市的鼎盛与衰落之中,探索其兴衰背后的深层动力,以及它如何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气质。 本书核心关注点在于长安城作为政治中心、经济枢纽和文化熔炉的复杂生命周期。不同于传统史书的侧重帝王将相,《古都遗梦》将笔触投向了城内的日常生活、坊市制度的运作、宗教信仰的流变,以及构成这座城市独特精神底色的那些“微小”却至关重要的元素。 第一部:大唐气象的构建——从汉唐之变到万国来朝 开篇追溯长安的地理选址与规划哲学。作者详细剖析了汉代长安的遗存如何被唐初的规划者所继承与超越,最终形成了气势恢宏、中轴对称的隋唐新都。我们将探究李世民与李世民父子在城市建设中的决策逻辑,特别是“里坊制”这一严格的社会控制与居住模式的建立,它如何既是社会秩序的体现,也是后来城市活力受限的伏笔。 本部分重点描绘了唐代“丝绸之路”东端的繁荣景象。通过对西市(国际贸易区)的详细分析,作者结合出土的碑刻、钱币和外来物证,重构了粟特商人、波斯使节、日本遣唐使在长安的生活图景。这里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充满了香料、胡乐、异域服饰和多元信仰交织的鲜活空间。我们会看到,长安不仅是中国的首都,更是当时全球化的一个缩影。 第二部:市井烟火与精神图谱 在宏大的政治叙事之外,陈明远先生将镜头转向了长安的寻常百姓。他通过分析唐代文人笔记中的片段描写,结合出土的唐代陶俑和壁画信息,重建了唐长安的社会阶层流动性。从金吾卫的巡逻路线到平康里的风月,从朱雀大街的盛况到曲江池畔的诗酒唱和,每一个角落都烙印着时代的精神。 文化方面,本书对长安作为佛教、道教、景教(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和祆教(拜火教)的汇集之地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详细比对了玄奘取经后译场在长安的运作方式,以及底层民众对佛教信仰的接受程度。特别之处在于,作者对比了不同宗教的建筑形制在城市规划中的相互渗透与制约,揭示了唐代宗教政策的复杂性与包容度。 第三部:变局与黄昏——从安史之乱到藩镇割据 本书的后半部分着重探讨了结构性的衰败。安史之乱不仅是政治上的转折点,更是长安城市功能瓦解的催化剂。作者认为,藩镇割据的出现,使得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减弱,而长安的经济命脉——漕运,因洛阳和汴州(开封)的崛起而逐渐被稀释。 陈明远先生对“坊市制”的瓦解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梳理。随着经济的松动和人口的迁移,唐朝后期坊墙的倒塌、夜市的出现,标志着官方对城市生活的严格管制开始失效。这既是市民阶层力量成长的体现,也预示着城市结构开始走向无序化,为后来的战乱破坏奠定了基础。 最后,作者笔锋一转,探讨了唐亡后长安的命运——“安史之乱后的长安”与“唐末的长安”。这座曾经辉煌的帝国心脏,如何在战火和遗忘中逐渐沉寂,成为后世追忆的“旧京”。本书通过对考古层位和文献记载的交叉比对,力求还原一个充满悲剧色彩,却又无比真实的唐代长安。 作者简介: 陈明远,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长期致力于中古时期城市史与丝绸之路文化研究。曾任职于某著名高校历史系,退休后仍笔耕不辍。其研究风格扎实严谨,擅长将宏观历史脉络与微观物质证据相结合,文笔兼具学者的深度与旅行家的广度。 本书特色: 视角独特: 摒弃帝王中心论,聚焦城市社会结构、商业贸易和文化融合。 材料丰富: 综合利用碑刻、壁画、出土文物、钱币学等多学科资料。 叙事生动: 历史叙述辅以细致的场景重构,引人入胜,适合所有对唐史、城市文明感兴趣的读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字里行间,我能深切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深厚情感与敬畏之心。那不是一种空泛的赞美,而是源于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对先人智慧的由衷尊重。在许多关键的转折点上,作者的评述带着一种跨越时代的洞察力,像是站在历史的尽头回望来路,语重心长,发人深省。这种“温情而又清醒”的叙事基调,让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一场关于如何面对人生、如何理解社会的精神教育。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读物,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做人、如何思考的哲学寓言,其思想的厚度远超一般史学著作。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古典韵味,但又绝不晦涩难懂,而是雅俗共赏,兼顾了学术的严谨性和大众的可读性。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充满艰涩的术语,也不像通俗读物那样流于肤浅,而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很多句子读起来颇有金石之声,掷地有声,蕴含着历经沉淀的智慧光芒。每一次细读,都能发现新的味道,如同品鉴一坛陈年的老酒,初尝是醇厚,回味则是悠长。它成功地将深奥的历史研究,转化成了一种愉悦的阅读享受,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每一章节的衔接都自然流畅,逻辑推进严密,读起来酣畅淋漓,毫无滞涩之感。作者对于史料的取舍和组织能力,展现了一种极高的文学素养和历史洞察力。他知道何时该详述细节以增强画面感,何时该概括总结以提升思想的穿透力。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感,使得冗长的历史叙述变得引人入胜,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很多历史书籍往往因为论述过于集中或散漫而令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作品却仿佛一位高明的音乐家在指挥一曲交响乐,错落有致,高潮迭起,令人心悦诚服。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解读历史事件时的那种审慎与克制。它没有陷入那种简单粗暴的“好人”与“坏人”的二元对立,而是努力去探究事件背后的深层动因和社会结构性因素。作者似乎总能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审视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纷争,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理性光芒,照亮历史迷雾中的幽微之处。这种对复杂性的尊重,让我对许多过去被简单标签化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了全新的理解。每一次阅读,都像进行了一次智力上的挑战与洗礼,迫使我不断反思自己既有的认知框架,这种思维上的“不适感”恰恰是真正有价值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部书的文字功底着实令人惊叹,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力量,仿佛能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历历史的波澜壮阔。尤其是在叙述那些宏大叙事时,他总能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切入点,将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同时又不失人情味。读起来,仿佛不是在看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在听一位智者娓娓道来过往的烟云。那些对历史人物的剖析,更是入木三分,他们的挣扎、抉择与最终的命运,都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立体而深刻的展现,让人在掩卷之后仍能久久回味。这种高超的叙事技巧,使得原本遥远的古人仿佛触手可及,他们的喜怒哀乐也变得如此真实可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